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梦晗诛灭吕氏的周勃是汉家的功臣还是罪臣?-小书房1538

    周梦晗诛灭吕氏的周勃是汉家的功臣还是罪臣?-小书房1538

    周梦晗

    本期话题
    根据《史记· 高祖本纪的记载》,刘邦临死之前曾经向吕后留下一份充满悬疑的政治遗嘱:“安刘氏者必周勃也!”
    如果周勃真是汉家的柱石之臣,为什么刘邦临死之前不向他托孤而要向“篡权乱政”的吕后交代后事呢?楔子

    公元前195年,因淮南王黥布造反而御驾亲征的汉高祖刘邦被一支冷箭射伤了。
    吕后延请良医前来诊治,医生委婉地说:“病可治。”
    刘邦明白,“可治”并非“可愈”,自己的生命就要走到油尽灯枯的终点了。与其在药物的维持下苟延残喘,不如洒脱地面对命运的安排。
    “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赏赐了诊金之后,刘邦罢退了医生。

    想到刘邦死后少主临朝的困局,忧心忡忡的吕后问道:
    “陛下百岁后,萧相国(萧何)一旦去世,令谁代之?”
    刘邦说:“曹参可。”
    “曹参之后呢?”
    “王陵。不过王陵这个人脾气太直,不懂权变,陈平可以做他的助手。陈平智谋有余,但独挑大梁似乎力不能支。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周勃也!可令为太尉。”

    刘邦的这份政治遗嘱似乎是对此后十几年汉朝政局的准确预言。
    七年之后的公元前188年,刘邦的继任者汉惠帝刘盈中道崩殂。
    吕太后临朝称制,执意打破刘邦当年与群臣定下的“白马之盟”——“非刘姓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要封吕家的侄子们为王。
    刚正不阿的右丞相王陵第一个站出来反对,随即遭到解职。
    孤立无援的左丞相陈平屈从了吕太后的独断专行,吕产、吕禄相继被封梁王、赵王,并实际控制了京城南、北二军。

    吕太后驾崩之后,在丞相陈平的策划下,太尉周勃夺取了南北二军的兵权,将吕氏家族斩尽杀绝,扶立高皇帝刘邦的第四子刘恒登基称帝,由此开启了西汉“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壹 谁在威胁刘氏
    “安刘氏者必周勃也!”
    高皇帝的这份政治遗嘱曾被《史记》、《汉书》和《资治通鉴》共同采用,有司马迁、班固和司马光三位大史学家联名作保,这份遗嘱的真实性很少受到后来人的质疑,但我坚定地认为它作伪的可能性非常大。
    事实上,只要我们稍微做一点推敲,就会发现其中存在着许多难以弥缝的破绽。

    首先,按照《史记·高祖本纪》的记载,这份遗嘱是刘邦临死前交代给吕后的。
    “安刘氏者必周勃也”,如果刘邦真的说过这番话,那么言下之意是他判断自己死后刘氏政权一定会受到某种外来的威胁。
    而从后来的形势发展看,“危刘氏者”似乎就是指吕后的家族吕氏。
    要是刘邦真的认为吕后和她的家族是刘氏政权的最大威胁,而周勃才是帮助刘氏转危为安的那个人,为什么他不向周勃托孤而向吕后交代后事呢?
    退一步讲,吕后要真是威胁刘氏的罪魁祸首,刘邦交代这份遗嘱等于跟她摊牌。以吕后的心狠手辣,临朝称制的她还能让周勃安安稳稳地做这个太尉吗?
    但我们看到,从刘邦驾崩到吕后去世的这十四年里,周勃安然无恙,吕后并没有做出任何针对他的行动,这又该作何解释呢?

