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梦晗词学十讲(中)-淸麓書舎

    周梦晗词学十讲(中)-淸麓書舎

    周梦晗
    第五讲 论韵位安排与表情关系
    小令短调中的谐婉曲调
    我国诗歌素来是讲究声韵的。韵脚的相谐,一则可使前后呼应,在五音繁会中取得调节的效果;二则表示情感的起伏变化,使得疾徐中节;三则利用收音相同,易于记忆,并引起联想。萧梁刘勰对声韵的作用早就有了精辟的阐明。他说:“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文心雕龙》卷七《声律》第三十三)“异音相从”属于句子中间的字调安排问题,必须四声更替使用,才能取得和谐。这是因为“声有飞沉,响有双叠,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暌,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飏不还,并辘轳交往,逆鳞相比。”(同上)把每个不同字调安排得当,就可做到“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同上)张炎在论“字面”时,也曾提到“词中一个生硬字用不得,须是深加锻炼,字字敲打得响,歌诵妥溜,方为本色语。”(《词源》卷下)我们掌握了这个基本法则,就可以解决句法上的“声病”问题。要想把这些“振玉”、“贯珠”般的好句连缀起来,发挥绝大的感染力,就得进一步讲究韵位的疏密,怎样才最适宜于调节整体的相互关系,取得辞气与声情的紧密结合,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的顶峰。由于唐宋教坊乐家广泛吸收了当时民间流行的新兴曲子,使乐坛上呈现着异样光彩;从而促醒诗人们注意吸取《诗经》、《楚辞》以逮汉魏六朝乐府诗与唐代大诗家在古、近体诗上的创格,穷究声韵的变化,以纳入各种新兴曲子中,遂能对韵位的安排极诸变态。大体说来,一般谐婉的曲调,例以隔句或三句一协韵为标准,韵位均匀,又多选用平声韵部的,率多呈现“纡徐为妍”的姿态。小令短调中,有如前面所提到过的《鹧鸪天》、《小重山》、《定风波》、《临江仙》等调皆是。在同一曲调中,凡属句句押韵的一段,声情比较迫促,隔句押韵的所在,即转入缓和。例如《浣溪沙》的上半阕句句押韵,情调较急;下半阕变作两个七言对句,隔句一协,便趋缓和。《鹧鸪天》除开首连押两韵外,皆隔句一协,那就更为从容谐婉了。至于《阮郎归》,则除下半阕变七言单句为三言两句,隔句一协,显示换气处略转舒缓外,余皆句句押韵,一气旋折而下,使人感到情急调苦,凄婉欲绝。例如第四讲中所提到的晏几道《小山词》和下面所列举的两首词:
    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
    丽谯吹罢小单于,迢迢清夜徂。
    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
    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秦观《淮海居士长短句》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
    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
    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晏几道《小山乐府》
    这三阕同是表达迫促低沉情调,秦作尤为低抑悲苦。除韵位关系外,它那四个五言句子全用“平平平仄平”,平声字在一句中占了五分之四,就更显得情调的低沉,好像杜甫《石壕吏》中“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的凄音,和李白《菩萨蛮》的结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是异曲同工的。
    再看仄韵短调的韵位安排在原则上是否相同。全阕隔句押韵,每句落脚字平仄互用,从整个音节看来是比较谐婉的,例如《生查子》:
    坠雨已辞云,流水难归浦。
    遗恨几时休?心抵秋莲苦!
    忍泪不能歌,试托哀弦语。
    弦语愿相逢,知有相逢否?
    ——晏几道《小山乐府》
    西津海鹘舟,径度沧江雨。
    双舻本无情,鸦轧如人语。
    挥金陌上郎,化石山头妇。
    何物系君心?三岁扶妆女。
    ——贺铸《东山乐府》
    由于每个句子上下相当的地位都用的仄声,就不免杂着一些拗怒的气氛。所以运用这个调子,除了改上下阕首句为“平平仄仄平”较为和婉外,还是适宜表达婉曲哀怨的感情而带有几分激切意味的。如《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李之仪《姑溪词》
    关于句中平仄和整个韵位安排,两个曲调是一致的。
    小令短调迫促情绪与韵位
    此外,有如《青门引》: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
    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
    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张先《张子野词》
    上下阕前两句皆连协,入后上隔两句、下隔一句才协,前急后徐,化短叹为长吁,别是一种情调。又如《天仙子》: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张先《张子野词》
    你看,这前后阕中,除中间夹了一个七言平收句略为舒展语气,恍如长叹一声外,不都是句句押韵,到末了愈转愈急吗?两个三言对句,拖上一个七言单句,不也是显示伤春伤别,情急调苦的最好范例吗?又如《归田乐》:
    试把花期数,便早有感春情绪。
    看即梅花吐。
    愿花更不谢,春又长住,只恐花飞又春去。
    花开还不语。
    问此意年年,春还会否?
