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梦晗访谈丨专访四川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肖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周梦晗访谈丨专访四川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肖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周梦晗省中心负责人系列访谈26
编者按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多年来,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众多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和工作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此系列访谈,旨在通过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负责人的专访,系统梳理各地保护成果、集中介绍保护工作经验,在增进地区间了解与交流的同时,为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肖婷,硕士研究生学历。曾任四川天府新区管委会办公室投资促进处副处长,现任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
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国家非遗中心”):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2017年,各地根据自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特点,从不同角度开展了很多工作。可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2017年四川省非遗保护中心(以下简称“省中心”)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肖婷:2017年,省中心在省文化厅领导下,围绕“传承文脉”这一工作思路,充分发挥自身职能,积极开展各项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多项成果。
一是大力推进非遗抢救性记录和数字资源采集工作。按照文化部有关工作要求,省中心完成了我省首批10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共形成视频素材约391小时、成片约159小时,图片3.4万余幅,文档167.9万余字,音频约217小时,资源总量约22.09TB。
图1 羌族刺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汪国芳抢救性记录工作现场
图2 蜀锦织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叶永洲抢救性记录工作现场
同时,省中心结合我省实际,参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操作指南》要求,试点完成了我省两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成都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梁开通和隆昌夏布代表性传承人向生荣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共形成视频素材约32.1小时、成片约25.2小时,图片4700余幅,文字7.6万余字,音频约26.8小时,资源总量约4.8TB。
图3 成都皮影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梁开通抢救性记录工作现场
图4 隆昌夏布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向生荣抢救性记录工作现场
二是加强课题研究与书籍编撰工作。2017年,省中心工作团队深入茂县、汶川、北川、平武、松潘、理县、黑水共7县进行田野调查,完成了33个非遗项目和49名代表性传承人的田野调查和资料采集工作,并在调查基础上出版了《传承者说——羌族文化传承人口述史》一书,《羌风览胜——国家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人文地理概览》也已进入审稿阶段。
图5 羌族文化传承人口述史记录工作现场
另一研究成果——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口述四川美术史(1949-2009)》以口述话语为基本构成元素,以文献资料为辅佐材料,以音像记录为主要手段,反映1949至2009年这60年间四川美术的发展历程。目前已深度采访了60名亲历者及其弟子、后人和相关知情者,并已将音像记录转录为基础文稿,最终将编撰成书。
三是集中力量加强省中心信息化建设和资料管理工作。由省中心负责的多个信息化建设项目于2017年内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包括“线上到线下(O2O)智慧宣传服务平台”和“非遗·四川”多媒体资源库——羌族传统技艺子库,已于2017年6月正式上线服务,为公众学习非遗、认识非遗、了解非遗提供了多元化方式;省中心IDC数据机房二期建设项目已投入使用。这些项目及相关资料建设有效提升了四川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了非遗保护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此外,我们还以规范综合档案管理为突破口,严格执行档案工作的各项制度,使省中心非遗资料管理工作更加完善。
四是组织参与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非遗节期间,省中心围绕“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主题,以“巴蜀工匠”为品牌,组织举办了“巴蜀工匠·非遗精品展”、“天籁之音——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声音档案视听展”、“非遗进校园——巴蜀工匠·会理绿釉烧制技艺互动体验展”、“非遗进社区——藏族传统编织挑花刺绣”、“非遗进军营”慰问演出等9场系列展览展示活动,取得了积极的社会反响。
图6 巴蜀工匠·会理绿釉烧制技艺互动体验展
图7 “非遗进军营”慰问演出活动
五是组织承办四川省首届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展暨羌年庆祝活动。2017年11月12日至19日,省中心与阿坝州文广新局等单位共同承办了该活动。来自省内的近30个非遗项目和来自3个市州8个县区的16支表演队伍参与了不同的主题展览、展演活动。活动期间,还举办了羌语传习班、羌族口传史诗传习班、羌族文化进校园、羌族民俗歌舞展演、羌族传统技艺活态展等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传习和展示活动,以动静结合的方式,展现了我省保护区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和保护羌民族文化的决心,进一步激励了羌区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
图8 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展暨羌年庆祝活动现场
图9 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展暨羌年庆祝活动现场
六是积极组织参与国内外非遗交流活动。2017年,省中心组织四川非遗项目赴悉尼参加文化艺术节展览展示活动;筹划、精选6个非遗项目,赴蒙古国开展“四川故事”非遗展览展示活动;组织成都漆艺、蜀锦织造技艺、通江剪纸等非遗项目参加第二届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这一系列活动充分彰显了四川非遗的独特魅力。
图10 赴悉尼参加文化艺术节展览展示活动
图11 赴蒙古开展“四川故事”非遗展览展示活动
2
国家非遗中心:省中心作为这些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或参与者,其基本建制是怎样的?
