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梦晗诗词歌赋话桃花-阳城说客
周梦晗诗词歌赋话桃花-阳城说客
周梦晗
出阳城向西约三里许,即是商水万亩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商水是典型的农业大县,近年来围绕“农”字发展特色经济,汤庄乡党委政府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在引领群众脱贫致富上做足了文章。娄冲村千亩桃园更是园区中一朵奇葩,不同凡响。昨天路过,尚见花苞满树,犹未绽放。羞羞答答地互相簇拥着,浑似一群胆怯羞涩、不谙世事的少女。隔日再见,己是树树繁花,竞向斗艳了。远远望去,疑是天外飘来云霞。及到树下,满树挑花婀娜多姿、神态各异。有的才展开三两片花瓣,象一只只展翅欲飞的粉色蝴蝶 ; 有的花瓣已经怒放,露出了鹅黄色的花蕊 ; 有的还是含苞待放的花骨朵,饱胀的快要裂开似的。
桃花属蔷薇科,落叶小乔木,高可达6至8米。树干灰褐色,粗糙有孔,花单生,有白、粉红、红等色,重瓣或半重瓣。桃树形态优美,枝干扶疏,花朵丰腴,色彩艳丽。桃花果实为桃,桃核可以榨油,枝、叶、果、根俱能入药。桃木细密坚硬,可供雕刻。浑身是宝、所言不虚。
桃花争春,从不待叶子长齐,便从枝条上冒了出来。不管乍暖还寒,抑或气温陡升,从不误花期,如约而至,风雨兼程,次弟绽开。于不经意间,开成了万里春光第一枝。桃花最早出现于《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用来比喻年轻貌美的女子春华初茂,芳龄正盛。从此桃花便和女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每每都与爱情和美丽联系在一起。如《桃花诗》:“刘郎倚桃树,佳人带笑来……貌比桃花艳,态似柳拂丝。见郎倚桃树,娇嗔吐言辞。奴无桃花好?奴无桃花姿?见奴何不笑,相携何迟迟? ”郎言花窈窕,人无桃花娇。佳人闻言怒,折花向郎抛。花若比人好,与花度良宵" 。这刘郎和佳人戏谑嘻闹,热烈奔放,不比现代热恋中男女逊色,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古代应是另类。
而且还常常用 “桃花脸”、 “桃花色”赞誉女人的美丽。曹植 的"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韦庄的“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不啻是活生生勾勒了一幅绝妙古代仕女图。女子化妆亦以桃花作喻,如元稹《桃花》: “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 ,韩愈《题百叶桃花》: “鸭头春水浓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脸”。岑参《醉戏窦子美人》: “朱唇一点桃花殷,宿妆娇羞偏髻鬟”。女子本来就光彩照人,唇上又抹上了桃红色的口红,衬着偏斜的发髻,妩媚娇艳、更加美丽。
桃花又是文人骚客寄托惜春伤春,饯行送别情怀的载体。惜春如袁枚《题桃树》: “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 。伤春如周朴《桃花》: “可惜狂风吹落后,殷红片片点莓苔" 。饯行送别如刘长卿《时平后春日思归》:“ 一尉何曾及布衣,时平却忆卧柴扉。故园柳色催南客,春水桃花待北归” 。至于贯休《上冯使君五首》中“ 扣舷得新诗,茶煮桃花水。礕礕数片帆,去去殊未已" 更叫人唏嘘。
同时桃花也作为春天的象征用来抒发故园之思,恋乡情结。如常建《三日寻李九庄》: “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唐诗绝句中此类题材佳作更是不胜枚举,刘长卿“故园柳色催南客,春水桃花待北归”(《时平后春日思归》),薛能云“十年抛掷故园花,最忆红桃竹外斜”(《重游通泼亭》)。花蹊柳陌、李白桃红在几经战乱、背井离乡后,成为感情寄托,精神家园。
都说三月桃花开,也不尽然。因为我想起了白居易那首脍炙人口的《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唐宪宗元和十二年,时任江洲(今江西九江司马的白居易和“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等十七人游庐山大林寺。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白老夫子登山正属芳菲落尽时。未曾想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满山桃花。从“长恨春归无觅处”可以得知,白老夫子登临之前,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感失望、甚而生嗔。故尔当桃花扑面入而来时,才显得惊异和欣喜,以至心花怒放。于是开始检讨,“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自己怎么会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呢?原来是错怪了春啊!
