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梦晗诗联雄卷深林中 爱上玉溪|秀山-在玉溪

    周梦晗诗联雄卷深林中 爱上玉溪|秀山-在玉溪

    周梦晗
    《爱上玉溪》
    走进玉溪,就会爱上玉溪;离开玉溪,就会想念玉溪。由玉溪市委宣传部精心组织编辑撰写的文化图书《爱上玉溪》近期出版发行,该书力求把玉溪文化内涵的深厚与旅游资源的多样结合起来,以感性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呈现玉溪旅游文化的厚重、优雅与闲适,实为读者了解玉溪、体验玉溪、分享玉溪的伴游精品。
    小编将分期向读者朋友呈现该书的精彩篇章和精美图片,邀您“剪得秋光入卷来”,享受诗情骀荡的秋光盈怀。

    这是一座秀雅的小山,
    又是一座雄奇的名山,
    也是一座需要漫游,
    需要阅读的诗山。



    山期无愧乎称秀,
    人亦何疑乎为杰。
    伫立秀山翠峰,立即让人忆起清康熙时云南通海诗人书法家阚祯兆《秀山赋》中的名句。这座以小巧幽雅著称的滇中秀山,在人们眼前闪耀着一层苍茫的历史的亮色。小山让人们难以忘怀它往日的韶光。我们阅读这些文采斑斓的题赠,犹如在翻阅一页一页秀山骄人的史册。正是阚祯兆的知音、云南按察史许弘勋,首先馈赠通海以“秀甲南滇”的美名。从此秀山芳名远播,不胫而走,让远近内外的游人、名人趋之若鹜。这里可能一小时就游遍全山,而如果深谙典故,驻足长吟,则可以终日徜徉,流连忘返——人们正是奔着小山上那令人陶醉的花木藤萝,独具一格的楼台亭阁,和文采风流的匾联诗文而来。
    倪慧 摄
    自古,诗人来此游赏,来吟诵,来唱和;官宦们来治世,来拯民,来扬名显身。通海的生态和百姓没有使人们失望。通海秀山与百姓陆续赢得辉煌的称誉:清乾隆时通海县令朱阳感慨不已,书赠通海为“礼乐名邦”;乾隆时临安知府、著名书画家王文治讴歌通海湖山胜景之“海天春晓”;光绪时云南巡抚岑毓英称颂通海的文采与民风“冠冕南州”。百姓望着那秀山上悬挂的诗情画意的匾联,则夸赞为“匾山联海”。

    秀山在众多的称誉中依然坚定执着。它在任何灾难来时,永远呵护着千树万树诗如云的生机,坚守着千百年来历史遗留的建筑与诗文。秀山是美的汇聚地和捍卫者。秀山展示出它关注生态与文化的雄才大略。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赋予高原湖山以特有的情调——江南风韵。清乾隆时云南诗人、书画家钱南园在其《雨宿通海》的诗中为通海做出了审美的定位:孤城临水背依山,忆在江南烟雨间。一生坎坷、为人刚正的钱南园来到通海“忆江南”,为这座“秀甲南滇”之山城注入了迷人的内涵。
    城南为绿满天涯的浓荫挺秀;中为古色喷香的窈窕城郭;北为波光潋滟的杞麓湖水。城依偎着山,山遥望着湖,湖养育着四围香稻,满城春色。这就是通海县这块高原坝子的湖山一览。从规模范围讲,它怎么也难与八百里洞庭、五百里滇池去较量自己的身姿。然而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优势。因为小,这里可以开门见山,举步到山;可赏野渡无人,兰舟轻漾;可以优哉游哉,穿城而过,尽情感受小城百姓灵心巧手的工艺精品,烹调美味和典丽文章。

    张本聪 摄
    高潮当然是上山。拾级而上,引领北望,天风吹月,银汉无声,眺望湖山,一种家乡自豪感油然涌上心头。后晋天福二年(937年),正是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在秀山一举发兵,率37部歼灭了作乱的大义宁国杨干贞,建立了威震西南的大理国。从此,滇中一隅的通海节度使成为云南大理国的开国国君,段思平从小巧玲珑的秀山升踞气势磅礴的苍山。但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发迹之地通海,且专程到秀山礼拜祖先,铸造佛像,祝祷秀山之神保佑他沙场凯旋。

