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温柔暴君【隆中景点】丞相祠堂何处寻,隆中景区柏森森-隆中风景区

    【隆中景点】丞相祠堂何处寻,隆中景区柏森森-隆中风景区

    武侯祠
    沿着隆中路上行,就是后人用以祭祀和缅怀诸葛亮的重要场所——诸葛武侯祠。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被谥为忠武侯极限街区,全国纪念诸葛亮的祠堂都称为武侯祠。目前,全国大大小小的武侯祠多达48座。隆中的武侯祠最早建于东晋,屡建屡毁几经迁移后,今天所看到的武侯祠是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所重新修建的。
    一、特点
    武侯祠光影
    隆中武侯祠与国内其他武侯祠相较,具有这样几个特点:一、隆中武侯祠是唯一一座位于风景区之内的武侯祠,周边环境优雅,气候宜人;二、隆中武侯祠祭祀功能独立郁小刚,而非其他武侯祠内所有纪念性景点全部集中在祠宇之内;三、隆中武侯祠建筑构件及纹饰图案朴实,而非其他武侯祠采用清代官式建筑风格的浓墨重彩,所供奉人物形象采用写实风格,和别的武侯祠采用戏剧舞台人物形象明显不同,这些都暗含了诸葛亮“澹泊”“宁静”的处世风格。
    二、大门
    武侯祠门前
    武侯祠在大门上方刻着几个大字“汉诸葛丞相武侯祠”,下面的三个小人,分别是“福、禄、寿”三星。两边还有“掀天张韵凝,揭地”四个字,用在武侯祠这里,喻意着诸葛亮出山后辅佐刘备,使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混乱局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红星歌歌词,并最终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这些饰件与文字都分布在正面这个类似于牌坊的装饰之中,这种建筑装饰风格在古建筑上被称之为四柱三坊牌科式门楼,门楼上的四根柱子是不落地的,称之为浮柱。
    众所周知,武侯祠是祭祀诸葛亮的场所,里面供奉着诸葛武侯的神位,这个悬浮在半空的牌楼用在这里,就好比将祭祀武侯的祠堂抬了起来,成为一座悬浮于半空中的神仙府邸。
    武侯祠门前还有一幅楹联:“冈枕南阳依旧田园淡泊,统开西蜀尚留遗像清高”,这里的“南阳”指的是东汉末年的南阳郡,意思是:隆中淡泊的田园风光依然和以前一样,开创了蜀汉基业的诸葛亮,在隆中仍保留有他那清高的遗像。
    三、一殿
    铜像
    隆中的武侯祠依山势而建,是一个四进三院的层台式建筑,武侯祠的一进殿上方有 “卧龙遗址” 四个大字,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在一九六五年所题写的。
    正中的这尊诸葛亮仿真铜像,是诸葛亮诞辰1821年,由分布于浙江兰溪、桂林阳朔、甘肃天水的诸葛亮后裔共同敬献于隆中的。这尊铜像是根据史书“亮,身高八尺”的记载坛子肉的做法,通过计量单位的换算,按照真人一比一的比例进行铸造。这尊诸葛亮铜像头戴纶巾,身披八卦衣,手持鹅毛扇。
    铜像侧身
    据说诸葛亮手中所拿的那把羽毛扇,是他的妻子黄月英送给他的定情信物,扇子的每根羽毛上都藏有一条锦囊妙计;而扇子带有清凉之气,可以让诸葛亮头脑时刻保持清醒,也是他智慧灵感的来源,这把鹅毛扇也就成为诸葛亮最具标志性的必备之物。
    四、二殿
    走出一殿,在二殿门口可以看到有这样的一幅对联:“画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气周瑜,辱司马,擒孟获,古今流传”。全联总共只用了26个字,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准确的进行了概括,这幅对联是民国时期黄冈的李云所题。
    殿内上方匾额为“三顾遗迹”,这是前国务院副总理方毅1982年秋所题的。殿中间这幅对联和这段词则是郭沫若郭老1964年在北京什刹海所题,写好后专门寄到隆中来的。“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意思是说从出师表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兴复汉室,统一全国的志向,而诸葛亮在隆中时就经常吟唱“梁父吟”以寄托他自己心中的抱负。