其实也怨不得桃花。现在我们己经知道,气温会随着地势高度的上升而相应递减,处于不同高度的植物景观出现差异是很正常的。庐山海拔高度约1 400米,山顶气温比山麓平川要低8~9℃;大林寺位于今日庐山“花径风景区”,比山下平原高出1 100余米,加以庐山地处长江与郡阳湖之间,水汽郁结,云雾弥漫,日照不足,更使山上的气温降低,桃花当然会开得晚,春天当然会来得迟。而这个道理,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白居易自然是无法知晓的。
白老夫子写桃花是由怨到喜,而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首中的之五 和《漫兴》九首中的之五则是由喜到厌。前者是76O年诗圣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住在刚刚建成位于西郊浣花溪畔的草堂。此时杜甫心情舒畅,看天蓝蓝,看云悠悠。又值春暖花开时节,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之五:“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诗圣遇见挑花,浑似一个涉世未深、天真无邪的孩子。不知该爱深红还是浅红。失去了定力,拿不定主意。
同在草堂,仅隔一年,杜甫写于《漫兴》九首中的之五:“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则表现了对桃花的鄙夷和厌恶。就因为诗圣这首诗,桃花柳絮蒙受千年不白之冤延续至今,几乎成了附炎趋势、势利小人的代名词。
要说也怪不得杜甫,同样景观因为际遇、环境,心情不同,感受就会有大的差异。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草堂是经多次修复而成,面积240余亩,己成为成都观光胜地。草堂楠木参天,梅竹成林,溪水婉蜒,桥亭相间,花径柴门,曲径通幽,园林格局典雅而幽美。建筑从正门始,依次递进是大庙、诗史堂、柴门、工部祠。其实除了柴门是杜诗中提到的草堂原有建筑外,无非一陋居耳。这时的诗圣备尝战乱之苦,己垂垂老矣! 尽管眼前流水潺潺、繁花簇簇,但国难未除、故园难归。以至以“天下为已任”的诗圣情绪失落到低谷, 常常于夕阳西下时拄着拐杖漫步江头。
站在芳洲上。见柳絮桃花对春天的流逝竟然无动于衷,只知道如颠似狂,肆无忌惮地乘风乱舞,随波逐流,这正是诗圣痛苦的原因。在他眼里,除了对黑暗现实的深深不满,还有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就想当然的把柳絮桃花都当成势利小人了。诗圣本意是借景抒情,并未有诋毁女人的意思,但因为颠狂柳絮,轻薄桃花等。以至被后人用来暗指女子作风败坏,轻佻放荡,这些恐怕是诗圣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
论写桃花的诗词歌赋,最令人津津乐道且广为传诵的当数唐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是唐德宗贞年间博陵县的一介书生,出身于书香世家,天资纯良,才情俊逸。平日埋头寒窗,极少与人交往。 这一年的清明节,窗外桃红柳绿、蝶舞蜂飞,清风微拂、春意袭人。崔护决定来一次“郊游"放飞心情,作为对自己终日伏案的犒劳。于是掩卷收书,步行出城。一路走去,不觉离城已远。
正感腿酸口渴,忽见前面山坳处桃花正开,蔚然大观。沿曲径入内,恰见竹篱围成小院。茅屋三楹。有少女端茶盘走向崔护,嫣然一笑,唇吐如莺道:“请相公用茶"。崔护见少女一袭布裙,不施粉黛。青丝垂肩,玉簪斜插,面如满月,星眸皓齿,疑是九天仙女下凡尘,一泓碧水出芙蓉。竟两眼发直,骨头若酥。少女眼帘低垂、娇羞似嗔,崔护不由心旌摇曳,难以自持。诵之以“花开堪摘直须摘,莫待无花空折枝”,看少女作何反应。少女含羞不语,面若桃花。偶尔向崔护一瞥,目光交汇的瞬间就迅疾收回。更加羞怯地望着自己的脚尖,益发楚楚动人。
见少女长久不语,崔护不敢造次。尽管两情相悦,春心荡漾,但在 “男女授受不亲 "和 “发乎情,止乎礼" 封建礼教禁锢下,终于未敢越雷池一步。眼看金鸟西坠,暮色四合,崔护只好恋恋不舍地向绛娘辞别。绛娘倚在柴扉上默默看着崔护远去。直到第二年春天又一个春暖花开的晴日。崔护触景生情,想起去年春天城南旧事,思恋之情油然而生。一路小跑,寻寻觅觅,终于找到了那幢茅舍,但见小院依旧,却不见少女倩影。崔护顿觉心寒若冰,呆坐在桃花树下任花瓣缤纷,殷红沾衣。直到夕阳西斜,日近黄昏,才取笔墨在手,于满腹惆怅中在房门上写下《题都城南庄》七绝一首。
