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梦晗诏安县溪南村族谱-陈家在线

    周梦晗诏安县溪南村族谱-陈家在线

    周梦晗《诏安陈氏宗谱》载《开漳“五景公”衍派辈序诗》:“尧舜禹汤文,景思起太郡。洪军一继玺,泽化承永存。祥和日基泰,兴朝茂成章。君恩恒宠锡,咨汝益熙昌。门学达廷政,经典昭邦令。祖德诒谋远,开来万世盛。”溪南陈氏作为颍川开漳(一世祖陈政)祖派南江支系景雍支脉,系按此排列昭穆字辈,同时,又采用自己的一套世序。从南宋陈景雍开漳十九世、开溪南一世祖“景”字辈算起,现今已到开漳五十一世、开溪南三十三世“益”字辈。
    陈政曾孙陈酆生詠、谟、讦三子,分别传衍南江、北溪、东海3个支系。南江支系十八世陈文晦居潮阳直浦,生五子景雍,景备、景肃、景
    俊、景修。在陈景雍15岁时,奉父命携其弟陈景肃来到祖居地漳州,居安仁乡修竹里。景雍师事学者高登,卒业入读太学。南宋隆兴元年(1163),孝宗诏征直言,景雍敷陈王道直言不讳,上授以休宁县令之职,后辞官回乡,纵情山水,卒葬修竹里, 遗有思悳、思宪、思懋三子。
    南宋亡,元捕世家子弟,陈景雍长子陈思悳、次子陈思宪昆仲携眷潜遁安仁乡海滨里山区,卜居白叶(今诏安县太平镇白叶行政村)下城自然村,卒葬白叶山下社豪树埔。陈思悳有二子,长起莘留居白叶,次起渭辗转迁溪南。陈思宪有二子,长起英辗转迁溪南,次起彦迁广东潮阳县。陈景雍三子陈思懋隐居莆田山村,其后人分衍漳浦大店、澄海溪南等地,在诏安无传。
    元朝初叶,陈思悳次子陈起渭、陈思宪长子陈起英从白叶下城迁附近的景坑。中叶,又相继举家徙居溪南。在溪南村的西北面、南溪西岸,有海拔20米的鸡笼山。该山昔时三面环水,因受浪涛冲击、雨水洗刷,叠石成笼状,故称“鸡笼山”。是处有瓷土资源,又傍南溪可通航船。宋代就设有烧制瓷器的官窑。陈起渭自居溪南大村,而将其子太虚送到鸡笼山瓷窑(址于今肥窑村)学习制瓷技艺。陈太虚生二子,长男郡黼居溪南村守祖业;次男郡辅外迁漳浦县,成为蓬山开基祖。陈起英有二子,长子太萃居溪南,次子太清外迁(溪南无传)。太萃生二子,长子郡锡在鸡笼山官窑学艺;次子郡宝外迁(溪南无传)。陈郡黼、陈郡锡同属开溪南第五世,郡黼传衍下厝房(堂号“永思堂”)、郡锡传衍东厝房(堂号“追远堂”),现今居住溪南大村的陈姓人口,便是此二人的传裔。
    入明后,鸡笼山官窑制解体,允许民营瓷业。于是,陈郡黼、陈郡锡各自在鸡笼山开办窑口,前者名为“下处瓷窑”,后者名为“东处瓷窑”。陈郡黼生有二男,长男德谦留守下处瓷窑,次男德谅外迁澄海。陈德谦生裕、禧、祺、随裕四子,尔后,陈裕生羡、综,陈禧生绎、义,陈祺生真、三,陈随裕生信。家族在南溪的上游垦置田园、建立下厝寨(今寨口自然村下方的废村);陈郡锡生有三男,长男万石留守东处瓷窑,次男万斗、三男晚得外迁(溪南无传)。陈万石生瓯一男,陈瓯生佛生、恺二子。家族在南溪的中游垦置田园、建立东厝寨(今为下寨自然村)。明季,下厝寨八世陈羡后人部分迁往凤岗寮(今称“王公寮”);东厝寨八世陈佛生后人部分迁往埔上寨。
    清顺治溪南堡遭血洗后,下厝房、东厝房陈姓族众大部分迁入该堡。迨至乾隆年间,溪南堡及其周边业已形成陈姓多个聚落,其中,下厝房分衍堡内的北门、西门、南门、云楼(高寨)、后埔寨,以及堡外的下厝寨、凤岗寮、白厝寨;东厝房分衍堡内的坑美寨、楼内寨,以及堡外的东厝寨、上寨、埔上寨。
