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梦晗试论我国历代养老习俗的形成给与发展(三)-曾子文化

    周梦晗试论我国历代养老习俗的形成给与发展(三)-曾子文化

    周梦晗
    《试论我国历代养老习俗的形成给与发展》
    曾子是继孔子之后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曾子思想的影响下,孝文化在嘉祥得到不断发展。2017海峡两岸(嘉祥)曾子思想暨礼孝文化研讨会的相关论文我们已经推送完毕。为进一步构建和弘扬社会主义新孝道,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的社会风尚,现在,我们会陆续推送首届和2012年海峡两岸(嘉祥)曾子思想暨孝文化研讨会收集到的论文。今天推送的是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图书文献资料中心主任骆明先生的论文《试论我国历代养老习俗的形成给与发展》,共分八次推送。
    试论我国历代养老习俗的形成给与发展(三)

    二、历代养老习俗的培养
    养老是一个社会问题,纵观我国历代社会,由于对孝道的重视,养老问题一直是国家所关注的问题之一。这一习俗已经贯穿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可以说已经成为我国良好民风之中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培养这一习俗,数千年来已经形成了一种较为合理规范和礼俗。
    养老习俗的养成其基础在于“孝”,曾子曾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孝经·圣治章第九》)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亲人都不亲爱、不敬奉,却去亲爱、敬奉其他的人,是一种悖德、悖礼的行为。养老的基础,对于一个人来说,首先是建立在奉养自己老人的基础上,之后再推及他人,这是很显然的。因此对单独的人来说“养老”要做到“敬”、做到“爱”,如果有能力则要做到“显扬”,而这些德行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唐玄宗在其诏旨中曾说:“古者乡有塾,党有庠,所以明尊卑之义,正长幼之序,风化之道,义在於兹。先置乡学,务令敦劝。如闻郡县之间,不时训诱,闾巷之内,多亏礼节,致使言词鄙亵,少长相凌,有黩清猷,何成雅俗?”(《全唐文·卷三十九·元宗二十·加应道尊号大赦文》)很肯定地指出,人们的德行修养以及风俗的养成,是与家庭、社会相辅而成的。古人在养老习俗的养成做了许多努力,从家庭到学校、以至于社会都制定了不同的规范。
    家庭培德:主要指家训方面的内容。
    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是由千千万万不同的家庭组成,养老问题的凸现首先是在家庭之中。一个家庭之中,子女如果不孝敬父母亲人,不知道奉养老人,对家庭而言往往是灾难性的。家庭不稳定,国家也就不会稳定,社会也不会安定。基于这种认识,我国历代出出了许多以家训、家规、家范,这些家训、家规、家范中所包含的内容中,大量地存在修身、修德的内容,作为德行基础的“孝”德,也同样包含其中。在《三国志·王昶传》中,有他的一篇《家诫》,文中非常明确地说出“夫孝敬仁义,百行之首,行之而立,身之本也。孝敬则宗族安之,仁义则乡党重之,此行成于内,名著于外者矣。”意思是说,孝作为百行之首,是立身处世的根本,在家中要孝敬父母,要养成良好的品行,走上社会的时候才能具备“仁义”这样的品性。真正说起来所谓的仁义,是包含着敬老、惠施的内容的。要做到这些,如果在家中不养德、不修身,显然是做不到的。而敬老、惠施、行仁、施义同样是建立在家庭养老的孝行基础之上。《颜氏家训》一书中的“夫圣贤之书,教人忠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孝经·圣治章第九》)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孝亲养老的习俗在我国数千年的文明中一直延续着,自先秦之后,其理论大都是以曾子的《孝经》作为基础,孝德的培养是从家庭养老开始的。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如此,隋唐之后也是这样。在子女奉养老人的方面,宋代的司马光提出了“凡子事父母,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涑水家仪·居家杂仪》),司马光认为子女在奉养老人的时候,养身是其次的,乐心、养志是主要的,老年人并不是非要那些口福之欲,安心、舒适、子女承志才是对老人大的孝行。南宋的袁采在《袁氏世范》中说:“为人父者能以他人之不肖子喻己子,为人子者能以他人之不贤父喻己父,则父慈而子愈孝,子孝而父亦慈,无偏胜之患矣!”(《袁氏世范·卷上·睦亲》)他认为德行的培养不要局限于书本之中的要求,要面向社会,比方说:为人父母的人能以他人的不肖子的劣迹去教育子女,为人子女的人能以他人无才、无德的父亲的言行,去开导自己的父亲,那么也就会出现父亲慈爱,同时子女则会愈加孝敬,子女孝敬,父亲愈加慈爱和现象了!这种类比的方法活灵活现,比教条式的灌输更易于让人接受。同时代的词人叶梦得,从另一个角度去谈如何才能长久地维系孝亲敬老的家风,他说 “无家教之族不可与为婚姻,娶妇固不可,嫁女亦不可”(《石林治生家训要略》),他认为一个具备孝这种德行的家庭,是不可以与其相约为婚姻的,这是因为这样的家庭出来的子女很难保证,是否具备孝这种德行,而不具备这种德行的人如果娶(嫁)到家中,是很难保证对老人的奉养的。在家教方面,明代的方孝孺认为“为家以正伦理别内外为本,以尊祖睦族为先,以勉学修身为教。”(《逊志斋集·卷一·杂诫·右第十五章》)他认为家庭的教育首先要认清内外、尊奉祖先父母,这是基础,在这一基础之上要用修身勉学去提高自己、养成自己良好的德行。到了清代,孙奇逢在他的《孝友堂家训》中开篇第一句话便是“孩提知爱,此性之良也”,在如何才能使孩子在幼小的时候知道“爱”这个问题上,他接着又说:“知识开而习操其性,性失初矣。古人重蒙养。正经慎所习,使用不漓其性耳。”在孝这种德行的养成上他认为“读一‘孝’字,便在尽事亲之道;读一‘悌’字,便要尽从兄之道”。从他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了解他对子女的要求,他认为做为一个人要想立身处世,要从应从最基本的知孝、识孝开始。只有这样才能奉养老人,成人后才能具有良好的德行。当然这种认识并不是从他那里开始的,应《孝经》的思想延续和发展。
    家训中的培德,所关注的是家庭养老,这种养老形式同时也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养老方式。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在自己的家中不能奉养自己老人,又如何能敬奉天下的老人;如果在自己的家中不能敬奉自己的老人,又如何能关爱天下的老人;如果在自己的家中不能承继老人的志节,不能以让自己的父母为自己而骄傲,又如何能惠施于天下的老人。当然古时的家训有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有这样和那样不符合时代的内容,但其中培德的方面却是可以为后人所借鉴的。
    【曾子文化】往期文章推荐阅读(点蓝字可直接跳转到文章)
    儒学的正宗传人--曾子。
    曾子生平。
    曾子先世。
    曾子孝道思想。
    曾子修身思想。
    曾子政治思想。
    曾子圣迹--曾庙。
    曾氏后裔迁徙发展。
    曾子纪录片。
    御赐圣裔统一行辈。
    我姓曾我自豪,我骄傲!
    山东嘉祥曾子:三省堂中有祖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