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梦晗诗词学堂|七律诗的布局谋篇-诗评万象

    周梦晗诗词学堂|七律诗的布局谋篇-诗评万象

    周梦晗
    七律诗的布局谋篇
    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如何布局谋篇
    【一】布局谋篇
    1、什么是布局谋篇:
    把你所掌握的素材,合理的安排在起、承、转、合之中,而起、承、转、合的每一环节都要用最为合理的方式方法,并且把“起承转合”有机的整合为一体,就是布局,就是谋篇。
    2、布局谋篇的几种形式
    (1)起承转合法:
    我们来看一首例诗: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起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承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转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合
    这首诗大家再熟悉不过了
    我们看诗的起、承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
    转、合写登高时的感触,是抒情。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天、猿、渚、沙、鸟
    颔联着重渲染秋天气氛;
    颈联抒发感情,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末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酒,映衬时世艰难。
    全诗八句皆是对偶,句句押韵。
    这首诗就是以一联为一个起承转合的单位。
    七律、五律一般是以两分句为一单位,12句起、34承、56转、78合。
    这是基本的形式。这是我们大家所最熟悉公认的形式
    但是,也不尽如此!!!
    那么我们今天重点来给大家介绍下面几种特殊布局

    (2)起承继转合法
    在一首律诗中首联为起,颔联为承。颈联为继,注意了这四个字
    尾联为转合,即属“起承继转合法”。
    所谓“继”,就是颈联接着颔联的意思,继续发挥而不转折。这样写,往往把转、合的功能放在尾联了。
    那么我们必须以例诗说话
    如(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起破题
    一岁一枯荣。=引起下联
    野火烧不尽,=承“枯”。
    春风吹又生。=承“荣”
    远芳侵古道,=继续写“草”,重点落到“古原”。
    晴翠接荒城。=继续写“草”,引出“离别”题意。
    又送王孙去,=转写送别
    萋萋满别情。=合抒情作结、首尾呼应,关合全篇、合章点题。
    我们看: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也就是“古原草”三字。
    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引起一联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所以,五六两句,是继续写草,而没转是吧
    第七八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
    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所以这首我们说,又送王孙去,=转写送别。萋萋满别情。=合抒情作结、首尾呼应,关合全篇、合章点题。

    (3)起、承、展、转、合法
    在一首律诗中,第一句为起,第二句为承,中间四句是展开、铺叙、
    注意了中间四句是展开、铺叙、第七句为转,第八句为合,即所谓的“起承展转合法”。
    这就打破了以一联为单位的布局惯例。
    这种布局的特点,是中间四句分别地并列描写四样景物,铺叙的手法很明显。
    从形式上看,好像把一首绝句分为两半,中间放入四句,每句各写一个景物似的。
    那继续用例诗说话,如王维《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起句扣题。
    数里入云峰。=承首句“不知”。
    古木无人径,=展写“木”,视觉。
    深山何处钟。=展写“钟”,听觉,再承“不知”。
    泉声咽危石,=展写“泉”,听觉。
    日色冷青松。=展写“日”,视觉。
    薄暮空潭曲,=转到佛教,禅意“空”。
    安禅制毒龙。=合归结主题,安禅来抑制世俗的欲望
    我们继续看
    第一句,“不知香积寺”,直接切入诗题,写诗人徒步去访问深山密林中的香积寺。“不知”是讲出了只知香积寺之大概方位,不知其具体所在。
    第二句承,“数里入云峰”,则极写香积寺所处之高远、幽深、难觅:才走了几里路,就已经重峦叠嶂,云封雾绕,而寺院还遥不可见!
    诗人的迷惘心境,香积寺的深藏幽远,俱可在字里行间窥知。
    三、四句写了诗人看到的景物:古树、钟声在深山空谷中回响,
    使得本来就很寂静的山林又蒙上了一层迷惘、显得越发安谧。
    “何处”二字,这与上句的“无人”相应,又暗承首句的“不知”。
    五六两句,表面仍然意在表现环境的幽冷,而手法和上二句大大有了不同,诗人以倒装句,突出了入耳的泉声、日色,逼真如画。
    七八两句转到古寺,但仍然不写寺中景物,而写寺外清潭的空旷幽寂,潭岸的曲折深僻,从而安禅来抑制世俗的欲望。赞颂佛法无边,心向往之。因此以“安禅制毒龙”作结,可谓水到渠成,深化诗旨。
    看了例诗我们再复习一下这句
    在一首律诗中,第一句为起,第二句为承,中间四句是展开、铺叙、第七句为转,第八句为合,即属“起承展转合法”。

