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梦晗诏安县官陂镇张廖氏部分祖坟及传记-张能炮主治医师13599695715

    周梦晗诏安县官陂镇张廖氏部分祖坟及传记-张能炮主治医师13599695715

    周梦晗正始祖廖公传
    廖朝玉 记
    廖公讳化,称廖三九郎,廖氏人后也。富而好礼,忠厚长者。居于官陂廖之人,无不以物归望之。其生平素行卓卓,可称道者,难以悉记。即其择婿为子,亦光明磊落,俾威武之后裔,滋滋绵绵,盖已有足多云。公单生一女,端庄厚重,贤淑和惠,明达诗书,真为女中君子。公爱如掌上明珠,欲觅一佳婿,以为承家之任,慎重以择,未得其人。时愿子公游学至官陂。见其状貌魁梧奇伟,刚肠义胆,公窃慕之。延为西席,常设陈蕃之床,聆音接词,不觉吐露于杯中,谓婿可以当子者,其在斯人欤。归而谋诸邱孺人。孺人曰:“为公所云,真其所谓善创善守者也,吾赘为婿,以当吾家之子,则女得所夫。”于是赘然,愿子公则其婿者也,悉以家业付愿子公掌管。翁婿投契,无异骨肉。汝水之脉,既合清河共衍矣。待其后,公卒葬于黄公坝圳面田唇,世世永为张廖之始祖墓。然祖妣邱氏三娘殁,与公合葬在黄公坝圳面田唇,坐东向西,穴曰“鼠子登潭”。

    官陂 张廖氏 一世 祖
    廖朝玉 记
    我愿仔公,由和尚塘而赘于廖,改元子,以婿作子,以张承廖,开基官陂。后五传则我道文公,越二传是我大佐公。计愿子公自明洪武甲寅七年(1374年)赘廖官陂,至清乾隆乙未年(1785年年)共四百余年,传代一十有九矣。而未有谱者,间有记录,鲁鱼豕亥夏五郭者不少,综合族以修明,有志未逮,俟诸异日,置私派而缺略,盈滋玉所深懼矣。所幸故老能谈坟墓世守,存者不失,得所考稽。故敢滥冒纂辑溯上推下,以待后代子子孙孙勿替引之。
    官 陂 復 记
    始祖张愿仔公,因逃军来自西林和尚塘,为人秀外惠中,周游生意,常宿于坪寨廖三九郎间舍。九郎盈富无嗣,单生一女,思欲远客出祖者,招之为婿。忽见元仔公乃远客出祖者,兼之忠厚朴实,堪任东床之选。遂招为婿同局并食,准为己子,将田园产业悉付元仔公掌管。公事其岳父廖公、岳母邱妈,克敬克孝,无异生身父母。廖公仍恐归世百年后,张裔忘廖还张,故对元仔公二面誓曰:“得我业而承我廖者昌,承我业而忘我廖者不昌。”因廖姓就户当差,然廖姓是皮,张姓是骨,时以代代相承。于户籍则书廖,于神主则书张。盖存恩义之心,水木之意也。公与廖妣在洪武八年乙卯(1375年)八月初一日卯时,生一男?——友来公。 友来公年跻弱冠,元仔公常嘱友来公云:“子知汝父乎?汝父本是西林和尚塘人,因祖没兵乱,始来坪寨进赘。承祖有屋地一所,坐址中央屋,门向大臣山,东至溪唇北至白莲沟为界;有高园一所,栽种柑子,至李公府园为界;又承明海公祭田:王氏一叚,坐址西林庵,受种十石;二叚,坐址霞板,受种十石;三叚,坐址 ,受种六石,共米六石六斗,升纲门乙百六十口在霞板,上至 头,下至双屿头,东至凉伞屿为界,俱是五房子孙有份,轮流掌管收租禋祀。汝父未老,犹能每年回祖家祭庙祭墓,今年老矣,不能往矣。子当于每年祖公忌辰及清明祭墓,俱当回祖家与祭,不可忘祖宗功德。廖公邱妈生事葬祭,如同汝父汝祖一般,父今以斯言嘱子,子当以斯言嘱孙,永永相嘱勿可忘也。”
    正祖愿仔公传
    廖朝玉 记
    元子公,姓张原讳愿,后改元字再辉,得仁公之第三子,明海公之孙,大美公之曾孙,宗来公之玄孙,参议公之来孙,云肖和尚塘人。幼年读诗书,长知礼义,承先人之志事,欲光大之思,择仁里以作镇。
    西林一带,自参议公卜居以来,虽号形胜,未足以当其远大之谋,藉游学以遍历都邑,择其优者。至官陂,仰观土田胜景,山高而水清,平原浅草之间,一大都会也。低徊留之,不能去云。时有廖化公,见其英姿特达,意为非常之人。延至其家,尊为西席。称知其行事,遂赘以女廖氏,田产财物付公收管。公忠心义气,以婿而当子。岁在乙卯(1375年)生男友来公,即张廖之二世祖。居无何,廖家有为恶大逆者,国法欲捕若人而诛之。时若人业已脱逃,累及通族。众相告语,以为此事谁敢出身。惟友来公一人系张姓当廖,胆略过人,谋之,捕兵欲将友来公执之以塞其祸。公乃对众人言:事势至此,不有人以当其任,族诚不得安第,吾一生得此血脉,实以一身而肩张廖之任。今欲以吾儿塞责,吾安能忍之。公等毋庸多议,吾请从此逝矣。于是不避艰险,挺身作廖姓之人,到官辨直,终己不顾彼。临难苟免避祸偷生者,闻公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不料官事拖累多年,公回至中途,染病沉重。临危之下,亲书嘱友来公曰:“父感外祖之恩,舍身图报,未尽其义。我殁之后,尔生当姓廖,代父报德;死当姓张,以存子姓。生死不忘张廖两全,后乃克昌。”书毕而卒。灵柩运回卜葬石子墓。廖姓阖族感公代难鸿恩,劝廖公立友来公为亲孙,对天而誓曰:“得我业而承我廖者昌,得我业而忘我廖者不昌。”友来公能继父祖业,而元仔公以张承廖之志,绵绵繁衍于无穷矣。

