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梦晗话说富平人的姓氏-掌上富平

    周梦晗话说富平人的姓氏-掌上富平

    周梦晗
    中华姓氏源自上古,姓氏文化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诞生至今已有五千年历史。姓氏浓缩了中华文明历史进程及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薪火相传,世代延续,早已成为一种大众普遍认可的文化现象。
    “姓”和“氏”的来历
    中国人在母系氏族社会的时候就有“姓”了。“姓”由“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神话故事常出现“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情节。夏、商、周的时期,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如黄帝,姓公孙,生于轩辕之丘,故称为轩辕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这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有着明显的区别。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中国最早的姓,大都从“女”旁,如:姬、姜、姚、姒、妫、嬴等,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的结果,这只能在父权家长制确立时才有可能。《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因此“黄帝,轩辕氏,姬姓”,“炎帝,列山氏,姜姓”,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炎黄二帝原分属两个按母系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部落或部落联盟,一个姓姬,一个姓姜,而他们又分别拥有表示自己父权家长制首领的氏称轩辕、列山。姓和氏有严格区别又同时使用的局面表明,母权制已让位于父权制,但母系社会的影响还存在,这种影响一直到春秋战国以后才逐渐消亡。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
    富平人的姓氏富平县是关中人口较稠密的县份之一,现有人口82万人,是陕西第一人口大县,人口姓氏也比较复杂。《富平县志》载,根据2005年底统计,全县共有姓氏727个,其中复姓12个,单姓716个。本县12个复姓分别为第二、第五、端木、呼延、皇甫、欧阳、上官、司马、相令、诸葛、公孙、相里,其中欧阳、上官、皇甫,依次排在全国11大复姓前三位。这些复姓主要来源:一是以地名为姓。如上官,地名,在今河南滑县东南。楚庄王的小儿子名子兰,被封为上官大夫。子兰的后裔世世代代定居在这里,便以上官作了姓氏。本县东华街道办(原为东上官乡),因驻地在县城以东的上官村而命名,明代属阎村里。上官村,据传汉、唐以来因上官氏家族在此聚居而得名。又如欧阳姓,本禹王之后。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到少康时,封庶子无余于今浙江绍兴,建立越国。公元前306年,越国被楚国所灭,亡国之君无疆的儿子名蹄,受封于乌程(今浙江吴兴)的欧余山之南。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所以蹄又被称为欧阳亭侯。其后遂以欧阳为姓氏。二是以血缘关系为姓。夏、商、周三代,禄爵之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公爵居五等之首,荣耀至极。他们的后人,纷纷自称“公孙”,以显血统高贵。三是以次第为姓。西汉建国后,为剪除地方豪强势力,将齐国田氏诸侯迁徙到诸陵,各支依住宅排列次序,分别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作了姓氏。本县716个单姓中万人以上姓氏15个,千人以上姓氏45个,千人以下姓氏655个。“王张李刘杨赵陈党田马郭孙周任惠”依次为全县前15大姓氏。其中王姓7.9万人、张姓6.6万人、李姓5.4万人、刘姓5.0万人,排在第15位的惠姓1.1万人。这些单姓主要来源于:祖先的图腾崇拜物,祖先名字中的字,封地名和国名,职业或官职,山名、河名,住地的方位,部落的名称,出生时的异象,以谥号,帝王赐姓氏,数量词、天干地支等。由此可见,姓氏来源包罗万象,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每一种姓氏无论是单姓还是复姓,无论是常见还是稀有,都是宗脉血缘的标识,风土文化的积淀,寄托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富平县以姓氏作为地名的例子俯拾即是。张桥镇,以张姓在此栖居较早,且村西修有石桥,故名张桥。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设立集会,称张桥镇,属大安里,列全县8大集镇之一。因地处本县东南边陲,与渭南市临渭区、蒲城县,西安市临潼区、阎良区等四县区接壤,曾经店铺林立,商贾繁华。