    历经数百年,陈姓下厝房、东厝房在现今的溪南大村各角落分布情况如下:下厝房(建祠“永思堂”)七世(大房)陈裕长子陈羡的后人居城后、大路顶,次子陈综的后人居北门、大井脚;七世(二房)陈禧长子陈绎的后人居后埔寨、圹仔顶、大路顶,次子陈义的后人居云楼、塘仔尾、竹蒲脚;七世(三房)陈祺长子陈真的后人居大井脚,次子陈三的后人居北门;七世(四房)陈随裕子陈信的后人居南门。东厝房(建祠“追远堂”)八世(大房)陈佛生之孙陈伯瑞的后人居追远堂边;八世(二房)陈恺的长子陈亮后人居楼内、坑美,三子陈畴的后人居南门,四子陈庸的后人居大厝前。
    在诏安境内,溪南大村下厝房儿孙还分衍深桥镇的寨口、王公寮、白厝、新厝、金山、长茂林等村,并南诏镇的圣祖街、西门街、南门塘东和桥东镇溪雅等;溪南大村东厝房儿孙还分衍深桥镇的上寨、下寨、埔上、后岭等村,并南诏镇西门街和建设乡江亩坑、凤尾鞍、后岑村及西潭乡上陈村。2013年,二大房派在深桥镇共3000余户、逾1.4万人。
    历史上,溪南大村陈姓族人播迁漳潮和南洋、台湾等地。据《诏安溪南陈氏族谱》记载,属下厝房(永思堂)的二十四世到二十七世均有人赴台湾;二十三世到二十八世均有人迁泰国及新加坡;属东厝房(追远堂)的二十三世到二十七世均有人赴台湾;二十一世到二十七世均有人迁泰国及新加坡。历史上二大房派的海外宗亲曾多次回祖地谒祖探亲观光,并为建设溪南小学“思远楼”等公益事业捐资。溪南十寨社旅泰宗亲在曼谷谷庄建有陈氏祖祠思远堂(取乡梓宗祠“永思”“追远”堂号后一字),在北柳府、万象府也建有祖祠,这3座祠堂奉祀开漳圣王陈元光、国姬夫人陈瑛等先祖。2013年,海外宗亲人数近6万。
    现存记载溪南大村陈氏的族谱有《溪南陈氏族谱》(明万历年间修);《诏安溪南陈氏族谱(永思堂)》(2007年6月修);《诏安溪南陈氏追远堂族谱》(2007年6月修);《诏安陈氏宗谱》(2012年12月修)。历代建筑
    溪南堡
    建于明万历年间,环村砌石筑垣,留有东西南北4个堡门,堡门顶部条石铺盖。建堡垒所用的石材,取自西门堡外名为“打石山”的地方,采石后该处被平整为园种上荔枝树。因建堡之前先有村,为将所有民居皆囊括于内,周遭的堡墙呈不规则形状。在清顺治十二年“九·二八”事件中,溪南堡东边堡门被炸毁,堡墙被摧平,堡内民宅被烧毁。清雍正年间,里人陈锦、陈守仁发动重建石堡,新砌的石垣高5米多,厚度近1米,堡门亦皆恢复。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因防日寇飞机轰炸,政府命令拆毁堡门板石及堡墙。现今该城堡除南门、北门处各有一株大榕树缠绕一小段城墙外,余迹已无存。
    平寨桥
    在溪南村东北1.5公里处,横跨西溪,为溪南陆路往县城必经。民国《诏安县志·建置》载:“平寨桥,一名平济桥,在县南五里,旧设渡。明万历间,溪南堡砌石建之。清雍正间,里人陈锦、陈守仁重修。”清同治间,溪南十寨社群众又重修。民国32年(1943年),为抗战计,毁断该桥,仅留一块供1人行走的石板条。1963年重修,1970年,旧桥拆毁,移至其上游10米处新建石拱桥。
    南方楼、北方楼
    “南方楼“(又名“坑美楼”)、“北方楼”(又名“云楼”)为溪南村建造历史较久、保存现状较好的古建筑。这两座楼均建于清乾隆年间,同是坐西北向东南,皆为方形、分内外两圈呈“回”字结构,其墙体都是以三合土(壳灰、溪沙混合糖水泥浆)层层夯筑而成,坚固异常。
    南方楼在大村南侧,长53.4米,宽47.8米,占地面积2496平方米。内圈为二层楼式建筑,高约8.5米,主要安置陈氏宗祠,楼屋出檐长0.4米。外圈为单层建筑,有房28间。后门楼用石板砌成,高3米,宽1.7米,厚0.6米。
    北方楼在大村北侧,长37米,宽32.3米,占地面积1295平方米。内圈为三层楼式建筑,高约8.5米,有房20间,楼屋出檐长1米。外圈为二层建筑的护楼厝,有房25间。正门楼用石板砌成,高3米,宽1.7米,厚0.6米。楼门对联:“云开五色祥光现,楼接九霄瑞气来。”楼外,有沟渠环绕。