    二世祖友来公传略
    友来公者,元子公与廖祖妣所生也。性行至孝,以元子公之志为志,以元子公之事而事,谨奉廖祖妣之命,无忝子职。而其所尤致意者,莫如以张承廖之念。
    自廖公立作亲孙后,视之无异亲祖父母焉。为盟誓以嘱后嗣:凡我子孙作祖官陂者,生则姓廖,殁乃书张,不言有背遵父临危之命,以报廖公之德也;若移居外省者,姓廖姓张,听其自便。张廖之姓,分派昌盛,永不易矣。廖公歿,邱祖妣卒,公当承重之任,丧奠葬祭,尽情尽礼。廖姓之人咸相谓曰:此仁人也。愿立公为户长。公辞焉。
    未几,廖姓又遭奸人含沙射影,密相议以为我辈愚蠢,此处难以久居。随将田产密卖乡富,让宅于公,一夜契眷而去。次早,公往视之,但见竹篱茅舍,不见故人,感泣久之奔告。母氏起而视,哭欲倒于地,公持扶之而立。公自感伤数日不止。廖祖妣恐为过痛,温谕之曰:“廖家诸戚既已让宅于尔,尔可节哀保身,励志继尔母廖姓,一酬尔祖知遇之恩,一慰尔父九泉之怀。”公跪而答曰:“予小子友来敢不凛遵母训,但儿无知世事,不谙何以克振。”廖祖妣曰:“国风首咏《関睢》,旋歌螽斯,尔可多逑淑女而宜子孙也。”公乃承命,娶妻吕、柳、江、章四氏,各生一男,共有四子:〈长〉永安,江氏生。〈次〉永宁,柳氏生。〈三〉永传,吕氏生。〈四〉永祖,章氏生。超群出类。
    时二都官陂,原属漳浦邑管辖,山野僻处,人多顽梗,逋粮抗役。公教四子淹洽诗书,化豪强为淳厚。邑侯闻之,推公四子为粮长。于是粮完盗息,二都六社遂成仁里。张廖门户自此昌矣。公享寿七十,生卒坟墓详于本纪,共生四子十四孙,皆能体公之志,以光前业。
    盖公以一身承父祖之事,旋以一身而裕子孙之谋创,兼以继张廖之脉藉。公以绵延者也,因述旧闻,溯其巅末而为之传焉。