    绛唇青鬓,渐少花前语。
    对花又记得,旧曾游处,门外垂杨未飘絮。
    ——晏几道《小山词》
    这上半阕只第四、五句隔句一协,下半阕则除最末两句连协外,皆隔句协韵,但只第二句平收,语气略为和婉,余并仄声收脚,不是又在谐婉中夹有掩映低徊、回肠荡气的情调吗?
    一般说来,句句协韵的,也是韵位过密的,例宜表达激切紧促的思想感情,隔句协韵,也就是韵位均调的,例宜表达低徊掩抑的凄婉情调;后者尤以选用上去声韵部最为适合。我们再看《谒金门》: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冯延巳《阳春集》
    全阕句句押韵,一句一换一个意思,步步逼紧,不是充分活衬出一个伤春少妇的迫切心情来了吗?
    平仄韵递换与感情起伏
    至于一曲之中,平仄韵递换,一般跟着感情的起伏变化为推移。有上下阕四换韵,两句一换,平仄递转的,就是在“辘轳交往”的调声原则上发展而来。例如《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温庭筠,见《花间集》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东北是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江流去!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稼轩长短句·书江西造口壁》
    这一曲调的韵位安排,虽然在整体上看来,相当匀称,但两句一转,句句押韵,便表现为繁音促节,先短叹而后长吁。虽然也可用它来表达沉雄豪迈的壮音,而疾徐缓急间的波澜起伏,基调上还是一致的。
    和《菩萨蛮》的韵位安排大体相近的还有《虞美人》,也是平仄互换,两句一转:
    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花雨。
    晓来庭院半残红,惟有游丝千丈罥晴空。
    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
    美人不用敛蛾眉,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
    ——叶梦得《石林词》
    又有上下阕平仄韵互换,前紧促而后转舒徐的,当以《清平乐》为最好的范例: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李后主词》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稼轩长短句·独宿博山王氏庵》
    上半阕全用仄韵,句句协韵,显示情调紧张;下半阕转平,第三句并改仄收,隔句一协,就显得音节和缓,转作曼声,有缠绵不尽之致,是短调中最为美听的。
    还有全阕句句押韵,例用平韵,而于换头处插入两个仄声短韵,借以加强激越凄怨气氛的,例如《乌夜啼》(又名《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常恨朝来寒重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后主词》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朱敦儒《樵歌》
    都在换头处添上两个仄韵,把语气一振,增强激动的心情,最末以“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九言长句长引一声,也使读者为之凄婉欲绝。
    又有全曲韵位安排显得异常匀称,但在上下阕的结句换上一个同部仄声韵的,也有加强气氛的作用,例如《西江月》:
    携手看花深径,扶肩待月斜廊。
    临分少伫已伥伥,此段不堪回想。
    欲寄书如天远,难销夜似年长。
    小窗风雨碎人肠,更在孤舟枕上。
    ——贺铸《贺方回词》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稼轩长短句·遣兴》
    长调中和婉、凄怨曲调
    长调的韵位安排,由于篇幅愈长,须得铺张排比,有利于开阖变化的格局,那韵位疏密对表情的关系,就更显得重要,也更复杂得多。一般说来,凡是属于音节谐婉的调子,大多数是隔句一协或三句一协,而三句成一片段的格局,又多是用一个单句,一个对句组成。如第三讲所举《满庭芳》中的“山抹微云,天黏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是前对后单,《木兰花慢》中的“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和第四讲所举《八声甘州》中的“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也是如此,不过在对句之上加了一个去声领字,每句收尾除《八声甘州》连用两仄较为拗峭外,余皆平仄递收;再和整篇的两句一协统一起来,就显得奇偶相生,饶有夷犹婉转的姿态。如果遇到须押仄韵的长调也是三句成一片段,再安上一个韵位,如第四讲所举《水龙吟》中的“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一协,而且每句都用仄收,就显得格外挺劲,无复婉曲情致。接着:“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也是三句一协,因为第一句用了平收,也就略为和婉。接着:“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和下半阕的结尾:“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虽然前者四句一协,后者三句一协,句法上也有些变化,但每句都用仄收,就构成整体的清壮拗峭的格局,宜于表达豪爽激动的感情。
