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县地图【青龙文化】端午节,说说咱满族的习俗;五月节,聊聊家乡那些事-青龙微影

    【青龙文化】端午节,说说咱满族的习俗;五月节,聊聊家乡那些事-青龙微影
    【青龙文化】端午节,满族人把这个节日叫做五月节
    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与中国先秦史书记载的貊人、秽人、肃慎人有渊源关系,满与貊同音,是不同历史时期音译选用汉字不同造成的,貊人即是满人,3000多年以来这一民族的族称并没有改变。满族的形成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阶段为恩古伦时期倪尔萍,以佛多妈妈之子朱蒙建立高句丽为标志,此时期橐离、扶余、高句丽、小水貊、沃沮、挹娄相互融合形成后来的勿吉人、靺鞨(羯音)人、高句丽人;第二阶段为震古伦时期,以大祚荣建立渤海国为标志,此时期高句丽人、靺羯人、黑水靺羯互相融合形成女真人、渤海人;第三阶段为佛库伦时期,以完颜函普迁居渤海忽汗州为标志,此时期渤海人、女真人、少量契丹人互相融合形成明代女真人。最后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1635年皇太极恢复靺羯族称为满洲,标志着满族的最后形成。
    所以满族的五月节习俗有自己的特点,沿袭了中国北方历史上渤海人、契丹人、女真人的习俗、吸收了一定的汉族风俗,形成了满族的五月节习俗。满族人的五月节习俗主要是乘水临风,登高望远“辟毒”游玩,主要的节日目的是为了“驱邪避毒、防病强身”。
    过节的时间是五月初一到初五,之所以叫五月节,往往和夏至连在一起。《那桐日记》“光绪十六年初五,夏至供粽子,锡弟赴宗祠行礼,余在家清理帐目镇日得闲黄皮肤乳膏。”这一记载说明这一天官员放假,要给祠堂上供。五月节在民间活动可以拉得很长,旗人均有公职,节期长可以根据自己时间参与活动,比较自由。在满族聚居的营房地区,一直可以热闹到五月十三。五月一日各家开始敬佛祭祖,祭品是印有蛇、蜈蚣、蝎子、蜘蛛和蟾蜍图案的“五毒饼”,还有樱桃、桑椹等有地方特色的时令鲜品。
    还有许多满族农家将五月初五称为“药香节”,如辽宁新宾一带。妇女们唠起家常都说:“五月节”天不亮采来的草药可灵了中文寻星。还有的说这天露水就好像灵丹妙药,若是用这天早晨的露水洗眼睛,保你一年眼睛明亮,如同圣水一般。五月节采的艾蒿荫干后,用来“灸艾子”(针灸学),肚子里有食水都能灸化了,风寒腿秋天用艾蒿灸,七天就能治得不大离儿。还有的说这天刨的“八股牛”(药学名白藓皮)药劲大,治病效果好。五月节这天人们都起大早,到河里去洗眼睛、洗脸。满族农家妇女起得最早,她们先到小河里洗脸、梳头,还用铜盆端回水给公婆洗脸。孩子们在五月节经常唱着一首歌:“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惊天铁案,桃枝插在大门上,除病去邪快乐又安康”。从这首歌词人们定会联想到艾蒿比其它药草灵气大。歌词“艾叶香香满堂”,是因为在三十年代新宾山城乡村草房很多。砖瓦房很少,房檐插上一大排艾蒿。被风一吹顺着开着的窗户吹进屋内,清幽香气满屋,真成了艾叶香香满堂了。在满族聚集的农村中,在五月节时普遍把桃枝插在大门上。或用桃核雕刻成小花筐挂在房门上或挂在孩子手腕上、脖子上,人们认为这能避邪。
    1,五月节祭天祭祖求福
    金代重五又增添了拜天的宗教内容。《金史.世宗纪下》卷八载:大定二十四年二月,“上曰‘朕将往上京。念本朝风俗中端午节,比及端午到上京,则燕老乡间总是父老。‘”为了过端午节不惜千里回到黑龙江,可见端午节在古代满族人心中的地位。从此满族人又有在五月节祭天祭祖,求福驱灾的活动,游子在这一天祭祀先祖以此来怀念故乡。

    2,射柳
    我国在辽、金、清各朝历史上都有端午节契丹族、女真族和以后的八旗将士驰马射柳、打马球的竞技遗俗。
    北方人民的端午节庆游戏——射柳。据说,这项竞技活动在辽时便已出现,一直延续至清末。
    驰马射柳在端午节清晨举行,先将柳树干中上部削去青皮一段,使之露白,作为靶心。然后参赛者依次驰马拈弓射削白处。射断柳干后驰马接断柳在手者为优胜。《金史·礼志》:“金因辽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驰马前导,后驰马以无羽横簇箭射之。既断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为上。断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每射必发鼓以助其气。”至明代,是把鸟雀贮于葫芦中射之。这种节日竞技相沿成习,直至清末。