    三世祖永安公传
    廖朝玉 谨述
    永安公为友来公长子,念十一郎,其母江氏十娘所生。公英敏,长知仁义,创产立业,经营不让陶朱,扩大先人产业,奠宅场五处:一曰“田心”,二曰“坪寨”,三曰“溪口”,四曰“厚福”,五曰“莲塘里”。厥后分长子“田心”,次子“坪寨”,三子“溪口”,四子“厚福”,五子“莲塘里”。其先清河武威氏,属在漳浦地,系二都九图也。明嘉靖辛卯年(1531年)分下南诏旧驿为诏安县,编册应役当差。
    自友来公以张顶廖,原里班名廖良,因邑侯推公兄弟为粮长,委以二都催科之事。而公之里班廖日新,后又以廖姓丁多族大,应开两户,以备诏邑二十二图之额。嘉靖壬戌年(1552年)造册编定,开户添丁。公之派下开里班名廖文兴,其弟三人之派仍当廖日新。两户之名,自公之世而开。故有张廖以来,至公而扩大之,其兴也勃然。祖妣萧氏一娘、罗氏五娘、徐氏七娘。公殁葬在吊钟仁。后述其事而有元志公焉。
    传记
    三世祖永安公立蒸田尝十一余石,坐落霞井罗屋田陈姐坡及前洋石壁汶,后与官菜福对换,在鸠头岭田种,付五大房子孙轮流禋祀。又大塘一口,坐址莲塘带山埔,四处分明,内有温泉数口,惟有种六石,因族事而支消。
    (长)元钦自取住场北坑田心,号“洞蛇”。今长房子孙移居广属地方。
    (次)元仲公守祖居坪寨黄砂。
    (三)元志公分居溪口。
    (四)元聪公分居厚福。
    (五)元宗公分居莲塘里。
    元聪公与元志公但住溪口,元志公得左大分,元聪公得右小分。后元志公将厚福屋场贴元聪公,将溪口小分尽归元志公。元聪公之子孙居厚福。


    四世祖元志公传
    元志公者,永安公第三子也。永安公有五子:(长)元钦,(次)元仲,(三)元志,(四)元聪,(五)元宗。公行居三,然正祖公讳元,而永安公名公兄弟之名以“元”为派,非有所犯也。稽史记所载:“元”本张姓公之名,冠以“元”,亦本史记取元以张之意乎。迨其后克自成立,无忘先人之旧物,让宅场长兄,听其自取田心(今塘背),乃与众兄弟共分宅场。元志公分掌“厚福”,元聪公为公之第四弟分当“溪口”。聪公自愿与公交换,公乃以“厚福”易“溪口”,而作镇溪口焉。裔孙之昌炽,肇基于斯,此谓肯堂而能肯构,燕翼而兼贻谋者,其公之谓欤。祖妣巫氏九娘,生子二人。其长子养晦公(道文公)也,次子道行公。元志公殁,葬于保福庵面前,号“乌鸦落洋”焉。