    其次,吕后并没有在刘邦尸骨未寒的时候就处心积虑地策划让自己的娘家侄子们做诸侯王。
    实际情况是,在刘邦死后,汉惠帝执政的整整七年当中,吕后都没有提出过“王诸吕”的想法。
    直到汉惠帝驾崩,太子尚在幼冲,主少国疑,吕后担心镇不住刘邦一手带出来的这帮子从龙功臣,这才想到了让自己的娘家侄子们来帮一把手。
    要知道,在接替父亲刘邦成为帝国的新皇帝时,汉惠帝刘盈只有17岁。
    刘盈先于母亲吕太后去世是一个非常偶然的事件。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刘邦在生前能够准确地预测到这一点。
    如果汉惠帝健在,随着他的日渐成熟,西汉政权当日趋稳固,吕后又何必搬出自己的娘家侄子们来帮忙呢?
    所以,把吕后塑造成汉高祖刘邦的“败家娘们儿”是地地道道的政治诬陷。

    在弥留之际,刘邦心中那个对刘家天下威胁最大的人是谁?
    我以为,恰恰是以周勃为代表的异姓军功贵族。
    七年的天子生涯,刘邦所做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了要限制这些人对刘氏政权的威胁。

    在公元前202年,刘邦终于杀死了项羽,建立了崭新的西汉王朝。
    但是这个表面统一的新帝国却处处潜藏着战乱的隐患。
    当初,为了争取韩信、彭越等实力派军阀的支持以击败项羽,刘邦不得不向他们让渡政治利益,封他们为异姓诸侯王。
    但这些异姓诸侯国的建立,实际上让西汉初年的政治版图重又回到了战国时代秦与六国东西对峙的旧格局。

    西汉最杰出的政治设计师刘敬在劝说刘邦定都关中的时候这样陈述了自己的理由:
    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扼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扼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刘敬的话归结起来,精神就是八个字:“丢掉幻想,准备打仗!”
    要掌控天下局势,刘邦必须抢占地利。
    西据关中,仿效当年的秦始皇横扫六国、混一宇内,用战争手段把这些异姓诸侯国一一剪除,始是必行之道。
    刘邦后来也的确是这样做的。
    楚王韩信、韩王韩信、代相陈豨、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这些曾经雄踞一方的诸侯在刘邦的屠龙刀下一一灰飞烟灭。
    但消灭这些异姓诸侯之后,作为秦始皇的忠实信徒,刘邦却没有在这些诸侯国的故地全面推行秦朝的郡县制,而是就地分封刘家的子侄们为王,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可能是这样的:
    西汉初年的封建是王、侯两级制。王国具有相对独立的人事、财政和军事权力,异姓诸侯王一旦之国就会成为割据一方的实力派军阀,他们对皇权的威胁是外在的。
    而封侯的异姓功臣只能享受侯国产出的租税,不能实际掌握侯国的治权。
    在尚未完成从军政府向文官政府转变的西汉初期,封侯的异姓军功贵族往往在中央担任重要官职,周勃、陈平、灌婴便是其中的代表。
    这些人坐在中朝,他们对皇权的威胁近在肘腋。把刘姓宗亲封到地方为王,目的就是为了要牵制这些在中央辅政的侯爵功臣们。
    以刘姓诸侯制约异姓功臣,刘邦建立的这个政治制衡机制是有效的,它在后来汉文帝刘恒登基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公元前180年,陈平、周勃发动政变诛灭诸吕,随即向身在代国的刘恒去书,请他来长安继位称帝。代国群臣对这封邀请书普遍抱有怀疑与抗拒的态度,郎中令张武说:
    汉大臣皆故髙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此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今已诛诸吕,新喋血京师,此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愿大王称疾毋往以观其变。
    ——《史记·孝文本纪》
    张武的观点在代国群臣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他认为周勃等人对汉朝的忠诚并不可靠,只是畏于高祖和吕后的权威才不得不暂时屈服。现在他们发动政变,大开杀戒,究其用心,实属叵测。
    而主张刘恒接受邀请的少数派宋昌则说:
    髙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盘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强。
    ——《史记·孝文本纪》
    刘家这么多叔伯兄弟在地方为王,个个手里有兵有粮。有他们做后盾,料周勃等人不敢轻举妄动,刘恒大可坦然接受邀请,去长安即位。
    最终的事实印证了宋昌的预测,刘恒确实是在这样的制衡机制保障下顺利成为了汉朝新君。

    耐人寻味的是代国君臣对周勃的态度:无论是主张接受邀请的宋昌还是主张拒绝邀请的张武,双方都没有表现出对周勃的政治品质的信任。
    如果周勃真是高帝刘邦相中的安邦定国之人,为什么刘恒君臣对他连起码的信任都没有呢?

    欢迎加我私人微信
    往期精彩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
    音乐|许巍《空谷幽兰》
    关注我 们
    小书房1538
    同文学来一场充满温情与敬意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