    还有的开端连协,接着隔句一协,仿佛五、七言近体诗押韵方式,它的音节是异常和婉的。例如:《风入松》: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
    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
    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吴文英《梦窗词集》
    此音节是何等的轻柔婉转,极掩抑低徊之致,是最适宜于表达和婉情调的。再看南宋初期俞国宝描写西湖春色,也是用的这个调子:
    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
    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
    红杏香中箫鼓,绿杨影里秋千。
    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
    画船载取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
    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
    ——《宋词三百首》
    像这夷犹淡沲的音节态度,是和风光旖旎的湖上春游恰恰相称的。
    和《风入松》这个调子的声容态度有些相近而特显缠绵凄抑情调的,有如《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白石道人歌曲》
    这上下阕都有三句成一片段处,对声韵上的处理,是和《满庭芳》、《木兰花慢》、《八声甘州》等调相同的。但整体的句法变化较多,特别显得悲凉掩抑。两结三用平收,更显得凄咽低沉,哀怨无端,充分表露作者的没落心情,只是“无可奈何”的哀音而已。
    和《扬州慢》的低沉音节有些相近的,例如《高阳台》: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
    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
    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
    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
    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
    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张炎《山中白云·西湖春感》
    这个长调的韵位安排是合于和婉法则的。但在上下阕的中间和结尾都连用平收,就更显出低沉情调,只适合表现哀怨心情。
    还有《忆旧游》的声韵安排,也和《扬州慢》、《高阳台》大体相象。例如周邦彦所写:
    记愁横浅黛,泪洗红铅,门掩秋宵。
    坠叶惊离思,听寒螀夜泣,乱雨萧萧。
    凤钗半脱云鬓,窗影烛花摇。
    渐暗竹敲凉,疏萤照晓,两地魂销。
    迢迢,问音信,道径底花阴,时认鸣镳。
    也拟临朱户,叹因郎憔悴,羞见郎招。
    旧巢更有新燕,杨柳拂河桥。
    但满眼京尘,东风竟日吹露桃。
    ——《清真集》
    像这类掩抑低沉的情调,是适宜于曼声低唱的。它的韵位安排基本上是取得谐婉的。这上半阕的第二、三句,下半阕的第三、四句和结尾两句,都连用平收,是音节低沉的关键所在。幸而最末用了一个“平平去入平去平”的拗句,把它略为振起,便显得有些生意,不致凄婉欲绝了
    韵位远隔的长调
    至于韵位相隔太远,如《沁园春》上下阕都有四句成一片段,句末收音有谐有拗,构成一种庄严整肃气象,是最适宜于铺张排比,显示雍容博大器宇的。除在第四讲已经举了辛弃疾和刘克庄各一首示范外,再拈辛作《再到期思卜筑》一首,加以分析:
    一水西来,千丈晴虹,十里翠屏。
    喜草堂经岁,重来杜老;
    斜川好景,不负渊明。
    老鹤高飞,一枝投宿,长笑蜗牛戴屋行。
    平章了,待十分佳处,着个茅亭。
    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
    解频教花鸟,前歌后舞;
    更催云水,暮送朝迎。
    酒圣诗豪,可能无势?我乃而今驾驭卿。
    清溪上,被山灵却笑,白发归耕。
    ——《稼轩长短句》
    这个长调一开始就连用三个平收的句子,三句成一片段,显得情调有些低沉。可是接着又连用三个仄收的句子,四句成一片段,再在承转处用一个仄声字,领下四个整整齐齐的两联对句,就好像带来行列整肃的两队人马,飞奔上阵,和上面表示出来的前锋队伍互相呼应,军容陡顿振作起来。接着两偶一单,三句成一片段,又化整肃为灵巧。续作阵势变化,前单后偶,也是三句成一片段,显示雍容不迫的气度,是适宜于豪放派作家驰骋笔力的。过片连协两句,显示格局恢张,也使情调骤见紧凑列;下面全同上阕,是构成整体的壮阔气象。没有宏伟开朗的才略襟抱,是很难运用得恰到好处的。
    还有韵位相隔过远,要靠善于换气才能掌握它的音节态度,用来表达缠绵委婉而又紧张迫促的心情,也就是运用“潜气内转”的手法来处理这个特种声韵组织,是要用暗劲的。例如《八六子》: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铲尽还生。
    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
    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秦观《淮海居士长短句》
