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梦晗论网络戏剧批评的文化意义与发展路向-新新剧评

    周梦晗论网络戏剧批评的文化意义与发展路向-新新剧评

    周梦晗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曾指出,电子媒介可将人的视听、触觉等感官统合在一起,完成了人的延伸,从而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路径。网络数字技术以其虚拟性、平等性、开放性等特点,促成人们艺术观念和审美感知方式的变迁。以网络为传播载体的戏剧批评由此改变了原有的话语格局,具备了独特的文化意义。时至今日,网络戏剧批评已成为独树一帜的戏剧文化现象。但必须正视的是,当前网络戏剧批评仍存在不成熟之处亟待改进。鉴于此,网络戏剧批评应选择科学健康的发展路向,不断加强自身文化品格建设,辩证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在日新月异的时代环境中获得可持续发展。
    一、网络戏剧批评的文化意义
    (一)批评主体的大众化倾向与独立品格
    网络的媒体特征使戏剧批评的主体呈现大众化倾向。在当今全媒体时代与信息化大潮中,网络打通了戏剧批评与大众之间的通道壁垒,为普通人提供了思想投射的平台,突破了固有的传统批评模式,使原本仅属于专业圈子内的戏剧批评,成为社会大众人人皆可参与的文化活动,戏剧批评由此具有了文化狂欢色彩。巴赫金曾言:“在狂欢节上,人们不是袖手旁观,而是生活在其中,而且是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其中,因为从其观众上说,它是全民的。”尤其是微博、博客的出现为戏剧批评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引领大众批评的潮流,普通大众成为戏剧批评队伍中不容忽视的生力军。在网络世界里,戏剧批评无绝对权威,点击率和跟帖率成为衡量戏剧批评价值的重要尺度,表征了当代审美文化的大众化趋向。

    戏剧批评家约翰·赛门曾指出:“一个评论家只有毫不妥协地坚持己见,才能真正履行自己的职责。……否则就只能作为一个没有品位的人而随波逝去。”戏剧批评的社会价值与文化意义能否真正实现,很大程度取决于批评主体对独立品格和自由精神的坚守。戏剧批评者并非戏剧创作者的附庸,而是创作者的知音和诤友,两者各执一方,又双向激活,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戏剧艺术的长足发展。因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包容性等特点,网络戏剧批评开启了大众公共话语权,给予戏剧批评者更为宽广和自由的表达空间。批评者在网上发表剧评时,可不必公开身份、年龄、性别等个人化信息,有感而发,畅所欲言。戏剧批评由此摆脱了人情、商业等世俗利益的羁绊,摒除为批评而批评的无病呻吟,不再是老套、平庸的人云亦云,真正成为评论者心灵的产物。戏剧批评褒优汰劣、激浊扬清的审美研判和舆论引领等功能才真正得以实现。
    王尔德曾指出,评论也是一种创造。评论风格会因主体的个性气质而迥然各异。戏剧批评是批评主体智性和灵性的体现,不必所有文体全拘于规范化的学术范式,写作形式可更为灵活自由。与传统纸媒批评不同,网络戏剧批评者大多并非戏剧专业人士或职业批评家,而是漫游于网络世界的普通凡客。他们的戏剧批评呈现去职业化、去精英化的特点,其评论角度和表达方式充满个人化色彩,体现后现代精神,不失先锋意绪。在直抒胸臆的同时,网络戏剧批评者也可充分了解和分享他人对戏剧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使戏剧批评的独立存在价值与争论本性得到充分彰显。
    (二)网络戏剧批评的语言风格
    以网络多媒体技术为载体,戏剧批评的语言呈现出直觉化、感性化等特点,与西方哲学和语言学的现代转向所追求的淡化语言的逻辑功能,返向语言的具体性、生动性与诗意性有着一定程度的契合。网络戏剧批评者大多独立无羁,视野宽广,思维敏捷,在发表戏剧评论时倾向于以个人兴趣为尺度,以感性直观的思维模式和浅易通俗的语言直抒观剧后的主观感受。其批评文字省净自然、灵动活泼,有着口语化、即兴式等特点,不似专家理论文章的逻辑归纳和抽象深奥,更无高高在上的话语权威感,与读者之间没有传统批评范式的隔膜。与传统纸媒戏剧批评不同,网络戏剧批评常采用戏仿、调侃、反语、夸张等语言技巧和网络“热词”,产生幽默诙谐、生鲜活泼的表达效果。此外,传统戏剧批评中不常见的巧喻、格言和类似民间说唱的语言风格也常出现在网络戏剧批评中,十分符合网络读者的阅读习惯。

