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梦晗论阎镇珩的学术成就与影响-常德名人研究会

    周梦晗论阎镇珩的学术成就与影响-常德名人研究会

    周梦晗
    内容摘要:阎镇珩是晚清湖南著名学者、教育家,一生学术成果丰硕。学术成就的取得受世代业儒的家风、湖湘先贤学风的影响及个人的勤奋好学。主要体现在史学、文学等方面,其史学成果具有经世、博古通经的特点;文学则以坦荡浩落、涵蓄宏深,发挥盛大见长。阎氏的学术成就深得当时与后世学者的盛赞,也是我们当今学界的楷模。

    关键词:阎镇珩 晚清学术 贡献 影响
    阎镇珩
    1846-1910
    字季蓉,号北岳、嵩阳,常德石门人,晚清著名学者、教育家,与王闿运、王先谦、皮锡瑞等湘学大师齐名。自幼笃志好学,博古通今,尤以擅长古文著称,曾主讲渔浦书院、天门书院,后任石门天门书院山长。晚年自创北岳精舍,讲艺其中。他一生勤于治学,笔耕不辍,著作颇丰。目前学界研究阎镇珩的成果不多,主要有夏名镒先生的《石门大儒阎镇珩》、傅宏星先生的《张舜徽日记中的石门大儒阎镇珩》以及吕双伟先生论阎镇珩文学成就的系列论文等。本文将以阎镇珩的学术背景为依托,论述其学术成就及特色,同时通过挖掘当时及后世学者们对他的高度评价来展示这个终生不仕的家乡奇才的学术成就与贡献,以飨读者。
    一、阎镇珩学术成就背景
    1世代业儒——家世与家学渊源
    阎镇珩出生在石门县一个世代业儒的家庭,其祖籍四川,后迁至江西南昌府,元朝至正年间,其先祖阎兰由中进士, 钦选湘潭知县, 遂寓居长沙老木冲,后改授慈利教授, 又举家迁往慈利。兰由五世孙阎志高早卒, 其元配伍氏携孤子播迁石门夏家巷故里(今蒙泉镇阎家坪)。阎镇珩在《宗谱序》中对自己的家世业儒有记录:“康熙、雍正之朝,吾太高祖伯仲三人皆以高等食饩贡成,均注选于礼部,其群从子弟衣冠陟名庠校者,复得十有余人,于是邑之语华族者莫能先焉”〔1〕,后又在《修复勺湖草堂记》一文中对其家世再次做了诠释:乾隆时,江苏山阳(今淮安)人阮学浩先生担任湖南学使,因“喜称宋元”、办事勤勉而备受湖湘学子的追随,终任后乞养归家于淮城西偏湖上修筑了一栋别墅取名叫“勺湖草堂”,吸引了四方学者从之问业,阎镇珩的祖上就游学至此,论学受教,“国初,吾家潜丘征君聚诸老觞咏于此。”﹝1﹞p108阎镇珩的祖父阎作梅学业优异,督学钱沣擢其文章第一,拔嘉靖已卯年贡生,以后连黜乡围,“舌耕自给,诗酒为娱”〔2〕;伯父如兰,庠生;父亲阎燮元,县生员,后屡试不第,得了“狂易疾”,又遇上庸医误诊,使他成了哑巴,四十八岁时病故。阎家到镇珩这一代已经中落,但同族兄阎柱臣依然设馆授徒,阎镇珩得以“招使就学,不责脯脩”。总之,阎氏一族世代以学业见长、素耻入公门的家风深深地影响了阎镇珩的入世风格。
    2湘贤鼓励——湖湘学风与贤士的影响
    早在嘉道年间,湖南名宦陶澍、魏源和贺长龄倡导经世致用,治国兴邦,深深地影响了后世承载湖湘学风的湖南知识分子群体。咸同年间,湘军主帅曾国藩不仅成为经世致用学风的积极践行者,而且还在桐城派提出的“义理、考据、辞章”三大学术门类的基础上,加上了“经济”门类,“经济者,在孔门为政事之科,前代典礼、政书,及当世掌故皆是也。”〔3〕从而更加丰富了湘学经世致用的学术内涵。