    3,贴葫芦花以辟“五毒”
    北京人喜欢葫芦,因为葫芦是“福禄”的谐音。满族人又喜欢剪纸,因为剪纸是大众化的艺术创作形式。用红色毛边纸剪成葫芦,里面收进“五毒”图案,象征镇邪的宝物把“五毒”均收入肚里给镇住了。这种宝葫芦剪纸,称为“葫芦花”周镇松,自四月末就有小贩在街上叫卖了。家中有巧手,不在街上买,自己出样子自己剪,有剪钟馗的,有剪老虎的,花样很多。葫芦花据说能辟“五毒”,五月一日贴出开县地图,五月五日午时摘下扔掉,称为“扔灾”。除贴葫芦花外,还有贴以钟馗为题材“朱砂判儿”的,有贴黄表纸上写有咒语的“天师符”的,其目的均是为了驱邪辟毒。

    4,最讲究的供品是玫瑰饼
    初一给神佛和祖先祭祀的供品撤下来后就成了全家的食品。一般人家只供类似桃酥式的“五毒饼”,初五晚间撤供;中等人家再放上小枣江米棕子和鲜果,一天一撤,以防腐烂。富贵人家是供玫瑰饼,以京西妙峰山当年产的玫瑰花制成的饼最为高贵。用玫瑰花和以蜂蜜拌匀做馅,制成饼,上火烙,名曰端午饽饽,分为酥皮、硬皮两种,是高档细点,价格很贵,大约每斤八块,每块的价格相当于二斤白面,一般人家是吃不起的。但是,北京人认为若是在五月节吃上玫瑰饼是非常吉利的事,买不起饽饽铺的玫瑰饼,就自己动手蒸玫瑰馅的馒头或甜卷,以应节日之俗。

    5,身上佩五彩荷包祈福禳灾
    满族人把端午节叫“五月节”,乾隆十八年曾有谕旨,“以后每年五月初一起挂五毒荷包。”上行下效,端午节一过就是五天。端午节这天,宫中要开“粽席”,用膳食,皇帝要喝菖蒲酒,赏众人喝雄黄酒,皇帝使用的是带有“艾叶灵符”纹饰的餐具,膳后用的果茶是桑椹、樱桃、茯苓等适时的鲜果。宫廷重视俞学礼,一般旗人也就重视。巧手媳妇或姑娘知足吉他谱,用绫罗制成五彩荷包或香囊,有的是缝制成,樱桃,桑椹、茄子、豆角、芹椒、梨、柿、桔……等小型水果串起来,精致可爱。有立体的,有平面的,争奇斗胜。五月节节这一天佩戴在身上,既显示自己的精巧工艺,又给节日增添祈福禳灾的节日气象,还可以将此饰品赠给意中人,当作表示爱恋的情物。五彩荷包是很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为节日带来祥和的气氛。

    6,“斗百草”增进儿童辨识花草能力
    北京是个文化城市,满族人起源于游猎民族,利用各种节日普及自然知识和生活常识是京城民俗的一个特点。端午节有纪念屈原的内容、祭祀祖先内容、还有娱乐和社交活动的内容。这一天,京城满族儿童喜欢玩一种叫斗百草的游戏,参加游戏的人两人持草相对站立,双手持草,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两端。游戏开始后,二草相勾,双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谁的草或花茎被对方拉断谁为输,赵雷画然后用“打赢家”的顺序赛下去,直至选出最后胜利者。这就要求参赛者在参赛前注意寻找那些草或花茎韧的做为自己的“选手”,无形中形成识别花草的要求。那种能“斗”倒各草的“选手”,则成为大家公认的当日“百草王”。

    7,房檐插艾蒿防瘟避灾
    五月节在院门前和房檐下插艾蒿,人们认为艾蒿的味道可以驱走蚊蝇,防止瘟疫。

    8,带五彩绳
    为孩子系五彩绳是五月节的重要习俗,它有祈福纳吉的美好寓意。长命锁的前身是“长命缕”,也被称之为“长命缕”。其意义在于锁住小孩的命,避免病魔疫鬼侵入危害小孩。古人认为小孩一旦戴上了锁,就能无灾无祸,平安长大;长命锁更多表达的是长辈对晚辈的祝福。
    每逢五月节,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悬挂上五色丝绳,以避不祥;所以传统上用五色彩丝编成绳索,配以银锁,缠绕于儿童手臂,以祈求辟邪去灾,祛病延年!

