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付账款会计分录【非常历史】半个故宫都是他捐献的,可我总觉得国家对不起他-华易视觉

    【非常历史】半个故宫都是他捐献的,可我总觉得国家对不起他-华易视觉

    有人说过,张伯驹的名字,要么不知道,知道了就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如果你只知道故宫,却不了解张伯驹的一生。那将是一个莫大的遗憾。时至今日,故宫的镇馆之宝上,依然留有他的气息。而比这更重要的,是他一生行过的姿态。
    ——书单君
    - 1 -
    清末民初的河南项城,曾有两家大户,一袁一张。1898年,张伯驹出生在书香门第张家,7岁那年,他被过继给伯父张镇芳。这一去,人生就发生了巨变。
    张镇芳是光绪进士,袁世凯哥哥的内弟,当过河南总督。因擅长理财,在天津创办了盐业银行,位高权重,财运亨通。张伯驹到天津后,自然是锦衣玉食。他也没让张镇芳失望,聪颖好学李佩煜, 7岁入私塾,9岁能写诗,一本《古文观止》倒背如流。
    家里人想让他做军官。然而,看到军阀内斗,发觉政治风云竟如儿戏,张伯驹认为做军人简直是自辱,毅然脱下军装,从此在家读书,写诗作画,看戏唱曲。
    <张伯驹>
    30岁这年,张伯驹迎来了一个转折点。
    一天,他外出办事,在出售古玩字画的地摊边溜达。突然,一幅写有“丛碧山房”四个大字的书法闯入眼帘。凭着旧学根底,张伯驹断定此作不俗,马上掏了一千大洋买下。待回家细细研究,居然是康熙御笔。
    这一年,父亲安排他打理银行。他却每日闲散读书,而只要看中的字画,再贵也要买。为了收藏名品,一掷千金,气得母亲整日在家哀叹:“让你做官不去,让你开银行不好好开,就知道花钱买字画!”
    相比之下,生活上,他却极为素淡。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常年一袭长衫,出门从不讲派头。与遗老相交,却不酸腐,与阔公子为友狼和鹿的故事,齐慧娟却不沾染纨绔习气,来往不乏名伶,身上却没有丝毫浮薄的味道。
    他的志向只有一个,那就是做名士。
    - 2 -
    要讲张伯驹一生的跌宕,必须先讲讲他的夫人潘素。
    说起潘素,也是个奇女子。她生于姑苏,先祖为清代状元宰相。可惜父亲是个纨绔子弟,将祖产挥霍一空。幼年时,生母为潘素聘名师,音律、绘画、无一不通。潘素13岁时,母亲病逝,继母便将她送到青楼。因弹得一手好琵琶,出落秀气,谈吐不俗,很快就红透了上海滩,一时间博得了“潘妃”的美誉。

    <潘素>
    每年,张伯驹会到上海查账。为了应酬鲍参翅肚,常去风月场所走动。看到潘素的第一眼,张伯驹就沦陷了。
    一见倾心后,张伯驹发誓要娶潘素。当时,潘素早被一位有权有势的国民党中将看中。一听说张伯驹有意于潘素,对方赶紧派人将潘素软禁。上海毕竟不是自己的地盘解小东,张伯驹便托好友买通了中将的兵卫,连夜将潘素带走。几日后,携潘素回到北京,迅速成婚。
    回到北京,张伯驹将巨款分给其他太太,结束了复杂的婚姻关系,从此专宠潘素一人。张伯驹见潘素聪慧,就请人教她山水画、通鉴古文。潘素果然没有辜负张伯驹的栽培,悉心钻研工笔画法,日后成了颇有造诣的青绿山水画家,连张大千都赞叹不已。
    从此,潘素抚琴泼墨,张伯驹填词作诗,琴瑟和鸣。但对张伯驹而言铁血三国,潘素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后来的岁月里,人世间无数悲欢荣辱,如暴风骤雨向张伯驹袭来,潘素始终陪伴在他身边,一步也没有离去。
    - 3 -
    一开始,张伯驹豪掷千金买字画,是满足个人情致。当他知晓大批珍贵文物流失民间,又被倒卖到国外后,内心的忧愤便越来越重。
    那一年,听说溥儒要将《平复帖》转卖,张伯驹坐不住了。溥儒是恭亲王之孙,手上有大量字画珍品。此前,他曾将国宝级的《照夜白图》倒卖给英国人,气得张伯驹直跺脚。而这次的《平复帖》,是西晋文人陆机的真迹,有1700年历史,也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手迹,素有“中华第一帖”之誉,上面盖满历朝历代名家印章。满纸生辉,其文物价值,自不用多言。
    如果流失到海外,必成千古之恨。
    溥儒说自己不缺钱,可张伯驹一问,他就要20万大洋。三番两次请人说和,一毛钱也不便宜。张伯驹只能作罢。时至1937年,张伯驹得知溥儒母亲病危,正是缺钱的时候,二话不说,借出一万大洋。最后,在旁人的撮合下,张伯驹以四万大洋购得《平复帖》,成功将这件重量级国宝留在了中国国土上。

