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梦晗诗话《孟子》之(尽心下)-背着砍刀的诗人

    周梦晗诗话《孟子》之(尽心下)-背着砍刀的诗人

    周梦晗原文第十一章
    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于色。”
    原文第十二章
    孟子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
    原文第十三章
    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原文第十四章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原文第十五章
    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原文第十六章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原文第十七章
    孟子曰:“孔子之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去齐,接淅而行——去他国之道也。”
    原文第十八章
    孟子曰:“君子之厄于陈蔡之间,无上下之交也。”
    原文第十九章
    貉稽曰:“稽大不理于口。”
    孟子曰:“无伤也。士憎兹多口。《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孔子也。‘肆不殄厥愠,亦不殒厥问。’文王也。”
    原文第二十章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原文第二十一章
    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诗话《孟子》之(尽心下)
    十一
    孟子说我闻,大家需记清:
    喜好名声者,能让于千乘;
    若非这样人,让饭羹不能;
    为让一碗粥,他会不高兴。
    十二
    孟子说我闻,大家需记清:
    不信仁贤者,其国人才空;
    无规范至道,上下混乱生;
    不搞好政事,必乏其财用。
    十三
    孟子说我闻,大家需记清:
    不仁得国家,有这种事情;
    不仁得天下,我闻所未闻。
    十四
    孟子说我闻,大家需记清:
    天下民为贵,土谷社稷重;
    与此两者比,君主倒为轻。
    故得民承认,可为天子尊;
    得天子承认,可为诸侯封;
    得诸侯承认,可为大夫卿。
    诸侯危社稷,即改立夺封。
    祭牲已长成,祭粮已洁净;
    就按时祭祀,心中怀畏敬;
    但仍发水旱,即换土谷神。
    十五
    孟子说圣人,是百世师尊;
    伯夷柳下惠,即谓此圣人。
    闻伯夷亮节,贪婪变廉明;
    生性懦弱者,也会志气增。
    闻柳下亮节,刻薄者化敦;
    见识浅薄者,也会变宽宏。
    百世以前闻,皆奋发以进;
    百世以后闻,亦无不感动。
    若不是圣人,谁有如此能?
    况亲自受到,圣人熏陶人?
    十六
    孟子说我闻,大家需记清:
    所谓的仁爱,只有人才拥。
    综合起来说,其道即人生。
    十七
    孟子说孔子,离开鲁国时;
    说慢慢走吧,离祖国莫急。
    离开齐国时,承风霜雪雨;
    是离开别国,感情态度矣。
    十八
    孟子说孔子,受困于陈蔡;
    因其国上下,没什么往来。
    十九
    貉稽愤愤说,我不解众论。
    孟子回答说:无妨碍于心。
    读书人皆恶,彼众人议论。
    正如诗经云,道理说得明:
    内心很忧愁,被小人怨恨。
    比如孔子吧,就是这样情。
    诗经上又说,这样对小人:
    展而不绝恨;也不失慰问。
    贤哉周文王,就是这样行。
    二十
    孟子说我闻,大家需记清:
    我谓贤能者,以己明明人;
    现在人却想,以己昧明明。
    二十一
    孟子见高子,作严厉批评:
    山上的小路,断续踩踏成;
    因有其用途,成道路畅通。
    若断续不用,堵塞茅草丛。
    如今茅草丛,已堵塞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