守护月天【震撼之美】中华农耕文明再次闪耀国际舞台(附中国15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自然资源管理

    【震撼之美】中华农耕文明再次闪耀国际舞台(附中国15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自然资源管理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本公众号

    beauty╲

    在中国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益哇乡,农、林、牧之间的循环复合让这个高寒贫瘠地区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塘基种桑、桑叶养蚕、蚕沙喂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凝结着江南水乡千百年来的劳动智慧;在山东德州夏津黄河故道,6000多亩古桑树群造福一方,树起了生命屏障,创造经济效益……
    4月19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第五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论坛上对8个国家的14项新认定遗产予以授牌。我国“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中国南方山地稻作梯田系统”等4项新遗产名列其中,使我国所获授牌遗产总数达15项,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FAO副总干事赛梅朵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受邀发表主旨演讲。

    张桃林表示:

    中国政府重视农耕文明的保护与传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汲取传统农业精华,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努力做到农耕文化不能丢,而且不断发扬光大。
    中国是这项遗产工作的最早响应者、坚定支持者、成功实践者、重要推动者和主要贡献者,建章立制、监督管理、国际交流等工作走在世界前列。
    中国将继续加强遗产保护和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接下来就一起看看我国的这4项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吧!
    一、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

    扎尕[gǎ]那农林牧复合系统。(来源:每日甘肃网)

    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益哇乡。在该系统中,农、林、牧之间的循环复合使其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游牧、农耕、狩猎和樵采等多种生产活动的合理搭配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汉地农耕文化与藏传游牧文化的相互交融形成了特殊的农业文化。
    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位于高寒草原、温带草原和暖温带落叶林三大植被气候类型的交汇处,独特的地理区位为农林牧复合经营提供了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基础。早在3000年以前,这里就已经出现了畜牧文明的萌芽,蜀汉时期,名将姜维把先进的汉族农耕文明引进到此,吐谷浑时期,汉地农耕文化和藏区游牧文化相互融合,明清“杨土司”时期,农林牧复合系统逐渐发展起来。
    二、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

    湖州桑基鱼塘。(来源:中新网)

    据史料记载,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的形成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约有2500年历史。时值春秋战国诸侯争霸敌后英雄,吴、越两国在此筑塘、屯田劝农桑,修筑加固南太湖湖堤并连成一线江陵一中,在洼地东西向开挖“横塘”,南北向开挖“纵浦”,形成“五里七里一纵浦,七里十里一横塘”的棋盘式塘浦排灌系统,确保了南太湖区水稻、桑蚕和鱼塘收获,堪称世界奇迹,比都江堰还早了200年。
    桑基鱼塘系统是湖州地区先民遵循着早已有之的植桑、养蚕、蓄鱼生产规律,将桑林附近的洼地深挖为鱼塘,垫高塘基、基上种桑,以桑养蚕、蚕丝织布,蚕沙喂鱼、塘泥肥桑,形成可持续多层次复合生态农业循环系统,至今其科学的物质循环利用链和能量多级利用依旧堪称完美,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在水塘中分4层充分利用了水体生物链,废弃物被循环利用,达到和谐共生零污染,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

    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来源:齐鲁网)

    “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位于山东省德州市西南部夏津县黄河故道范围内,遗产总面积3.3万余亩。
    夏津县桑树栽培历史悠久,规模庞大,最盛时期夏津境内有桑林8万亩之多,历史记载“此间树木繁盛,援木攀行二十余里”。在平原地区,保存如此完整的古树群落非常罕见。但由于历史上古桑树群几经灾害,现遗产地范围内仅遗存古桑林1500多亩,百年以上古桑树1.2万余株。
    四、中国南方稻作梯田
    中国南方稻作系统包括:广西龙胜龙脊梯田、福建尤溪联合梯田、江西崇义客家梯田、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
    广西龙胜龙脊梯田

    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梯田。(来源:中新网)

    龙胜共有水田223976.85亩,坡度在6°以上约占96%,分布在海拔200至1450米之间的龙胜各个乡镇中。当地,100亩以上连片梯田有320处,2000亩以上的连片梯田有9处,其中龙脊片区连片梯田达10734亩。龙胜梯田落差大,层级最多达1100多级,连片梯田最大高差为860多米,有“世界梯田之冠”的美称。
    经专家从考古学、历史学角度考证,龙胜所处的南岭山地距今6000年至12000年前就出现了原始栽培粳稻,是世界人工栽培稻的发源地之一。龙胜梯田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自秦汉时期,当地已形成梯田耕作方式;到了唐宋时期,龙胜梯田得到大规模开发;明清时期基本达到现有规模。
    福建尤溪联合梯田

    福建尤溪联合梯田。(来源:中新网)

    尤溪联合梯田开垦于唐开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开凿最早的大型古梯田群之一。经过数十代人的辛勤劳作和1000多年的文化积淀,梯田逐渐形成其特有的地域农耕文化,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价值。
    梯田绵延于整个中高山片区的联合、联东、联南、联西、东边、连云、云山、下云八个建制村难忘今宵简谱,最高海拔近900米,最低260多米,垂直落差600多米,面积达10717亩,规模宏大,是中国五大魅力梯田之一、发现海西之美十佳景点之一,是福建最美梯田、福建省摄影创作基地。2013年5月,被农业部确定为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重生之百将图。
    江西崇义客家梯田

    江西崇义客家梯田。(来源:赣州旅游)

