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梦晗论藏族房屋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明轮藏建
周梦晗论藏族房屋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明轮藏建
周梦晗
源自中国藏族网通网
藏族建筑在藏族文化宝库中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藏族人民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依据本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产环境和文化理念在建筑学领域中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并在与周边民族和地区文化交往中积极吸收、借鉴先进的建造技术及优美的建筑风格,不断完善自己建筑风格特征,不断提高建筑的文化元素及寓意,使藏式建筑不仅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就是在世界建筑史上也写下了不朽的篇章。一、藏族房屋建筑的发展历程分类建筑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藏族建筑与藏族社会的发展历史并驾齐驱,藏族传统建筑所承载和传递的也正是藏民族的发展历史和文化个性,这种文化个性是在其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时期的文化个性特征犹如长江后浪推前浪,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断演进更替,而被遗存的不同时期建筑物再现着那个时期的历史及文化个性特征,从而显现出藏族建筑的发展和巨变。
从藏族建筑发展历史看,藏族传统建筑经历了原始时期、萌芽时期、雏形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定型时期和现代时期。关于藏族建筑发展历程学术界还有另一种传统划分方法,即 :一是史前时期藏族建筑,其中包括原始时期和雅隆王统时期 ;二是吐蕃王朝时期,其中包括吐蕃王朝时期和后吐蕃时期(割据时期);三是政教合一时期,其中包括萨迦、帕竹和格鲁政权时期 ;四是现代藏族建筑,由于学术界注重研究藏族传统建筑,很少有人研究现代藏族建筑,所以藏族现代建筑部分没有列入其中。但我觉得这段藏族建筑历史十分重要,故将其列入其中。从藏族建筑发展划分时段及内容看,与前面的分类基本相一致,只是粗细详略之别。前面本人的藏族建筑发展历程分类法与杨嘉铭、赵心愚、杨环著的《西藏建筑的历史文化》划分方法基本一致。本文以学术界传统的藏族建筑历史划分方法和笔者的藏族建筑发展历程分类方法相结合进行论述。虽然藏族建筑的发展历史不是依据藏族社会的发展历史进行划分的,而是建筑自身的发展特点为依据划分的。但是,社会发展及社会变革却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建筑功能、建筑布局、建筑理念。故而藏族建筑的发展历程与藏族社会的发展历史基本相一致,只是体现出建筑自身的形制特征的发展变异。二、史前时期藏族房屋建筑的发展历程及特点1. 藏族建筑原始时期藏族建筑原始时期是指青藏高原的古人类在旧石器时代的建筑物。其时段大约划定在青藏高原远古人类生存以来至旧石器时代。这个时期青藏高原古人类的建筑主要体现在自己居住的洞穴上。支撑这个观点的主要资料有 :一是以《国王遗教》、《西藏王统记》等史籍中载有青藏高原人类祖先猕猴遵循观音菩萨之命在扎若波岩洞中修道。虽然这个岩洞颇难确定是天然还是人工建造,但是,它就是原始人类生活居住的地方。二是以杜齐的《西藏考古》为主的近现代考古发现资料。杜齐在西藏西部鲁克、努扎和昆仑等地发现了原始洞穴,并记载说 : 西藏的洞穴数量极多,有的是孤零零的一个洞穴,有的是成群的洞穴。另外在拉孜和羊卓雍湖附近也有些洞穴,很显然,史前时期曾有人在这里居住过”。[1] 此外,“由青藏高原考察队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卡娘乡泥巴沟发现一座石灰岩洞穴,在洞穴中发掘出 20 多种幼动物化石、打制磨光的石器、骨器和 1 颗原始人类的牙齿。