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梦晗论语:孟懿子问孝(2—5)-经义工坊

    周梦晗论语:孟懿子问孝(2—5)-经义工坊

    周梦晗
    为政之德,首先在于做人;做人的根本,在于孝亲。连自己亲人都不知道不懂得“孝”的人,肯定不能孝于国家。孔子在这里专门从为政的角度论述“孝”。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孟懿子,姓仲孙,名何忌,“懿”为谥号。鲁国的大夫,其父亲为孟僖子。孟僖子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
    无违,不违背礼制。
    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
    御,驾驭马车。
    孟孙,指孟懿子。
    【译文】
    孟懿子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就是)不要违背礼制。”
    樊迟为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向我请教(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就是)不要违背礼制’。”樊迟说:“(不要违背礼制)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世的时候,要按礼的要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以后,要按礼的要求安葬他们,按礼的要求祭祀他们。”

    孔子非常重视孝,要求人们必须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必须做到这一点。《论语?学而》强调“慎科追远”,其要求与此相近。但这里着重讲的是,既要尽孝道,又不能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道。
    从“孝”字本义看,为“老”字头、“子”字底,老代表父母,子代表儿女。从孕育生命之始,父母就同儿女一体;儿女降生于世,肉体上与父母分开,但心仍然同为一体,这就是孝。父母在世之时,我们应心存感恩,孝老敬老;父母去世以后,我们应用葬礼和祭礼表达孝心。真正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孝才圆满。

    孝是过去无始、未来无终。但是,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孔子用一个“礼”字贯穿始终,从生和死两个方面来教导人们如何尽孝。人们只要处处循礼、遵礼,克己复礼,就能够慢慢回归自性。依礼而行为孝,一生依礼而行,没有丝毫违背,则为至孝。能尽孝道就能尽人伦,就能处理好各种家庭关系,继而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人人都尽到本分,社会就能够安定。
    孔子为什么以“礼”来解释孝?这和当时的背景有关。春秋中期之后,鲁国政权转入贵族大臣手中。长期掌握实权主要是鲁庄公的三个弟弟季友、叔牙、庆父的子孙,称为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即所谓“政在大夫”。他们都是鲁桓公之后,故称“三桓”。他们在平时、葬礼、祭礼上不仅使用鲁国国君的礼仪,有的甚至使用天子的礼仪。孟懿子是孟孙氏的后代。孔子其实是在委婉地训导孟懿子,要真正尽孝就不能违礼,特别是作为大夫,不能位于国君之上,应该把权力交回给国君。君为上,臣为下,这才是礼。
    过犹不及,均为失礼。“礼”既是法天则地的次序,也是待人接物的态度。礼仪超出应有的份位,偏行僭越,就会陷父母宗族于不义,是大不孝;据其应有的份位,谨慎行事而不僭越,才是大孝至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