    这上半阕开端以三字短句起韵,接着两句一协,于谐婉中见紧凑,有人推为“神来之笔”,其实是善于掌握这个曲调的声情关系。接着用一个去声“念”字紧束上文,提领下面两个六言对句和一个四言单句,成一片段。因为末了两句连用平收,骤转低沉,就把末句作成“去平去平”的拗句,使它振起。过片亦紧接一韵,又用两个六言对句,收尾平仄递用,显得和婉中有紧促。接着用“怎奈向”和“那堪”等五个虚字作为转筋换气的关纽,插上一个六言单句,两个四言对句,两个六言对句,一共五句才安上一个韵位,表示情绪的越来越紧,恨不得把千言万语一气吐出。但这紧凑的节奏,非得换气,是唱不下去的,所以这五个虚字也就表示着可使作者便于把握这“潜气内转”的手法。接着一个三言短句,紧跟一个“平平去平去平”的特殊句式,连协两韵,藉作收束,使一点痴情骤然惊醒,情景双融,声辞谐会。这艺术手法是值得我们深入体味的。

    仄调长调的激越与深沉
    该用仄调的长调,一般也多是以隔句押韵或三句一协为准则的。例如《念奴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东坡乐府·赤壁怀古》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铲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
    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
    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
    旧恨春江流未断,新恨云山千叠。
    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
    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稼轩长短句·书东流村壁》
    这个长调的音节是激越高亢的。它的句读安排一般以辛作为标准。它之所以声情激壮,一由整体韵脚,只上下阕两个四言偶句,一个五言单句,构成一个片段,用了一句平收外,其余全用仄收,就自然显示音节的拗怒;二由所用韵脚,一般选用短促的入声韵部,可使感情尽量发泄,不带含蓄意味。但从整体的韵位安排上来看,是相当匀称的,因此能够取得拗怒与和谐的矛盾的统一,适宜表达激壮慷慨的豪迈感情。它那调名的由来,就是有取于唐明皇时女高音歌唱家念奴足够压倒一切噪音的高调。据王灼说:“念奴每执板当席,声出朝霞之上。今大石调《念奴娇》,世以为天宝间所制曲。”(《碧鸡漫志》卷五)这就说明这个长调的声韵安排,是要符合曲调中的高亢音响的。
    又如一般豪放派作家所共爱使用的《贺新郎》:
    绿树听鹈鴂。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稼轩长短句·别茂嘉十二弟》
    湛湛长空黑。
    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
    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
    看浩荡千崖秋色。
    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
    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
    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
    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
    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
    鸿北去,日西匿。
    ——刘克庄《后村别调·九日》
    这一长调的韵位安排,除上下阕第四韵的单句为全篇筋节,连协两韵,较为紧促外,余并隔句一协,是合乎谐婉法则的。但全阕无一句不用仄收,而且用的韵部又属短促的入声,因而构成拗怒多于和婉的激越情调。比起《念奴娇》来,此调更适合抒写英雄豪杰激昂奋厉的思想感情。虽然这两个长调在宋人已多改用上去声韵部,一样也适于表达清壮情调,但会略转沉郁一路,和《摸鱼儿》差相仿佛。
    关于《摸鱼儿》的音节,是属于“吞咽式”参阅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刊于《饮冰室文集》的,已在第三讲中提到过。它所以适宜表达哽咽情调,除了句法上的参差变化安排得很恰当外,它的主要关键,还在上下阕的腰腹,以一个三言短句、一个上三下七的长句和一个四言偶句组成,而且句句协韵,就格外显出一种低徊掩抑、欲吞还吐的特殊情调。例如辛词上阕:“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和下阕:“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等句,就是这个长调的筋节所在。在连协三韵后,跟着把韵位转入疏阔,变为三句一协,便感千回百折,到此倾泻不下,勉为含蓄,构成整体的幽咽情调,是够使作者和读者回肠荡气的。
    像这一类型的“近”词,适宜表达抑塞磊落的幽咽情调的,莫过于《祝英台近》: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倩谁唤、流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呜咽梦中语:
    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
    却不解、将愁归去?