    中间的这段词郭老这样写到:“诸葛隐居隆中时,躬耕自食,足与陶渊明先后媲美,然陶令隐逸终身,而武侯则以功业自见。盖时会使然,苟陶令际遇风云,未必不能使桃花源实现于世,如武侯终身隐逸致力于诗,亮亦不逊于陶令也”。这段话将陶渊明与诸葛亮两个人的隐居生活作了比较,陶渊明是南宋朝初期的诗人,而诸葛亮是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由于两个人所处的历史环境和际遇不同,才造成两个人境遇的差异。
    如果让陶渊明遇到像刘备那样的伯乐,那么陶渊明也许能让世外桃源实现于世,如果诸葛亮没有遇到刘备,终身隐居于隆中致力于诗的研究,那么他写出的诗也必定不会逊色于陶渊明,这就是常说的时事造英雄。
    五、三殿
    穿过二殿,三殿院落可以看到两旁有人物塑像,他们都是活跃在三国时期蜀汉的文臣和武将,并且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荆襄人士。
    这边是文臣,那边是武将:第一位是庞统,雅号“凤雏”,与卧龙诸葛亮齐名。水镜先生司马徽曾说:“卧龙凤雏得一者可得天下”。庞统是当时的襄阳四大名士之一庞德公的侄儿,后来他在协助刘备攻打雒城时被乱箭刺死,年仅36岁。
    第二位蒋琬,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接替诸葛亮的职位,成为蜀汉第二任丞相煅磁石。
    第三位马良,他家兄弟五人,因他最有才华,出生时眉毛就是白色的,家乡人称赞他“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第四位习桢,他善于言谈,名望居于庞统之下,马良之上。
    第五位向朗,熟读军书,曾任巴西太守、步兵校尉、丞相长史等职。因街亭之战包庇马谡,被诸葛亮罢免职务。
    第六位费袆,他是蜀汉第三任丞相,他和蒋琬是诸葛亮施政方针的继承人。
    对面是武将,从左边数的第一位邓芝,他是河南新野人,能言善辩,是一位外交家;第二位廖化,俗话说 “蜀中无大将草字头加凡,廖化当先锋”,在蜀汉后期由于人才缺乏,他成为当时的主要将领,以勇敢果断著称。廖化是《三国演义》中经历了吴、蜀、魏整个兴衰过程极少数人中的一个;第三位向宠,在诸葛亮的《前出师表》中提到“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先帝称赞他是个有才干的人,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担任中部督,后来向宠升任中领军;第四位习珍,他与对面文习桢是叔侄关系。
    第五位马谡,是马良之弟,素有才名,得到诸葛亮赏识。先帝临终曾叮嘱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诸葛亮并未听取。北伐时期,诸葛亮力排众议,任命马谡为先锋,结果蜀军在街亭惨败,致使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大好局面丧失,并最终导致北伐的失败。
    马谡下狱后死亡(演义中说是军法处死,才有了挥泪斩马谡的故事),终年39岁。诸葛亮也为错用马谡自贬三级,以示惩戒。后来也有人替马谡平反,因为“七擒孟获”的攻心之策就是马谡向诸葛亮提出的,说马谡是一个很好的参谋人才,而不是一个率军的将才,对于马谡失街亭一事的主要责任是诸葛亮用人失误,当然这种说法也证明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也会有出现错误的时候,而诸葛亮发现自己出现失误,勇于承担责任自贬三级的做法,更是世人严于律己的表率。
    第六位诸葛均,他是诸葛亮弟弟,在蜀汉时任长水校尉一职,相当于现在的警备司令。从这些人物可以看出,刘备蜀汉政权的建立,得益于刘备在襄阳时期几年的生活,特别是刘备三顾草庐请得诸葛亮出山,荆襄人士看到他礼待贤士的风范,士人纷纷投效,这批士人也最终成为蜀汉政权的重要基石。
    过殿之前有一幅对联,上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下联“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幅对联就是著名的攻心联全民绯闻,在全国武侯祠内均有陈设。这幅对联是清末四川盐茶使赵潘写给他的学生的,他看到自己的学生四川巡抚岑春煊对待义和团一事,采取残酷手段镇压,感到这样做法会使其失去民心,在多次规劝无效,无奈之下在四川武侯祠内愤然写下的。
    该联以诸葛亮攻心为上的历史史实,规劝自己的学生去审时度势,在治理四川的过程中要去认真思考。
    六、主殿
    主殿
