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cialized闪电【视频】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拥有一枚自己的印章-书法讲堂

    【视频】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拥有一枚自己的印章-书法讲堂牛牛大逃亡



    谷松章·篆刻视频 | 微雨竹窗夜话

    喜欢读古书,体味书中蕴藏的那种深深的文化厚重感。
    古书中的小楷竖排手写,其间辅以朱红色印章实例和墨色古代篆刻拓印,读此类书实则是在观赏一场书法与篆刻交相呼应的精彩表演。

    中国人,如果说在文化上有什么可以骄傲的话,那首当其冲就应该是这数千年一脉相承之文字。
    而篆刻、印章更是中华祖先将文字上升为权威、人格、诺信之代表的一种极致尊崇与华美技艺。

    所以,每个中国人都应拥有一枚属于自己的印章!因为,只有当你看到你自己的名字被以那种精湛的技艺、神秘的字体、华美的造型和那红通通的色彩印在纸上时三目猴,你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蕴含的责任、信义与使命年妃。鲜红的印章会告诉你,每一个名字都可以蕴含着伟大!

    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拥有一方印章。
    每个人也应如印章一般,性格如印石般独立坚韧、温和谦恭;为人——如印章般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处事如印信般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人品如印泥般初心不改、永葆本色金栽经。
    石头是人类最忠实的伴侣,人类文明史就是对石头的开发利用史郭锦恩,它见证了人类向文明迈进的全部历程。人类最初的开化时期是石器时代,最早制造的劳动工具是石刀石斧,最早使用的兵器是石箭石矢,最早居住的房屋是石窟石洞,最早发明的文字是石画岩画。

    在中国人的思想里,石头坚而有节、温而有理,大智若愚、大灵若拙,堪为良师,可作益友。寿山石是大自然石头的一种,它比一般的石头要更加温润、细腻而易于雕琢。它就像一部无字之书何宝文,凝聚着自然智慧和力量,体现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性格:独立坚韧、不畏困难;厚道朴实,乐观善良;内敛温和普莉西亚,谦恭有礼。

    为人如印章般方方正正、有棱有角
    方方正正中国紫陀螺印,堂堂正正中国人。
    方正,在汉语中常用来喻指一个人正直无邪。一枚印章,横平坚直,方方正正,不蔓不枝,既有刚毅之美,也有阴柔之美太空嘻哈族。古往今来,名字印章以方为多。
    人如印章,要坐得端、行得正、走得直,光明磊落,曲直有度,而不要过于圆滑世故。有棱有角的人,才会有礼有节、有张有弛、有法有则、有理有度,人生才因此而有滋有味。

    处事如印信般一诺千金、一言九鼎
    印章,一旦刻上了自己的名字,就称“印信”,昭示郑重承诺和严格守信,表示对自己的信誉负责。
    古往今来,以印为信的典故比比皆是。篆刻一代宗师吴昌硕,臧健和少年时与出身书香门第的章氏女子订婚,时值太平天国战乱,在吴家决定逃难时军号铃声,未过门的章氏选择留下来照顾行动不便的婆婆,后因饥饿和操劳过度不幸亡故。1862年官眷这差事,回到家乡的吴昌硕得知章氏亡故的消息后,悲痛欲绝,从此便断了儿女情长,随父迁居吉安,并考中秀才,开辟了“芜园”。直到1872年,也就是十年后,吴昌硕才在家人的苦苦劝说下,续娶女子施氏。
    吴昌硕在65岁时,梦到了章氏,醒后见窗外月影朦胧,一如章氏倩影。心有所感,于是操刀刻下了“明月前身”的印章。据说吴昌硕一边刻一边禁不住泪如雨下,情到深处时几乎不能运刀。吴昌硕刻下的,是最深情的思念,是君子一诺、至死不渝。
    印者,信也李南征。从印章问世起,就是作为信验的凭证。见印如见其人,印落纸上,便是一诺千金,一言九鼎。做人处事,正应如此。
    人品如印泥般初心不改、永葆本色
    流传几百年的字画,会因时间太久或保存不善而颜色发黄、纸张发脆,但留在上面的印鉴,却依然鲜艳红润。这是为什么呢?

    好的印泥,可以永不褪色。红而不躁、沉静雅致、细腻厚重、历久弥新,这恰如一个人的品质——为人者活色生仙,要勿忘此生之志,保持人之本分与本色。就算冷暖沉浮厉勇,就算时光荏苒,也像这几百年不褪色的朱红印泥一样specialized闪电,初心不改,永葆人性光辉与色彩。

    印纽是根植于中国人骨子里的物件,中国人眼里印章代表传承的认可,自古以来皇帝都以玉玺代代相传。同时林静恩,印章也是我们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你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吗?那个鲜红鲜红的中国印已成为了中国的一种标志。
    而一枚好的印章,讲述拥有者恬淡的志趣与品味。经历了各朝代的发展,印章慢慢成为签名一样的身份符号纽健力,一种自我激励的表现形式。和方正印刷字体比起来,拥有一枚线条圆润的印章黄科大,刻痕里留存的匠心温度,常能令人感受到拥有者的美好志趣和认真恬淡的生活品味……



    ——书法讲堂官方微信平台——打造专业书法电子微杂志
    欢迎关注、欢迎投稿、欢迎合作
    客服QQ:316264276业务/监督:(0731)85540191
    投稿邮箱: 316264276@qq.com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言午篆刻更多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