    (4)起、承、直下法
    一首律诗中首句起后,从次句开始承而直下,没有转合,或略有“合”的意思,即属于“起承直下法”。
    这种布局有一首特别熟悉的例诗给大家看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起句提事,如春雷乍响。
    初闻涕泪满衣裳。=承:紧承“忽传”,喜极而悲。
    却看妻子愁何在,=转:以转为承,承而直下。
    注意了以转为承,承而直下。
    漫卷诗书喜欲狂。=承:连续两个动作。
    白日放歌须纵酒,=承:承而直下,进一步抒写。
    青春作伴好还乡。=承:承而直下,进一步抒写。
    即从巴峡穿巫峡,=承:承而直下,进一步抒写。
    便下襄阳向洛阳。=承合:承而直下,进一步抒写。
    这首诗一气直下,全非起承转合手法。
    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写情。
    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
    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于神理妙在逼真,于文势妙在反振。
    第三、四转承。颈联承“喜欲狂”,
    而尾联承“好还乡”,
    也是具体写“喜欲狂”
    全诗自首句至尾句,一气贯注,一气呵成。
    一首律诗中首句起后,从次句开始承而直下,没有转合,或略有“合”的意思,即属于“起承直下法”。

    (5)起承转承转承转合法
    关于这种复杂布局我们今天顺便做个了解吧
    在一首律诗中第一句起,第二句承,第三句转,第四句承,第五句再转,第六句再承,第七句再转,第八句合,
    例:唐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起:点出“别”、“难”为通篇主眼。
    东风无力百花残。=承:承上句,渲染“别”的痛苦。
    春蚕到死丝方尽,=转:转说蚕,满腹情丝,生为尽吐。
    蜡炬成灰泪始干。=承:承蚕,说绛蜡自煎,流干成烬。
    晓镜但愁云鬓改,=转:转晓妆对镜,抚鬓自伤。
    夜吟应觉月光寒。=承:承“改”,如此良夜,独自苦吟。
    蓬山此去无多路,=转:再转到“蓬山”,“不远”实则上是“远”。
    青鸟殷勤为探看。=合:烦王母信使—青鸟代为探看,以期待作结。
    以上五种是律诗布局比较典型的形式。
    但布局谋篇也是灵活多变的,我们在创作中可以借鉴,不可拘泥。
    运乎之妙,存于一心。
    下面咱们就具体来分析一首诗,看看它的起承转合是如何安排的。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分析;题目是蜀相,写杜甫往游成都武侯祠拜祭诸葛亮。
    第一联是起。以自问自答开头。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这样的起法属于起的哪一种?请同学们说。学过的都交给老师了。问答式起。这两句中,人是杜甫,事是往游,地是锦官城外武侯祠,时与物,借柏森森来表达,暗示是晚春天气。从「何处寻」到「柏森森」所暗示的行进路线,以及次联的及门、上阶、步庭。起中包含了地点、时间。因为这个问句,也暗示了人物。祠堂、晚春、作者杜甫
    第二联是承。写眼见之景。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因为是以「行」为主动作,游览的目的地是武侯祠,所以诗人不拖泥带水,立即走到了武侯祠前,开始写入祠所见。首先,他往下看,地面的碧草,色映台阶,然后他抬头,观察到黄鹂,藏鸣深叶。承是细写。是对“祠堂”的深入,对“柏森森”的扩展,对“寻”的提升。
    第三联是转。对“丞相”一生的概括,跳出了起承的话题和意境。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作者进入沉思,因为主动作是「行」,我们可以认为他是走过庭院,进入殿堂,站在神像前面。杜甫没有描写武侯祠内的摆设或神像,他采取写出自己的思考这种方法,把思考的内容分配在两句中,上句想着诸葛亮初仕前的事件,下句想着诸葛亮入仕后的事件,合起来是诸葛亮一生大节的回顾。当然,杜甫一方面在谈诸葛亮,一方面也在写抒写自己的心境,这种映射手法是自然存在的,不须特别强调。这一联写丞相生前事,为“合”里的“死”做了充分的铺垫。
    第四联是合。写感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想着想着,最后不禁老泪纵横了。本来此诗是以「行」为主动作,以「武侯祠」为目的地,现在走到武侯祠遗像前,「行」的事已尽,因此在第四联以一个小动作「流泪」,来结束本诗。
    总结一下:
    第一联(起):以问答提出与本题目相关的各种信息,如人、事、时、地、物。目的是把本诗题的主要事件及其周边条件,简要地予以说明。
    其中不可忽略的一件事,就是在「行、立、坐、卧」四种身体基本动作中,选定一项,设定为本诗的主要动作;
    这个设定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暗示的。
    在这首诗里主要动作是“行”(游武侯祠)。
    起,启下,领起下文。
    第二联(承):本联以目视所见为诉求。
    在主要动作的支配下,写出他眼前所看见的景物。
    承,对起的话题或意境进行扩展、提升或深入。
    第三联(转):停止目视,进入沉思,
    主要是思考诗人本身由过去到现在,或由现在到将来所发生的事件,写出其思考内容或予以评论。
    走到神像前,“游”到了终点,所以这一联的动作是“立”。
    转,跳出景物描写,进入抒情。
    注意这里起连接作用的字眼“三顾”。顾,有看的意思,更有回头看的意思。这里用“三顾”作为字面上的连接点。并且三顾的时间点,已越过了前文的景物,这时回顾景物,自然。而对下文又非常贴切。
    其实这个“三顾”的内容又和前文不是一层意思,已经换了话题。这就是老杜用字之妙。
    第四联(合):顺着第三联沉思的方向,身体明显的换个小动作,做一件相关又不相同的事—哭,将题意完结。
    我们学过了章法和布局谋篇。
    我提醒大家要记住,章法和布局谋篇是对前人作品的总结,不是规矩,没有定式,它们是灵活多变的,我们在创作中可以借鉴,不可拘泥。真正有功力的诗人,往往不着意于布局而自成面目。起承转合方法对现代人来说多用于文学创作和表达上。
    清朝的刘熙载《艺概》“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
    怎样才能写好七律诗?
    我相信在座各位或多或少都会提过个问题。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布局谋篇的步骤