    五世祖养晦公传
    养晦公讳道文,字行一,念四十郎,元志公长子。公之素行,玉生也。晚不及望见,间常闻故老之传述,谓公承先人之创建,业以光前裕后,卓然有为。逮其父时,虽少年,既自成立,善体亲意,以庀家事,崭然见头角,众谓元志公有子矣。故其行事悉有法度可观。娶江氏祖妣而相敬如宾,不减单缺之饷饁,德耀之举案尚已,尤情笃与兄弟,每见古人共被连床,不忍分离之风,心窃慕之。因念雁行手足,无非毛裹之爱,苟式好有忝而不念鞠子哀,于兄为不友即于子为不孝。故常于弟道行公,时时连衾共处,密尔无间。嗟夫,角弓翩反慨无良于一方,御侮见墙伤眷令之永叹,敦睦荡然,具迈无闻,比比皆是,以行事亲彼所为,不诚超出寻常万万者哉,故公之友爱至老不衰。常嘱后嗣曰“吾兄弟生不忍分衾,殁原合势食,后人当继我志也。”享高寿而卒,谥种德,有子二人:(长)日贤公,(次)日享公。以万历辛巳年(1581年)夏四月葬在大埔薯园封堆,其子孙能继祖业,建祠于溪口上祀堂,而道行公与公并祀庙中矣。祖祠“上祀堂”对联是:
    五世开宗,溪口上游承汝水(汝水指廖)
    双房衍派,庙中祀典溯清河(清河指张)
    (台湾族谱):相传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第五世廖道文、廖道行在祖祠旁兴建溪口楼时,更将其大门门嵌特设为七嵌,用意是要子孙时时刻刻铭记祖先留下的“七条祖训”,从此子孙也称这“七条祖训”为“七嵌箴规”。所谓的“七嵌”即:
    第一嵌:生廖死张,姓曰张廖。如户籍、兵籍、财产、名号、生辰、结婚等记载,都以廖姓为本,逝世后神主牌和墓志、祭祀则写张,代表廖、张血缘不分。
    第二嵌:不食牛犬,知恩无论。因二世祖友来公常代替父亲巡视农田,以牛和狗为体,有一次遇到老虎,牛为了保护主人与虎斗,狗则回家吠报,廖祖妣遂发愿为报救主之恩,不吃牛和狗。
    第三嵌:得祀正位,篮轿八台。是友来公因先祖元子公逝世,发愿说:“生而姓廖,以报母族。死而姓张,归宗父脉。”先祖得正祀位,内心甚感安乐,比八个轿夫去擡轿还快乐。
    第四嵌:嗣续为女,继绍为先。凡无男而次女继承者,日后招来配婿,所生之男则生廖死张,则生身之父无归宿者,待生子孙继绝为先,继承生父,次嗣女继承香火者须写明张廖妈,以明由来,婿归本姓不入张廖之祠。
    第五嵌:制无苟且,恐生戾气。在守制中假使女孩子怀孕,恐生脾气暴躁的婴儿,应注意胎教,不能疏忽。
    第六嵌:堂教修谱,敦亲睦邻。即祠堂作祭祀修谱之外,兼作教育子孙阐明祖训,导引后代能和睦相处。
    第七嵌:迁籍修谱,天下一家。即指迁居外地,要姓张或姓廖都可以,但必须修明家谱,以使后代子孙了解来由,子孙各房分散虽远,一看序谱,就知道是一家人。从此张、廖两家遂成一脉,自立一族“张廖氏”,后裔“张廖姓”,派衍“张姓”、“廖姓”。后裔若从母系本姓“廖姓”又称“活廖死张”、“张骨廖皮”。后裔若从父系本姓“张姓”则系承继本姓,三姓均书谱明缘由,使“张姓”、“廖姓”、“张廖姓”三姓相通。
    【官陂典故】做蟹地,得封墩
    故事一:
    话说当年,有一溪口(平寨?)的大户人家,从外地(好像是广东某地,要问一问老人)请来风水仙,在今庵背村(湖里村)的后面,做风水,此处即“做蟹地”风水。(距“封墩”约四五百米距离吧)其中有一天中午,这主人差家奴给在做风水的师父工人送午餐,走到半路,忽然风雨大作,偏偏有一块地,没有下雨(即封墩处),于是就站在那里避雨。等雨停了,家奴很快就送饭到工地(离“蟹地”风水不到十分钟路程),风水师父感到很奇怪,明明刚下大雨,这家奴竟然一点都没有被淋湿透。家奴告之原委,风水师父于是发现了“封墩”这个风水宝地。
    故事二:
    风水先生对主人说,这就是风水宝地,建议在这块地做风水“往下挖三丈,挖到石头就停止,等他回来再说”。风水先生挑选了吉日,做了交待了之后,又去秀篆给人看风水。工人到了动土日,往下两三个锄头,才三尺深,就遇到了石头,工人们于是商量说:“风水先生说要往下挖三丈,现在只挖了三尺,就遇到了石头,现在等他回来,恐怕要挨骂”,于是工人们决议搬掉石头,就在搬动石头的啥那件,两团云彩从石缝飘出,往西天而去,在秀篆做风水的先生看见从官陂飘起两团云彩,大呼不妙,连忙赶回工地。
    故事三:
    风水仙赶回工地后,知道大事不妙,但又不好说明,于是告诉工人,停止挖坟。这个风水要用封墩,风险先生自制了一根一丈二的竹竿,告诉工人,挑来沙子,把竹竿埋下即可。可是工人每次才埋了几尺高,风水先生就把竹竿拔起来,如此这般,这般如此,工人挑了大半月的沙子,都没有把竹竿埋起来。这一天,主人家的大小姐去现场看热闹,看到风水先生不断地把竹竿拔起来,以为风水先生故意折腾,骗工钱,愤怒地戳穿了风水先生的把戏。
    故事四:
    风水先生说,他受托到官陂来找风水宝地,原来封墩就是块风水宝地,是龙真穴的之地,里面潜藏这禄、财、丁三条真龙,第一次工人掀起石头,飞走了两条真龙,只剩下一条瞎眼丁龙。后来为了帮助主人家“旺财”,所以设法以土生金,一担泥沙一担黄金,是以封墩沙土越多越好。今日被小姐破了天机,主人家财丁两旺,大概就限于此数吧。
    以上故事,大概就是“做蟹地,得封墩”的故事概要。