    崇义客家梯田位于江西省崇义县,始建于元朝,鞠婧袆完工于清初,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崇义客家梯田坐落在海拔2061.3米的赣南第一高峰齐云山山脉之中,总面积达3万亩。梯田最高海拔1260米,最低280米,垂直落差近千米,最高达62梯层,且大多数为只能种一二行禾的“带子丘”和“青蛙一跳三块田”的碎田块。
    与广西龙胜梯田、云南元阳梯田并列为中国三大梯田,是“中国三大梯田奇观之‘秀丽天梯’”,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认证为“最大的客家梯田”。
    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

    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来源:凤凰网)

    紫鹊界梯田成型已有2000年历史,起源于先秦、盛于宋明阿茹茉妮,是中国苗、瑶、侗、汉等多民族历代先民共同劳动结晶,是山地渔猎文化与稻作文化融化揉合的历史遗存,是古梅山地域突出的标志性文化景观。
    紫鹊界梯田位于中国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西部山区,紫鹊界属于雪峰山脉奉家山系的中部,海拔1236米,以紫鹊界梯田为中心,共有梯田56000多亩,其中集中连片的梯田在2万亩以上,主要分布于水车镇锡溪管区,从海拔500米到1100米之间,共400余级五台山申遗。
    看完了先民留下的农业文化遗产,可能有人要问了农业文化遗产对当今社会又有什么用呢?别急,小农女这就一一道来!
    农业文化遗产 助力乡村振兴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2年发起的倡议,目的在于推动保护农民仍在使用且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农业系统。2016年这项工作被列入了《G20农业部长会议公报》,在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与一般自然或文化遗产不同黄成义,农业文化遗产聚焦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传承、保存至今的农业生产系统,包括人类巧妙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土壤健康和生物多样性等各种粮食生产实践。自2005年在6个国家选出5个不同类型的传统农业系统作为首批保护试点起,粮农组织13年来共认定遗产50项,分布于20个国家。实践证明,遗产的认定为当地农业生物多样性和传统农业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以及贫困问题缓解都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前不久我刚走访过中国的新化和龙胜,两处的梯田系统蔚为壮观光绪中华,农宅建筑让人惊叹。当地老百姓不仅对美丽的梯田生态进行严格的保护,而且因地制宜发展起一定规模的旅游业从中获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咨询小组主席毛罗·安戈莱蒂谈道。
    “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梁耀辉,有助于将农业生态与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明德格物,促进农村社会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在论坛现场,记者见到了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叶明儿教授,他全程参与了“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的申报工作叶茂青,现今获得授牌,远道而来的叶教授甚感欣慰,“农业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继续传承下去顾渚紫笋。”
    在国外,农业文化遗产同样利泽当地百姓。伊朗人2500多年前就发明的坎儿井灌溉系统,让寸草不生的沙漠长出了石榴、开心果等丰富的高价值作物;阿尔及利亚的绿洲农业系统,以椰枣种植为主的农林复合系统,为当地农民在恶劣的荒漠环境中开辟出栖息之地和生计保障;韩国青山岛板石梯田农作系统,石板形成的涵洞成为梯田灌溉和排水的重要屏障;墨西哥传统架田农业系统,水资源的有效利用,避免洪涝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提高了农业应对自然灾害的弹性。

    除了经济效益,遗产所在地的生物多样性、自然景观及农耕文化等也因为申遗成功得到保护,守护月天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再现活力。“全球农业面临的很多问题都能在这些遗产中找到对策,农业文化遗产也正在逐渐成为中国乡村振兴的一大引擎。”长年负责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项目实施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表示。
    中国稻田养鱼技术在多国推广
    1909年,时任美国农业部土壤局局长、威斯康星大学土壤学专家富兰克林,曾跨越重洋考察中国古老的农耕体系并著有《四千年农夫》一书,书中指出值日表模板,间作套种等高效利用土地的原生态农耕方式让东亚三国早在几个世纪前就足以支撑密集的人口发展。这本书在20世纪50年代成了美国有机农业的宝典。
    一直以来雅荷四季城,中国的农业文化为全球农业发展和生态文明提供了宝贵智慧,对全球农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本世纪初,尼日利亚通过南南合作将“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稻田养鱼技术引进。在中国专家的协助下,尼日利亚稻米和罗非鱼的产量几乎翻了一番,如此一来不仅减少了农村贫困,也让当地群众获得了高质量的食品供给。而后这一成功经验还被推广到塞拉利昂和马里,如今稻田养鱼已经推广到东南亚、南亚、欧洲、美洲以及非洲的多个国家和地区。
    “现在全世界都面临着乡村劳动力短缺问题,加上现代工业和城市化的影响,世界上许多重要的独特的农业文化遗产在不断萎缩。”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总干事若泽·格拉齐亚诺·达席尔瓦表示,“农民是农业文化遗产的所有者和最主要的保护者,只有让他们从中受益,才能让保护和传承工作一直持续。我们要找到保护、发展、传承和农民收益的平衡点,并以经济科学的方式把遗产地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自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以来,中国便成为这项事业的最早响应者、成功实践者和重要推动者。2012年,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开展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发掘,现已认定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91项;2014年,中国政府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签署了南南合作框架下开展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合作协议;2015年,中国颁布全球首个《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自2016年以来,农业文化遗产工作已经连续三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中国是世界上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榜样,中国政府强大的支持和推动力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中国对全球农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巨大,探索出的经验,与世界共享的遗产精华让很多国家从中受益。”毛罗·安戈莱蒂积极评价中国的工作。
    “从2014年开始,中国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合作开办‘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高级别培训班,如今已经有五六十个国家上百人接受了培训,本次授牌的遗产地中的大多数接受过我们的培训。此外,中国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的先进经验也正在通过‘一带一路’等各种渠道辐射到更多国家和地区。”闵庆文介绍。
    附:中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
    自2005年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成为全球第一个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来,相继又有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浙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等共15个遗产地陆续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华夏经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