被认为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当地先民的遗物”。[2] 三是全世界的原始人类无一例外地居住于或天然岩洞或人类自己开凿的洞穴之中。藏族先民的建造居住也在其范畴之列。这个时期青藏高原古人类居住在天然山洞之中,目前还没有发现旧石器时代古人类自己开凿的洞穴,更谈不上其建造理念和文化特征。2. 藏族建筑萌芽时期 藏族建筑萌芽时期是指青藏高原的古人类在新石器时代的建筑物。其时段大约划定在新石器时代至玛桑九兄弟时代。新石器时代在藏区已经出现的建筑文化遗址有卡若文化遗址、林芝云星文化遗址、墨脱文化遗址、曲贡文化遗址和乃东文化遗址等多处,“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有 3 处,一处是西藏自治区昌都附近的卡若文化遗址 ;另一处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中路文化遗址,再就是青海海东地区卡约文化遗址。它们基本反映了青藏高原在新石器时代藏族先民对建筑的初步理解和基本历史面貌”。[3]
西藏昌都卡若文化遗址在约 1800 平方米的范围内,发掘出 31 座房屋遗址、1 个窖穴、数个灰坑和石墙 2 条以及卵石堆积的石台和石板铺砌的道路迹象。“从已发掘的部分遗构形制,在平面图形式、结构构造、柱洞基础、墙身砌筑、地坪防潮、遗址选择等方面,都反映了卡若原始文化具有较高的营建水平,其中聚落规模之大,建筑遗构的完整,房屋种类的丰富,叠层关系的清晰,是我国内地自中原仰韶文化以来,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首次重要发现”。[4] 这个时期的房屋建筑经历了三个不同时期的形制特点,同时已呈现出区域性特点。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半地穴窝棚式,即往地下挖土造坑,以木草覆盖窝顶或以木构架筑坡屋顶。中期的半地穴棚屋式,即在地坑之上筑墙或背依山坡而三面砌墙,以梁、柱木构架修建房屋,而且从单室发展至双室。晚期以地面建筑为主,摆脱了依赖于自然物体而筑屋的现象,完全是砌墙筑房,而且已懂得依山傍水,坐北朝南的建筑知识。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建筑格局中呈现出家庭式房屋建筑和公共式房屋建筑。除此之外,这个时期已经形成了区域性建筑风格特征。继卡若遗址的发掘之后,在我国藏区众多的考古发掘中,再次出现属于新石器时代建筑遗存,其中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中路乡遗址和青海卡约文化遗址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民族建筑特点。丹巴县中路的碉式建筑及其石砌技术已趋成熟,这一建筑技术和类型特征迎来了古代嘉绒藏区的高碉建筑十分活跃和发达。 从卡约文化遗址建筑当中可以看出,新石器时代在甘青藏区出现了以泥土夯筑技术为主的建筑类型。这与当地自然资源和西北的黄土文化的影响具有密切的关系。3. 藏族建筑雏形时期 藏族建筑雏形时期是指六牦牛部落到吐蕃王朝之前的雅隆王统时期。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藏族建筑物有堡寨式宫殿、大石建筑、墓葬建筑和帐篷建筑。堡寨式宫殿建筑是指藏区各地方头领在山岗之上修筑的具有碉楼建筑风格的官邸。青藏高原新石器时代就进入了原始氏族社会,其中的早、中期是以女性为本位的“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则转入以男性为本位的“父系氏族社会”。各部落之间以物易物的交换业已出现。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私有制萌芽已出现,同时也是原始社会向人类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过度的时期。以“小邦”为单位的阶级社会,始终处在兼并或被兼并征战之中,藏文史籍也记载说 : 在各小邦境内,遍布一个个堡寨”,而且“小邦喜欢征战残杀”。由此可以断定早期小邦和后期的部落割据时期产生的碉式建筑,最初可能是适应战争的需要,其作用在于防范敌对的进攻,故应带有明显的军事要塞性质。后来形成了典型的土著碉式建筑风格,并且成为影响藏族传统建筑的一条主线。聂赤赞普时修建的雍布拉宫是藏族第一座堡寨式宫殿建筑,也是这个时期的标志性建筑,它既承袭了各小邦时期的堡寨功能和特点,又为藏族碉式建筑的发展起到了启后的作用。
