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梦晗诡异的阴阳辨证-岐黄正传

    周梦晗诡异的阴阳辨证-岐黄正传

    周梦晗诡异的阴阳辨证
    作者 于建成
    十·五版《中基》这样解释阴阳,阴阳失调,阴盛、阳盛,阴虚、阳虚。(因原文过于纷繁,字数太多,在不影响原义,甚至能更好理解原义的前提下,为了不浪费时间和精力,故不把原文做全面抄录。)
    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
    阴阳失调,是致病因素导致机体的阴阳双方失去平衡。
    邪气盛则实:
    阳盛,热燥阳邪入侵人体,机体阴气与之抗争,阴不胜阳,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
    阴盛,寒湿阴邪入侵人体,机体阳气与之抗争,阳不胜阴,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证。
    精气夺则虚:
    阴虚,燥热阳邪伤阴,阴气不足,阳不制阴,阳相对偏亢的虚热证。
    阳虚,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寒湿阴邪伤阳,阳气不足,阴不制阳,阴相对偏亢的虚寒证。
    我们来看看,教材是怎么诡辩的?对立和互根没有什么实质性意义,只要把欲比较的两个事物放到一块,就对立互根了,关键是看消长和转化。
    第一,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显然指的是正邪双方,难不成邪气与正气,原本就在机体内,保持着对立、互根、平衡关系?
    第二,无论内外之邪,与正气是怎么彼消此长的?正气未虚,邪气怎么盛的呢?
    第三,无论内外之邪,与正气是怎么相互转化的?正气虚,邪气怎么反而不盛了呢?
    第四,阴阳为八纲的总纲,有什么意义?表为阳里为阴、实为阳虚为阴、热为阳寒为阴,表虚热是阳阴阳,里实寒是阴阳阴?
    第五,寒和热、湿和燥构成对立关系,寒和燥、热和湿能构成关系吗?临床中,只用滋阴药可不可以清虚热,只用清虚热药可不可以滋阴,只用温里药可不可以祛湿,只用祛湿药可不可以温里?风热湿燥寒,辨得好好的,寒热温凉,用得好好的,为什么要用阴阳扯不清道不明理还乱呢?
    造成这种处处诡辩的原因,一是,拉郎配,以为把两个事物放到一起,就自然而然构成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的关系。
    二是,混淆辩证法与事物属性,把比较邪正、虚实、寒热、燥湿的方法,当做了事物的本质特征,继而拿着假属性去套真本质。
    三是,混淆各种比较之间的关系,教材在这里就把邪正、虚实、寒热、燥湿熬成了一锅浆糊。中医所谓的虚实,不过是一种划分方法,把邪气盛正气不太虚的定义为实证,邪气不太盛正气比较虚的定义为虚证。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不虚何以有邪?濒危,正气够不够虚,可不可得实热证?
    中医教材,处处都在诡辩,想全面评说实在是对生命的一种浪费,挑一两处说清道理就行了。理论上的诡辩,是疗效下降的根本原因。说白了,都不知道治的是啥,怎么取得疗效。如若有人觉得笔者以偏概全,不妨在《中基》里,拿出自己认为最正确的,最无懈可击的理论,咱们辨析一下,看看是不是诡辩。笔者甚至想办一个《咬文嚼字》似的刊物,接受任何人的,自以为没有诡辩的,现代中医论文论著医案杂说的挑战。
    中医教材,除了教人诡辩,没有丝毫有用之处。这等蹩脚的东西,祸害完自己,还要传播海外。要是被洗脑的人当中,有点思维能力的人较较真,不会让人贻笑大方吗?关键是,外国人,外界人,不会分古代中医与现代中医,以为,自古以来中医理论都是没脑子人编写的呢。即便不为中医,只为自己的脸面,这教材也该改革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