正是这种经世致用的学风,锻造出了大批经国济世的湖湘人才群,他们不仅十分关心民族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并且将学术研究与现实思考紧密结合,积极投身到现实的社会政治活动之中。生活在晚清的阎镇珩深受湖湘学风的影响,早年尝“太息士不幸产于穷陋下县,朝夕所闻不出章句蹇浅庸猥之言”,一门心思向学,四处拜访名师,求教于天下,因仰慕瑞安太傅孙衣言、德清编修俞荫甫、陕西三原学使贺瑞麟的学识,相继前往浙江与陕西求学,阎镇珩又经常与湖南著名学者文人杨彝珍、王闓运、王先谦、朱克敬、郭嵩焘、程雨苍、易佩绅、黄文琛、瞿鸿禨、吴恭亨、康吉人等人论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跟郭嵩焘的忘年交情被自己总结为“十年交谊兼师友”让他获得了学识,这些都让“学本程朱,文慕曾国藩”的阎镇珩在学术上能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
    3勤奋好学——个人励志和不懈努力
    阎镇珩学术成就的取得,与其自身的励志与勤奋分不开。由于父亲早逝,母亲梅氏又双目失明,镇珩只得依靠祖母抚养成人。家境贫寒的他却一心向学,一直以来在湘西一带都流传着他“馈薪借读”、“塘水喜墨”、“购书娶妻”等许多励志和刻苦读书的故事,在《清代名人轶事》( 浙江绍兴人葛虚存编) 一书中也录有“阎正衡先生之苦学”一文, 内容如下: “石门阎正衡, 字季蓉, 少喜读书. 所居僻陋, 书不可得。从友人假得《文选》济注, 读之数月, 皆能记。同里某翁家有《史记》, 请借? 不许; 请就其家读之? 又不许。翁所居少薪, 正衡家有山场, 请日愧肩新? 乃许之。正衡朝食、荷薪揣笔札往读之, 且读且写, 数月乃毕。”科考失利后,他逐渐放弃必修科目,潜心钻研诸子百家精髓,尤其是程朱理学。同治末年,遭遇了妻亡子丧之痛后,阎镇珩更加投入苦读的生活,他仰慕杨彝珍的才学,决定亲自到常德拜访,杨与其交谈后欣赏其才华,以为是好友衡阳聂亦峰托梦转世,便欣喜地把女儿许配给了阎镇珩。为了养家糊口,他不得不在二十三岁开始课徒,相继受聘长沙陶少云廉访、黄文琛道台家。他终身虚心好学,以没能亲自受教于家乡名人理学大师湘军主帅曾国藩、孙衣言、贺瑞麟等而终身遗憾。科举废除后,他执教于澧县联中,在繁忙的授徒教学和著述之余,他还完成了大量教学文件和友人遗集的整理和刊行,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了著作等身的一代名儒。
    二、阎镇珩的学术成就
    1史学成就及特色
    (1)阎镇珩的史学成就
    阎镇珩是清末著名史学家,一生留下了大量的史学著作,其中最为重要的成果当推《六典通考》。所谓六典,通常是指古代六个方面的治国之法,即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阎镇珩在浙江游幕期间,发现前人秦蕙田所著《五礼通考》“其证引丛杂,骈拇枝指旁见歧出,观者不无傥恍而失所守。且五礼者于六典仅一端,遂慨然志是书之作。戊子(1888年)归,经始草创,中间困于目疾,远游咸秦,计其先后属稿,最十有三年,综成二百卷》。”