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梦晗话说盐池境内的古长城(1)关台与城堡遗址-口述宁夏

    周梦晗话说盐池境内的古长城(1)关台与城堡遗址-口述宁夏

    周梦晗
    了解宁夏 从《口述宁夏》出发

    盐池县自古为兵家战略要地,盐池北部地区地势平坦,有草原盐湖,既可农耕,也可放牧,又可凭盐之利,所以战事不断。
    横亘在盐池县境北部有三道长城,其中一道为隋开皇五年(585年)所筑,因名隋长城,俗谓小边。
    另有明代修筑的长城两道,一道在北,为成化十年.(1474年)所筑的河东墙,因位于黄河以东,故名,俗谓二道边。
    紧靠县城北侧的一道即是深沟高垒,也称头道边,因采取了“内筑墙、外挑壕堑”的修筑方法而得名。
    夯筑土层中多有红色胶土掺入,干燥后呈紫色,故名紫塞。
    《嘉靖宁夏新志》载:嘉靖十年(1513年),三边总制王琼以“城离军营远,贼至不即知”为由,上奏朝廷批准后修筑。废河东墙,于张家边壕以东起筑新边。向东经高沙窝、花马池二镇,于东郭庄处交于陕西定边县境,长68公里。
    它的走向与隋长城时而并行,时而叠压,是宁夏境内现存古长城遗迹中保存最好的一段。但由于风蚀雨侵,失去了原来面貌。
    现存顶部残宽0.5—2米,残高5—8米,墙体北侧被大量积沙覆盖,每隔300米建造的一座矩形敌台,还整齐地排列在墙体外侧。
    长城的南侧筑有城障,每隔15公里筑一小城,30公里筑一大城,大城原甃以砖石,文革时被拆除,土筑城垣保存尚好。
    民间有“六里一堡,六十里一城”之说。
    盐池境内有花马池城、安定堡、兴武营城,其各相距30公里;在三座大城中间有高平堡城、英雄堡、天池子堡。兴武营西15公里处有毛卜剌堡。
    盐池境内的两道长城修筑相隔57年,也就是说,河东墙修起57年后,三边总制王琼认为它的防御能力已经降低,不惜花更大的代价另筑新的长城,这就是深沟高垒。
    观赏盐池明长城,可以引起我们无尽的遐思。长城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值得我们永久珍藏和记忆。

    河东墙
    河东墙,俗称二道边,它比头道边(深沟高垒)早修筑了近57年时间。
    河东墙因地处黄河以东而得名,成化十年(1474年),都督范瑾、都御史徐廷章奏明朝廷始筑,由巡抚都御史余子俊督修。
    西起灵武黄河,经清水营、兴武营,过县北潘庄子交于陕西定边县境,俗称二道边。盐池县境内长46公里。
    河东墙东到陕北府谷县。这道长城分两期进行建筑。先是巡抚都御史余子俊和三边(陕西、宁夏、延绥)第一任总督王越等动用军卒4万余人从东向西修。
    东起清水营紫城訾(今属府谷县),向西修到花马池柳杨堡。沿途依山形地势,或铲削,或筑堡,或凿岸筑墙,掘堑其下,绵行相接,每二三里置敌台。
    这道长城沿线还分布有守护壕墙崖寨819座,守护壕墙小墩78座,边墩15座。
    余子俊和王越从东向西修到盐池柳杨堡停止修筑。成化十年(1474年),经都督范瑾、都御史徐廷章上奏,认为应从黄河东岸向东再修一段城墙,与黄河相连,形成严密的防御屏障。
    朝庭准奏。由是余子俊又从西向东督修了河东墙。1531年,深沟高垒建成后,河东墙兴武营以东段遂弃之不用。
    据《弘治宁夏新志》记载,从弘治十年到十四年(1497一1501?),都御史张祯叔曾在河东墙外侧挖有4.4万个“品”字坑,现已踪迹难觅。