    <陆机《平复帖》>
    此后,张伯驹陆续收得李白真迹、杜牧手卷、黄庭坚书法等十多卷珍品。他将京津两地的几处房产出售,只为买下这些珍贵的古字画。
    1941年,上海一场轰动一时的绑架案,差点令张伯驹丢掉了性命。那天,张伯驹出门办事,迎面出现三个大汉,拔枪示威,将张伯驹绑走。不久后,潘素接到电话毛利塔利亚,绑匪要求交出200万,否则就撕票。潘素急得到处求人:“一时哪里拿得出那么多钱,别说200万,100万也凑不出来,看来只能卖字画了!”
    经多方斡旋后应付账款会计分录,潘素终于跟张伯驹见上一面。当时,张伯驹已瘦得没了人形,却对潘素说:“宁死魔窟,也不得变卖!你救不救我,都不要紧,我珍藏的那批字画,就是我死了,你也要替我保护好!”
    为了救张伯驹,潘素托他的好友多方打听,这才得知是仇家所为。原来,张伯驹到上海任职,对方恨其挡了自己的仕途,勾结“76号”特务机构绑架。不久后,绑匪害怕事情闹大,将张伯驹移交给上海一个伪军头目。潘素去要人时,对方竟然狮子大开口,要20根金条。潘素无可奈何,只好到处借债,这才赎回张伯驹。
    离开上海后,潘素将女儿托人照顾,往来于北平与西安之间长达数年。女儿长大后才得知,当时北平沦陷,为了不让《平复帖》等国宝出任何意外,母亲将它们偷偷地缝在被子里,一路担惊受怕,带出了北京。
    张伯驹说:“我死了没什么,它们才是我的命。”
    - 4 -
    1946年,北平古玩界传出消息,古董商马霁川正在出售一件非同寻常的“东北货”,那就是《游春图》。
    《游春图》运笔精到,意趣无限,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画作,素有“天下第一画卷”的美称。当时,故宫正在收购民间珍品,张伯驹听到消息,希望故宫出面购买,如果经费不足林肯律师,愿代周转。可是马霁川开出天价,开口就是800两黄金,故宫只能望画兴叹。
    听说马霁川准备将画给洋人,张伯驹多方奔走呼吁:“此卷有关中华民族的历史,万万不能出境。如果有谁为了多赚金子,把它转手洋人,谁就是民族败类,千古罪人,我张某决不会轻饶了他!”马霁川有点怕了,便说:“220两黄金,有钱来拿!”
    为凑钱,张伯驹只好卖了弓弦胡同的宅子。要知道,这宅子可不一般,原为大太监李莲英的宅院,模仿颐和园排云殿规模建造,是京城数一数二的名宅。马未都曾说:“这宅子搁在今天,光拆迁,就得一个多亿。”