    3、布局谋篇的步骤
    也就是创作律诗步骤:
    一是确定主题和题材;(确定反映主题内容)
    二是确定韵脚;(按我们前面学习的如何用韵)
    三是要注意立意谋篇,把搜集的素材,
    根据主题意思和表现内容的需要,进行恰当的剪裁和合理的安排,
    使诗的各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四是检查是否遵守了格律诗各种规则。(韵律)
    第一法:首联起;颔联承;颈联转;尾联合。【起承转合法。】
    写诗大家都知道要起承转合。而“起承转合”这个词是大家最熟悉的,这个也是写诗使用最多的方法。
    一般有几种方法例如,起,可平一点;承,要紧一点;转,要奇一点;合,要新一点(出人意料,有新意等等)。又如起要扣题,承要自然,转要新巧,合要点睛。再如,起要平,承要缓,转要突起,结要深远。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
    快阁东西倚晚晴。(起)
    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承)
    朱弦已为佳人绝,
    青眼聊因美酒横。(转)
    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鸥盟。(合)
    第二法:首联第一句起,第二句承;中二联展开、渲染、勾勒、烘托。尾联第一句转,第二句合;1起,2承,3456烘托勾勒,7转,8合
    《秋怀》 元好问
    凉叶萧萧散雨声(起),
    虚堂淅淅掩霜清。(承)
    黄花自与西风约,
    白发先从远客生。(烘托)
    吟似候虫秋更苦,
    梦和寒鹊夜频惊。(勾勒)
    何时石岭关头路(转),
    一望家山眼暂明。(合)
    第三法:首联一句总起,二句承;颔联渲染;颈联一转一合;尾联二转二合。
    例如: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总起)
    金陵王气黯然收。(承)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渲染)
    人世几回伤往事,(一转)
    山形依旧枕寒流。(一合)
    今逢四海为家日,(二转)
    故垒萧萧芦荻秋。(二合)
    第四法:前二联写景;后二联议论抒情(纤腰格)。
    纤腰格: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议论或抒情的章法,前人有一个称呼,叫作“纤腰格”。这种章法已经基本离开了起承转合羁绊,显示出七律章法的多样性。
    例如: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写景)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抒情)
    此首前四句纯是兴起,而后四句始入抒情。前四句写景,所写日日江楼坐于翠微、信宿渔人日日泛舟,清秋燕子天天飞翔,皆以见内心之孤独。而其孤独的原因,则在后四句。前后两四句,意似断而实连,称之“纤腰格”。
    《登大茅山顶》王安石
    一峰高出众山巅,疑隔尘沙道里千。
    俯视云烟来不极,仰攀萝茑去无前。
    (以上写景)
    人间已换嘉平帝,地下谁通句曲天?
    陈迹是非今草莽,纷纷流俗尚师仙。
    (以上议论)
    前人认为这是首联领起中间二联,然后中间二联互相照应,颔联上句照应颈联上句,颔联下句照应颈联下句,句中二联相续,故称之“续腰格”。