    段思平让秀山浸润着一派威武豪雄之气。而他所敬奉的秀山之神的雄武战功又在约千年之前。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田勾 田丁)侯毋波维护汉王朝的统一,从通海出发带兵平乱有功,被封为(田勾 田丁)王。传说毋波不仅武功卓著,且施惠于民,是他首倡开辟秀山园林,为通海留下了一个历尽数千年风霜,至今郁郁葱葱、千峰含翠的秀山园林。毋波、段思平,不仅是通海人民雄魄壮志的代表,也是通海地灵人杰、秀色可餐的创始者。
    张霞 摄
    捧读通海秀山隽永的历史,迸发着壮美与雄浑,同时也散发着独有的文采风流。这都离不开通海先贤毋波、段思平的筚路蓝缕的功勋。百姓千百年来的香火祀奉,更引得各地名宦雅士慕名而来。人为雄秀,神也雄浑。一个神话传说更增添了秀山、杞麓湖的大气与神秘。据说唐代玉溪名僧畔富来到秀山,见洪水滔滔,百姓稼穑艰难,于是以锡杖戳通湖底,洪水退去,万顷良田从此丰稔年年。而当水泄过多,呈现旱象,畔富又撒一把黑豆,堵住下泄的湖水,于是落水洞又有了一个天然控制闸,通海从此水旱无忧,落水洞被誉为通海八景之一——“海门夕照”。鱼米之乡的通海人民感激畔富,至今秀山上还立有神僧畔富祠、畔富墓、畔富泉,畔富是通海人心中的大禹和李冰。
    秀山与雄杰的历史渊源水乳交融,古今不泯1962年,又一位文韬武略、战功赫赫的元帅——我们敬爱的朱德委员长来到通海视察工作。这是朱德继1915年驻军秀山后第二次来到通海。抚今思昔,诗兴勃发,他为我们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诗《夏日访通海》:“秀山雄城后,林茂似玉壶。此地文物盛,花桩百样殊。”这是朱德元帅诗中的名句。一个“雄”字既让我们感悟到通海历史的沧桑,也让人体味到秀山磅礴文气的氤氲。这里不仅有毋波、段思平的威武,也有山水文章的秀雅。名流和百姓都为这雄踞城南的秀山而来。
    1962 年盛夏,77岁高龄的朱德委员长到通海视察时写下了《夏日访通海》一诗:
    夏日访通海,通海一长湖。
    四围青山绕,流水洞中输。
    秀山雄城后,林茂似玉壶。
    此地文物盛,花桩百样殊。
    幽人养兰芷,留有数千株。
    手工艺术巧,百货畅无虞。
    对通海历史风物、秀山风光给予了完美的描述。后来,通海将这首诗镌刻于秀山登瀛桥东侧的石壁上,诗碑书法由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老居士题写。
    明代大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遍游名山大川来到通海,攀登秀山,写下“迤东之县通海为最胜”之后,又在红云殿为秀山留下了永垂青史的一笔:“道由省中南过通海县,游县南之秀山。上一里半为颢穹宫,宫前巨山茶二株……红云殿宫建自万历初,距今才六十载,山茶树逐冠南土。”(《徐霞客游记·游颜洞记》),而早在约一百年前,秀山的山色文采和秀山茶花,已吸引了明代另一位大文豪、四川状元杨升庵。他不仅来通海与同年进士缪碌溪诗酒唱和,且为秀山写下了吟咏山茶的滚烫诗句:“山茶竞开如火燃,山城淑气销寒烟。”

    通海秀山就这样风流倜傥,吮吸着历史丰厚的乳汁,抚育着一代又一代勤慧的子民,涌现出康乾年间以阚祯兆、董玘、钟岳、赵城等为代表的诗人、书法家。于是秀山成为远近闻名的山林诗苑、匾山联海。近年来,通海陆续荣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楹联文化县”和“中华诗词之乡”的称号,从景观特色看,通海似浓缩着山水林木的一个盆景,而从精神气质来看,这矗立滇中的一座小山,犹如一卷壮阔典雅的史诗,令人如幻如梦。通海一以贯之地敬畏自然、敬慕历史,传下了如此朝气勃勃的生态和文化。
    聂家聪 摄
    徜徉秀山,阅读秀山,我们读到的是一座碧山,一座史山,又是一座诗山。正是历史和人民的大智大勇,大仁大爱,给后世带来了永恒的赞誉:秀山雄城后。只要保住生态与文化,秀山当永远雄姿英发。





    通海古城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通海,自古内修文化、外开商埠、文人辈出、民生富足,一千多年前,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在秀山起兵,建立大理国,其独特的山—城—湖城市布局历经数百年,形成小城独有的风貌,古风淳朴,素有“礼乐名邦”美誉。如今小城里小桥流水、古街通幽;洞经古乐、余音袅袅;青石板踩碎了前朝旧影,大风吹不散的是小城人从骨子里就带来的且行且优哉的慢生活情调。当我们凝神于秀山的诗文,不由感慨在自然与历史的长河中奔泻不止的匾山联海,有时曲折蜿蜒,停顿和沉默,有时渗透人心。

    通海兴蒙乡
    云南唯一的蒙古族聚居乡。七百多年前,偏居于通海坝子、杞麓湖畔通海兴蒙乡的蒙古族后裔,将马背上的雄风婉约为了滇中的打鱼人家。由骑马弯弓变为撑船荡桨,由逐水草而居的牧民变为下海捕鱼和屯垦的农民,在服饰、头饰、婚俗等很多风俗习惯上仍保留着独有的民族特色。
    自驾攻略:沿江通公路,可从通海县城出发,也可从红塔区—研和—曲陀关。

    除了上述两个地方,小编再告诉大家一个来到通海的经典玩法,既可以学文化、看美景,还可以尝美食、长见识。
    第一站
    谢时明 摄
    来到通海文庙,让孩子们穿上汉服,顽皮孩子瞬间都变身谦谦君子和窈窕淑女。在老师的带领下,正衣冠、拜孔子、诵《论语》,学习中国传统国学文化礼仪,在活动中感知孝顺父母,友爱亲朋。
    在文庙举行尊孔敬孔的“三礼”仪式

    第二站
    来到秀山,参观宫殿、庙宇,了解秀山的历史文化。通过欣赏文采风流的诗词匾联,感受历代文人墨客的风雅趣事和秀山文化内涵。

    第三站
    参观知名食品加工企业——斯贝佳,体验做鲜花饼的快乐。走进沐春坊,进入到一个新奇的世界。在这里,可以体验自己动手制作鲜花饼,感受企业文化,甜蜜生活从手上开始。
    通海斯贝佳“沐春坊”

    作者:杨雪 编辑:韩娅娇
    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作者。
    玉溪人都在看
    蛙蛙从玉溪寄来了明信片 快查收!视频 | 今天,红塔大道全线通车了!@所有玉溪人:春运即将开始 这份交通安全出行提示一定要好好看哦!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哦~
    玉溪日报新闻客户端
    在玉溪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