    <展子虔的《游春图》>
    谁知,拿到黄金时,马霁川又借口成色不好,“还要再追加20两,否则我就卖给别人了。”张伯驹只好回家央求潘素变卖金银首饰,终于将《游春图》收入囊中。
    后来,南京总统府派人来京,打听《游春图》下落,愿以500两黄金入藏《游春图》。张伯驹复函称:“伯驹旨在收藏,贵贱不卖,恕君海涵。”
    为了一件件国宝,张伯驹倾家荡产,宁死不卖。谁能想到,1956年,他决定将平生所藏,尽数捐献国家。其中包括《平复帖》、《游春图》、杜牧手卷、范仲淹手卷等8幅一级珍品。这8幅字画,都是上上极品。即使在当时,每一幅都是价值连城,文化价值更是不可估量。因此学界有称:“张伯驹一个人的捐赠,就撑起了故宫顶级书画半壁江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时至今日,这些捐赠依然是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后台回复“先生”,可以提取一部纪录片,让你看到张伯驹捐献8幅顶级国宝给故宫时的更多曲折的故事)
    为此,政府本欲奖励张伯驹20万元,他却分文不取,只答应收下文化部发的一张奖状。
    很多人问张伯驹,为什么要无偿捐献?他说:“不知情者,谓我搜罗唐宋精品老师的恩惠,不惜一掷千金,魄力过人。其实,我是历尽辛苦,也不能尽如人意。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它们不是为了钱,是怕它们流入外国。”
    在张伯驹眼中,书画皆古人性灵之所托,吾族文化居世界之先位,真可睥睨外国。这些文物,首先属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花多少代价留下来,都值得。
    - 5 -
    然而一年后,张伯驹被打成了“右派”。
    青年时代,张伯驹已是发烧级票友。30岁时,他与京剧大师余叔岩学戏。余叔岩不肯教给孟小冬的戏,却愿意教给张伯驹。40岁时,为给河南赈灾,他在北平唱了一天堂会,请的全是戏剧界最顶尖的角儿。为推动京剧发展,还创立“国剧会社”,不遗余力推广国粹。
    建国后,为响应“百花齐放”的口号,张伯驹拉了一帮老艺人,排练戏曲《马思远》。没想到却遭人攻击,被视为封建余孽。随即被打成了右派。
    别人被扣帽子,大多唉声叹息。张伯驹却闲居在家,并不当做负担。解放时期,他与“儒帅”陈毅有过私交,算是棋友。陈毅听说此事,觉得荒唐:“张伯驹一个读书人,为国家捐了那么多东西,怎么可能是右派?”

    <张伯驹与潘素>
    有人问张伯驹作何感想,张伯驹说:“戴什么帽子,我倒无所谓,一个渺小的凡人,生死得失,无关大局。但要说我反动,实在是有些冤枉。”
    明知自己冤枉,1961年,陈毅安排他和潘素去吉林博物馆,临行前,陈毅问:“关于右派的事,你有些想不通吧?”张伯驹却说:“这件事的确出我意料,但受些教育,未尝不可。国家大,人多,个人受点委屈不仅难免,也算不了什么,自己看古画也有过差错ake小包子,为什么不许别人错送我一顶帽子呢?”
    等到了吉林博物馆,参与鉴定工作。张伯驹将毕生所学,全部传授给博物馆人员。此外,他又决定将30余件文物字画,一并捐献给吉林博物馆。其中包括南宋的一幅《百花图》。此画不但为我国绘画史上保存下来的第一位女画家作品,被大收藏家视为绝代珍品。对张伯驹的个人意义,亦不同于其他。
    张伯驹曾说:“我终生以书画为伴,到了晚年,身边就只有这么一件珍品,每天看看它,精神也会好些。”
    就是如此,他还是毫无保留地捐了出去。
    - 6 -
    被打成右派时,单位要求女儿与张伯驹划清界限。女儿很不服气。张伯驹却说:“只要我们没有亏欠国家,没说过一句坏话,就可以坦然行事。”
    他还不知道,更大的厄运正等着他。
    1966年,浩劫袭来,张伯驹被定性为“现行反革命”。隔离审查8个月后,被吉林博物馆辞退,送到舒兰县插队。当时张伯驹已近70岁,县上一看,“这么老的一个老头子,难道要我们养他不成!”无奈之下,张伯驹和潘素只能冒着大雪,回到北京。
    回京后才发现,自己的宅子已经变成了大杂院,住着十几户人家。夫妇两人,只好蜗居在10平米的小房子里。他们没有户口,分不到粮票。这个曾坐拥亿万家产的民国公子,只好靠着亲戚朋友的接济,艰难度日。
    虽清贫寒苦,张伯驹和潘素,依然在家画画作诗,陶冶性情,内心好似未曾遭受任何震荡。当时,多少被侮辱、被诬陷的人,要么愤愤不平,要么自叹自哀。唯独张伯驹,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对此,红学大家周汝昌感佩道:“我深深觉得,他为人超拔,是因为时间坐标系特异,一般人时间坐标系三年五年,顶多十年八年,而张伯驹的坐标系大约有千年,所以他能坐观云起,笑看落花,视勋名如糟粕、看势力如尘埃。”
    要知道,当初张家生活好时,曾有10位管家,负责中西餐的4位大厨。他在丛碧山房会客,席间有一道菜,叫做“清炒口蘑丁。”听起来平平淡淡,其实大有来头:野生口蘑产自张家口外草原,产量极少,异常珍贵,味道鲜美,远非其他菌类所能及,美食家多用它调羹、打卤,舍得清炒的,大概只有张伯驹一人。
    而多年后,画家黄永玉在饭馆偶遇张伯驹,只见他孤坐于小偏桌旁。餐至,红菜汤一盆,面包果酱,小碟黄油二小块,先生缓慢从容,品味红菜汤毕,小心自口袋取出小毛巾一方,将抹上果酱及黄油的四片面包细心裹就,提小包自人丛缓慢隐去。黄永玉不禁感叹道:“能喝此蹩脚红菜汤,先生真乃大忍人也!”