肖婷:省中心成立于2009年12月,是由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成立的全额拨款的省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隶属于四川省文化厅。省中心设行政办公室、项目保护部、数字化保护部、信息资料室、展览部等部室。省中心办公大楼内建有“四川非遗馆”,馆内设有三个展览大厅,以常设展览和临时展览相结合的方式,展陈四川省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展厅总面积2000多平米。(延伸阅读:专题丨“走进非遗展示馆”系列之二:四川非遗馆)
图12 省中心、四川非遗馆外部
图13 馆内二楼展厅
图14 馆内三楼展厅
3
国家非遗中心:您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四川省非遗资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肖婷:四川非遗资源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扎沃土,枝繁叶茂。无论是羌年、川剧、蜀锦织造技艺、蜀绣还是彝族火把节,都是“天府之国”滋养孕育的产物,体现着世世代代巴蜀儿女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以及他们的智慧与创造力。二是川味浓郁,源远流长。以传统音乐为例,古蜀王为悼念王妃“武都山精”作《陇归曲》《臾邪歌》,与巴人的《巴渝曲》相互融会,衍变到唐代成为《竹枝词》,再发展为清代川剧高腔和清音,今天,道家仙乐、府河号子、西岭山歌里还隐约可寻它的活态基因。总之,四川非遗资源丰富,种类齐全,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是巴蜀人生命记忆之根,是巴蜀文化之根,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15 蜀锦织造技艺
4
国家非遗中心:针对这些独特、丰富的非遗资源,四川省多年来都开展了哪些主要工作来促进其传承保护,取得了哪些成果?
肖婷:除了前面提到的资料记录、交流展示、学术研究等工作外,我省非遗保护工作还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是完善法规体系,夯实法治基石。2011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以来,为加强民族自治地区非遗保护和传承,我省非遗资源富集的凉山州、阿坝州、甘孜州先后出台了本地区非遗单行条例。在省文化厅、省政府法制办的积极推动下,《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被列为省政府2016年立法一类(制定类)项目。2016年以来,省文化厅、省政府法制办、省人大等部门通过组成非遗立法调研组开展实地调研、召开专家座谈会等方式,不断推进、完善相关立法工作。2017年6月3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由四川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该条例的颁布施行,对于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推动我省非遗保护工作科学开展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二是抓好项目保护,推进名录建设。通过多年努力,我省非遗保护名录及相应工作体系已日趋完善。截至目前,我省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39项,省级非遗项目522项,古琴艺术、格萨(斯)尔等6个非遗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9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64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7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3个;省级非遗保护传承传习基地23个,省级非遗研究基地13个。此外,全省还有160余个各具特色的非遗保护展示中心、传习所和民俗博物馆等。
图16 蜀绣
三是深化高校合作,保护成果斐然。我省积极落实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推荐、输送了蜀锦制造技艺、蜀绣、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成都漆艺等项目具有较高技艺水平和设计能力的新一代非遗传承人,参加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举办的研修研习培训班。同时,还通过与高校合作的方式,开展了四川省非遗传承人群普及培训班,先后有2批7个班次的360余名非遗传承人参加了普及培训。
5
国家非遗中心:通过多年的工作,省中心是否摸索出一些比较有特色的保护举措或创新方法,值得兄弟省份借鉴?
