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梦晗诏邑古迹邦伯第-福建南大门官网
周梦晗诏邑古迹邦伯第-福建南大门官网
周梦晗
本文来源 | 福建南大门官网 沈益群
本站编辑 | 辉哥
小编微信 | 18960156948
闽南古邑之地诏安,在今县城南诏镇的西门街,有一处古迹,名唤“邦伯第”。从这里走出了诏安置县后的一对沈氏父子进士,其中父亲沈介庵,明朝万历年间进士,官至中宪大夫;儿子沈起津,明朝天启年间进士,诏安著名书画家,对诏安画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他们是诏安仅有的几对父子进士中的一对。
在中山公园诏安电影城的右侧,是公园巷。走了约20米,只见一个拱形石门,向东面的门上红匾雕着三个黑色浮字“邦伯第”。从这拱形石门进去,便是诏安明朝中宪大夫沈介庵的故居了。石门的背面,门上也是一块红匾,雕着四个黑色浮字“世德发祥”。“世德”乃是诏安沈氏四大派系的长房观音山房属下衍派,由此可见,沈介庵当属诏安沈氏观音山房的世德派。
石门内,原先应是一个宽埕,多年来,由于民居的占用,现在只剩一条巷,这便是邦伯巷了。
往前走了几米远,来到一个门楼,门匾黑底金字,写着“沈氏家庙”。大门两侧镶嵌着“福”、“禄”金字和花鸟草虫、人物壁画,门前一对抱鼓石尚完好。门是一副石门斗,门扇早已失落不见。门楼屋顶是剪瓷雕花鸟装饰,燕尾屋脊。
门楼左边墙壁上有个碑记,碑文是由曾担任过诏安县县长、诏安县政协主席,现诏安书法家、楹联专家、诗词作家沈耀喜老先生用小楷题写的。从碑记上可知,“邦伯第”沈氏家庙这个地方,是诏安沈氏第十八世沈介庵的故居。它建于明万历年间至明后期,坐西向东,由石华表牌坊、石拱门照壁(拱门上方东面书“邦伯第”,西面书“世德发祥”)、水塘(县城古代七星塘之一)、门楼、上下埕、南北厢房、主厅、后埕及梳妆楼等构成。但由于岁月沧桑、历史变迁,再加上后来民间占用等缘故,原先的“邦伯第”系列古迹,如今只剩下石拱门(照壁已被民间占用建房)、门楼、主厅,至于水塘,解放后则演变成中山公园里、电影院前面的鹅卵形池塘,其余古迹则荡然无存。在2013年3月,沈介庵后裔子孙对仅存的门楼及主厅重新修建,于2014年年底举行落成庆典。
沈介庵共生有五子,在“邦伯第”这处故居建成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实际上是由沈介庵的次子沈起渊世居这里,而沈介庵本人在县前街还有一处故居,叫“宪伯第”(沈氏家庙)。“宪伯第”曾长期被诏安印刷厂占用,后作为怀恩中学的前身南诏中学办学之用。只是后来,“宪伯第”这处沈介庵的故居,连同旁边另一个沈氏家庙(世恩堂),还有刘氏宗祠,一起被拆掉了,自此不再恢复!
沈介庵还遗有一处古迹,在今县城里东门中街上,有一座高大的石牌坊,叫“天宠重褒”坊。此坊是沈介庵中进士后,于明万历十二年,奏请朝廷为其父沈玺而立,至今保存完好,和县城里其它牌坊,组成了诏安明清古牌坊群,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邦伯第”沈氏家庙的门楼下往里望,正对面便是这座家庙的主厅。在门楼和主厅之间,是一个大宽埕,如今这大宽埕里,还住着十多户人家,他们都是沈介庵的后裔子孙。若不是后来一些民宅的占用,这个大宽埕面积足有上千平方米,完全可以想象,当年这府第是何等的气派!