    律诗的中二联的三种写作手法:
    一、承联写景,转联抒情
    来看一个例子:
    旅怀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催两鬓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这里呢,我们讲解一下移步换景的问题。古人写诗呢,经常使用这个手法。移步换景有两种表现手法:
    第一种,景物的描写是跨越了时空或者是空间的。这些景物不可能出现在同一时刻,但是这些景物的描写呢,是跟着作者的思想变动为线的。
    前两联的景物描写: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
    是由眼前实景,转换到了梦里的虚景。第三联则在第二联的基础上转入抒情,抒发思乡之情。
    通过以上例子呢,我们不仅仅要学会如何写景,同时还要知道,景物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做到情景分离。承转句的关系之一,承要缓,转要突起.
    二、承联叙事,转联抒情
    第二联承接叙事,第三联转折抒情、议论。承接要舒缓,转折要突起。承接的时候适当的放大情思,转折的时候把情思收拢。
    看个例子: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诗呢,以景语起句,第一联只是在铺垫,承联开始叙述,这里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可以算是在叙述,也可以算是在感叹。在承联点题。因为题目是月夜忆舍弟,承联点题,转联抒情,并引出“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这个抒情语。
    三、承联抒情、叙事,转联写景
    看个例子
    曲江其二 杜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承联【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这一对仗是借对的典型例子,我们讲过的。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这就"借义对"。"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
    这首诗前面两联是在叙事。酒债多有,故至典衣;七十者稀,故须尽醉。
    转联【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是缘情写景,其实就是把前面叙事中蕴含的情感,用景物描写给释放出来了。然后引出结联。蝴蝶在花丛中穿行,时隐时现。蜻蜓缓缓飞动,时而点着水面。我要对春光说,请与蝴蝶、蜻蜓一同流转。须得片刻欣赏,莫误时机。
    诗人正是满怀惜春之情观赏江头景物的。“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这是无比恬静、无比自由、无比美好的境界。可是这样恬静、这样自由、这样美好的境界,存在不了多久了。“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承联在叙事,转联都是在写景。
    承联叙事,转联写景,这个要注意两点:
    A、律诗的转联相当重要。因为律诗的第三联比较关键,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这样说,第三联的好坏,对全诗的成功与否很关键。
    B、第二联抒情或者用事,第三联写景。同时也体现承接要舒缓,转折要突起。
    转联写景。写景起到的作用有六种情况
    1、把前面的抒情,用景物具体形象化。这个就是点染的一种使用手法。
    2、有所指代或者寓意,为结尾抒发的主题情感,做一个铺垫
    3、由于前面过多的叙事,中间写景的话,可以使诗韵味更足,意境更足。
    4、就是移情。将作者要抒发的情感,用景物表达出来。让读者从景物的描写中,感受到作者要抒发的情感
    5、第三联在第二联抒情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了主题情感。可用正面描写也可以用反衬的手法.这首,第三的联的写景要描写出真实可感的效果
    6、收拢情思的作用。前面抒发了很强烈的主观情感,那么下面的写景就要从抒情拉回到现实里来,使全篇真实可感。
    3、二、三联都在写景或者抒情、叙事,要注意两点
    A、注意层层递进;
    B、注意景物的安排要有一定的顺序,抒情或者叙事也要有一定的顺序安排。

    本文摘于网络
    特向作者表示谢忱
    与其相忘江湖,不如点我关注
    推荐一个有用的公众号

    精彩推荐:
    插了梅花便过年
    立春 | 梅花满树方惊眼,风雪稠时早立春
    世界上最美的路——回家的路
    当时只道是寻常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一生知己是梅花
    落雪成诗,清欢自喜
    惜君如常,永如初见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日暮,诗成,雪纷纷下
    他,写出了史上最难懂的诗
    大唐的才女们
    千古爱梅人,一卷梅花诗
    又见腊梅花开

    【诗评万象】编辑部
    策划:梅关雪 盖涵生 吴明楷
    编辑:梅关雪 盖涵生 一夜北风寒 寒砚
     林小西 王军 君羊 新一 小龙
    投稿邮箱:spwx686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