    深沟高垒
    紧靠县城北侧的一道长城,即是深沟高垒,也称头道边,因为采取了“内筑墙、外挑壕堑”的修筑方法而得名。
    这道长城,向东经高沙窝、王乐井、花马池等乡镇,于东郭庄以东交于陕西省定边县。
    盐池境内长68公里,为宁夏境古长城保存最好的一段。
    现存基宽11.9米,高7.23米,夯土计有25层,夯层厚16—30厘米。叠压厚度62厘米,宽9米。被叠压的黑色堆积当为隋长城遗迹。所挑壕堑深广各二丈,已为风沙积土淤填。
    相距300米左右之间筑有方形敌台,边长14.8米,残高6.63米,顶部残宽4.3米。墙体内侧每15公里左右置城障。于花马池城北120米处筑有长城关,下设暗门,是明时宁夏东路的重要防御工事之一。
    嘉靖年间,总制陕西三边军务、兵部尚书王琼经常带兵在盐池一带防秋,发现河东墙损毁严重,上奏朝廷建议重新修筑。
    皇上以“全陕灾伤,军民困敝,待丰年议奏”末能批准。第二年十月,王琼再次上奏,认为应于宁夏花马池、延绥定边相接地方,挑挖壕堑,防护盐池,以通盐利。
    这次奏报得到了明世宗朱厚熜的批准:“挑挖壕堑事宜,诚防边至计,琼尚悉心督理,务收全功,以副朕托”,并拨专银万余两。由副使齐之鸾具体筹划,各游击将军、总兵官分段修筑。
    从嘉靖十年(1531年)起至嘉靖十四年(1535年)秋,工乃告竣。
    王琼曾写有《阅视征西将军周尚文墙堑》诗一首:
    高垒深沟意若何,东西形胜接山河。
    胡儿夜半移营遁,农父秋成击壤歌。
    限隔华夷须地险,守防扼塞仗人和。
    受降尚记三城在,元帅勋名共不磨。
    嘉靖十六年(1537年),三边总制、尚书刘天和又沿边内外各挑壕堑一道。
    隆庆四年(1570年)五月,三边总督王之诰调宁夏、延绥兵修葺延绥、定边、花马池、横城边墙,即这道深沟高垒。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二月,清圣祖玄烨再次亲征噶尔丹。二月十七日由榆林抵安边,二十日宁夏总兵王化行接至花马池。二十二日由花马池经高平堡到兴武营,一路就是沿着这道长城行进。