这个故事似乎到此应该戛然而止了, 无非是一个美好的遇见,一个美丽的邂逅。但妙就妙在两人的桃花缘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生活体验,因而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而成为千古传奇。欧阳予倩先生曾就这个故事写了一出京剧《人面桃花》,而且在以后的诗词中也累见其痕迹。比如:“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处”?(晏几道《御街行》) 再如:“纵收香藏镜,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袁去华《瑞鹤仙》)等等。
说了白居易,杜甫,崔护,总归还是绕不开陶渊明。一篇《桃花源记》,把桃花和陶渊明紧紧联系在一起。《桃花源记》先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纯真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纯真、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争,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尔虞我诈。甚至没有纷争吵嚷之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那么和谐。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不过是陶公对大同社会的构想,对理想社会的懂憬。
正因为这个与现实对立的世外仙境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无忧无虑,千百年来才令文人骚客心驰神往,成为封建土大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下”(《孟子·尽心上》)避世隐居的生活理想。如果说王维《菩提寺禁口号又示裴迪》: “ 安得舍罗网,拂衣辞世喧。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 表达了对桃花源的无比向往,王昌龄《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三首》“先贤盛说桃花源,尘忝何堪武陵郡。闻道秦时避地人,至今不与人通问" 则倾诉了对桃花源的无限憧憬。宋人谢枋得在“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庆全庵桃花》) 中,干脆把自己隐居地庆全庵当成桃花源,将自己当成桃花源中的“避秦”之人。
中国不愧是桃树的故乡,而且从不缺乏诗人和想象。桃花被赋予了太多太多的含义和寄托。桃花是春天的象征,是生命的象征,是长寿的象征,譬如 “寿桃”。桃花是爱情的象征,譬如 “桃花运”。况且桃树还能辟邪驱鬼,诸如 “桃符”,“桃剑”。而且桃子对人有益无害,可以尽情享用,诸如人们常说的 “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 。至于 “桃花源"‘ ,更是早已成为人们心驰神往的梦里乐土。
桃花长于阡陌乡野,鲜活于文人骚客笔端。可以品,可以听,可以观,甚至可以入馔、入茶、入酒。再过几天,就是'“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清明。汤庄娄冲桃园尽管桃花正艳、游客如织,却也和天下所有桃花一样,由不得雨打风吹,季节更替。终归要委身泥土,逐于流水。倘若白居易、杜甫、崔护、陶渊明们还在,不知可有新诗感于斯情,斯景,斯文?
2018、3、28日写于阳城聴桂軒南窗。《周口晩报·阳城说客说阳城》专栏已于2018、5、16日以《汤庄桃园里一一诗歌遇见桃花》刊发,因版面所限多有删节。本文为未删节版,全文推出以飨读者。
作者简介:司新国,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周口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商水美术家协会主席。有小说、散文、诗歌和书画作品散见于海内外媒体。
作者简介:司新国,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周口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商水美术家协会主席。有小说、散文、诗歌及书画作品散见于海内外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