据史料记载从聂赤赞普起至囊日伦赞时止(即公元前 2 世纪至公元 6世纪末),雅隆王统陆续修建了碉式王宫,悉补野第一位赞普聂赤修建了雍布拉宫,第三代丁赤赞普建造了苯教城堡“科玛央孜宫”,第四代索赤赞普修建苯教城堡“固拉固切宫”,第五代德赤赞普修建苯教城堡“索布琼拉宫”,第六代赤贝赞普创建了苯教城堡“雍仲拉孜宫”,第七代王止贡赞普修建了苯教城堡“萨列切仓宫”。从雅隆王统第九代赞普布德贡杰时起至第十五代赞普意肖烈时止,在雅隆河谷的青瓦达孜山上,曾先后兴建了达孜、桂孜、扬孜、赤孜、孜母琼结、赤孜邦都六座王宫,其中雍布拉宫和青瓦达孜宫最负盛名。这些王宫一直还保持着早期小邦时期堡寨的建筑形式。碉式建筑的发展不仅仅于雅隆地区,在今四川的甘孜、阿坝藏区,其建碉技术就已十分发达。最早见于《后汉书》,《后汉书?南亦西南夷列传》中载 : 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十余丈,为邛笼。”藏族建筑雏形时期在藏西和藏东地区都出现了碉式建筑,从这一时期整个藏族房屋建筑而言,它不是唯一的主体建筑。但是它却代表了当时建筑的最高水准,较为集中地体现了藏式碉房的建筑风貌。碉式建筑是由石材、木材、黏土构成的混合建筑物,其建筑材料是就地取材,并直接使用建造,有利于建筑材料多次使用。这时期在藏族建筑当中体现出社会的阶级等级、农牧生产分工和军事冲突平凡等特点。三、吐蕃王朝时期藏族建筑的发展历程及特点这一时期根据藏族建筑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可划分为 :吐蕃王朝时期的藏族建筑发展时期和分裂割据时期的藏族建筑多元一体时期。1. 藏族建筑发展时期 藏族建筑发展时期是指松赞干布领导建立的吐蕃王朝 200 年余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是藏族历史上高度统一的时期,是青藏高原的藏族社会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也为藏族建筑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极好的机遇。公元 7 世纪 30 年代在松赞干布的领导下,藏族社会由部落割据的社会形态跨入了具有统一的政治体制、统一的民族范畴、统一的文化体系的吐蕃王朝时期。松赞干布对藏族社会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经济和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其中拉萨都市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举措,它标志着西藏历史上一场划时代的伟大变革 ;它标志着在藏族历史上延续了几千年的部落小邦时代宣告结束,从而被一个统一的吐蕃王朝所代替,也就是说藏族社会从奴隶制部落邦国向奴隶制王国转化过程已经完成。这个时期藏族建筑主要体现在拉萨都市建设和桑耶寺建设。拉萨都市建设主要包括 : 布达拉宫的兴建、查拉路甫石窟的建造、拉萨大堤的修建、拉萨八角城及大昭寺和小昭寺的修建。
从吐蕃王朝拉萨都城建筑特点看,“(1)社会功能性建筑有了新的拓展。(2)建筑规模和营造技术空前发展。(3)出现了一些新型的建筑料。(4)建筑的艺术形象已经崭露头角。(5)掌握了建筑水下施工技术。(6)外来文化的影响在建筑中的表现比较明显”。[5](7)布达拉宫顶饰的长矛、旗帜及门外的璎珞栏杆马道等建筑物反映了其军事治国社会性质。吐蕃社会内部社会形态的变革和外部与大唐帝国和尼泊尔政治联盟和文化交往,是藏族建筑文化空前发展的主要因素。2. 藏族建筑多元一体时期藏族建筑多元一体时期是指吐蕃王朝崩溃后藏族社会处于分裂割据时期。这个时期经历了 400 余年的历史,青藏高原的藏族社会由统一的政权走向各地方势力各自为政的割据时期。这个时期较大的地方势力有桑耶地方政权、古格地方政权、唃厮罗地方政权、六谷部地方政权、亚泽地方政权、拉达克地方政权等。其中古格王城建筑遗址具有代表性,既保持了以山岗或山坡为营建特点,又保持了军事防御性建筑布局。既继承了王宫建筑基功能,又继承了利用自然物或就地取材方法。更重要的是形成了集宫殿、佛殿、民居、军事建筑为一体的格局。建筑功能、佛教艺术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对后来藏族建筑的装饰审美产生了根本性影响。