    宗祠永思堂、追远堂
    清乾隆年间,溪南十寨陈姓族人筹划在溪南堡内建大宗祠堂,因选址意见不一,最终分别建大房宗祠“永思堂”和二房宗祠“追远堂”。溪南大村所处之地,据风水先生说是一个“鼎穴”,这两座祠堂就选址于鼎穴的中间。
    “永思堂”坐西北朝东南,正对南山尖峰。祠堂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格局为二进二庑一天井六楹三开间,双坡悬山屋顶,土木抬梁结构,祠前带埕,并有石栏杆环护的大塘。祀开溪南一世祖陈景雍、大房开基祖陈思悳及陈起渭、陈太虚等先祖。石柱联:“由直浦构堂南溪千载蒸尝庙祀,会南皋讲学西寺万年诗礼家风”;“祖宗重彝伦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子孙追懿德春祠夏禴秋甞冬蒸”;“永尔颊用力用劳子继孙承,思先人所乐所嗜春濡衿节”;“永铭固始百世裔孙披德泽,思荫南溪千年村社祀垂庥。”门对:“永思新气象,巨厦发荣光。”该祠建后几经修葺,上个世纪作为溪南中心小学的礼堂,1998年被定作危房,2014年于原址重建。
    “追远堂” 坐北朝南,面向东厝寨山,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悬山顶式二进一天井建筑,土木抬梁结构,祠前带埕,祀二房开基祖陈思宪及陈起英等先祖。楹联:“追思漳州返固始晋京都巢乱避蜀青山,远念青山回漳浦升汴州东治遗粤柳罔”;“追望柳罔求学赴漳浦奉诏令知休宁,远怀宋亡避捕潜白叶觅胜地居溪南。”该祠建后,亦几经修葺,今尚保持原有的格局、风貌。
    支房祠
    永思堂分衍的支房祠(由于史籍、实物的欠缺,难以详考):大房开溪南七世陈裕派下十世祖陈存理,于明季建支祠文显堂,址于永思堂的北边;二房开溪南七世陈禧长子陈绎再传至长孙陈永年时,建有公厅,址于永思堂的北边。这一支传至开溪南十四世陈家宿,其长子陈椿传至溪南十七世时,开4房,大房陈和钦、二房陈和兴、三房陈和发、四房陈和升;次子陈榕传至溪南十七世时,开1房,为五房陈和宗,5个房头共建敦本堂,其祠建在溪南市场边。谱载柱联:“敦祖训贻孙谋万代蒸尝尚飨,本宗心穆族谊千秋耕读维馨。”双向门对:“敦睦开枝远,本固世泽长。”“祖德源流长,宗风励来兹”敦本堂十七世三房陈和发之子陈明盛生有六男,六个房头共建六德堂,祠堂柱联:“枕后山面对蝶峰光前裕后南溪胜概,由永思以开六德敦诗说明礼振厦家声。”门联:“六根深厚枝开叶茂,德泽长流务本家声。”门对:“六枝皆挺秀,德泽永流芳。”;二房开溪南七世陈禧次子陈义派下二十世琉璃岭祖(佚名)生五子、5个房头共建支祠启祥堂,启祥堂大房传至二十五世(佚名)建有承爱堂;三房开溪南七世陈祺派下支祠永锡堂,址于北门,悬山顶式二进一天井建筑,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祀开溪南七世陈祺、八世陈真、九世陈通经、陈友、陈奋等神主,清季建,曾经重修,现保存完好;四房开溪南七世陈随裕派下建有支祠友庆堂。
    追远堂分衍的支房祠(由于史籍、实物的欠缺,亦难详考):二房开溪南八世陈恺派下支祠报本堂,为十九世陈嵩等五兄弟建于清乾隆间,祠堂内石柱镌刻对联:“田亦美、园亦美,田园虽美,不如追远报本更美;子欲贤,孙欲贤。子孙能贤,当思继志述序乃贤。”;陈恺派下房祠则有怀德堂、召贵堂。
    新中国成立后,上述祠堂、公厅有的改作他用。如敦本堂上世纪50年代被工商联借用办公,后被供销社改作门市,已是面目全非;召贵堂曾作为溪南小学办公厅,属危房,拆后与永思堂同时新建。又如敦本堂、文显堂、启祥堂及永思堂二房派下的公厅,1988年因溪南小学建设的需要被拆除。