    ——《稼轩长短句·晚春》
    采幽香,巡古苑,竹冷翠微路。
    斗草溪根,沙印小莲步。
    自怜两鬓清霜,一年寒食,又身在云山深处。
    昼闲度,因甚天也悭春,轻阴便成雨。
    绿暗长亭,归梦趁风絮。
    有情花影阑干,莺声门径,解留我霎时凝伫。
    ——吴文英《梦窗词集·春日客龟溪,游废园》
    这一“近”词的声韵组织,无论从句度长短和韵位安排上,都是煞费经营,极尽奇偶相生、低徊掩抑能事的。上下阕都用上了三个平收的句子,和仄收的句子互相参错,构成刚柔相济的声容之美。而在某些句子中的平仄安排,略作拗怒,有如“烟柳暗南浦”,“十日九风雨”,“才簪又重数”,“哽咽梦中语”等,都作“平仄仄平仄”或“仄仄仄平仄”,在每个句子的中心显示激情,接着换上一个谐婉的四言和六言平句,紧跟情绪的发展,由隔句一协转入三句一协,使在低徊欲绝的情景中,更作千回百折、回肠荡气的怨抑凄调,是最值得深入体味的。
    慢曲中复杂的韵位与感情关系
    谈到宋代深通音律的作家,如柳永、周邦彦、姜夔等所创作或爱选用的慢曲长调,它的韵位变化跟着外境转换和感情起伏为推移,那就更为复杂得多了。兹更举例略加说明如下:
    (一)《长亭怨慢》:
    渐吹尽、枝头香絮,是处人家,绿深门户。
    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
    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
    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
    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
    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
    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
    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
    ——《白石道人歌曲》
    (二)《六丑》:
    正单衣试酒,恨客里、光阴虚掷。
    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
    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
    钗钿堕处遗香泽。
    乱点桃蹊,轻翻柳陌。
    多情最谁追惜?
    但蜂媒蝶使,时叩窗隔。
    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
    静绕珍丛底,成叹息。
    长条故惹行客。
    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
    残英小、强簪巾帻。
    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
    漂流处、莫趁潮汐。
    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清真集·蔷薇谢后作》
    (三)《夜半乐》:
    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
    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
    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泛画鹢、翩翩过南浦。
    望中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
    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纱游女,避行客、含羞笑相语。
    到此因念:
    绣阁轻抛,浪萍难驻。
    叹后约丁宁竟何据?
    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天暮。
    ——《乐章集》
    《长亭怨慢》是姜夔的自度曲,所谓“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的。它的音节态度,于清劲中见峭折,亦复摇曳生姿。《六丑》是周邦彦创作的犯调。据周密记邦彦自称:“此犯六调,皆声之美者,然绝难歌。昔高阳氏有子六人,才而丑,故以比之。”(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一引《浩然斋雅谈》)它的整个音节之美,显示于韵位的疏密递变和句式的奇偶相生,欲断还连,千回百折,而又一气贯注,摇筋转骨,极诸变态,其艺术性的绝特,也是清真创调中所罕见的。《夜半乐》传为唐人旧曲。据段安节《乐府杂录》称:“明皇自潞州入平内难,半夜斩长乐门关,领兵入宫剪逆人,后撰此曲。”(《碧鸡漫志》卷四引)由此说来,这该是一套武舞曲,所以象征开阖变化的阵容,而又于一气驱使的格局中,备见激壮苍凉、纵横排奡奡音傲,排奡:文笔矫健的雄杰姿势。虽然柳永用来抒写羁旅行役之感,而伟岸奇丽的格局,还是可从音节态度上想像得之的。

    第六讲 论对偶
    对偶的形式与对法
    由于汉民族语言具有便于作成对偶的特性,所以上溯周秦典籍,下逮近代歌谣,乃至口头戏谑,常是采取这种排偶形式。这一形式是素来就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
    把对偶形式由偶然产生发展成为有意识的大量创作,这是魏晋以来逐渐讲究声律的结果。所以刘勰在写过《声律》、《章句》之后,接着就有专篇讨论这个对偶问题。他说:
    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
    这是说明在文学语言中多用对偶,也是合乎规律的。他又提出四种对法:
    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文心雕龙》卷七《丽辞》第三十五