四、政教合一时期藏族建筑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这一时期根据藏族建筑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可划分为 :藏族建筑转型时期、藏族建筑成熟时期和藏族建筑定型时期。1. 藏族建筑转型时期藏族建筑转型时期是指萨迦政权统治时期。萨迦地方政权时期是藏族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即西藏地方分裂割据局面由元朝中央的领导和支持下走向统一,其次西藏地方政权归属于中央王朝后,不仅在经济上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而且区域贸易开放开发,使西藏经济趋于快速发展。同时处在与祖国内地空前的文化交往时期,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藏族的建筑风格和建筑理念发生了一些变化,被藏学界称为藏族建筑转型时期。其建筑风格和建筑理念变化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政教合一的社会制度融入到建筑领域之中,修建了藏族历史上第一座寺宫合一的建筑物。二是第一次在平原上建造宫殿和寺院。三是第一次采用汉式护城河和城墙院落的建筑特点。这个时期藏族标志性建筑为萨迦寺和夏鲁寺。夏鲁寺是藏汉建筑艺术相结合的典范。由于这种建筑造型优美,风格气派,成为后来的藏族寺院建筑、宫殿建筑、大贵族园林建筑范例。2. 藏族建筑成熟时期藏族建筑成熟时期是指西藏帕竹政权统治时期。这个时期由于明朝对西藏所施行的宽松政治统治制度和“多封众建”的政策,吸引了众多的藏族社会地方势力和宗教领袖入京请封,明廷也对归附的藏族僧俗首领都授官封号。尤其是帕竹政权的开创者大司徒绛曲坚赞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发展措施迎来了西藏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景象。这一社会环境为藏族建筑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机遇。学术界将帕竹政权时期的藏族建筑称之为成熟时期。帕竹政权时期标志性建筑有庄园建筑、宗堡建筑、佛塔建筑、桥梁建筑、格鲁派西藏的四大寺院等。庄园建筑是依附于西藏地方政府的封建贵族统治佃农、差巴的大宅府。西藏庄园按其所有制可分为贵族庄园、官府庄园和寺庙庄园。其建筑由一个中心和若干附属建筑构成,具备了一个微型政府的基本功能。以墨竹工卡甲马赤康庄园为例 :中心建筑为四层楼房,一层是惩罚农奴的行刑室,内有各种刑具和武器。二层是大小管家处理庄园事物的地方。三层是贵族居住的生活区。四层是供奉三宝的经堂。门前有供贵族们娱乐的跳神场,城外有赛马场和园林等建筑。宗堡建筑亦与庄园建筑格局和功能基本相同。
卫藏地区格鲁派四大寺院的建筑基本特点也是由一个中心和若干附属建筑构成 :即以讲经传法的大经堂为中心建筑,围绕大经堂而修建了佛殿、护法殿、祖师殿、各学院、藏经殿、僧舍、伙房、经廊、佛塔、展佛台等建筑设施。寺院的这种建筑布局和功能设施对当时和后来寺院建筑起到了仿效作用。3. 藏族建筑定型时期 藏族建筑定型时期是指格鲁派政权统治时期到藏区社会主义政权建立之前。格鲁派在清王朝的支持下,不仅在藏区形成了强大的教派势力,而且在其他民族和地区得到了扩展。尤其是由于政治的需要,清政府将雍王府改建成藏传佛教皇家寺院。藏式建筑不仅在京城粉墨登场,而且直接深入到皇宫内院、皇家园林及皇帝陵墓建筑中。格鲁派统治时期,藏族建筑从规模到营造技术,从建筑质量到装饰水平都得到空前的发展。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藏族建筑有布达拉宫的重建和扩建、以罗布林卡为典范的藏区园林建筑、塔尔寺的重建和扩建、拉卜楞寺的创建、拉萨宁玛教派寺院多杰扎寺、敏珠林寺,康区的竹庆寺、白玉寺都创建于格鲁派执政时期。同时藏族建筑从西藏向祖国内地伸延,在五台山、北京、承德、内蒙古等地修建了具有重要影响的藏式建筑。但是,从建筑的风格、布局、结构及其内外装饰上看,几乎没有超脱明代帕竹时期的藏族建筑特点及范畴,只是将藏式建筑趋于模式化,从学术角度讲格鲁派时期的藏族建筑形成了民族风格的定式。