肖婷:一是以展览展示活动为抓手,促进非遗融入大众生活。省中心借助四川非遗馆的场馆优势,先后筹备并完成“天府六彩荟新年”“羌风永恒”“四川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四川省首批普及培训成果展”“巴蜀工匠·非遗精品展”“羌·时空流变”“天籁之音——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声音档案视听展”“四川故事情景互动展”“巴蜀工匠·非遗与时尚体验展”等专题性展览展示活动。同时,还利用暑期开办了“非遗小课堂”“非遗夏令营”,与青少年进行互动交流,向他们普及非遗知识。
图17 天籁之音——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声音档案视听展
省中心以“突出特色、展现亮点”为策展思路,在布展、活态展演方面下工夫、出效果,在运营上努力践行“走出去”战略,在宽窄巷子、锦里、武侯祠等社会影响广泛、人流量较大的场所开展相关展览展示活动。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展览、互动活动,使广大民众得以多维度、全方位地走进非遗、了解非遗、参与非遗保护,进一步宣传、践行了非遗融入大众生活的理念与方式。
图18 在宽巷子社区美术馆举办的“巴蜀工匠·非遗与时尚体验展”海报
图19 巴蜀工匠·非遗与时尚体验展
二是以非遗数字化建设为引领,探索多渠道非遗保护机制。一方面,我们努力构建全省非遗保护“网络互联、资源互通、成果共享”的四川省非遗数字保护共享平台;基本完成省非遗保护中心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官方微博、OA业务办公系统、资源检索系统“五位一体智能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全面启动IDC数据中心机房建设,制定了IDC数据中心机房建设总体目标和阶段性规划,已经完成一期、二期建设目标。目前已实现服务器支持并发数上万,有效保障了网络访问量、访问速度和近两年资源的存储空间。
另一方面,我们加强文献资源建设,制定省中心文献资源建设重点范围、总体目标和阶段性任务,完成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申报资料的归纳整理,立卷存档约1500 册,其中,光盘3010张、照片档案2143幅。
6
国家非遗中心:谢谢您的经验介绍,您提到的这些理念和方法想必能为其他省份提供一些参考。2018年,省中心有哪些工作计划?可否跟大家分享一下?
肖婷:一是精心创办首届“四川非遗季”,打造非遗特色文化品牌,并以之为平台,以省内中小学做试点,探索打造非遗传承教学实践基地,建立健全“非遗进校园”常态化、长效化机制。积极探索挖掘非遗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的深度合作,为实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提供学术支撑。
二是着力开展数字化保护,迈进非遗保护新时代。省中心拟积极对接四川大学“喜马拉雅多媒体数据库”团队,在共同开展数据库建设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度合作,探索推进我省非遗数据资源管理体系建设。
三是启动“非遗点将台”传承人系列访谈活动,对省内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以及部分濒危的、具有重要价值的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深度访谈,掌握传承现状、挖掘背后故事、传递非遗情怀。
四是积极加强对外交流,提升四川非遗的国际影响力。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促成我省非遗项目纳入文化部年度对外交流计划以及海外中国文化中心资源库项目。与相关对外交流机构建立合作,进一步丰富“四川故事”非遗专题展内容。配合“四川非遗季”策划举办具有影响力的行业论坛、沙龙及讲座等。
五是高度重视非遗队伍人才培养。做好省中心内部干部培训工作,开展非遗管理人才培训班、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进一步研究落实针对优秀人才的激励机制,对现有人员进行网格化的责任分工。
此外,中心还将大力推动非遗跨界合作,探索“非遗+互联网”“非遗+科技”“非遗+金融”“非遗+旅游”等传承、传播新模式,实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7
国家非遗中心:对于省内非遗保护工作,都有哪些宣传平台,可否给大家介绍一下?
肖婷:省中心目前有“四川非遗”微信公众号(ID:scichcn)、“四川非遗”新浪微博和“四川非遗”今日头条主页。省中心“非遗四川”网站(正在改版升级,预计2018年6月上线。
图20 “四川非遗”微博
8
国家非遗中心:在采访的最后,想请您讲一讲,您从事非遗工作以来最大的心得、体会是什么?
肖婷:虽然我从事非遗保护工作的时间还很短,但我深深感受到,非遗凝聚着人类文明的精华,蕴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和精神内涵,是维护文化身份和建立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
新时代下,省中心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省文化厅的带领下,以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省中心将继续立足“科学保护、传承弘扬”,重视研究和探索非遗保护工作的内在规律,补短板、求创新、寻突破,推动非遗保护事业深化发展。省中心还将坚持创新思路,激发非遗项目创造性转化活力,通过与当代生活、生产、生态的融合,使非遗进一步彰显特色、焕发魅力、激发活力。
更多访谈内容,请关注下一篇,我们将持续发布。
文字:由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素材,经编辑整理
图片:由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编辑 / 排版:周奇
审核:邓雪晨
声明:本文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原创内容,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