    9,采集杜鹃花又叫“年息”花
    节日清晨,人们纷纷上山,采集杜鹃花又叫“年息”花上的露水洗眼,并食用花办。当地满族人民认为,这样可以有消病除灾的作用。此种习俗源于满族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一个名叫“年息”的姑娘而兴起的。“年息”姑娘品德崇高,医术精湛,曾为许多贫困无助的满族百姓治疗痼疾,深受百姓爱戴。后来,她不幸去逝,其墓地生出无数艳丽的杜鹃花。曾得到过姑娘恩惠的满族百姓相信,此花如同“年息”姑娘一样,可以给人疗疾治病,遂称之为“年息”,并将这一节俗留传下来。

    10,吃煮鸡蛋
    满族人五月节要吃煮鸡蛋,有吃五月节的煮鸡蛋一年不得病的说法。

    11,踏露水、踏青
    古代满族是渔猎民族,对气节的变化非常敏感,所以端午节的节俗最早来源对夏至节气的神秘感,这一天白天特别长,树影也特别长。满族人讲究到郊外踏露水,据说用这天的露水洗脸、头和眼井,可以避免生疮疖、闹眼病。哈尔滨“踏青”是节日的重头戏。一大早,男女老幼有到野外“踏青”、“采艾蒿”习俗。城区群众有到松花江畔或乘船渡江去太阳岛“踏青”采蒿掠草的习俗。松花江南岸江沿、市区的一些街道和沿哈平路两侧的个体商贩都会在货架上摆放艾蒿、蒲棒、花草、气球、工艺品等出售。一些踏青的人回家后会在门上插蒲艾、花草,屋内、门上悬挂纸葫芦;小孩、青年颈腕缠五彩线;还有将黄布做的小猴,青麻制的扫帚,佩于胸际。过去满族人还在住房的上方正中,斜贴着一张“五毒”的剪纸。每个小孩的衣襟上都挂上一串用彩绸做的小樱桃、桑椹、菖蒲棒之类的饰物。在小孩的耳、鼻、肛-门附近抹一些雄黄酒,并用手指蘸雄黄酒在小孩脑门写一“王”字,说是象征老虎。每个人还须呷一口雄黄酒,说是可以避开“五毒”的侵害。
    延伸阅读:五月节,给您说满族端午

    满族端午节又称“五月节”,满语叫“孙章阿 以能以”(sunjangga inengi),是满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五日举行。全国各地满族都过此节日,与汉族的端午节略有不同。
    满族五月五日过节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是纪念一位叫年息的姑娘。传说,年息是清代人,她聪明、美丽。
    火神看中了她,便强掠她为妻秦晋肴之战。年息宁死不从,结果被火神活活烧死,她的骨灰撤遍了山间田野。没想到第二年五月东元路学校,在撒过骨灰的大地上,到处开满了绚丽的杜鹃花。为了纪念她,人们把杜鹃称为年息花。每年端午这天的早晨,满族人便采摘年息花朵,用花瓣上的露水清洗眼睛。据说可使双目格外明亮,一年里不会闹眼病。

    端午节,是满汉共俗。但是,满族过端午节并不是纪念屈原的,而是祈祷“解瘟”的。在满族中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在很久以前,天帝派大臣下凡察验民情,五月初五那天,天帝大臣装扮成一位卖油的老汉,吃喝着:“一葫芦二斤,二葫芦三斤”大声叫卖。这时大家见有便宜可图,纷纷争先抢购,惟独有一位老者不仅不买,还告诉卖油的老汉算错账了,要赔本的。
    当然,油一会儿被抢购完了。此时千金转校记,卖油老汉尾随那个不买油的老头,对他说:“你是个好人,今晚天上瘟神要降瘟灾,你在自己的房檐上插上艾篙,可以躲过瘟灾。”说完卖油老头消失了。这时老头走家串户告诉村里的所有人,家家户户都要插上艾篙。天上的瘟神一看家家插着艾篙燕尾定理,没法降瘟灾了,全村人的性命都保住了。这个故事当然是一种附会。但是我国农村五月份发病率较高,而艾篙之类又有驱蚊虫之药效,插艾篙防病是民间常见的风俗。在东北的满族聚居区,还有“踏露去病”图吉利之俗。这时男女老幼都到郊外踏露水,用露水洗脸、洗头、洗眼,相传这天的露水可避免生疮疖、闹眼病。

    《奉天通志》载:“是日,(满族)人家檐端皆插蒲艾,门上悬纸葫芦,食角黍,饮雄黄酒,小儿女颈腕缠五色丝线又以黄布制小猴,青麻制小帚,佩腰际。午张盛宴,名曰过节。”这一天人们要在天放亮前就起床,赶在太阳出来前去山上采艾蒿。然后在太阳出来时到麦地里捧露水洗脸,老人说这样做一是精神愉快、体壮勤劳;另外一年不闹眼病,顺当。采回来的艾篙在门窗上面都要插上一缕,以防各种害虫、瘟疫进屋。还有人用艾篙编成辫儿盘上,晒干后在屋内点燃,驱蚊、赶蝇、灭菌、消除异味儿等。这天还要在屋内挂各式各样的葫芦。早晨要吃煮鸡蛋,中午或晚上要吃“哎吉格悖”(饺子)或是钻糕,以后受汉人影响又增加了吃粽子的习俗。汉族过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满族过端午节,是歌颂诚实善良的。满族人关后,敬重屈原,也包粽子。但仍保留插艾蒿,喝朱砂酒,以避邪疫之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