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梦晗讽刺主义的狂欢-一个没有故事的大馒头

    周梦晗讽刺主义的狂欢-一个没有故事的大馒头

    周梦晗100天
    观影计划
    2018.2.6
    第三十八天
    《芝加哥》
    导演/Rob Marshall
    主演/Renee Zellweger/Catherine Zeta-Jones
    地点/天津 家中
    凯瑟琳.泽塔琼斯的表演张弛有度,是我在这部电影里比较喜欢的表现了。其实男主Richard Cere我很眼熟,就是不知道演过什么(除了《忠犬八公的故事》之外)。
    ——菜头
    昨天我在推送的结尾说今天要看《可可西里》和《冈仁波齐》,奈何看电影真的是一件天时地利人和的事情。家里在早晨的时候总是最忙碌的,书房的窗帘也没有办法拉上,其实拉上也没有什么用处,阳光还是贼亮,窗帘挡不住什么。
    所以《可可西里》刚看了个开头,就被客厅的声音吵的很心烦意乱,突然很想看《芝加哥》,就直接看了《芝加哥》。
    记住这部电影是因为前两天在看一篇《马戏之王》的影评的时候,看到了许多那些年的歌舞片,有耳熟能详的《红磨坊》、《音乐之声》、《如果.爱》、《欢乐满人间》等,提到的五六部中就只有这部还没有看过,在豆瓣里这部电影也有着8.6的高分好成绩,就在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的驱动下,看了这部电影。
    从电影的歌舞来讲,不愧是折桂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的电影,歌舞和故事都没得挑,两者之间的衔接度非常高,其中歌舞叙事能力极强,两者交融在一起没有丝毫的违和感,反而让叙事更加流畅。
    这部电影讲述的故事是一名很有经验的律师比利帮助杀了自己情夫的洛克茜和另外一名因为自己的妹妹与丈夫私通,所以达成了双杀成就,锒铛入狱的舞女维尔玛脱罪的故事。这部电影的结局是两位女主全部出狱,并且组了个组合,在一起进行舞蹈演出。
    对于这部电影来说,歌舞和故事是一方面,更多的是它里面所反映的社会的现状。
    首先,比利就是一位可以只手遮天,能把舆论指向标把握的很好,懂得陪审团的心理和大众的心理的人物。要知道帮助杀人犯脱罪在道德上讲是很卑鄙的事情,如果放在现在一准的被挂上网然后让人海的唾沫淹死好几轮,但是这个结局构建在真相被揭露之后。在真相被揭露之前,律师和他的辩护人串通后编撰的故事,经由媒体之手呈现在大众面前,只有几个人知道这是个骗局,然而在大众面前它们是这么真实。
    其次,这部电影中反复被提到的,就是“新鲜感”。律师比利总会跟洛克茜说,这里是芝加哥,这里的人们只喜欢新鲜感。当新的凶杀案出现,所有媒体和群众的目光又会全部转移,这件事情没有了时效性,只会是一件被人丢弃的衣物,甚至都不会留下什么印记。
    这不就是我们现在生活在的社会中最明显的问题吗,信息冗杂,每天都会有新鲜的事情出现,群众的目光会被转移,舆论的指向标每天都在四面八方转着,媒体要的是利益和噱头,真实被掩盖在镜头和漫天纷飞的唾沫星子下,有谁在乎呢。
    可能电影反映的太偏激,但是艺术性的东西,是会把生活中的情况与冲突放大的。本真的话,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有对立面,所以坏的不会这么明显,好的也不会突出,两者是处于矛盾前进的状态。不过这部电影能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应该也是这种讽刺主义存在的原因。奥斯卡总会注重一些人性的还原,把社会的因果关系看着很重,故事要有逻辑性,人性要有本真的体现。
    说到媒体吸引噱头这个话题,想起来最近热议的汤兰兰事件,澎湃的人血馒头吃的似乎还不错,只不过记者搞错了现状。在现代社会上,这种敏感性的话题外加这么刻意的恶意煽动已经不能带动群众了,可能小部分无脑的人会跟着走,但大部分人的道德和良知早已没有停留在愚民这一阶段了。只是身为新闻媒体,把这种调查新闻做的这么令人发指,毫无人性,且记者还是一名女性,实在是悲哀。
    历年的奥斯卡,总会出很多社会问题的电影,包括第88届奥斯卡的最佳影片《聚焦》,还有三月份会颁奖的第9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华盛顿邮报》等,数不胜数。反映问题是一方面,警醒且对大众进行这种文化灌输可能才是奥斯卡最注重的地方。
    明天该看什么我不知道,因为不知道明天是看什么的心情。可能是奥斯卡,也可能是别的吧。
    其实今天还想聊点别的,我觉得人性这种对立真的很可怕,因为各种自私和贪欲而激发出的矛盾,放到政治中真的很细思极恐,人的恶是没有边界的,人的善却是有极限的,悲哀。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