    <黄永玉所绘张伯驹>
    生活的落差,并没有让张伯驹感到不平。在文革中最困难的3年里,有人几次去看望他,除了年龄增长,心情神态和20年前住在李莲英旧宅时并无差异。不怨天,不尤人,坦然自若,依然故我。
    张伯驹的散逸超达,是常人所达不到的。对他而言,再大的风云变幻,也动摇不了心性,再大的浪潮袭来,也不会为其所困——荣辱得失,过眼烟云。

    1972年,陈毅去世。张伯驹本想吊唁,因政治身份未能如愿。只好送上一幅挽联。追悼会上,毛泽东看到挽联,问:“书法好,词也好,这是谁写的?”陈毅夫人张茜一听,忙说:“这是张伯驹送来的!”毛问:“他现在还好吗?”听完张茜介绍张伯驹一家人的处境,毛泽东对周恩来嘱咐道:“你去安排一下吧。”
    就这样,张伯驹进了文史馆,潘素进了中国画院。
    - 7 -
    除了泰然豁达的人生态度,在“做人”二字上,张伯驹一生亦是万中无一之高标。
    作家章诒和第一次见他,觉得他不容易接近。聊了一下午,都是潘素说话,他在一旁,半天也不理人。后来章诒和才知道,张伯驹个性散淡,待人就是如此。
    红学家周汝昌跟他熟了,到他家里去,也不用打招呼,自己翻看藏书、欣赏字画,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在后辈面前,张伯驹没有半点傲气的派头。
    当初,一代收藏大家王世襄想研究《平复帖》上的印章,又不敢轻易开口。酝酿了好几日,才向张伯驹张提出请求。出乎意料的是,张伯驹说:“你一次次到我家来看,实在是太麻烦了,不如拿回家去仔细地看。”王世襄听了,下巴差点掉到地上,小心翼翼地把《平复帖》捧回家,不敢有半点闪失。

    <晚年张伯驹与潘素>
    章诒和的回忆录中,写过张伯驹两件事:
    ●其一,抗战后,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定被蒋介石没收家产,从此以典当为生。日本方面一心想要将其笼络至麾下,借他的背景做些事情。袁克定宁可饿死,也不做汉奸。张伯驹得知,见他生活难以为继,就把他接到自己家住。袁克定拿到文史馆工资,张伯驹分文不取,对他一养就是10年,直到1955年去世。
    ●其二,父亲章伯钧被打成右派,最后凄苦而死,自己只得搬家。碍于其右派身份,没有一个亲戚朋友敢上门吊慰。直到有一天,听见有人敲门,开门一看,居然是张伯驹夫妇。两人得知章伯钧的死讯后,多方打听,拄着拐棍找了整整一天,才寻访到她的住处。
    对此,章诒和写道:“在我父母的人情交往中,张氏夫妇不过是君子之交,看看画,吃吃饭而已。怎能和父亲的至亲相比?怎能与父亲的战友相比?怎能同那些曾受父亲提拔、关照与接济的人相比?人心鄙夷,世情益乖。相亲相关相近相厚的人,似流星坠逝,如浮云飘散。而一个非亲非故之人,却悄悄叩响你的家门,向远去的亡灵,送上一片哀思……”
    难怪有人说,张伯驹这一生最宝贵的,并不在于他曾有万贯家财、逍遥富贵,也不在于他无偿捐献了《平复帖》《游春图》这样的重量级国宝。最宝贵的,是他的“富不骄、贫能安、临危不惧、见辱不惊”。
    他的生命气息与光泽,才是永恒之物。
    - 8 -
    1982年2月,因为感冒,张伯驹住进北大医院。
    他被安排在一个八人间的病房内。潘素提出要换个单人间或双人间,有利于病人休息,但医院方面拒绝了,理由是:张伯驹不够级别。
    病房内无比嘈杂,已经84岁的张伯驹目睹身旁的病人死亡,情绪极坏。潘素再次与医院交涉,依旧被拒绝。张大千的孙子前去探望张伯驹时,张伯驹有气无力地握了握他的手,只能默默地流泪。