    河山古寺
    在溪南村河灶山,始建于明末年,原名何山寺庙,址在西麓。清顺治间,檀越主何某参加郑成功部攻溪南堡战役,致寺被官府毁弃。乾隆间,溪南人进士陈丹心倡议重建于南麓,并改寺名“何山”为“河山”。后经多次修建,最后一次修建在1987年。现有占地面积逾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平方米。祀观世音菩萨、地藏王、十八罗汉等。坐北朝南,硬山顶式,有门楼、下厅、天井、大殿和东厢房。从天井到大殿拾级而上,大殿高出天井2米。面阔3间,1厅1暗。东厢房1厅3暗。门楼有陈丹心所撰对联曰:“河透南溪,溪边杨柳;山经北院,院里昙花。”距寺不远处有“白辟蚊石”,盛夏时农人夜巡,常睡于其上,无一蚊敢近身。该寺有僧尼(包括藏族僧尼)住持,香火旺盛。
    地头庙
    溪南堡4个堡门,各社建有庙宇,安置“地头”保障。其中,东门原建之庙,祀开山圣侯和土地公。“九·二八”事发时,东门被破,庙亦受毁。之后,于“会真所”大圹对面建“圹尾庙”,祀开山圣侯。东门堡内今有一座小庙,祀土地爷公;西门堡内建有“武当行宫”,奉祀玄天上帝、神农氏炎帝、开漳圣王等。庙内有明万历年间遗诗:“恒古修身养性,一心仗剑驱邪。威镇南溪城西,德被黎庶人家”;南门堡内有“南关保障”庙,奉祀城隍爷公;北门堡内建有“北方保障”庙,奉祀赵公元帅;堡外有坑美社“石鸡胜境”(因石似鸡形而得名)的附廓小庙,建筑面积35平方米,奉祀开漳祖王、天后圣母和田元帅;有北门外的佛祖厅,奉祀观音菩萨。此外,还有后坑庙、巷口庙、西官巷庙、后山庙、后山头庙,奉祀土地公、大伯公诸神。
    古井
    有两个,一个在村子中央,开凿于宋代,源源不断的清泉可供应全村,干旱时还可用来浇菜,今该古井及所附古碑均在。碑的正中刻:“宋之祖八角旧福井惠受碑”,旁边落款:“乾隆二十四年重修”。另一个为村东的“东庵香泉”,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泉从石中出,水清泉甘,终年不竭。为汲水方便、安全起见,村人就此泉砌长2米、宽1.4米的椭圆形井墙。此井于今仍可供饮用。民谣云:“好水东庵井,好田石古坑,好园大路下,好厝是高寨。”
    民俗文化
    溪南村族的风俗习惯,与周边其他村族大体相同,但也有一些习俗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这里仅就其三则特俗予以简介。
    村族恭请圣祖巡安
    溪南自古相沿庆祝开漳圣王、圣祖陈元光寿诞的活动。清代、民国期间,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村里便组织人马,安排车队鼓乐,前往县城南门内威惠王庙“请圣祖”,将圣祖接回村后,举行群众性祭拜,仪式隆重,气氛热烈。祭毕,再于十六日将圣王圣祖送回祖庙。新中国成立后,此活动一度中断。改革开族后,又行恢复。溪南民众共同出资雕塑圣祖陈元光像,“请圣祖”仪程相应改变,时间延长,从农历二月初一日开始,到二十二日结束。溪南片区陈姓聚居村社轮流为“祖公”庆诞。各村社排序为:初一寨口村,初四后陈村,初六新寨村,初八厝仔村,初九小页村,初十、十一日长茂林村,十二日金山村,十三日上寨村,十四日楼内社,十五日坑美社,十六日西门社,十七日埔上村,十八日北门社,十九日南门社,二十日王公寮村,二十一日新溪村,二十二日新厝村、白厝村,届时下一个轮到的村社组织鼓乐队伍,到上一个村社恭迎圣驾。各个村社设理事会主持祭祀,并任由各家各户祭祀,每年的活动不但礼品丰盛,而且有歌舞演剧,成为当地的重大庆典。