〔1〕卷二《六典通考序》p37该书分设官、爵命、禄制、宫政、邦计、膳饮、庵寺、医政、民政、教典、宾兴、委积、荒政、市政、礼制、乐制、礼器、司天、建国、兵制、军礼、王政、职方、刑典、宾礼、都邑、工政、沟洫等二十八考,将周代至明末前后近三千年间历朝有关职官制度及各官所管辖的事务,依年代顺序汇总,并对前人所载的典章制度作了较为详细的辑录、考证、评论,因此《六典通考》较之前人的同类著作内容更加全面、史料更加详实可信,不愧为我国典章制度研究之集大成者,今天我们研究古代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史就离不开本书的参考价值。除了《六经通考》外,为弥补同治年间官修县志的不足,阎镇珩还亲自主持了光绪版《石门县志》的修订。为此他遍观旧籍资料,走访卿贤耆宿,亲历千山百川,详绘地形面貌,文简于前志之二三,事增于前志之七八,经历了十年撰写,终于在光绪十五年刊印出《石门县志》六卷版。据说该志现今收藏于石门县档案馆,笔者曾前往找寻,但始终不得一见。此外阎镇珩还有《读明史论》十卷,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论述。
    (2)阎镇珩的史学研究特色
    阎镇珩的史学著作多为典制体和方志体,其史学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①以史为鉴,经世致用。
    阎镇珩深受湖湘文化中经世致用论的影响,著书立说时常援引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以达到以古喻今、鉴往知来的目的。同治年间,清政府为了镇压西南少数民族的叛乱,不惜举全国之财力、湘省之兵力,劳民伤财,旷日持久,颇为争议。阎镇珩对清朝的平黔之举做了如此评述:“古之善用兵者……选卒不出千里之外,而馈饷略无远輸之劳……夫以西北之人,当西北之寇,其水土调适,其风气驯习,其人又皆果于趋利,巧于乘间,忘其饥渴疲顿之患,而逞其猛锐黠捷之才,是以攻守各得机宜,虽虏情百变,而其应多端而不穷,此前代已然之明验也。今天下外侮浸张,与晚周、秦、汉无以异,而一二主阃者务勤招募,以来远人,愚窃有虑焉”〔1〕卷二,《平黔战功纪略序》p33。他意在告诫清政府切莫长时间远距离用兵,否则会陷入径途不悉、形势不谙的困境。又如晚清以来,全国上下政纪不明、吏治败坏,阎镇珩著《六典通考》的目的就如他在序言中所言“六经圣人经世之书,其言无一不与道俱者也。汉以后诸君于道或合或离,然即其行事得失,可以推见当时之治乱,而二三坠典遗文,赖史家纪载以存者,未尝不与经训相表里。……异日有愿治之主,节取而参酌之,或者于世道兴废治乱万有一补焉”。〔1〕卷二《六典通考序》p35他认为圣王之法度粲然具在六经,希望通过自己的整理呈献给统治者群体,达到“仁义道德为之体,礼乐刑政以为用”的目的。晚年的阎镇珩虽身处孤寂之地,但仍怀经国济世之志,希望朝廷懂得“法古不必是,变古不必非,惟变而无失其正者为得焉”〔1〕卷一《变法》p16的常道。
    ②遵从道统,家国情怀。
    阎镇珩一生写有很多读史札记,诸如原教、原士、原师、原才、读周礼、读左传、读汉书、读文献通考等。今天通读这些杂文,发现他常常借圣贤著述表达自己的传统观念和家国情怀。如阎氏所作《原教》本缘于19世纪晚期湖南各地的西方教会势力的猖獗, 1898年石门县发生了一场教案,阎镇珩反对洋教、尊崇古道的爱国之心跃然文中:“今之言教者,或又出于老与佛之外,始自夷狄,蔓延于中国。其初奸民以利相诱,故饥寒游惰,失职而不逞者往往服从其业,而为之役属。及其久也,学士大夫翕然称慕,反谓中国古先圣王之教不能有加于是焉。呜呼!大道不明久矣。