    武侯祠的主殿内供奉的是诸葛亮祖孙三人。殿内正中匾额有四个大字:天下奇才,书者是襄阳著名的书法家王树人先生,王树人先生的书法如老树盘根,苍劲有力。“天下奇才”取自诸葛亮北伐的主要对手司马懿的评价:“亮,真天下奇才也”,能让敌人所叹服,才是诸葛亮才能的重要体现。
    诸葛亮,公元181年出生在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诸葛亮自幼父母双亡,由叔父诸葛玄抚养。13岁时,为躲避战乱,与两个姐姐和弟弟诸葛均跟随叔父诸葛玄前往豫章为官。豫章民反后,又前往襄阳投靠诸葛玄的故旧荆州牧刘表,并在襄阳城度过了3年多的时光。
    当时的荆州在刘表的治理下较为安定,文化、经济繁荣,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期的一方净土。外来避难的达者、贤士云集此地,并一度取代洛阳成为全国的学术交流中心,这种安定的环境问天网北京,浓厚的文化氛围为诸葛亮读书学习,寻师觅友,了解天下大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公元194年,叔父去世,心怀远大志向的诸葛亮毅然带着弟弟诸葛均,来到离襄阳城西20里处的隆中山村,开始了长达十年躬耕苦读的生活。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是为了积极的入世做准备,而非传统意义上以“避世”为主的隐居,是为了等待时变,择主而仕。
    公元207年,同样胸怀天下又为皇室宗亲一脉的刘备在历经半生坎坷后,前往隆中三顾草庐之中,诸葛亮感激刘备的殷勤之意,在隆中为刘备制定出了天下三分的“隆中对策”,并随刘备出山,从此走上了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并最终协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隆中也因诸葛亮的“隆中对”成为三国源、智慧源,以及后人祭祀和缅怀诸葛亮的胜地。
    殿内两侧分别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和孙子诸葛尚。诸葛亮晚年得子,所以对诸葛瞻寄予厚望,取名诸葛瞻,字思远。诸葛瞻很优秀,十七岁被后主刘禅封为羽林中郎将,并被后主召为驸马。
    在公元236年和魏军的邓艾作战时,由于寡不敌众,战死沙场。诸葛瞻的精神非常可敬,他当时把双脚埋在土里与敌人作战,以表示捍卫国家,宁死不屈的决心,战死时年仅37岁。当时和他一同战死沙场的还有他的儿子,诸葛亮的孙子诸葛尚。
    他听到父亲战死沙场的消息,为了给父亲报仇也冲进战场,但很遗憾,没能活着出来,当时不满20岁。正因为三代满门忠烈,其后人才把他们共祭一堂。
    邓小平曾经说过:“刘备是老子好,儿子不好,诸葛亮是祖孙三代都好”!
    旁边的对联:“一生阳刚正气死而后已父子赴国难,三代满门忠烈鞠躬尽瘁祖孙勤王事”,是对这祖孙三代人品和道德很高的评价。
    七、铜鼓台
    铜鼓台
    铜鼓台是1933年由湖北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刘骥奉蒋介石之命所修。
    亭内安放一铜鼓,相传是诸葛亮南征时发明的战鼓,“正之为鼓,覆之为釜”,也就是说铜鼓正面可以当做战鼓敲击,反过来就可以当成做饭用的行军锅邛崃人才网。后来南征结束后,铜鼓就逐渐演变成南疆区域内人民用于祭祀所用的祭祀器具,在云南一代世代流传。
    铜鼓台铜鼓
    铜鼓台的这面诸葛铜鼓是清同治年间铸造,高两尺,阔一尺八寸琉璃月歌词,中间饰有太阳纹贺红梅简历,代表着日神,旁边有四个蟾蜍,是南疆专司农业的神灵,纹饰组合在一起就代表着阳光普照,风调雨顺阿纤。
    铜鼓台两侧的碑刻大都是八十年代以后一些领导人和书法家游古隆中所留下的墨宝。
    八、娘娘殿
    娘娘殿里面供奉的是诸葛亮的夫人黄月英。许多人会问,诸葛亮的夫人长相如何?是不是像书上所说的那样:黄头黑面,小名:阿丑。其实大家现在所看到的塑像,就是他的夫人黄月英。大家也许会说,这塑像的样子很漂亮,和丑根本没有关系啊?
    其实据推测,黄月英应该是不会丑的,其一,黄承彦在知道诸葛亮娶妻的消息后,主动找到诸葛亮推荐自己的女儿说:“问君择妇,家有丑女,黄头黑面,但才堪相配”。雷晓晨这很有可能是古人自谦的说法,就像古人介绍自己的孩子时,这是犬子一样,他不可能夸自己的女儿有多漂亮。
    其二,黄承彦是襄阳大名士,古籍描述他时:“沔南名士,高爽开朗”,本身就是个清爽的帅哥,而他的夫人和刘表的夫人是姐妹袁崇焕之死,荆州牧娶的夫人不会丑,大名士黄承彦的夫人也不会丑,帅哥加美女组合的后代,应该也不会差到哪儿去吧?