    万众共祭会真祖
    地方有缘于清初惨案的祭祀“会真祖”的特俗。据村老陈福亮先生说,当年血洗溪南惨案发生后,堡内破败凄凉。过了一段时光,情势稍安定,该堡幸存居民会同近邻村寨的族亲戚友,将死难者尸体抬至溪南堡东南面的小山脚下,集中掩埋于一口池塘内,堆土成墓。由于时间伧促,只是简单祭拜了事。直到清雍正年间,在里人陈锦、陈守仁倡议下,于农历九月二十八日,由溪南一带村寨共同参与,沉痛哀悼溪南死难者,并举行超度亡灵仪式。当天傍晚乡民以及外乡亲朋戚友等在溪南大坂溪斗门放水灯。随后主祭点香火,众人引香火插于各自的祭品上,和尚诵祭文,僧众做法事,众人默哀祭拜。祭毕各家各户引香火插于竹编纸糊的小红灯笼内,回家供奉。是年十一月,又在该处立了一块“时乙未仲冬吉;会真所;南溪肇上建书”的碑。据说,“会真所”者,即会聚真灵之所在。相应地,人们将死难乡亲不分姓氏统称为“会真祖”。
    随着时间的推移,溪南堡陈姓人口日益兴旺,少量他姓人口也改姓并入陈氏宗族,从而形成溪南统合为陈姓的状况。“会真祖”墓地林木旺盛,陈氏族人认为该墓地是一处能够荫庇其后裔的灵异宝地,自觉加以维护,并尊奉“会真祖”为“祖公妈”。每逢“九·二八”,乡民便自发前往墓地祭拜。早年,溪南十寨社相约在农历九月间不得奏乐、唱戏,以示哀悼。在清乾隆年间,有过一次较隆重的祭奠活动,溪南进士陈天堦、陈丹心的老师阮朝蛟亲自写祭文,并由二位进士做主祭,祭文曾在乡民中广泛流传。
    祭奠活动经历了由民众自发到形成村规民约的转变。清嘉庆年间,经堡内长辈耆老会商,将农历九月二十八在“会真所”祭奠称为做“祖公妈生”。竹编的红灯笼和罗帐都书写“会真祖”,字样,共表敬祀,传承儿孙。是日,各户要备供品、饭菜到墓地祭拜,当晚举行公祭。商定由西门、坑美、北门、南门等社按年序轮流值班,负责设祭坛、搭祭棚、备牲醴,并迎请做法事的僧人、塑观音大士像;供应是晚各裔孙来客燃点“纸卷火把”的清油(花生油);当主持法事的僧人和主祭者送亡灵到大坂溪斗门(河山古寺前)时,组织众裔孙和信众举火把跟随,并在溪边燃放水灯;负责维持祭拜法事秩序和场所安全。此外,当值年的甲社,每户要饲养一头猪,供作生猪祭拜。
    从清季到民国终,溪南各甲社及村民皆遵从着这项村规民约。每逢九月二十八日,人们在四个门社搭建佛棚,供奉观音大士佛像,佛棚前供奉丰盛的祭品,两侧放置许多大鼎,鼎内盛满香油。仿旧时故事,祭“祖公妈”,放水灯,做法事。各家各户引香火插于写有“会真祖”字样的红灯笼,大家用火把蘸佛棚前鼎内的香油并点燃火把,举火把照明,提灯笼默默地回家,场景肃穆而壮观。每逢是日,迁往他乡外地的溪南堡先民裔孙以及其他信众,也会自发到“祖公妈”墓地朝拜。

    汕头市潮阳区柳岗村景修公世系
    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东山村、田边村东乡村为同始祖陈德谅公世系
    开漳圣王祖陈元光画像
    陈汤征公潮阳区柳岗村开基祖


    《溪南分派》祖地分派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东山村、田边村东乡村字辈从10世尚字辈开始算,为开漳圣王派陈元光后裔子孙
    北庙派辈序对照
    北庙派陈政公14世起立之辈序:尧舜禹汤文。景思起太君(郡)。得源(化)承永存。洪汝一继宗。祥和日曦泰。兴朝茂成章。军(皇)恩还(咸)宠锡。福履咏家昌(咨尔益熙昌)。文学(门)达中(廷)正(政)。光典绍邦宁。祖德贻谋远。开来万世盛。
    诏安县深桥镇溪南村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