五、藏族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及特点藏族现代建筑时期是指藏族社会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后所涌现出来的建筑风格特征。现代藏族建筑风格虽然出现于本世纪前后,但是,它经受了半个世纪现代建筑文化的影响,现代建筑设施的使用,现代建筑人才的培养,民族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功能特点相融合的探索。20 世纪 50 年代,藏区各地方陆续得到解放,建立了新的人民政府及其相关机构。这些机构的办公场所和工作人员的住所亟待解决。当时国家处在百废待兴、恢复生产、摆脱战后的经济困难。各级地方政府也依靠自力更生,生产自救。所以,既没有经济能力也无暇考虑到各种设施建设中的民族文化个性,于是藏区地方政府的各类建筑设施的基本类型是以汉式砖瓦平房建筑为主,兼有藏式土木平顶建筑。自 1966 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国掀起批判四旧运动,建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许多古寺名刹作为宗教迷信活动的基地被拆毁。“文革”十年是中国传统文化破坏的十年,因而就没有藏式建筑文化发展的空间。自 1978 年以后,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藏区大兴土木,重建或维修被“文革”破坏的寺院。其规模而言就有三方力量参与恢复建设 :政府投资修复文物古迹及名寺古刹,各寺院及当地群众积极投入本地区寺院恢复建设。从建筑特点看,保持了修旧如旧,恢复原样的建筑基本特点。同时也应用了一些新的建材和现代建筑技术。
经过 20 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尤其是在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下,西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到了跨越式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随着藏区旅游事业的发展和中央的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的要求,藏区各地政府注重文化特色、区域特色建设,而且追求高品位、高层次、高水平的地区民族文化建设,于是拉开了藏族现代建筑的序幕。藏族现代建筑不是时代概念,而是包涵文化特质,即指具有传统的文化元素和时代文化特征的建筑作品。社会主义制度和文化是藏族现代建筑形成和发展主要因素。藏族现代建筑使用领域较为广泛,打破了旧社会藏族大型建筑、豪华的建筑只限于寺院、官府和贵族三大领主的范畴,第一次建造大量的公共设施建筑,第一次将藏区的主要建筑转变为社会大众服务。据不完全统计,现在藏区县以上几乎都修建了中小学、博物馆、图书馆、宾馆、剧院、医院、车站、电站、政府各机关,尤其是一般的民居建筑豪华程度超越于旧西藏的贵族庄园。从现代藏族建筑的文化个性而言,以传统汉式屋顶、寺院装饰、宫殿风格、现代建筑功能及布局相结合,使人感受到藏族现代建筑打破传统的僧俗界限、阶级等级差异,吸取了藏族传统建筑的精华部分,而且使其插上了时代的翅膀,是民族性和时代性完美结合的产物。在上述藏族建筑发展历程中,吐蕃王朝时期、帕竹时期和社会主义时期是藏族建筑质变和发展时期,尤其是社会主义时期藏族建筑发展速度超越了整个藏族建筑的发展历程,民族化文化个性和时代性功能特征分外妖娆。参考文献[1] 杜齐著,向红茄译,西藏考古,西藏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2] 康定民族师专编写组编写,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志,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 年版。[3][5] 杨嘉铭、赵心愚、杨环著,西藏建筑的历史文化,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4] 江道元,西藏卡若文化的居住建筑初探,《西藏研究》,1982(3)。作者单位 :罗桑开珠,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