    当然,当时还有首民谣说:“莫学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其实也不排除是历史中衬托诸葛亮重视才学比重视美貌的高尚品德。
    据《襄阳耆旧记》记载,黄月英的确聪慧过人,并善于机关制作。娘娘殿内正中匾额中的四个大字:智慧贤淑,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女儿李纳所题,也是对黄月英智慧的一种赞赏。
    九、三义殿
    三义殿
    武侯祠的偏殿为三义殿。三义殿是为了纪念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而修建,如果没有他们的三顾茅庐,诸葛亮也许就不会得遇明主安乡偎麻雀,并在三国的政治舞台中展现他的人格魅力。在三义殿两旁,展示的有关羽、张飞的兵器,青龙偃月刀和丈八蛇矛枪,它们的重量分别是82斤和63斤。三义殿内中间的塑像就是蜀汉王朝的建立者刘备。
    刘备,河北涿州人士,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公元221年登基,223年病逝于白帝城。刘备双耳垂肩,两手过膝,一副帝王之相。刘备的左手边供奉的就是武圣人关羽。
    关羽,山西运城人,蜀汉五虎上将之首。都说关羽是位大帅哥,身高九尺,卧蚕眉,丹凤眼,面如仲枣色,长须,人称美髯公。因为关羽为人忠义正直,而众所周知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的故事都展现了他的武勇和神韵, 刮骨疗伤的典故,更是尽人皆知,他的武威受到后人的敬仰和膜拜,更被尊称为“武圣人”,与“文圣人”孔子并肩而立。
    由于关羽的忠义与商人所讲究的“诚信为本”的理念相吻合,所以商人们又把他尊奉为武财神,现在国内广东以及港澳台一代“敬关公”成为各行各业的一种精神需要。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关羽此人并不是像后人推崇的那样完美。关羽此人生性高傲,是一个很自负的人,由于粗暴的拒绝了孙权的和亲,从而导致了他“大意失荆州” ,最终“败走麦城”,被孙权的部下吕蒙杀害,身首异处,头枕洛阳,身在当阳。
    再来看看三位中年纪最小的老三刘金迪,张飞,他和刘备是老乡,都是河北涿州人士。张飞豹头环眼,勇猛过人。但对于张飞来说,最大的遗憾就是,这样的一代猛将没有战死沙场方步亭原型,反而是被他自己的部下给杀害。张飞脾气暴躁,对士兵非常严厉,刘备时常劝张飞:“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
    在关羽被吕蒙杀害不久,因张飞过于悲痛,每日饮酒无度侣皓吉吉,醒后又鞭打士卒排解怒气,最终导致兵士的不满而惨遭杀害。不过,虽然张飞此人的脾气很暴躁,但是也有他的优点,就是勇猛,当年在长坂坡当阳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操五千精骑。
    同时,张飞也是一位粗中有细的人物。据相关史料显示,张飞擅长画画,书法也不错。在刘关张三人桃园三结义,准备起兵讨伐黄巾时,当时家境最好、出资最多的当属张飞,当年的他是位屠夫,收入不错;关羽是在老家杀了一位贪官,被追杀而逃到涿州的通缉犯;刘备呢,是一个手工艺制作者,加小商贩,搞草鞋专营摊的,相当于现在的个体户,而且是赚不了几个钱的个体户。我的温柔暴君
    十、两通石碑
    三义殿院内这两通石碑,分别是蒋介石功德碑和武侯祠志铭功德碑记。这两通石牌与前面所说的隆中路碑,是同一时间所立,主要记载的就是蒋介石前往隆中时捐资修复和兴建隆中景点的事情。
    蒋介石的功德碑,碑帽之上刻有国民党的青天白日党徽,碑首文字刻有“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蒋公介石功德碑”,结尾的地方有立碑时期:中华民国念二年,也就是公元1933年。蒋介石这次前往视察襄阳,来到隆中后,捐资5000大洋,由刘骥负责,在所有建设资金筹集好以后,立即组织人员开工,整个工程历时七个月,这也是隆中在民国时期得到的唯一一次全面维修。
    那条直通隆中的公路,在原来道路的基础上拓宽填平,建涵洞桥三处,补修桥梁三座,新修桥梁三座,共开挖土石方约二万三千平方米,整个工程于次年,也就是1933年的2月初完工。
    现在,由蒋介石出资、刘骥督办修建的景点除了中正堂已经倒塌以外,其它景点都得以保存。这块刻有国民党党徽和剿匪字样的石碑在经历文化大革命的洗礼下能得以保存,是相当不容易的。
    据说这块石碑在当年正面朝下放置,被误认为是铺路石才躲过一劫,为隆中景区的历史发展留下了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十一、静轩
    静轩
    静轩,是武侯祠内一个相对独立的院落,原为武侯祠主持道人接待重要客人的场所。
    静轩小院内有着一颗桂花树,有着四百多年历史,枝繁叶茂,每年金秋时节,整个武侯祠都充溢着桂花的香味。
    这棵桂花树的枝干分叉很有意思,主干分为三个分叉,枝干也分为三个叉,以此类推,每一处的分叉都是三个,似乎这棵桂花树生在隆中,有了灵气,知道隆中是三国源,把所有的三都集于一身。比如: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三足鼎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