……虽有六经圣人之书,且屏置不观。苟如是,而人道不沦于禽兽,中国不胥为夷狄者,吾未之信也。”〔1〕卷一《原教上》p6又如,晚清时期的镇珩家乡直隶澧州曾有很多富绅多行善举,最有名的当属慈利县零溪镇两岔溪村富绅朱希文,1893年因其捐租田千石就自家当铺改建两溪书院而受到朝廷嘉奖,赏给五品卿衔。另外同县著名慈善家郑君柱也是经商致富后不忘救济穷苦乡民,出资筹建保婴之会,两人的善举便成为阎镇珩《保婴会》一文的撰写理由。该文用“古之圣王养耆老于秋,养孤子于春”的善政举措做引言,详举自周朝以来,历代君主“举恤穷之令,所在郡县守吏奉诏书赍物就给其家”、“宋仁宗始建福田垸”、“神宗又以户绝屋居之无,则官为置屋,及崇宁中,福田垸为居养院”等往事,目的是表彰和激励爱国士绅们的义举,期望达到“郑君之事足以风励其乡之人”〔1〕卷八《保婴会记》p113进而推而广之的目的。
    由此可见,阎镇珩的史学研究具有经世致用的鲜明特点,正如钱基博先生所言:“学不仅占毕,志在于匡俗;通经欲以致用,文章蕲于经国。”〔4〕
    2文学成就及其特色
    (1)文学主要成就
    作为晚清著名古文学家,阎镇珩一生先后留下了大量的作品。其中现存的古文、诗歌和骈文都是其生前手订,其中文集十四卷,含杂著、序、送序、赠序、寿序、记、读经史、读史子等,内容多为读书札记、替友人著述作的序文等;诗集四卷一百四十多篇,主要以历史人物与历史景观为题,多表达游历途中的风物人情;骈文两卷25篇,多作于1891年前游幕浙江期间,最早单独刊行于1892年,书名取为《北岳山房骈文》,阎氏自己作序言其写作因缘:“往在京师,程户部伯翰遣书规予,其言‘骈文小道,不足学,徒耗日力耳’,予深叹服,以为知道之言。既而客浙中,遇事感触,时有所作,遂不能复守良友之戒。积之累年,裒然成帙,以尝用其心力,不忍废弃也。锓之于板,惜乎伯翰既亡,无与商定得失,然予自是将终守良友所戒矣。”阎镇珩的骈文又可分为碑、赞、吊文、墓志铭、诔、序、记、跋、书、论十类,题材以咏史怀古为主。现今由陶新华校点、湖湘文库编辑出版的《北岳山房诗文集》收录的大量作品可供品鉴。

    (2)闫氏文学特色
    ①崇尚宋学,主微言大义。
    阎镇珩的文学成就大多出现在同光年间,此时的湖南一度出现了汉学兴盛、理学衰微的局面,“是时湘中学者矜尚许、郑,人人鹜通博以为名高,而耻言程朱氏师法。至近世安谿、桐城诸子、语之未有不詬笑者”〔1〕卷十《程雨苍哀词》p146。而阎镇珩则“老儒暗修,独抱遗经,不鹜声气”〔4〕p54,坚持崇尚宋学,排斥汉学,所作古文具有“文章浩落,不事涂饰,直抒欲言,意尽则言止,其意确然,其辞沛然”〔4〕p60的特点,写作手法开篇多议论说理,较少藻饰,所用典故通俗,加以儒学的微言大义,为过渡到所论对象做铺垫,定基调,观点鲜明。其《与某侍郎论边务书》一文就是这样的写作套路。该文开篇议论时政:“国步多艰,昆喙外张,天启元老,授之旄节。忧国之勤,体姿之亮。昔也子卿,今惟阁下。猥承谦德,勤勤下诱。华夷之辨,沦我末聪。”然后进入正题:“今国仇未报,疆务孔棘,凡有血气奋喙思鸣,区区未伸之义,敢终闷乎?”接着以古喻今,微言大义:“今国家亭毒万汇,无思不服。车书所被,远过汉唐。非有曹、吴裂据之危,晋宋偏安之懦,控西北之喉吭以临函夏,转漕庾于东南以佐军赋。屯边则戈甲耀日,防海则舳舻林立,以此陷阵,何阵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1〕卷一《沅湘四君子诔》p313作者虽然非常崇拜侍郎的学问,但却赞同左宗棠的外交思想,鲜明地表达了反对与列强媾和、强烈要求主战的观点。