    长城关
    长城关是中国万里长城中唯一以“长城”命名的关隘。
    据史料记载,长城关坐落在盐池县城北门六十步之外的“深沟高垒”上,为襟喉总要,是在嘉靖九年(1530年),副使齐之鸾根据三边总制、兵部尚书王琼的授意修筑而成。
    史书形容其高台层楼,雕革虎视,凭栏远眺,朔方形势毕呈于下。关上有楼,高耸雄壮,书以“深沟高垒”、“朔方天堑”、“北门锁钥”、"防胡大堑”等字。
    关楼设有暗门通往塞外,塞外立有市场,“蒙汉交易月三次”。
    据调查,在今盐池县城原北瓮城(即威胜门)之北120米,北关北路至制药厂之间的泄洪沟桥南侧,头道边之上,即长城关基址。
    今关楼早已颓圮,关楼之下现已辟为豁口通道。
    古今军事家无不重视关隘的险峻。险关要塞,守之则有万夫莫克之利,失之则有全军覆没之危。
    毛泽东曾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诗句来形容娄山关之形胜。
    长城关则建在地势较为平漫的花马池,这正是与其他关隘区别的独特之处。也足以证明花马池城和深沟高垒在宁夏东路和三边重镇的战略地位。
    明王朝与鞑靼部之间战事频繁,在长期的战争中,明王朝不得不强修工事,加强战争的防御能力。为了保障环庆襟喉、平固门户的安全而在长城上修筑长城关。它与嘉峪关、山海关、居庸关、大同关等均为明代长城上重要的关门设置,在军事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花马池城
    明代的花马池城有两座,一座在“塞外花马盐池北”,被称为旧花马池城;另一座即今盐池县城。
    据考证,旧花马池城坐落在今北大池东北角。遗址正方形,边长370米,墙体为鱼脊状隆起,最高处不足3米,门面东开,带瓮城。
    据《国榷·卷二十三》记载:正统元年(1436年),宁夏总兵官史昭以“宁夏孤悬河外,东抵绥德二千里,沙漠旷远,难以守备”为由,建议朝庭“于花马池筑哨马营,增设墩堠”。
    正统八年(1443年)九月,宁夏总兵官史昭召还京师,命延绥、宁夏于花马池、定边营之间划定各自分守界限,以黄真为宁夏总兵官。
    十月十二日,镇守延安、绥德的都督佥事王桢也上奏:“乞于宁夏分画地界于花马池、定边二营之中,各认分守,有警不致推调。兵部请命参赞军务佥都御史卢睿等躬临其地,如奏处之”。
    天顺年间,“以城(旧花马池)在今长城外,花马盐池北,孤悬寡援”为由,改筑花马池城(即今盐池县城)。
    正德元年(1506年)一月,杨一清总制延绥、宁夏、甘肃、陕西边务。
    九月,杨一清上奏:“花马池至灵州,地宽延,城堡稀疏, 鞑靼毁墙而入,则固原、平凉受其害。”成化初,宁夏巡抚徐廷章(范瑾)虽然筑有延亘200余里的边墙,但由于以后边备荒疏、墙堑日夷,故弘治以来,鞑靼连年侵扰。
    杨一清建议发宁夏、西安等府、卫9万人维修河东墙。
    明武宗准其奏,并拨币数10万两作为经费。第二年四月,兴工修复自横城至花马池的河东墙。
    时由西向东而筑,只修完30里,便因饮水饮食发生困难,疾病流行,役夫发生哗变。
    杨一清知人心难犯,下令停筑,许之以筑完花马池城即放散。
    花马池城五日筑完之后,民夫遣散。
    花马池城(现盐池县城)“城高三丈五尺,周回七里三分。池深一丈五尺,阔二丈。东、北二门,上有楼”。
    东瓮门南开名永宁,南瓮门东开名广惠,北门东开名威胜。
    北瓮城早年已毁,东、南二瓮城尚留部分残迹。城以鼓楼为中轴,分东西、南北两条主要街道。
    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曾有修葺,并于城南部展筑,开设南门。

    盐池县古为西戎牧地,秦汉时为北地郡昫衍县,隋属盐川郡,唐隶盐州,西夏时仍为盐州领地。
    明正统九年(1444年)置哨马营,为宁夏东路。
    弘治六年(1493年)巡抚、都御史韩文于花马池城(今盐池县城)奏置花马池守御千户所。正德二年(1507年),总制、左都御史杨一清奏改千户所为宁夏后卫。领5个千户所,50个百户所。辖安定堡、柳杨堡、铁柱泉三堡寨。
    嘉靖十八年(1539年),鉴于鞑靼扰掠多在秋天,故决定秋天移陕西三边总制府于花马池(今盐池县城)。是以花马池素有“灵夏肘腋,平固门户,环庆襟喉”之称。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二月,康熙亲征噶尔丹。二月二十日抵达花马池城,宁夏总兵王化行请“行围花马池以观军容”。康熙以“噶尔丹未灭,马匹关系紧要,罢猎而休养马匹”为由,不允所请。二十二日离花马池抵兴武营。
    雍正三年(1725年)省并宁夏后卫,改置花马池分州,隶属灵州。1913年改置盐池县,花马池城为县政府驻地。

