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梦晗论学说广东话的重要性-热河杂拌糖_0

    周梦晗论学说广东话的重要性-热河杂拌糖

    周梦晗论学说广东话的重要性
    作者:梁右
    【本文重点:结论是肯定的,学说广东话很重要。可以作诗比苏轼好;可以起个优秀的名字;可以进入演艺圈。】
    作诗比苏轼好
    惠州一绝·苏轼
    食荔枝二首·之二 ·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上面这四句诗,有一句有问题。
    我家是客家人,妈妈是语文老师。她经常说,这个苏轼,为什么要写“日啖荔枝三百颗”?苏东坡的肚子,多大啊?她叨念这话,叨念了几十年。
    两年前,有说苏东坡的这句,应该用方言来念。因为我家是客家人,苏东坡在的惠州又是客家地区,我们用客家话,念这句诗,没有什么问题啊!后来,又试着用广东话念了一下,猛然明白了。原来是:
    原句:
    日啖荔枝三百颗
    广东话根据苏东坡原句读出来,是另一个意思,翻译出来,一字一字地对应为:
    一啖(吃一口)荔枝三把火。
    写本文的时候,我特别查了一下。有很多的人说,“一啖(吃一口)荔枝三把火”,是客家话。苏东坡不懂,所以就按自己的理解,写下来了。但是,我觉得不对。因为我们(包括我妈妈)按客家话念这句,几十年来,没有发现错误。而且客家话发音,也不可能理解成“一啖(吃一口)荔枝三把火”。妈妈一直在教语文,又不会广东话,所以,她没有发现苏东坡这句诗的毛病。
    三百颗荔枝,合20多斤。如果苏东坡一天吃三百颗荔枝,就等于是九百把火。
    苏东坡,可真火啊!
    起个好名字
    “刁丽,女,京剧旦角。辽宁省大连市人。 1973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攻青衣、刀马旦。1981年毕业分配到中国京剧院。她具有嗓音清醇明亮的天赋,其扮相俊美,气质优雅、行腔流畅自如。现为中国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摘自百度百科。(杂拌糖认为:本句词条中所用“攻青衣”的攻应为“工”。)
    《北京晚报》1980年复刊后,我每天都坚持读该报,直至上大学。
    1985年间的几个月,《北京晚报》有一个讨论。此时,刁丽赴香港演出了《大探二》、《龙凤呈样》、《李慧娘》等剧目。
    正反两方,就刁丽赴港演出,启用“艺名”一事,你来我往。正方说,艺人用艺名,无可厚非;反方说,中国人,就应该坐不改名,行不改姓。去个破香港演出,至于吗?
    在讨论期间,没有发现刁丽作任何的解释。估计是太多的无奈了。
    刁丽这个名字如果按粤语发音,相当于"京骂"。
    所以,起一个名字,并且在各个环境下,都优秀,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进入演艺圈
    王静雯,后来改名叫王菲,从北京赴香港。同利智从上海赴香港发展一样,第一关,就是广东话。利智专门请家教学习语言,才有了以后,在演艺界发展的更多的机会。
    叶倩文四岁到了加拿大,不会汉字。以后在香港的艺术发展中,“常需要借助拼音译国语和粤语”;加拿大的陈冠希,也是利用他的语言优势,在香港得到了发展。
    广东梅县籍的黎明,出生于北京,后到香港发展。
    这些人,操持广东话,挤入600万左右人口的香港,挤入演艺圈。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香港造星多,再加上香港的人口少。所以,能成星的比例高。
    另:
    广东省,有三种主要的语言:广州话,潮州话,客家话。我们在本文中指的广东话,特指广州话。
    广东话,又称粤语。旧时,是广东广西两省(自治区)的官方语言。
    外一番
    改革开放的时候,北京的哥们儿知道我会广东话和客家话,所以他们到广州去做项目的时候,一定要我参加。目的,你们知道的。
    因为大家都是朋友,所以白天做项目,晚上就去吃。不知道为什么,那时候,总去六榕路附近的餐馆。天天去,不同的餐馆,可能也去相同的餐馆。
    一个多月过去了。当我们再去餐馆的时候,服务员问我们这桌,上什么茶?
    他们几个异口同声:“狗刨!”
    再问他们喝什么酒?
    他们几个又异口同声:“猪鳖!”
    不好意思说认识他们!
    注:狗刨,是广东话菊普(菊花普洱)的近似发音;猪鳖,是广东话珠啤(珠江啤酒)的近似发音。
    编辑:热河老李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热河杂拌糖”。
    声明:本公众号所有文章,未经同意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