后经战乱、年馑,至1949年,街上仅几家店铺。而今,西韩、西延铁路,底张公路过境,交通便利,水利良好,土质优良,设施甜瓜闻名西北,张桥被列入全省现代农业园区。薛镇,因驻地薛镇而命名。相传薛姓在此居住最早,因名薛家村。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设立集镇,称薛家镇,简称薛镇。与美原镇计日互市,属薛家里。1996年底,设立为建置镇。“十二五”始,与庄里镇并列为全县两个县城次中心。2012年12月,撤销赵老峪乡,并入薛镇。2015年4月,撤销底店乡,划归薛镇。富平自古有“九峪肥田”之称,赵老峪为其一。《富平县志·樊志》载,此峪处频山东麓山谷,山巅有赵姓者僧,天顺时(公元1457—1464)修炼其上,故名。原赵老峪乡十二盘村,青山碧水,景色宜人,清邑人路立孔赋诗“高悬玉镜两门间,一水盘流十二湾”。但这一“世外桃源”却因山高沟深、交通闭塞、土地贫瘠,当地群众生活十分清贫。2015年后,薛镇街道南边、杨范村旁边建成了全县第一个北部山区群众移民搬迁安置区,200余户山区群众乔迁新区告别了“上学难、致富难、成家难”的苦难日子,走进新时代、新生活,解决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对于姓氏的重视,体现了中国人对宗脉等观念的强烈认同感。笔者姓赵,薛镇前坡人,故对薛镇旧事知掌较多。先说赵姓起源。伯益后裔造父,驾车技艺娴熟。周穆王常乘坐造父所驾的马车游巡各地,每逢朝中有事,总能安全快速赶回。造父因驾车有功,被周穆王封地于赵(山西省洪洞县北赵城),其后人便以“赵”为姓氏。姓氏是血缘的标志,家庭的徽章。歌曲《百家姓》有句歌词,“我生未名已得我姓,世代流转不变是宗亲”,这是约定成俗的子随父姓。在前坡村,赵姓一统独大,全村仅一户姓许,据说还是1949年后迁徙落户的,其余村民皆为赵姓,说明在许多年前这些人都是一家人,之后繁衍壮大有了不同的分支。各家户主皆为男性,添丁生女都随父姓,就出现了“一村一姓”的现象。记得2000年底,笔者为儿子上户口时,随父随母姓,还是上在父母谁的户口簿上,任凭自愿选择,这是户籍政策的一大进步。2015年10月,我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今后中国人在对子女随父随母姓的选择上,会更加开明民主,这必将促进姓氏文化发展,形成“新民俗”。以官职或职业作为姓氏,是中华姓氏的一大特点。司马是上古代所设官职,为军事长官。曾为官司马的人的后代,就以此官职为姓氏。古人说:“坐不改姓,行不改名。”但是史圣司马迁受刑入狱,二子为避祸出逃,长子取“马”加两点为“冯”,次子取“司”加一竖为“同”,分别以马和同为姓,暗合了不改司马之姓、以司马先祖为荣的本真,也体现了临危不惧、聪颖睿智的精气神。卜,起源于上古时代的职业巫师,与巫姓相似。史籍《路史》记载:“夏启有卜氏,又叔绣后有卜氏。”其子孙便以职业为姓,世代称卜氏。薛镇卜家城,皆为卜姓。卜家城,建在顺阳河畔一高阜之上,颇具富平古县城——堑城之势,高高在上,周遭仅有两条窄窄折折的小径通向城内,平添了几分神秘感。因去路登攀,居者善卜,我们常说“上卜家”,而不是“去卜家”。2005年后,“村村通”工程惠及乡里,通过垫土,削弯取直,一条笔直的水泥路直达卜家堡。“夷夏交融,胡汉互化”是中华姓氏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也是中华姓氏兼容并存、丰富发展的过程。富平原王寮镇(2015年4月撤销,并入流曲镇),北为浮原,南为卤川,系富平通往卤泊滩(盐碱沼泽地,为古湖退缩而成,现已设立卤阳湖开发区)之咽喉。相传元代此地屡遭旱灾,民不聊生,饿殍遍野。行省遗镇国武仕王寮至此赈济灾民,民以得生。乡人怀其德,改村为王寮。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因交通日益发达,商旅繁盛,遂设立集镇,始称王寮镇,属阎村、义林里。如军寨,据《宋史·列传》载,张浚抗金时,曾在此扎营设寨,故名。集粮村,相传宋金交战时,宋军在此筹集粮饷,故名。纳义坊,该村刘家城楼石额题“纳义坊”,相传为宋金作战时的俘虏营故地;又传宋军曾在此制作军衣,亦名“纳衣坊”。富平有姓呼延之人,呼延本是以少数民族的称呼为姓,可能是宋金富平之战中一些金兵(多为匈奴族),或战乱失散,或伤病掉队,后与当地汉民族相互交融,定居下来,并保留了“呼延”姓氏。再如,忽姓,源于蒙古族,出自宋朝、金朝、元朝时期蒙古族的汉称,属全国稀有姓氏。本县到贤镇忽家村之忽姓,为元代定居此地的蒙古族后裔。所以,每一次移民迁徙、战争征伐,甚至婚恋嫁娶,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民族交融、民族团结,推进了社会发展,拓展了中华姓氏的文化内涵。姓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大观园中的独特风景,关注姓氏起源、探究姓氏文化,是一种家国情怀、爱国情怀和文化情怀,也是一条不忘初心、不忘来路、继续前进的寻根之路、发现之旅和希望之路。
    ▍图文来源: 网络/ 编辑:左左/Tel:15129841444
    ▍投稿邮箱:604052755@qq.com
    商 家 推 广
    微信直播|微信营销|活动策划|宣传推广
    Tel:13335353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