    网络戏剧批评有着新奇多样的语体特征,常见的包括精简体、典雅体和梨花体几种。精简体惜墨如金,删繁就简,仅三言两语,就道尽对一部戏剧作品的观后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褒贬”;典雅体追求古典淡雅的语词风格,将现代白话与古典韵味相融合,体现对传统文化的崇敬和皈依;梨花体以浅俗的语言坦陈己见,直白不造作,呈现后现代的解构倾向,但因其缺少语言技巧和韵律感,常被戏称为“当代口水诗”。
    (三)对话功能
    网络所具有的信息汇聚和舆论监督等优势使网络戏剧批评的真正意义得以实现:为戏剧人营造一个开放和先进的探讨戏剧艺术发展的公共空间,将戏剧创作者、剧评人和观众紧密结合在一起,承载并实现更多的社会文化诉求,体现了大众观剧后的真实感受与思索体悟。
    与传统纸质戏剧批评相比,网络戏剧批评有着实时性、交互性、直接性等更为强大的互动功能。戏剧批评借助网络环境中的多媒体融合、多信道特征改变了传统戏剧批评单向化、表意形式单一和反馈周期长等不足,将文字、图片与音频等多元化表意手段整合在一起,将视听元素互补互融的表现张力发挥到极致,产生多维立体的传播效果,使戏剧批评者、受众与创作者的跨时空互动成为可能。在网络空间里,戏剧批评以超文本形式出现,各种有关戏剧的影像、资讯、言说、讨论甚至争执得以充分展开,缩短了戏剧批评者、观众和创作者之间的距离感,使三方在即时交流的头脑风暴中产生思想的碰撞、观点的互动与经验的分享。

    这种实时交互的戏剧批评改变了以往戏剧批评者与受众一对一的交流模式,代之以一对N的多维度互动批评范式,新的艺术思维与创作灵感在N方共存的平等对话中不断得到激发与深化,使戏剧批评激浊扬清、启发新智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正如巴赫金所言:“真理只能在平等的人的生存交往过程中,在他们之间的对话中,才能被揭示出一些来。”
    批评者通过对戏剧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条分缕析和独到的审美发现,将观众引向作品精微处,深化了观众的审美理解,诱发观众突破期待视野,对作品的审美意蕴进行创造性读解。正如接受美学所指出的,文艺作品审美价值的实现不仅取决于它的原创意义,还有赖于受众对作品深层意蕴与不确定部分的个性化想象与审美再创造,戏剧作品因而成为可供大众共享并可持续再生的文化资源。
    此外,通过网络与其他传播媒介的联动与整合,网络戏剧批评覆盖的受众面更为宽广,汇集了更多的点击率与回帖率,引发的关注度强大而持久。特别是通过批评文字后的跟帖与回帖,受众(包括创作者与一般观众)可与戏剧批评者展开不受时空阻隔的实时对话交流,使针对一部作品的多角度评论信息得到迅捷灵活的汇聚与融合。评论信息的全面性与时效性将大大提高戏剧批评的客观公允度,不仅有利于戏剧作品的宣传与推介,且可加深戏剧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思想互动,敦促创作团队对作品进行反思与改进。