    ②爱好骈文, 写法骈散交融。
    阎镇珩的骈文,多为吊文和诗文集序,题材以咏史怀古为主,且不追求工整属对和标准平仄,多用语气词和感叹疑问句,化解了骈文对偶工整所带来的板滞效果,句式灵活,融汇了“六朝体”和“宋人体”,具有骈散交融的魏晋文风特点。如对行道扬义、淡泊功名的严光大加赞赏的《严先生赞》是这样的:“诸将以功济世,身享裂腴之封;先生以德姠人,没食蒸社之报。君子之道或出或处,并行不悖,亦各从其志矣。……处士以孤孑立方,谊夫以色斯全名。秕政日加,烈操弥厉。曲戟在颈,其志不骞。东汉之俗美矣,微先生孰惎之?”〔1〕卷一《骈文》p305又如1890年,湘军集团相继有曾国荃、曾纪泽叔侄、彭玉麟、杨岳斌相继离世,阎镇珩为他们集体写下了充满祭奠情感的题名为《沅湘四君子诔》的骈文:“呜呼!君之良臣,是谓股肱。股肱或缺,何痛如之?且四公者,生则川岳佐其灵奇,仕则宗稷倚为轻重,退则中外之士属心焉。若乃我洞庭之南、沅澧之西,桑梓交迹,人情嘉赖。凡闻其死者,莫不惊顾易色,若丧厥私亲焉。”〔1〕卷一《骈文》p313-314该文用感叹词增加情感,用虚词承转文气,深刻地表达了替局势担忧、为国家惋惜的悲情。总之,阎镇珩所创作的骈文在晚清文坛上小有名气,钱基博赞其骈文具有“不涂泽,不使事,放言落纸,气韵天成”,“脱胎范晔以参随曹植、孔融。”〔4〕p62的风格。
    三、近现代名儒对阎镇珩的学术的评价
    阎镇珩的学术成就深得晚清著名官员学者们的高度评价。浙江瑞安人孙衣言与湘乡曾国藩交好,又是镇珩老丈人杨彝珍的同年,深得阎氏景仰,在其游幕浙江杭州期间,原本期待能有机会拜见这位永嘉经世学说的代言人,但最终未能如愿,于是镇珩修书一封并将其所著述转呈给孙太仆,得到了孙氏高度赞誉:“承示大文一帙,才气横溢,有不可一世之概,日进不已,必当与介甫、退之并驾齐驱,非但如近世方、姚之俦已也。”〔1〕《瑞安孙太仆书》p3
    旅居长沙的兰州名士朱克敬是晚清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医学名士,一生喜交游,与湘军头面人物、幕僚、学术界名人交往甚密,著述颇丰。光绪初年,阎镇珩授学于黄海华家中,朱克敬偶见后与其论学,非常欣赏其学识,赋诗一首鼓励他:“气蟠湖曲,开荒毓俊英。经心穷汉宋,文笔扫元明。旷代闻知业,空山独往情。常同一,何暇论时名。”〔5〕言词充满赞誉。
    郭嵩焘是近代湖南著名学者,学问造诣极为深厚,很受湖湘学人的仰慕,当时很多士大夫之家的子女以能请到他当老师而深感幸运,出身贫寒的阎镇珩更是不敢奢望有机会得到指教:“郭公一代之贤,非予所敢望”。或许命中有缘,光绪六年四月,朱克敬将阎镇珩引荐给了郭嵩焘,郭先生在日记中如实记录了对阎镇珩的第一次印象:“朱香荪、阎季蓉过谈,石门人,为杨性农女夫,读书能文,而有高世之节,甫游衡山归,过省城,香荪介令一见也”几天后,阎镇珩再度拜访郭嵩焘,并把自己撰写的《边防策略》和《送司马之常宁》二序交给郭氏斧正,郭氏看后,做出如下评价“其陈义甚高,志趣甚高远,文笔亦俊,与陈伯严、朱次江皆年少能文,并为后来之秀。”〔6〕钱基博在其著述中也记录了郭氏欣赏阎镇珩的言词:“郭嵩焘读其文而善之,贻书推挹”。〔4〕p64