    <张大千之孙探病张伯驹>
    两天后,病房又死一人,张伯驹转成肺炎。
    就在上级领导批文下来的前一天,1982年2月26日,张伯驹早已停止了呼吸……
    当时,张伯驹的学生跑到北大医院门口叫骂:“你们医院知道张伯驹是谁吗?他是国宝!他一个人捐献给国家的东西,足够买下几座你们这样的医院!”
    在追悼会上,经济学家千家驹感慨道:“我参加八宝山追悼会不知道多少次了。很多人悼辞上无一例外地写着‘永垂不朽’。依我看,并非都能永垂不朽,真正不朽者,张伯驹是一个。”
    多年后,一向以嬉皮笑脸示人的主持人窦文涛,在节目中讲起张伯驹的死,不禁眼泪婆娑,长叹唏嘘。
    他说:“张伯驹他没有死,你灭不了他!当年他说过,‘我的东西不怕丢,永远在故宫’。我跟你们说,咱们都死光了,千秋后世都有张伯驹的名字!”
    延伸阅读:
    故宫里那几块匾,别说你都懂
    2018-04-06古玩鑫
    在古代,用以表达经义、感情之类的属于匾,而表达建筑物名称和性质之类的则属于额。因此合起来可以这样理解匾额的含义:悬挂于门屏上作装饰之用,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即为匾额。

    匾额是古建筑的必然组成部分,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它将中国文化中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集字、印、雕、色的大成,以其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深远的寓意指点江山,评述人物,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
    如果说到紫禁城中的匾额,想必大家和我一样,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它:正大光明匾!

    而作为皇家宫殿,紫禁城中的匾额是不胜枚举的。然而,匾额这么多,每一块的涵义你都了解吗?今儿给大家挑了八块紫禁城里的匾额来说道说道,个中涵义由易到难排列,不看解释的话,你能读懂几个?
    一,乾清宫 “正大光明”匾

    正大光明,出自宋代大家朱熹的《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八·答周益公》:“至若范公之心,则其正大光明,固无宿怨,而惓惓之义,实在国家。” 意指心怀坦白,言行正派。
    乾清宫是内廷正殿,明清十六个皇帝的寝宫,皇帝们在这里居住,平时也在此处理日常政务。
    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由顺治皇帝御笔亲题。乾为天,坤为地,天地交和谓之交泰,表现的是天地正大,日月光明之道。

    关于这“正大光明”匾,还有一段故事要说:当时社会,皇子之间夺取皇位的明争暗斗相当激烈。为了缓和这种矛盾,自雍正朝开始采取秘密建储的办法,即皇帝生前不公开立皇太子,而秘密写出所选皇位继承人的文书,一式二份,一份放在皇帝身边;一份封在“建储匣”内,放到“正大光明”匾的背后。皇帝死后,由顾命大臣共同取下“建储匣”,和皇帝秘藏在身边的一份对照验看,经核实后宣布皇位的继承人。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帝,都是按此制度登上宝座的。
    二,养心殿 “中正仁和”匾

    清朝自雍正皇帝后,就将寝宫从乾清宫迁到了养心殿。养心殿中的“中正仁和”匾为雍正所书,是说帝王要中庸正直、仁爱和谐,是帝王对自身行为准则的高要求。

    三,西暖阁 “勤政亲贤”匾

    在养心殿里,皇帝的宝座设在明间正中,而明间西侧则为西暖阁。西暖阁中又分出数室,其中,皇帝看阅奏折、与大臣秘谈的小室,匾额上书“勤政亲贤”四字。
    “勤政亲贤”匾也是雍正御笔,体现了其作为一代帝王,一生都严于律己、严于律人。

