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梦晗诗词鉴赏满分攻略丨NO.1送子由使契丹-高中生全能助手

    周梦晗诗词鉴赏满分攻略丨NO.1送子由使契丹-高中生全能助手

    周梦晗2017新课标Ⅱ卷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
    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2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请完成试题后查看答案答案在下方

    【注释】
    1.适:往。
    2.驿骑:犹言“驿使”,传驿的信使。凌:冲冒。
    3.天骄:汉时,匈奴自称“天之骄子”(《汉书·匈奴传》,后泛指强盛的边地民族。此处指契丹。凤麟:凤凰与麒麟,比喻杰出的、罕见的人才。
    4.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5.武林:山名,即今杭州西灵隐山,后多用武林指杭州。苏轼时知杭州。
    6.“单于”二句:《新唐书·李揆传》:“揆美风仪,善奏对,帝(肃宗)叹曰:‘卿门第、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信朝廷羽仪乎?’故时称三绝。”德宗时他曾“入蕃会盟使”,至蕃地,“酋长曰:‘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揆畏留,因绐之曰:‘彼李揆安肯来邪!’”苏氏一门,尤其是苏轼在契丹声名尤著,故化用此典,说明中原人才众多,不止苏氏。单于,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此借指辽国国主。
    【作品题解】
    这首诗作于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其时,苏轼54岁,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苏辙迁翰林学士兼吏部尚书,在汴京。是年八月,苏辙奉命出使辽国,庆贺辽主生辰。 契丹本是东北辽河上游的游牧民族,公元916年。阿保机建立辽朝,成为与五代、北宋并立的国家,雄峙北方近200年,成为宋朝的北方之患。宋自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订立“澶渊之盟”以来,每年要向辽国、西夏进贡银两、绢匹,岁以百万计。其国主生辰,还要派使臣去庆贺。卑事小国,国弱臣辱,做这样的使臣内心是屈辱的。苏轼写诗送别,尽劝慰告诫之意。
    【参考译文】
    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城春景。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
    【作品赏析】
    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壮爱国之行色,见兄弟之亲情。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句意。
    颔联劝勉。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其中的“驿骑”原指驿站快马.此代使臣;“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下旬鼓励兄弟不辱使命,汉朝时匈奴自称天骄,以后用以代异族。凤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麟是传说中的仁德之兽,此以之代辙。既指子由之美德,更见国家之仁惠。这句是说.要让辽主认识你这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
    颈联嘱咐。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的湖光山色。“时苏轼任职杭州,故有此语。
    尾联望归。这里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联系当时辽国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用李揆故事,又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乃警精含蓄之语。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苏轼对子由出使辽国的复杂心理,一再劝勉,谆谆嘱咐,殷殷盼归。语言平实,自然流畅,属对工稳,用事精警。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实乃苏诗中抒写爱国情怀之佳作。★
    答案
    1.BD
    2.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知识大通关
    1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可分为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类。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就是把握古代诗歌中艺术形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内涵,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出该形象的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
    从高考命题形式来看,高考对古代诗歌形象的考查,主要包括概括形象的特点、赏析诗歌中的形象、概括或描述诗歌中的画面、赏析诗歌中的意境等。鉴赏古代诗歌形象题,类型多,难度大,考试频率高,因此考生应格外重视,加强训练。
    考向1人物形象
    正确把握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和诗歌中刻画的人物形象,正确分析这两类人物形象,应做到:
    1. 知人论世,注重背景。掌握作家的生平和诗歌风格,要了解作家生活的时代风貌,把握同时代作家所具有的共性,结合作品的背景,才能客观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诗歌的人物形象。
    2. 要抓住关键词,从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描写入手,分析诗歌的人物形象。诗歌往往是通过一些关键的字词,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
    3. 要抓住周围的景物描写来把握人物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古典诗歌经典《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孔雀东南飞》等,都或多或少地运用了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形象。
    4. 适当地想象补充。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对其描绘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这些形象往往以片断的形式表现出来,需要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去进一步补充。
    【形象类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8、爱恨情长的形象。
    【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②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③有人认为,这首诗的主人公是“……”的形象,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
    ④比较两首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异同。
    【答题步骤】
    第一步,概括形象,即写出人物形象的特点,如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清高脱俗等。
    第二步,分析文本,即阐述为什么是这种特点,从诗中的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第三步,指明作用,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表达诗歌主旨有什么作用。
    【参考句式】
    这首诗形象生动地塑造了一个(群)()的形象。诗歌通过()(如语言、手法、内容等),抒发(或“体现”“表现”等)了诗人(或“主人公”)()的情感(或“态度”“情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