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雅的天空【靖江日记】又是一年端午节,在国外,它被叫做“东方快餐”-大靖江

    【靖江日记】又是一年端午节,在国外,它被叫做“东方快餐”-大靖江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靖江日记宝塔肉。原标题《在国外,它被叫做“东方快餐”》
    靖江日记:寻找有趣的人,发现有料的事,尝试与众不同的生活。靖江日记只做原创,形式不限。投稿方式:3410245767@qq.com
    又到端午节,不得不说粽。不知是哪位骚客作诗咏粽:碧装束裹三角尖,玉带一缕缠腰间。未解罗裳清香送,无限诱惑在里边。寥寥廿八字,读来欲垂涎呀。
    其实以叶裹谷的饮食模式全世界都有医者杀心,只是取材不同,形态各异,名称也不一样,但华夏祖先所发明的粽子当属此中翘楚。东南亚食粽渊源,盖为华人所传,即使某国抢先申遗,也难掩悠悠众口,徒增笑料罢了。

    华人食粽上可追溯到春秋时期,最初用来祭祀祖先神灵末日公寓,直到晋代才成为端午节庆食物乐拍商城。不同地区的传说也不尽相同,楚地传说为祭奠屈原投江,这已形成共识;吴地传说为祭奠名将伍子胥,这也有史可考。无论何种传说,粽子总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凝聚了华夏农耕文化的智慧与精神。
    粽子古称“角黍”,所以就外形来讲,必是有棱有角,多为锥形,有的四角一尖,有的三角一尖,有的裹成筒状,有的包成枕形……若从包裹粽子的材料而言,有菰叶、箬竹叶、芦苇叶,南方如海南一带,有的民族还用树叶、芭蕉叶菓粽,反正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不管是哪种粽叶,总能给里面包裹着的粮食浸出一份清香,一抹淡绿,而且还延长了熟粮保存的时间葛健颖。
    粽叶包裹的一般为糯米,但根据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里面又添加了不同的食材,红豆、绿豆、花生、红枣、腊肠、火腿、蛋黄、鲜肉、蜜饯等等均可入粽。有的地方还用草木灰浸米,制成口味独特的碱水粽,还有的地方加入艾叶、茶叶重生之承续,又是另一种风味儿。

    北方多喜甜粽,江南则是兼容并蓄,能博采众长并把粽子做成大产业的当属浙江,而又以嘉兴为最。品种之多,令人眼花缭乱,工厂裹粽场面,可谓壮观。粽子早已不再仅仅是端午节时令食品,一年四季,国内国外均有销售,在西方国家享有“东方快餐”之美誉。
    靖江本土粽子用的是新鲜芦苇叶,俗称“箬(nia)子”,摘芦叶又叫“打箬子”。农历四月底五月初,箬子嫩而宽大,村妇们便围着棉花袋,三三两两结伴到江滩和港边打箬子。人多动静大,一路大声说笑小雅的天空,老远便可惊走蛇虫百脚和水鸟小兽。打回箬子,洗净焯水,便可用来包粽子了。粽绳多用蒲丝,干蒲草撕成窄条,开水烫过,韧性很好,而且十分环保。
    早年靖江粽子用料简单,要么纯糯米,要么加点红豆、绿豆、花生、红枣等素食,能吃到包了块咸肉的“火肉粽”,那是孩子们天大的享受。正因为如此,靖江粽子剥开后如脂如玉,颜色鲜亮,李建群很能勾起食欲。

    就包法来说,靖江最普通的是三角粽,也就是前文所说的“三角一尖”,看似简单,但手法颇有讲究,因芦叶不似箬竹叶那么宽大,需三张以上同向叠放,在水中拼合成一个整体才能使用,这是第一道工序;接着做斗,讲究工整;然后加米,讲究拍匀拍实;技巧的关键所在是缠绕封口,讲究密实无缝;最后一道工序是绑扎,讲究松紧适度。哪个环节做得不好,都有可能造成煮熟的粽子“开口笑”或者“伸懒腰”。讲究的人家包穿针粽,不用粽绳绑扎,封口也和三角粽有所区别,封口后再加一片箬子缠绕,最后用一枚三四寸长的铜粽针将箬尾从粽身穿过,在粽子正中央留下一个小尾巴。这种粽子可谓粽中精品,形状规整麦穗烫,结实而不易开裂,似斧状,本地俗称“大(dai)斧头”。

    也有人家疼孩子,会包几个“猪脚爪”,那是一种拼粽,两片箬子各做成一个两头尖尖的船形,盛上糯米后,再对合在一起,用蒲丝绑扎结实,形似猪蹄的两个脚尖,只不过两头都是如此。这种粽子盛米很少,形状精致,适合孩童食用,也适合包粽子的时候给孩子练练手。
    煮粽子讲究火候,切不可大火猛烧,这样往往造成外熟内生。俗话说“千滚不如一闷”,所以早先靖江人家大都端午前夕包粽子女佩恩,晚上才烧,一大锅粽子上面顺便放几个鸡蛋,先用大火烧开,再用小火慢煨,最后用余火长焐,一般端午节早上才吃,此时蛋白早被浸得发黄,且韧性十足,而粽子早就熟透,而且不烫嘴,温热鲜香,软糯柔韧。但贪嘴的孩子们宁愿熬夜守候,直到尝鲜后才肯睡觉。
    一个在靖江流传甚广的故事值得一说:一户人家初四晚上焐了一锅粽子后,便安然入睡,静候端午节早上享用。不想第二天早上锅中空留半锅黄汤,粽子一个不剩。原来梁上君子半夜从屋顶揭开瓦片,用鱼叉将粽子尽数偷走。

    这故事现在听来匪夷所思,而在温饱尚不能完全解决的年代,却也不无可能。小时候亲眼见埭上一个小伙伴端午节敞开肚皮狂吃粽子,结果撑得差点送了小命风之甬道。现在想来还是十分心酸,当年的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哪年的端午节不是吃得小肚皮滚圆呢?因为过了端午节,一大锅的粽子便连汤带水存放到一个敞口坛子中,接着全家细水长流,等吃到有些许酸味的时候,坛中便再也捞不到粽子了。那时哪里管得糯米难消化,食粽有禁忌呢。天以食为民,填饱肚子才是王道呀。
    如今端午,超市早就备好各式粽子,居民食粽l5639,只是应节尝鲜风云2七武器,再无几家自己包粽,即便是乡间埭上人家也是如此春川战役。手艺好的巧妇也都上了年纪,聚在一起包粽子的机会,往往是哪家要送端午礼,包粽子求“中子”,抑或哪家新房上宅,包粽子敬菩萨,若有中考、高考孩子的人家也会做些糕粽,寓意“高中”。
    粽子,已然成为一种象征,一份寄托或是一种仪式季桃,这又何尝不是中华“粽文化”的本真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