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梦晗详细扒一扒“龙生九子”的来历-雨桐情话

    周梦晗详细扒一扒“龙生九子”的来历-雨桐情话

    周梦晗龙生九子但几乎都不是龙,这是个奇怪的现象,引起了世人很大的兴趣,进而脑洞大开,构想出龙的私生活混乱问题来。其实,这个话题是有历史渊源的,我们来详细扒一扒。

    据《万历野获编》卷七中记载,“(龙)遇牝必交,如得牛则生麟,得豕则生象,得马则生龙驹,得雉则结卵成蛟……(一子名)吉,盖与鹿交,遗精而成,能壮阳治阴痿……”看来,龙的儿子各有不同的母亲,所以长得不一样。
    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之兽,但是古人从未探讨过神龙的私生活,关于龙家“后人”的探讨,是从明朝弘治年间开始的。
    据史料记载,明孝宗有一天写了张纸条,学名叫“御书小帖”,询问内阁的大学士们“龙生九子名目”。大学士李东阳赶紧会集同仁,炮制了一个九子的列表。
    后来,李东阳的门生,明代三才子之首的杨慎,提出了“龙生九子”的不同见解,所以明清时代的人说龙子的时候,大多引用杨慎的说法。
    把李东阳和杨慎的说法综合起来,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龙子: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赑屃、狴犴、负屃、螭吻、饕餮、金猊、椒图等等。在此基础上的不同排列组合和增添,逐渐衍生了多个“龙生九子”的版本。
    因为明孝宗和李东阳和杨慎的影响,世人便开始辗转传播这个话题,而且越传越不靠谱,比如什么“龙性淫,无所不交”(《五杂俎》卷九)等等说法就出来了。在此之间,龙就是一种神圣庄严的动物,私生活规矩的很,从未传出过绯闻。
    这些绯闻都是明人赶时髦、制造热点话题臆造出来的。而且,比杨慎稍晚些的明朝才子陈耀文、胡侍等人,博览群书之后考证过,《尔雅》、《山海经》等诸书并无“龙生九子”之说,这是没有文献根据的无稽之谈。

    真相是什么?
    而当代有学者考证李东阳之前的明人笔记,发现有关龙子的名字、形状、特性等记载,都出自早于李东阳的“娄东三凤”之一的明朝才子陆容的《菽园杂记》,不过说的是“古诸器物异名”,一共有十四种,李东阳的“九子”说法都在其中,杨慎的说法有八种在其中,而且排列顺序基本相同。
    那么,《菽园杂记》中记载的那些“异名”,都附着了和龙有关的“形征”,是否和龙的“私生活混乱”有关系呢?
    这个问题相当复杂,古人并没有进行过专题研究,而从今天我们所掌握的古代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龙崇拜在殷商时代即已存在,但专家们相信,这种图腾崇拜绝非从殷商开始,远在殷商之前的上古时代就诞生了。
    比如在古代传说中,三皇五帝以至大禹,都和龙有关系。在殷虚卜辞中,龙也是重要的百神之一;《诗·周颂·载见》、《礼记·乐记》等典籍中,都明确记载了以龙旗为天子之旗;《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在《史记·封禅书》中,齐人公孙卿告诉汉武帝,“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胡髯,下迎黄帝。”这是黄帝乘龙升天的正史资料。
    在这些文献资料里面,龙都是正统庄严的神兽,代表天的权威,绝无可能做出“交媾百兽而生出后代”的不道德行为。离开那些文献记录的“人为性”,我们再从考古资料上来看看。

    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有陶壶龙纹;江苏吴县良渚文化出土的器物上,刻有一种似蛇非蛇的勾连花纹,即是古越人的龙图腾崇拜的象征;而远隔千里之外的内蒙古,与良渚文化一样同属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遗址中,也出土了墨绿色的工艺品玉龙。
    这说明,至少在五千年前,龙已成为中华民族先民心中神圣的图腾。不管神龙大人的私生活靠不靠谱,但是其本身的存在却是庄严和靠谱的。作为图腾的象征,作为中华民族的族徽,古人不可能对其有不敬的念头,更不会附会其私生活的混乱。
    科学探秘:历史考证结果
    而明人对于“龙子”形态各异的说法,显然又有着某种遗传学的依据,不然何以附会出龙的“后宫团”来?
    龙是否能和百兽交合,我们无从考证。但是我们可以考证一下《菽园杂记》中记载的那些“异名”的来历,或许可以找到某些端倪。