    兴武营
    兴武营古城位于盐池县城西北48公里,高沙窝镇二步坑村。
    城址坐落在“河东墙”和“深沟高垒”两道长城交汇处的低洼地带。东距兴武营自然村500米,南距西山寺山梁700米,西、北两面为河东长城。
    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为了安置内附少数民族,唐朝庭置鲁、丽、塞、含、依、契六胡州,兴武营一带地属鲁州如鲁县,时为月氏族居住地。
    元顺帝北迁建立北元政权,其时蒙古鞑靼部落不断南侵,因以今兴武营城池旧地筑城防御。
    筑城之前有旧城,俗谓“半个城”,相传为西夏元昊营地。
    正统九年(1444年),巡抚、都御史金濂始奏置兴武营,以都指挥守备。成化五年(1469年),改守备为协同,分守宁夏东路。
    正德二年(1507年),右都御史杨一清奏改兴武营为守御千户府,领毛卜剌堡,隶陕西都司。城周回三里八分,高二丈五尺,四隅有角楼。时有“灵夏重地,平庆要藩”之誉。
    设协同官1员,千户3员,百户6员、镇抚2员、仓大使1员;司吏1名、典吏1名,仓攒典1名。原额旗军1120名,马230匹;户1135,人口3453人。
    城中原置鼓楼,今仅存土筑方形台基。南门城外有古井一口,俗谓龙踏井。
    明时由宁夏抵榆界凡四百里,面对鞑靼南侵,无高山叠涧之倚,皆长驱直骋之途。因此,花马池、兴武营处设控十分重要。
    正德年间,三边总制才宽在兴武营带兵与鞑靼部交战,不幸中流矢身亡。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亲征噶尔丹部,于二月.二十二日驻跸兴武营,二十五日自横城渡黄河到宁夏,于此逗留4天,视察军队,体察民情。
    雍正三年(1725年),省并宁夏后卫,兴武营以地属灵州花马池分州,民国二年(1913?年)属盐池县至今。

    八步战台
    八步战台位于盐池县城西70余里青羊井村,筑于“头道边”内侧15米处,四周有坞墙, 35米见方,门向南开。坞城之外有小城壕遗迹环绕。
    战台筑于坞城正中,门南开,台高20余米,基阔15米,土筑,外甃砖四层,顶部四周有垛口,垛口下四面开设箭窗,每面三孔。
    台内构造分三层,底层为砖箍拱券形,门洞直达北墙,进门即有斜形台阶登临,至战台半腰,中间是穹庐顶式空心室,室内正中有过道,顶部沿墙四周皆修房屋,除北边留一通道外,其余三面共11间,门向内开,而窗户向外。空心室东北角有台阶可登临顶部。顶部平面铺砖,垛口亦为砖砌。
    八步战台数百年来保存完好,1964年兴修水利,将外部两层砖拆去使用。
    1968年战台被炸毁,现仅有16米高土筑墩台残迹。
    由八步战台向东,在“头道边”内侧还有三座战台废址,每座之间相距2里。建筑形式与八步战台相似,外部甃砖也已被拆毁,现存土筑残墩。
    由东而西,分别被称为四步、六步、七步、八步战台。
    这组战台,据明代《大司马黄公敕建四台记》碑刻所载,建于万历年间,“黄公”即黄嘉善。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黄嘉善任宁夏巡抚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之前由于长期欠发边军粮饷,引发兵变,叛军勾结鞑靼冲进巡抚署,杀死巡抚,抢走印信。
    黄嘉善赴任后,首先向朝廷申请减免宁夏田赋,使百姓安居乐业。后又整顿军纪,提高军队战斗力,数次击退鞑靼侵扰。
    他还与大将萧如薰齐心协力,伐贺兰山木材,修建宁夏(今银川市)的前沿阵地临河堡。
    万历三十二年 (1604年),黄嘉善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接着加升为兵部右侍郎。
    黄嘉善在宁夏任职的10年期间,功绩显著,保卫边疆,让老百姓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万历三十八年 (1610年),黄嘉善总督陕西三边军务,统帅延绥、宁夏、甘肃三边重镇的军事。
    他加强边防建设,组织军队屯田,以农养兵,保证军需。八步战台应该就是这个时候修建的。
    有一次,鞑靼军潜入花马池城下,黄嘉善亲自登上城墙约战,敌军见状大吃一惊,想要逃跑。黄嘉善命令打开城门出击,经过一番搏杀,鞑靼死伤无数,黄嘉善大胜而归,这就是著名的“三边大捷”战役。