    目前戏剧批评的网络互动平台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新浪等各大门户网站开设的戏剧论坛,覆盖面广,点击率高;二是各种分类戏剧网站,如京剧艺术网、河南戏曲网等,以发布各类戏曲资讯为主。三是专业人士创办的戏剧网站,如傅瑾戏剧研究等,从个人化视角评析戏剧作品,有着较高的专业水准和学理深度。四是博客和微博,如王晓鹰的戏剧博客、上海高校戏剧联盟的博客等。
    这些网络互动平台大大丰富了戏剧批评的传播渠道,使戏剧批评的百家争鸣成为可能。近年来,我国网络戏剧批评领域已涌现出若干具备广泛影响力的剧评人和剧评团体,拥有忠实的拥趸,通过双方的实时互动,常常能使其剧评引发强烈的关注和热议。例如新浪网的“新浪观剧团”及时发布最新的都市话剧评论,有效地推动了市民走进剧场,近距离地接触戏剧艺术。如今,网络戏剧批评已成为戏剧产业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网络戏剧批评的发展路向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网络戏剧批评仍存在以下弊端亟待解决。
    一是平面化倾向。在网络空间里,非戏剧本体的批评居多,缺乏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或是蜻蜓点水的印象式批评,或是主观色彩浓厚的创作笔谈式批评,给人以隔靴搔痒之感,无法企及戏剧艺术和人类灵魂的高度。
    二是非理性倾向。一些网络戏剧批评为追求点击率和跟帖率,刻意使用过激的话语甚至离经叛道的言辞吸引公众眼球,甚至逞一时之快出言不逊,这些弊端对网络戏剧批评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基于此,网络戏剧批评须审视自身发展现状,卸除桎梏,克服自身缺陷,注重人文价值的建构和学术品格的涵育,自觉树立理性批判意识,使网络戏剧批评沿着正确的路径获得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
    (一)人文价值的建构
    戏剧批评的意义不仅在于对戏剧创作的关注、评鉴与推介,更在于对戏剧艺术健康发展的推动作用和对观众的启迪与引导。网络戏剧批评不应是无目的的自我宣泄,而应是康德倡导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着力探询人的价值尊严与理性力量,打造充溢着人文精神的价值空间。
    在当前不少网络戏剧批评文本中,人文精神的淡化与思想内涵的放逐成为普遍存在的弊病。为匡正这一偏颇,网络戏剧批评应以历史和现实为客观依据,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与审美标准,从更高的审美视界和理论维度上对戏剧作品进行审视与考辨,对戏剧作品的形式、结构、思想内涵和艺术品质进行阐释和解读,以彰显作品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同时引导戏剧受众追求正确的审美取向,提升受众的审美品位,拓展其文化视野。戏剧批评的伦理诉求和审美引导功能一体两面,在阐释戏剧作品审美价值的同时强调其社会责任与伦理价值的建构,使戏剧批评具备内在的审美尺度和伦理尺度。具备了人文底色和价值承担的戏剧批评,才能真正实现戏剧批评的本体意义。
    (二)学术品格的涵育
    网络戏剧批评品质的提升与本体的回归需要学理高屋建瓴的指引。这就要求戏剧批评主体具备一定的学养和高维度的批评起点,不仅要有直观的艺术感受,还要有理性思辨的科学态度,丰赡的文艺修养,厚博的戏剧积累,敏锐的审美判断,立足广阔的现实语境和深远的历史背景,对戏剧作品进行充分而适度的阐释和解读。既青睐具代表性的典型个案,也普遍关照丰富多元的戏剧艺术实践,才能使戏剧批评保持应有的文化品格和审美价值,避免批评的片面、肤浅与错位。
    对专业戏剧批评者而言,应紧随时代召唤,借助网络平台的民间姿态与受众意识,将学理化批评的观点与思想更为迅捷地传播给更广阔的受众群体。专业戏剧批评与网络接轨并非学理本位的退却,而是对时代语境的积极回应,超越纸质与网络、专业与大众、艺术与社会之间的藩篱,营造更为宽松开放、多元共生的批评环境,避免固守单一的批评模式所带来的划地自封。戏剧批评真正的繁荣是各层次批评的共生共荣,仅大众批评一花独秀仍属不均衡发展。目前,戏剧活动家羊驰、戏剧学者刘祯、台湾专业剧评人小弈等人陆续进驻微博和博客,为专业戏剧批评网络阵地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即为可喜的现象之一。
    (三)自觉的批判意识
    戏剧批评不能仅是对戏剧现象和作品的描述与褒扬,更应对戏剧艺术的长远健康发展负责。面对新涌现的戏剧现象和戏剧作品,网络戏剧批评者应秉持自觉的理性认知与思考,坚守中正的审美与文化标准,客观公允地审视戏剧作品的审美价值,考辨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不受红包和人情的羁绊,不做商业广告的附庸,才能取得具有恒久价值的批评成果和艺术见地,从而促进戏剧批评实践的深入开展。自觉的批判意识将促发戏剧批评的创新品格。创新的戏剧批评是对戏剧理论的丰富和提高,戏剧批评和理论的创新是戏剧艺术发展的不竭动力,有待戏剧批评者人文精神和学养层次的开掘提升,也有赖于社会文化的整体超越。

    网络戏剧批评者应坚守社会责任与良知,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问题意识,能够做到独立思考,深入批评,敢说真话,以诤言和思辨启迪思想、激浊扬清,从各个视角剖析戏剧作品的艺术构成和思想趋向,对戏剧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进行反思与追问,而避免人云亦云、模棱两可的软骨症和时髦网络名词的堆砌。
    随着E时代的到来,网络这一集大成的新型媒介为戏剧批评提供了一个更为先进与开放的传播平台,深化了戏剧批评与公共空间的关联,戏剧批评由此承载着更为厚重的社会文化内涵。只要沿着正确的发展路向,不断加强自身文化品格建设,网络戏剧批评的独立价值将不断被确证,它将与传统戏剧批评互启互阐,共同构成当代戏剧批评的主体图景,为E时代戏剧艺术的发展与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作者系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