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梦晗语文批评与建设-书之道

    周梦晗语文批评与建设-书之道

    周梦晗语文批评与建设
    ◇舟之梦

    这是一个信息时代,这是一个互联网时代,也是一个自媒体时代,也是一个言论自由时代,人们通过各种平台发出的言论往往不像正式出版物那样严谨了。没有经过必要“审查”的言论往往是随心所欲的,有些甚至是极不负责任的。对于这些言论,我们要谨慎“拿来”,理智地分析研判它,不可听风就是雨,不可不合吾意就大加贬斥,亦不可合吾意就夸大其辞!这都无益于建设,前者是“棒杀”,后者是“捧杀”!
    鲁迅先生说过:“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同样,偏激和自赏决不会显得就高明,吹毛求疵决不能算作是完善,批判和讽刺决不是心怀善意,攻击和破坏决不是为了建设。对于中国语文,我们应以建设的心态来促其发展,而不是显摆、挑剔和毁灭。
    自从温儒敏教授主编部编《语文》教科书后,对于温教授及部编《语文》的批评就不绝于耳。批评者并非是什么“小鱼小虾”,多是一些在语文领域有一定研究的甚至是有专长的,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语文特级教师和教授。有的批评是商榷的,是中肯的,是有为了完善的,是有建设性的;有些批评是变味的,是攻击性的批判,对中国语文建设是具有破坏性的彻底否定;有些批评是偏激狭隘的,是混淆视听的,是干扰制造混乱的。
    我也是对温教授的“批评”者,对于他关于高考倒逼、读整本书、名著择选、写作系统等观点,都有不同看法。但这种“批评”意见绝不是攻击,而是希望中国语文建设更健康。我与温教授谈不上熟识,仅在几次学术交流会上见过面,但并不削弱我对他的敬佩;也算不上陌生,但并不影响我对当代语文的批评,温教授也没有因为我的批评而不高兴。
    尖锐的甚至刻薄的批判并不代表理论的成熟、深刻与高明。我们中的这些有影响力的批判者,就中国语文整体性建设上,其语文理论成就就相对成熟且公允来说,尚远远不及,且目前国内也不容易找不到与温教授比肩的第二人。这些批判要么是一鳞半爪,要么是吹毛求疵,要么是牛头不对马面,要么是得陇望蜀,要么是哗众取宠,缺乏基本的建设心态,毫无建设性。人们有一种亲近新奇的天然心理,对不刊之论毫无兴趣,对奇谈怪论倒信以为真,这些批判者的粉丝不少!所以,这些批判者不负责任的满腹牢骚的言论对中国语文建设是很有破坏性的。
    这第二人怎么理解?打个比方?王国维对于词学的研究与龙榆生对于词学的研究,王国维的研究是碎片化的表现而整体意识中却是卓越的,而龙榆生的研究是整体性的建树而整体高度上低格。所以,对于词学,我们依然认为王国维非常了不起,龙榆生可以算作词学第二人。
    为什么?高度、深度使然。对于词学,王国维词学深度深于龙榆生;对于词,王国维的词学高于他自身词的创作实践。对温儒敏批评的“卓越者”,相较于王国维与龙榆生,还远没有达到龙榆生贴近王国维的那种接近差,甚至说,他们对于中国语文的整体认知,还只是皮毛而已。做“教师素养”研究已十年多了,本来是致力于给普通语文教师做百余种系列语文素养书看的,今天看来,就是我们所谓对语文有研究的卓越者也该好好看看了。不说都看,随意挑几种,读了就知道自己功底深厚不深厚、见识浅薄不浅薄了!
    王国维先生是不是就高不可攀呢?非也!王国维不仅是词学研究者,也是其词学实践的词之创作者。他创作词115首(手稿96首),在笔者看来,这百余首挑不出一首可以与辛词《青玉案》相比肩,百余首词之巨的影响力也尚远不及他只言片语的境界说。就千年来的词作来说,王国维不仅算不上第二人,能居中游就算高评了。有高深词学理论水平,作词应当不是难事,但作出有境界的词并不容易。因为词创造并不完全受词学理论约束,而是不仅与词作者心胸、思想、情怀、意趣、品格、追求、性格等素养有关,而且也非常容易受境遇、情绪、环境等变化着的因素影响,所以,即使同一作者,此一时彼一时,他创作出的词的格调也是不一样的。
    我不反对语文研究者对温先生的批评,但希望是利于对中国语文建设的批评,而不是个人攻击性、对中国语文具有破坏性的“批判”。这无益于中国语文建设和发展。我们有些人自以为是中国语文研究标杆第一人而不过是没有官方大力支持罢了,因而对温教授牢居官方首位耿耿于怀而攻击。这种心态与做派也未免可笑。这使我想起了一些半瓶子儿童作家对于曹文轩的态度,他们一直认为曹文轩在儿童文学的地位使自己在儿童文学的地位受到压制,于是常常攻击曹文轩。其实,他的儿童文学创作成就与曹先生根本就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温儒敏和曹文轩这两位先生,与他们虽然不熟识,但我一直非常尊重他们,即使在发表对他们批评意见的时候也是。他们的一些关于中国语文的主张,我如果直感不对,就去深入研究,研究后我仍然认为不对,就会撰文批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批评也只是据己之见本真批评而已,绝不搞攻击性批判。
    我们语文人,许多对语文的研究尚肤浅,可是胆子特别大。胆子大没有什么不好,利于创新嘛。不过,这是初生牛犊式的胆子大,是不知天高地厚的胆子大,还是不知自己半斤八两的胆子大?事实上,我们中的许多批评者并不是初生牛犊,恰恰是对语文有一定研究的大牛甚至是老牛,只是因为自己没有被重用而“怀才不遇”地牢骚满腹地在发泄。这怎么行?没有博大精深、虚怀若谷的胸怀,是做不出一流学术的。