    他把“双比空辞”叫作“言对”,“并举人验”叫作“事对”,“理殊趣合”叫作“反对”,“事异义同”叫作“正对”。这四种对法概括了对偶的主要形式,直到唐人近体诗的格式全部完成之后,又定出一种共同遵守的规格,也就是两个长短相同的句子构成对偶时,在相同的地位,它的语义要相当(也就是虚实相当),字调要相反(也就是平仄相反),才算适合对偶的法则。这好比两个人配成一对夫妻,必须是一男一女,也就是古人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样构成的对偶,结果是十分和谐的。唐人所写的五、七言律诗和骈文、律赋,都以这两条规律为绝对共遵的标准。至燕乐曲兴起之后,虽然句式的错综变化不可胜穷,但依据“奇偶相生、轻重相权”的八字法则,讲求对偶的精巧,还得提到首要的地位。
    常见于小令短调的谐婉对法
    一般对法和近体诗相同的,以小令短调为最多。约略举例如下:
    ㈠三言对:
    青箬笠,绿蓑衣。
    ——张志和《渔歌子》
    柳丝长,春风细。
    惊塞雁,起城乌。
    玉炉香,红蜡泪。
    眉翠薄,鬓云残。
    ——温庭筠《更漏子》
    水为乡,蓬作舍。
    酒盈杯,书满架。
    ——李珣《渔歌子》
    倾绿蚁,泛红螺。
    兰棹举,水纹开。
    ——李珣《南乡子》
    村舍外,古城旁。
    ——苏轼《鹧鸪天》
    花不语,水空流。
    春悄悄,夜迢迢。
    ——晏几道《鹧鸪天》
    ㈡四言对: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
    ——晏殊《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秦观《踏莎行》
    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王雱《眼儿媚》
    ㈢五言对:
    雨暗初疑夜,风回便报晴。
    卯酒醒还困,仙村梦不成。
    ——苏轼《南歌子》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
    谁知巴峡路,却见洛城花。
    幽花香涧谷,寒藻舞沦漪。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和风春弄笛,明月夜闻箫。
    青釭挑欲尽,粉泪浥还垂。
    ——苏轼《临江仙》
    相逢俱白首,无语对西风。
    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晁补之《临江仙》
    草平天一色,风暖燕双高。
    难回巫峡梦,空恨武陵桃。
    ——李之仪《临江仙》
    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
    ——辛弃疾《临江仙》
    一灯人著梦,双燕月当楼。
    瘦应因此瘦,羞亦为郎羞。
    ——史达祖《临江仙》
    乱山明月晓,沧海冷云秋。
    ——段成己《临江仙》
    冰壶天上下,云锦树高低。
    向来元落落,此去亦悠悠。
    清泉明月晓,高树乱蝉秋。
    ——元好问《临江仙》
    ㈣六言对: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晏几道《临江仙》
    鸠雨催成新绿,燕泥收尽残红。
    ——陆游《临江仙》
    倦客如今老矣,旧时不奈春何!远眼愁随芳草,湘裙忆著春罗。
    ——史达祖《临江仙》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
    ——司马光《西江月》
    凤额绣帘高卷,兽镮朱户频摇。
    好梦狂随飞絮,闲悉浓胜香醪。
    ——柳永《西江月》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苏轼《西江月》
    月侧金盘堕水,雁回醉墨书空。
    蚁穴梦魂人世,杨花踪迹风中。
    ——黄庭坚《西江月》
    似有如无好事,多离少会幽怀。
    不寄书还可恨,全无梦也堪猜。
    ——晁补之《西江月》
    落寞寒香满院,扶疏清影侵门。
    皎皎风前玉树,盈盈月下冰魂。
    ——谢逸《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
    青史几番春梦,黄泉多少奇才。
    ——朱敦儒《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
    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
    ——辛弃疾《西江月》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张孝祥《西江月》
    睡处林风瑟瑟,觉来山月团团。
    句稳翻嫌白俗,情高却笑郊寒。
    ——朱熹《西江月》
    零落不因春雨,吹嘘何假东风。
    有艳难寻腻粉,无香不惹游蜂。
    ——曹希蕴《西江月》
    断送一生惟有,破除万事无过。歇后语
    花病等闲瘦弱,春愁没处遮拦。
    ——黄庭坚《西江月》
    ㈤七言对: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浥露似沾巾。
    ——刘禹锡《望江南》
    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漫斜晖。
    ——李煜《浣溪沙》
    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
    ——孙光宪《浣溪沙》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早是出门长带月,可堪分袂又经秋。
    ——张泌《浣溪沙》
    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
    ——欧阳修《浣溪沙》
    衣化客尘今古道,柳含春意短长亭。
    户外绿柳春系马,床前红烛夜呼卢。
    ——晏几道《浣溪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
