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梦晗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潜书

    周梦晗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潜书

    周梦晗
    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说一段旧事。战国时期李斯和韩非皆为荀卿学生,二人有同窗之谊,关系也还不错。后来秦国统一六国,二人同朝为官,按道理说,关系应该更进一层。可是事情的发展出人预料,李斯竟然嫉贤妒能,《史记》中说“斯自以为不如非”,结果,李斯伙同姚贾就把自己的同学韩非害死了。当然,韩非之死因,历来有不同的说话,此处姑且从司马迁说。
    同样是这个李斯,其下场如何呢?后来他被宦官赵高诬陷,以谋反罪被腰斩于市,就其下场来说,比其同窗好友韩非更为悲惨。当然事情还没完,这个指鹿为马的赵高又落得个什么结局呢?

    赵高害死李斯后,独揽大权,贵为丞相,更加的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公元二零七年,望夷宫之变中,赵高同其女婿咸阳令阎乐设计,逼迫秦二世自杀,妄想自立,因群臣反对,未得逞。其后迎立始皇帝嫡长孙子婴为王。不久赵高暗中勾结秦末的起义军,被子婴发觉,可怜赵高的三族皆被诛杀,其惨状又甚于李斯。
    而子婴诛杀赵高后,咸阳城被刘邦所破,子婴携玉玺、兵符等,自缚出降,委命下吏,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其后人竟然落得如此下场,造化弄人。说来刘邦尚算仁慈、良善,并没有处死他,继而刘邦慑于项羽威势退出咸阳。项羽进入城中后,杀死子婴,屠戮百姓,火烧连城,可怜秦人数百年奠定基业毁于一旦,令人扼腕叹息。
    项羽的下场大家耳熟能详,最终乌江自刎,一命归天。一代枭雄就此灰飞烟灭,江流呜咽,人面已非,千百年下,直教人怆然而涕下。

    历史不堪细读,冥冥自有定数。说到此处,猛然想到那首很著名的《剃头诗》,诗中写道:“剃自由他剃,头还是我头,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李斯、胡亥、赵高、子婴、项羽这些人做梦都没想到,自己的下场比当初自己害死的那些人还要悲惨,后人的当可铭记。所谓“殷鉴不远,在后夏之世”,所谓报应不爽,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说点近的。宋朝王安石熙宁、元丰年间变法失败后,元祐年间旧党司马光执政,搜罗新党名单,加以迫害、斥逐,史称“元丰党人碑”。当是时,旧党煊赫一时,何其盛也!后来蔡京执政,为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广泛搜罗旧党包括司马光、苏轼等有名有姓者三百零九人,刻碑勒石,扣上“元祐奸党”的帽子,于德殿门外树立“党人碑”,轻则流放,重则关押,流放者非特许不得内徙,史称“元祐党人碑”,是时,旧党胆战心惊,又何其衰也!
    有宋一代,党争炽烈,祸及多人。新党、旧党轮流执政,互相排挤、迫害,无所不用其极,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诬陷、打压没商量。

    试举一例。李清照的父亲叫李格非,是旧党苏轼门下,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元祐党人碑上刻有他的大名。而李清照丈夫的父亲,就是她的公公赵挺之,属于新党,曾经担任过宰相,李格非倒霉的时候,李清照求过公公搭救父亲一把,但是赵挺之不为所动,公媳关系一度闹得很僵。后来李格非被贬回乡,郁郁而终。由此可见,党争之时,纵使至亲也势同水火。
    当初旧党打击新党的时候,没想到新党后来得势,迫害旧党。“剃人头”时为何不想到,“人亦剃其头”呢?历史是吊诡的,但又是有迹可循的,有因必有果,没有无因之果,亦没有无果之因,不是吗?

    谈谈文革。文革过后,百废待兴,反思者有之,道歉者有之,椎心泣血、痛心疾首者有之,口诛笔伐、得理不饶人者亦有之。可是仔细阅读历史文献,当初的那些受害者,很多都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加害者。被人整者,当初就是整人者,被人剃头者,往往就是当初剃人头者。周扬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从延安时就善于整人,胡风案中此公更是春风得意,志得意满,极尽陷害、中伤之能事,文革到来却是在劫难逃、命途多舛。文革过后,他虽真诚道歉,可是为时未晚,仍然无法获得所有人的谅解。
    为人处世,与人为善,以邻为伴,不损人利己,不惹是生非,胜不骄,败不馁,勿心高气傲,不飞扬跋扈,不“剃人头”,凡事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庶几可全身避祸,免于被人“剃头”的命运吧?
    有趣 有识 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