    民国著名学者李肖聃在北京编撰《人物志》,阎氏弟子郭东史与其交好,希望李肖聃能够帮忙给老师作传,李便在笔记中记录了阎镇珩:“自少好为文章,以才气自雄,欲追韩退之、王介甫辈而与之齐。笃志于有宋五子之书,而深斥乾嘉诸儒敝精考据之学。有《六典通考》之作,其书上溯周官,中更杜马《通典》、《通考》,下逮有清典制,旁引曲证,勒成巨编,江表诸儒宗之。外有《北岳文集》,附以骈文一卷。……宁乡刘宗向名能古文,深服镇珩之作,谓当入《清史·文苑传》”〔6〕
    近现代著名学者、教育家钱基博先生在抗战期间曾经任教于湘,对石门阎镇珩在孤寂中发奋勤学的精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镇珩遗外声利,君子暗然,笃实辉光,足以日新其意矣。独居深念,身当叔季,每太息于民生之况瘁,士风之已偷,学术之不纯,而发愤言之”,并将阎氏与王闓运相提并论:“王闓运、阎镇珩,老儒暗修,独抱遗经。遭际不同,出处攸异。然学不仅占毕,志在于匡俗;通经欲以致用,文章蕲于经国,则固不同而同”。〔4〕p54
    当代著名史学家和文献学泰斗级人物张舜徽先生早年曾被父亲送到阎镇珩门下教读,在张先生众多的湘贤师门中,石门阎镇珩的学问是对其影响较为深远的一位老师,他在《清人文集别录》中如此盛赞阎大师:“余早岁北游,闻柯绍忞品第湘学,谓镇珩奋自僻邑,前无师承,论其学诣,宜在王闓运、王先谦之上。柯氏近世耆儒,曾于光绪中督学湖南,习其士夫,故评骘独得其实。顾清末论湘学者,虑知尊二王,而不知有阎氏。良以二王发迹甚早,交通显贵,是以声名洋溢,见慕后来。”〔8〕
    综上所述,阎镇珩的一生虽充满了坎坷,但他不为困难所折服,坚信智足以周万物,仁足以利无穷的人生理念,勤奋好学,收获满满,他不愧为晚清著名学者、教育家,其学术成就与影响,值得我们去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熊英(1966----)女,湖南文理学院历史学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湖南区域史。
    参考文献:
    ﹝1﹞ 阎镇珩《北岳山房文集》第三卷,《宗谱序》,第43页。岳麓书社2009年出版
    〔2〕石门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印,清同治《石门县志校注》,人物志·流寓,第539页,2003年出版。
    〔3〕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杂著》第十六卷,《劝学篇示直隶士子》第6037页,中国致公出版社1985年版
    〔4〕钱基博《近百年湖南学风》第54页,岳麓书社1985年出版
    〔5〕清葛书存撰《清代名人轶事·学行类》《中国古籍全录》电子版本
    〔6〕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四卷,第45、48、49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7〕李肖聃《星庐笔记》第61页,岳麓书社1983年
    〔8〕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下册,第573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