    红玉半开菩萨面,丹砂秾点柳枝唇。
    ——苏轼《浣溪沙》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沙》
    风约帘衣归燕急,水摇扇影戏鱼惊。
    ——周邦彦《浣溪沙》
    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
    突兀趁人山石狠,朦胧避路野花羞。
    引入沧浪鱼得计,展成寥阔鹤能言。
    ——辛弃疾《浣溪沙》
    茅店竹篱开席市,绛裙青袂劚姜田。
    ——范成大《浣溪沙》
    红蓼一湾纹私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
    ——张孝祥《浣溪沙》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
    ——陆游《浣溪沙》
    玉鸭熏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
    ——李清照《浣溪沙》
    深院下关春寂寂,落花和雨夜迢迢。
    ——韩偓《浣溪沙》
    风飏游丝随蝶翅,雨飘飞絮湿莺唇。
    ——珍娘《浣溪沙》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外离愁三月雨。
    窗间斜月两眉愁,帘外落花双泪堕。
    ——晏殊《玉楼春》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
    织成云外雁行斜,染作江南春水浅。
    ——晏几道《玉楼春》
    归帆初张苇边风,客梦不禁篷背雨。
    ——苏庠《木兰花》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晏几道《鹧鸪天》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苏轼《鹧鸪天》
    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黄庭坚《鹧鸪天》
    燕惊午梦周遮语,蝶困春游落拓飞。
    ——李元膺《鹧鸪天》
    晴云欲向杯中起,春色先从脸上来。
    ——赵令畤《鹧鸪天》
    春风搅树花如雨,夕霭迷空燕趁门。
    ——吕渭老《思佳客》
    拖条竹杖家家酒,上个篮舆处处山。
    ——朱敦儒《鹧鸪天》
    双檠分焰交红影,四座春回粲晚霞。
    ——侯寘《鹧鸪天》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千章云木钩辀叫,十里溪风罢亚香。
    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人情辗转闲中看,客路崎岖倦后知。
    已通樵径行还碍,似有人声听却无。
    轻鸥自趁虚船去,荒犬还迎野妇回。
    乱云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日影来。
    自从一雨花零落,却爱微风草动摇。
    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辛弃疾《鹧鸪天》
    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张炎《鹧鸪天》
    物情渐逐云容好,欢意偏随日脚长。
    ——石孝友《鹧鸪天》
    酒阑更喜团茶茗,梦断偏宜瑞脑香。
    ——李清照《鹧鸪天》
    楼中燕子能留客,陌上杨花也笑人。
    多情却被无情恼,今夜还如昨夜长。
    一江春水何年尽?万古清光此夜圆。
    只缘携手成归计,不恨埋头屈壮图。
    旧时逆旅黄粱饭,今日田家白板扉。
    浮萍自合无根蒂,杨柳谁教管送迎?
    ——元好问《鹧鸪天》
    这上面所举的一些对句,和唐人的律诗、律赋是一般的写法,都是以声调和谐、铢两相称为准则的。
    略带拗怒的对句
    至于一联之中,音节略带拗怒,这在小令短调是比较少的。就连长调慢词,不用领格字的五、七言对句,拗的也不怎样的多。有的拗在句中的,例如《破阵子》: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晏殊
    身外傥来都似梦,醉里无何即是乡。
    ——苏轼《十拍子》
    蜡屐登山真率饮,筇竹穿林自在行。
    ——陆游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
    有拗在句尾的,例如《满江红》:
    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
    ——柳永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苏轼
    麦影离离翻翠浪,泉声[氵虢][氵虢]敲寒玉。
    ——葛剡
    十幅云帆风力满,一川烟暝波光阔。
    ——蔡伸
    点点不离杨柳外,声声只在芭蕉里。
    ——张孝祥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
    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
    白羽风生貔虎譟,青溪路断鼪鼯泣。
    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
    马甲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
    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
    琴里新声风响珮,笔端醉墨鸦栖壁。
    宝马嘶归红旆动,龙团试水铜瓶泣。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
    似整复斜僧屋乱,欲吞还吐林烟薄。
    少日对花浑醉梦,而今醒眼看风月。
    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栖栖者蜂和蝶。
