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梦晗诗词中的哲理-诗律人生
周梦晗诗词中的哲理-诗律人生
周梦晗 这是一首相思爱情诗。前半部分从思妇的角度来写:女子为了采摘一朵荷花,不惜临水涉江,其内心的热忱不言而喻;她辛苦采到的荷花是想要送给谁呢?当然是远方的那个让她魂牵梦萦之人。“采之欲遗谁?”句,轻轻提起,仿佛她已经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迫不及待想要把荷花送给心上人了。“所思在远道”句,直流而下,宛如一声长长的叹息:因为那个人远在天涯,她无法见到,心中失落万分。此二句自问自答,将女子由欣喜转为失落的心理过程准确地刻画出来,同时也点明了她“忧伤”的原因——“所思在远道”。前四句通过动作、心理描写,塑造了一个执着、痴情,而又略显天真的思妇形象。后半部分转换视角,将镜头切换到“远道”之人:游子回头眺望故乡,希望看到闺中妻子,可是长路漫漫,山水迢递,哪里望得见呢?从“所思在远道”到“还顾望旧乡”的转换,十分紧凑自然,就好像二人之间产生了心电感应:当她在思念他的时候,正好他也在思念着她。只是,他们互相不知。柳永曾在《八声甘州》中写道:“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这种两两相望、望而不见,“天下人何限,慊慊只为汝”的情愫尤为动人。本诗也是如此,盼归之人满怀期待最后希望落空;思归之人有家而不能回,只能徒然叹息……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同心而离居’?为何一定要相思相望于天涯?”或许,为了追逐那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或许为了让生活变得更好。
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其一)
读书正像我们的“源头活水”,只有不断地汲取知识,才能让我们的精神世界保持澄澈清明。只有思想保持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方能才思不断。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当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陷入迷途,顿生茫茫之感。但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终会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新的天地。
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由于我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或因思维定式的影响,看到的事物就带有一定的片面性,要想看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我们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限制,摆脱主观的的偏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综合分析。
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读书人以书为师,可以从书本里得到很多知识和道理,但仅仅通过书本得到的知识,又是不完整和不深刻的,无论学得多少,心里都终会觉得浅薄。想要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最终还是要回到实践中去,实践出真知。
6.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一个人只要能做到修身自好,气质自然自内而外涌出,好酒不怕巷子深,声名自然能够远扬,何须借助他人?
7.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
在解决事情上要抓住关键,解决主要矛盾,其他的细节便可以迎刃而解。民间有“打蛇要打七寸”的说法,“蛇有七寸,在头之下,腹之上,觑得清,击得重,制其要害之处,得之矣”,也是同样的道理。
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人的视点越高,视野就越宽广;随着视野的转换,人们对人生也会有新的领悟。
9.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白居易《放言》
不要为假象所蒙蔽,而要从本质上去看问题,或者说要善于透过现象看出本质。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不要为一时的困难险阻所吓倒,损失是常有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胜利总是会和勇敢者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