    真若酷爱语文,你还在意官方重用吗?道理很简单,官方不重用你,自己的语文研究就停止了吗?既然没有停止,怎么不见卓越语文之研究呢?还是自己研究不深刻,才力不够啊!要命的是,许多批判者实际是跟风批判,没有自己的主见,是为了火一把;还有些批判中国语文者,实际上他连语文教科书都没有做过系统研究,甚至连看就没看,就凭着自己的见解“开炮”了。功利心太重了,功利心太重不仅做不出一流之学术,连站得住脚的学术也做不出来。
    对温教授的批评,语文人群里不乏能人,也不乏批评之能人。对温先生的批评意见,老实说,居多是狭隘之见、浅薄之识、功利之心、嫉妒之愤,缺乏语文厚养之基,只是在自己的实践中有了一点新体会罢了,距系统全面深厚的语文理论建树大厦仅仅是一块砖罢了。这种批评往往具有攻击性、破坏性,应引起我们注意。
    温教授“批评容易建设难,不要抱怨,坐下来商量如何完善”的话是诚恳的。建设是从无到有,而批评只是从有到新,有时新也谈不上,许多是“另类”,甚至是“歪理邪说”。这就像出考题,就是“傻子”也能难倒聪明绝顶的人。如果我们只是批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自说自话怎么能行?有意见要提,有不同看法,坐下来一起商量。这样才能解决问题。整天像泼妇那样骂大街,能解决问题吗?
    我们作语文研究的,坚守的是建设中国语文这条底线,我们语文批评也应坚守这条底线。对于中国语文大厦的建设,不说让你去添砖加瓦、锦上添花了,至少你不要去刨挖大厦的根基。当然,你真认为中国语文大厦建设得有问题,你可以真诚地去批评,使之更加完善,更加牢固;如果你以为根基有问题,你可以另辟地基,打牢它,建筑它,矗立它。这才是应有的建设中国语文的态度与做法!
    饮水思源
    2018/9/15 14:31
    2018/9/16 06:39
    2018/9/1705:20
    声明
    本平台所写传记性纪实文学,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中国价值观三字经》《中国价值观》所选择人物皆有卓越贡献的或特殊含义或特殊用意的。写作主张主题聚散意丰论。此论不同于古史家春秋笔法,也不同于文学家虚构之创法,也不同于主题中心不及其余之取舍法,更不同于为意旨而刻意强饰之造法。
    本平台所发原创纪实性微文查阅了大量书籍和资料,甄别了过去许多错误的传说,其文献价值以国家级专业学术期刊发表文章为标准,诸多事例或数据在普通报刊上是查不到的。
    原创者撰写付出了大量心血,任何人未征得原创者同意,不得嫁接;未经本平台许可,不得商业性质转载!
    版权声明
    “杏坛讲堂”“书之道”微信公众号平台是公益性质运作,立足基础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国价值观,发散社会正能量思想。
    为了更广泛地传播于国家、民族、社会、公民、世界有益的有价值的信息,同时又保护作者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和保障原创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像等)不被曲解歪用,关于微信平台发布的作品版权,特声明如下:
    平台原创作品版权:
    本平台原创作品版权归原创本人,版权通过下面联系方式均可联系上。
    非商业的学术交流或公益活动转载,无须授权,转载须注明作品来源和作者,转载前后可在杏坛讲堂、书之道中留言告知或发邮件。
    商业转载和使用,一般情况下,须先取得授权,若转载了,自转载之日起三个月内联系告知,不视为侵权,不联系告知则视为侵权。
    无论商用或非商用,未经授权,均不得借题发挥、改写、改编、编辑和借题发挥;合理摘引须注明文章名和作者。
    平台编辑或转载作品版权:
    版权归杏坛讲堂、书之道之编者或原作者,若商用,须联系编者或原作者。
    联系方式
    版权联系邮箱:
    zwjxyjktz@126.com
    杏坛讲堂微信号:
    Rightway1226

    书之道微信号:
    bookwayd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