    四,三希堂 “三希堂”匾

    在养心殿西暖阁的旁边,有一间几平米的小屋,这里是乾隆皇帝的书房,其名“三希堂”也是乾隆帝所取。
    之所以称“三希”,原因有二:一是指此处藏有三件稀有的书法绝品: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贴》;王珣的《伯远帖》。二是“三希”包涵周敦儒的“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之意,乾隆也以此激励自己要不断进取,提高自身修炼,进入更高的境界。

    五,交泰殿 “无为”匾

    交泰殿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是皇帝和后妃们起居生活的地方,殿名取自《易经》,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满"之意。
    交泰殿中的“无为”匾为康熙所题,老子云:“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康熙之所以题“无为”,意在告诫君主体恤民情,与民休息。换在今天,即构建和谐社会之意。

    故宫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我们刚才所见的都是内廷建筑的匾额。
    接下来我们去看看外朝,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
    六,保和殿 “皇建有极”匾

    保和殿,“保和” 出自《易经》,意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也就是神志得专一,以保持宇宙间万物和谐。
    殿中的“皇建有极”匾为乾隆御笔。典出:箕子《洪范》“皇建其有极”。极是指中道,法则,意思是君王建立政事要有中道,基本是不偏不倚,取中庸之意。强调天子来制定建立中正的天下最高准则,即有强调皇权之意。

    七,中和殿 “允执厥中”匾

    中和殿位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的地方。“中和”二字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三大殿中唯有这间房子可供皇帝一人静静的思考。
    “允执厥中”匾乃乾隆帝御笔。允:诚信。执:遵守。厥:其。中:中正。允执厥中,出自《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原文意思是舜告诫禹:人心危险难安,道心幽微难明,只有精心一意,诚恳地秉执其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
    八,太和殿 “建极绥猷”匾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之精华,东方三大殿之一。它是故宫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但并不用于上朝,而用于举行各种盛大典礼。
    太和殿匾额“建极绥猷”匾也是乾隆亲笔所题,不过现在故宫里挂的这块,是于2002年根据1900年《清朝皇室写真》中的老照片复制的,原匾现下落不明。

    故宫藏宝录,天下奇珍尽在此!
    2018-04-14华夏第一收藏
    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也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
    明清先后有二十四位皇帝在这里临朝为政和日常生活。

    它拥有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建构最精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拥有150万件历史文物典籍和艺术工艺珍品,故宫博物院因此而举世闻名。

    画珐琅婴戏图鼻烟壶·清乾隆

    金瓶珍珠花树景·清

    黄釉兽耳尊·清(公元1644-1911)

    五彩人物纹海棠式盘·明天启
    (公元1621-1627年)

    青花十二月花卉纹杯·清康熙
    (公元1662-1722年)

    黄釉刻花仿竹雕笔筒·清道光
    (公元1821-1850年)

    矾红彩云龙纹盘·清雍正
    (公元1723-1735年)

    褐釉彩绘虎形枕·金
    (公元1115-1234年)

    青花八仙过海葫芦瓶·清乾隆
    (公元1736-1795年)

    矾红彩甘藤纹瓶·清雍正
    (公元1723-1735年)

    粉彩桃花纹直颈瓶·清雍正
    (公元1723-1735年)

    红陶鬶·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约公元前2400-前2000年)

    洪武青花缠枝纹玉壶春及执壶

    铅褐釉印花人物纹扁瓶·北朝
    (公元386-581年)

    汝窑天青釉圆洗 北宋
    (690-1127年)

    汝窑初期青釉刻花内鹿纹外花卉纹盆(残)
    北宋(690-1127年)

    仿汝釉盘 明宣德
    (1426-1435年)

    仿汝釉石榴尊 清雍正
    (1723-1735年)

    青玉百寿字碗 清乾隆
    (1736-1795)

    白套红玻璃寿字手镯 清
    (1644-1911)

    嘉庆御用碧玉寿字执壶 清嘉庆
    (1769-1820)