在家庙的主厅前左边墙壁上,钉着一块二维码门牌——“西门街帮伯巷13—2”,是主厅的身份证。
厅前屋檐下两根方石柱,两柱间挂“祖德流芳”的横幅。檐下雕梁画栋,斗拱一斗三升式,两侧梁枋间各雕有一只金色木狮子。门口正中摆放一个光滑的葫芦形石香炉,地面铺正六边形红砖。主厅的门是雕漆花鸟的木屏门,主厅面阔一间,和门楼成一条直线。
进入主厅,只见主厅略呈正方形,地面铺正方形红砖,整间主厅面积约40—50平方米。靠厅门的右边墙上,挂着一副红底黑字的长楹联“武振唐彊勋铭唐室,德垂南诏寿祝南山”。两边靠墙插着龙旗、白底黑字“沈”字大旗以及武德侯沈祖公出巡的各种“执士”。厅内正中两张朱红的八仙桌并列放在一起,后面是一张黑色的长几桌,几桌上摆满供品、鲜花、香炉等。几桌的两侧立着两个纸灯笼,灯笼上写“沈府”、“武德侯”字样,几桌前两侧各有一盏玻璃盏油灯。
厅内正中横梁上悬挂一块黑底金字牌匾——“明德堂”,这堂号是沈耀喜老先生题写的,牌匾下挂“金玉满堂”的横幅。横梁两端各立一根圆木柱,圆形石柱础,两根柱子上挂着一对黑底金字的木匾联,上联是“一门祖德千年立业文兼武”,下联是“四海流芳百代存心孝与忠”。这楹联是由已故中国当代著名楹联家、书法家,原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孟繁锦先生所撰,而题写者正是孟先生的儿媳妇,诏安沈氏宗亲、中书协中美协双料会员的沈一丹女士,解放军中仅此一人,她也是诏安沈氏世德衍派的后裔。
在这厅堂的后面靠墙处,有个神台,上面供奉一尊雕像,这便是诏安沈氏共同的祖公——武德侯沈世纪,他是沈氏开漳始祖,唐朝初年随开漳圣王陈元光父子来闽南平乱,是陈元光手下得力部将。沈祖公,姓沈名彪,字世纪,因作战勇敢,唐高宗又赐名“勇”,南宋时加封“武德侯”。
这尊沈祖公的神像,头戴皇冠,身披红色龙袍,威严端坐着。神像右侧,是一块棕色金字神牌,从上往下写着“敕封唐开漳功臣武德侯沈公暨妣晋封妙嘉一品夫人尤氏之神位”。在沈祖公神像上,靠墙挂一块黑底金字牌匾,写着“祖德流芳”,这也是沈一丹女士题写的。这牌匾下,墙上张贴一方红绸缎,两边又是一副红底黑字的对联“武奠霞漳开十邑,德垂丹诏祝千秋”。
在沈祖公神像左侧墙上,挂着明朝中宪大夫、诏安沈氏十八世沈介庵公画像。
据《诏安县志》记载,沈介庵,本名沈鈇(1550——1634),字继扬,号介庵,诏安三都人。明万历二年(1574年)甲戌科进士,初任顺德知县,累迁衡阳、郧阳、九江知府,礼部主事等职,官至中宪大夫。他生活俭朴,为官清廉。后半生告老还乡,约有30余年。他倡建东溪石桥,修文昌宫以兴学风。沈介庵不仅热心造桥修路,还经常关注国家大事。戏曲《牡丹亭》的作者,明朝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称介庵为八闽“孤介之士”。个人作品有《大学古本》、《浮湘集》、《钟离集》和《石鼓集》等,其《六策书》堪称珍贵文献,后该文被清朝著名学者顾炎武编入《天下郡国利病书》。明崇祯七年(1634年),介庵“因族争受法”,竟遭杀头。汤显祖曾千里寄书营救,终无法挽回介庵生命。介庵80多岁高龄,还受朝廷律法而死,实属晚年之大不幸,让世人唏嘘不已!
民间还说,沈介庵和诏安置县后首个进士胡文(与其子胡士鳌是另一对父子进士,有“父子进士”牌坊褒奖)是对门亲家,如此说来,可谓门当户对了。
沈介庵的第四子,叫沈起津(1601——?),字承筏,号生鹤。自幼天赋聪颖、勤奋好学,明天启五年(1625年)中进士。因父亡故,辞官回乡,潜心经、史,致力著作。主持兴建“双屏山泰山庙”,崇祯十年(1637年),受聘编修《诏安县志》。明亡后,激于民族义愤,屡图反清复明。他同时还是著名书画家,对明清时期诏安画派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名录《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县前街上“父子进士”的牌坊,那四个大字便是他题写的。
每年农历七月廿五日,是诏安沈氏祖公武德侯沈世纪的圣诞之日,“邦伯第”沈氏后裔在祭奠开漳始祖之时,更是勾起了对自家先祖介庵公的缕缕思念……
作者简介
作者:沈益群,自号“梅花三弄”,中学高级教师,漳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个性签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人生信条:铁肩担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