    六世祖日享公传
    十五世溪口坎背寮廪生贡 廖支驹 谨述
    环中居土者,熟无承先启后之责。然手泽口泽,往往时过而忘,皆由其德薄功浅,不足以相持于永久也。唯我日享公则不然。公身当六代,为养晦公次子,即大佐公之父也。乐于为善,广置福田,承前人之业而拓大之,流传至今,犹昭昭足数焉。公有妣二人共生六子,统计以张承廖,通族合一分四,食指千万。我公之派已过其半,保世滋大,良非偶也。
    夫当世之为祖父者,非不创垂统业,未几而分散销亡有之;非不燕翼诒谋,未几而流离凋谢者有之。求如我公之苗裔蕃昌,世守勿失者,几若不可多得,亦可知公之功德。独隆手泽贻晋自足相持于永久。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者,舍公其谁与归。传公旧闻者,谓公立志轩昂,嗜好鸡冠,冬成收租,佃杀鸡款待,取其头以奉公。公啮之而染人衣,公自愧失仪。后聚子孙而戒曰:“食鸡头者,非我族类。”此虽细事,亦足见公之悔悟深切,善于自新。为子孙者,谁敢不尊其戒。然则不食鸡头者,独我公一派耳。俗传以为廖姓皆不食鸡头者,误也。口泽犹存,即此一事可证矣。思其手泽,为见耳;因其口泽,如闻面命。余小子虽不获亲公之容,观公之行,而得大略以概生平,觉祖德所在,相传无尽,子孙振振,蒙业而安者,不能忘其所自也,于是乎为之传。







    本文由张能炮、张振良组织整理,部分资料参考张廖氏文化研究会成果,相片由张振良、张能炮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