    ——辛弃疾
    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
    生怕客谈塞榆事,且教儿诵花间集。
    看山看水身尚健,忧晴忧雨头先白。
    空有鬓如潘骑省,断无面见陶彭泽。
    ——刘克庄
    河汉低垂天欲近,乾坤浩荡秋无极。
    ——卢祖皋
    有物揩磨金镜净,何人拿攫银河缺。
    ——史达祖
    何处征帆云杪去,有时野鸟沙边落。
    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著。
    花树得晴红欲染,远山过雨青欲滴。
    ——吴潜
    池碎瀑声荷捧雨,径涵愁影篁筛月。
    ——李昂英
    底处未嫌吾辈在,此心说与何人得。
    ——方岳
    紫燕雏飞帘额静,金鳞影转池心阔。
    ——吴文英
    锦树摧残胡蝶老,冰绡剪破鸳鸯只。
    ——元好问
    像这一类的对句,于和谐中见拗怒,关键只在每句的收脚都用仄声,就使人感到峭拔劲挺,显示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颜色,所以许多豪放作家都爱使用。

    长调慢词中对句的提挈与收束
    至于长调慢词中的对偶,是变化多端的。有的和谐,有的拗怒,有的亦谐亦拗,参互用之。一般多用领格字给以提挈,或一联之后束以单句,例如《八声甘州》: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柳永
    又如《水龙吟》: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辛弃疾
    兼用领格字并取得“奇偶相生”妙用的,要以《清真词》的变化为最多。例如第四讲中提到过的《兰陵王》和下面所举《大酺》的前片:
    对宿烟收,春禽静,飞雨时鸣高屋。
    墙头青玉旆,洗铅霜都尽,嫩梢相触。
    润逼琴丝,寒侵枕障,虫网吹黏帘竹。
    邮亭无人处,听檐声不断,困眠初熟。
    奈愁极频惊,梦轻难记,自怜幽独。
    你看它这平列和单行的队伍,是怎样的错综变化而又脉络相通。写巨幅长篇,是要在这关节眼里悉心玩索的。
    至于以一个领格字领四个四言偶句,也有的全谐,有的全拗,有的半谐半拗,关键多在落脚字。
    ⑴一字领八字全谐的偶句:
    羡金屋去来,旧时巢燕;土花缭绕,前度莓墙。
    ——周邦彦《风流子》
    念取酒东垆,尊罍虽近;采花南圃,蜂蝶须知。
    ——周邦彦《红罗袄》
    ⑵一字领八字全拗的偶句:
    念渚蒲汀柳,空归前梦;风轮雨楫,终辜前约。
    ——周邦彦《一寸金》
    ⑶一字领八字半拗半谐的偶句:
    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
    ——辛弃疾《沁园春》
    ⑷不用领格八字全谐的偶句:
    砧杵韵高,唤回残梦;绮罗香减,牵起余悲。
    ——周邦彦《风流子》
    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
    ——张耒《风流子》
    至于以一字领四字偶句的,有如下例:
    ⑴谐句:
    爱停歌驻拍,劝酒持觞。
    ——周邦彦《意难忘》
    仗酒祓清愁,花消英气。
    ——姜夔《翠楼吟》
    ⑵拗句:
    料舟移曲岸,人在天角。
    ——周邦彦《解连环》
    ⑶半谐半拗句:
    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周邦彦《兰陵王》
    又有以一字领五字偶句的,例如:
    观露湿缕金衣,叶映如簧语。
    ——柳永《黄莺儿》
    又有以一字领六字偶句的,例如:
    ⑴谐句:
    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秦观《八六子》
    ⑵拗句:
    有翩若惊鸿体态,暮为行雨标格。
    ——聂冠卿《多丽》
    叹事逐孤鸿尽去,身与塘蒲共晚。
    ——周邦彦《西平乐》
    又有以两字领六言偶句的,例如:
    ⑴谐句:
    那堪片片飞花弄晚,濛濛残雨笼晴。
    ——秦观《八六子》
    ⑵拗句:
    似觉琼枝玉树相倚,暖日明霞光烂。
    拗怒音节构成的排偶
    周邦彦是最爱运用拗怒的音节来作成排偶的。像下举五言四排句就是他的特点:
    高柳春才软,冻梅寒更香。暮雪助清峭,玉尘散林塘。
    ——《红林檎近》
    这类排句也偶见于别的词家,例如:
    花径款残红,风沼萦新皱。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
    ——李之仪《谢池春慢》
    绣被掩余寒,画幕明新晓。朱槛连空阔,飞絮知多少!
    ——张先《谢池春慢》
    大概他们都是想运用杜甫写拗体诗的手法来入曲子词,为倚声家别开生面的。
    暗藏在单行中的对偶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手法,把对偶暗藏在单行队伍中,如不仔细地观察,就要忽略过去。例如:
    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
    ——柳永《戚氏》
    隔窗寒雨,向壁孤灯,弄余照。
    风披宿雾,露洗初阳,射林表。
    微呈纤履,故隐烘帘,自嬉笑。
    河阴高转,露脚斜飞,夜将晓。
    ——周邦彦《早梅芳近》
    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
    ——姜夔《长亭怨慢》
    像这一类的例子当然还不在少数,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结论
    学填词必得先学作对偶,关键是要取得词义和字调的稳称、和谐和拗怒的统一。而在长调慢词中,尤其要把这项功夫锻炼得到家,才能举重若轻,使思想感情和声调色彩吻合无间。要达到杜甫《丽人行》所称:“肌理细腻骨肉匀”的高度,是得要大费琢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