    首先的问题,龙到底长的什么样?
    据宋人罗愿的《尔雅翼》记载:“龙者,鳞虫之长……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嘎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
    这是古人公认的对于“龙”外形的确切描述,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鳞似鱼”改成“鳞似鲤”。也就是说,李时珍先生是认可这个说法的。

    所以,龙身上至少有九种动物的特征。这些特征是否可以遗传给后代?我们来看一看。
    首先,“龙逢牝必交”的说法只见于明孝宗之后,之前的任何文献记录中都无从得见,明朝才子陈耀文、胡侍等人早就在历史上撰文证实了这一点。
    那么我们可以断定,龙的“后宫团”是李东阳之后的明朝人“臆造”出来的,龙并没有其他动物的“小妾”。
    但是,龙的“九似”如果遗传给“龙子”,龙的后代显然天然就具备其他动物的某种形态。

    现在的问题是,龙生来就是这个样子吗?龙的外形,是生而既有,还是我们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附会上去的?也就是说,龙的其他动物体征,如果不是天生如此,怎能遗传给后代呢?
    继续探秘:龙形象形成过程
    其实,“九似”的特征是在宋代开始才明确形成的,在宋代以前,历史上有个龙形象的演变过程。
    如果追溯到秦汉时代,龙的主要特征只是“蛇身”。东汉王充说:“世俗画龙之象,马首蛇尾。”而在先民的传说中,伏羲和女娲都是“人首蛇形”。再向前追溯,红山文化中出土的“龙”被考古学家命名为“玉猪龙”,因为其形象是“猪首蛇身”……古籍中保留下来的龙的记述,比如《论衡》、《抱朴子》诸书均认为龙蛇可以相互转化,龙的习性与蛇相同。
    无论哪种说法,蛇身的尊崇都显而易见了。我们可以直接推理,蛇身人首,就是上古的人皇;蛇身马首,就是人皇身边的神龙。这是不是可以继续推论,龙的原型是蛇,或者说我们的祖先曾有过蛇图腾,后来分解和演化成龙的形象呢?

    当然,这只是关于龙起源的观点之一。有的专家学者根据考古发现,比如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和山西襄汾夏墟遗址出土的类似的龙纹,认为龙形象起源于一种生活于水中的蛇状长鱼;有的专家学者则认为,龙是古人眼中鳄类、蝾螈类以及蜥蜴类动物的共名;还有的认为是华夏先民仰观天象,把闪电、云彩,乃至夜空中的“苍龙七宿”形象地阐述为“龙”……中华民族地大物博,古人是各自独立地生活于各个地区的,所以龙的起源其实也是多元发展的。
    这些中华大地上曾经长期共存过的姿态不一的多种龙形象,慢慢延续并固定到古人的日常生活文化中,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异兽”,用以镌刻器物花纹,以彰显器物的高大上,或者附会某种巫术思想,用以辟邪和纳瑞。
    而这些“异兽”的形象和名字,正是前文说的《菽园杂记》中记载的那些“异名”的由来。
    由此看来,龙的形象也不是一下子就具备了九种动物的特征的,无论龙图腾的起源是鳄、蛇、蜥蜴、恐龙、马、猪、闪电、天象等何种说法,龙的形象都是古人根据需要添加想象描绘并用文字记录下来逐渐形成的。
    继续扒下去
    如果继续扒下去,在罗愿之后,世间又把龙分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专家认为,这是古代炎黄统一中原各部落后,揉合各氏族的图腾形成的不同形象。
    所以不管怎么说,龙的形象本身就是多种多样的,存在着各种动物的特征。龙的直系子女到底长什么样,古人的文献中也没有明确记载。
    在那些神话故事中,嫡生的龙子龙女,都和乃父的样貌没有两样。而“龙生九子”的名目中,我们知道大家公认排在第一的囚牛(刻在乐器上的那位,也在《菽园杂记》的名录中),古人描述的形状是“有鳞角的黄色小龙”,自然就是龙和原配夫人生的血统高贵的小金龙。而其他只有龙的部分特征的“龙子”们,显然并非是龙所亲生,而是在明孝宗提出“龙生九子名目”问题之后,李东阳和杨慎等人根据《菽园杂记》一类的“杂书”臆造出来的。
    世人脑洞大开,给龙编排出种种“后宫团”,力图符合遗传学的某种规则,其实只是茶余饭后的笑谈罢了。所以,我们就不要诋毁神龙的纯洁名声了,那可是我们的民族符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