    北京故宫博物院建立于1925年10月10日,
    是在明朝、清朝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综合性博物馆,
    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文物收藏主要来源于清代宫中旧藏冲刺流星。
    其位于北京市中心,1961年,故宫被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绿釉陶狗·东汉
    (公元25-220年)

    素三彩茄式壶·清康熙
    (公元1662-1722年)

    玳瑁手镯 清
    (1644-1911)

    点翠“万寿无疆”头花 清
    (1644-1911)

    银镀金奶茶壶 清乾隆
    (1736-1795)

    碧玺珠翠手串·清

    奥地利香水

    红白玛瑙双鱼花插·清

    水晶双鱼花插·清

    百宝嵌花鸟二层长方盒·清

    海棠花点翠头花·清

    锡一品锅·清

    西洋美女像扑克牌

    淑妃文秀印

    金亭式香炉·清(细部)

    金嵌宝石烛台·清(细部)

    金胎錾胎珐琅嵌画珐琅执壶·清

    金嵌珠杯盘·清

    貂皮嵌珠皇后朝冠·清

    金嵌红宝石蜻蜓簪·清

    金累丝香囊·清

    蓝宝石

    金龙形帽顶·清

    金镶宝石镂空花卉纹八方盒·清

    田黄三连印·清乾隆

    芙蓉石盖碗·清

    铜镀金珐琅人物怀表(表面)·瑞士制造
    (十九世纪)

    白玉镂雕炉顶·元
    (1271-1368年)

    白玉法郎提梁羊首壶·清乾隆
    (公元1736-1795年)

    银累丝瓜棱瓶·清乾隆
    (公元1736-1795年)

    画珐琅牡丹纹花篮·清乾隆
    (公元1736-1795年)
    画珐琅锦袱纹罐·清乾隆
    (公元1736-1795年)

    玉十二月令佩·清乾隆
    (公元1736-1795年)

    金镶翠蝶碧玺花蝠簪·清
    (公元1644-1911年)

    金錾梅花嵌珠宝带钩·清
    (公元1644-1911年)

    景德镇窑青白釉倒流壶·宋
    (公元960-1279年)

    黄地珐琅彩桃花纹杯·清雍正
    (公元1723-1735年)

    豇豆红釉莱菔尊·清康熙
    (公元1662-1722年)

    粉彩暗八仙纹双耳转心瓶·清乾隆
    (公元1736-1795年).
    仿古铜彩出戟尊·清乾隆
    (公元1736-1795年)

    三彩天王俑·唐
    (公元618-907年)

    天蓝釉双龙耳瓶(龙耳部)·
    清雍正(公元1723-1735年)

    青釉堆塑谷仓罐(局部)·三国 吴
    (公元222-280年)

    斗彩折枝石榴花纹罐·清康熙
    (公元1662-1722年)

    西村窑青白釉褐斑刻划凤纹大碗·宋
    (公元960-1279年)

    宜兴窑紫砂泥绘人物纹诗句茶壶·清
    (公元1644-1911年)

    黄地青花缠枝花纹转心瓶·清乾隆
    (公元1736-1795年)

    素三彩镂空薰·清康熙
    (公元1662-1722年)

    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宋
    (公元960-1279年)

    绞胎罐·宋
    (公元960-1279年)

    三彩凤首壶·唐
    (公元618-907年)

    蓝地粉彩勾莲纹佛塔·清乾隆
    (公元1736-1795年)


    喜欢此文,请分享给朋友们看看...

    华 易 视 觉
    介 绍:关注时政关注经济关注热点关注民生...
    每日推送有思想、有趣味的智慧杂文,弘扬民族、民风、民心正能量...
    声明:本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长按二维码 轻松关注 ——

    如果您觉得上面的内容不错,
    相信下面的公号也会对你有所帮助!
    长按关注,阅文品字,轻松生活 ...

    华 格 视 界ID:huage88891——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
    横看成岭侧看峰,一笑一乐各不同。
    聚焦社会热点,解析时政话题,传递民众心声...
    以思想、趣味和实用为原则,每日推送有深度、
    广度和有趣事的文章,缔造知识微社区...
    资 本 力 量ID:ZBLL-2016——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
    关注资本凝聚力量...
    华 易 传 媒ID:HYCM-4224——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传承品德,坚持操守...
    华 易 资 本ID:HYZB-26209——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资本de力量...
    原创及商务合作:jianhua8889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