    天池子
    天池子古城位于盐池县城西40公里高沙窝镇南梁村。东至八步战台3公里,南至麻黄梁4公里,西去高沙窝镇政府7公里,北抵余庄子3公里。
    天池子城坐落在花马池镇与高沙窝镇之间的东西川谷地带,古谓之天河。古城以东原有淡水湖,因所处地势较高,故名天池子。
    早年城墙轮廓尚存,开东门。西墙上筑有小庙,牌位上题字“龟鼋府第”。相传周穆王赴瑶池于池中饮马,“天池饮马”曾为盐池八景之一。
    明时,宁夏镇分三路以拒鞑靼部。兴武营、花马池、定边营一带为宁夏东路;广武营(今青铜峡市属)为西路;中路以灵州千户所至环庆,含今盐池县的老盐地、隰宁堡、萌城一带。
    鞑靼部南侵时,通常过长城而入于天池牧饮,因此天池子为兵家必争之地。
    成化九年(1473年),平虏将军刘聚、参赞军务左都御史王越等奏议:“宁夏三路俱当严守,东路平漫尤为要害。其花马池、兴武营,为萌城、盐池(老盐池)、石沟一带之藩篱,而灵州尤为宁夏城喉襟,唇齿相赖。但二营孤悬沙漠,无险可据。今当自灵州之东,兴武之西曰磁窑,又于兴武之东,花马池之西曰天池,宜各添筑一城堡,二堡间仍筑墩四座,以便往来传报,供给刍粮。”
    巡抚宁夏的马文升接受了刘聚和王越的建议,始筑天池子城。城周长500米,形制与磁窑堡同,备御军120名,置守御官操之。

    毛卜剌堡
    毛卜剌堡在盐池县城西北59公里高沙窝镇宝塔村。东至兴武营15公里,南至徐庄子1公里,西抵录芒墩与灵武接界处2.5公里,北临长城近百米。
    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于灵州、夏州南境置鲁、丽、塞、含、依、契六胡州,毛卜剌以其地属鲁州。
    明时余子俊筑河东墙,于长城沿线筑城堡,毛卜剌为其中之一,为长城沿线的城障,隶属于宁夏东路协同兴武营管辖。
    《嘉靖宁夏新志,卷三》载:“(毛卜剌)城周回一里七分,高二丈三尺。置旗军100名、操守官1员、守堡官1员。征操84匹、走递骡两头、官厅一所、操守宅一所、仓一所、草场一所。”
    北墙置有暗门,东墙正中辟门带瓮城。领烽堠21座,管理边墙53.2里,置有暖铺52个。
    今考,城址矩形, 250米见方。黄土夯筑,基宽10米以上,残高9米左右,其上有女墙,残宽2-4米,夯土厚20?厘米左右。堡城四周丘陵起伏,坐落在低洼处。
    嘉靖十年(1531年)王琼筑“深沟高垒”时,对兴武营以西地段的河东墙进行修葺。“自黑水以东五十里,由参将史经所部兵二千作之;毛卜剌以东二十四里,由都指挥吴吉、郑时以防秋兵三千作之”。在修葺这段长城的同时对城堡也进行了修缮。
    毛卜剌堡肩负着西接清水营界,东接兴武营界的军事防御任务。

    安定堡
    安定堡古城在盐池县城西30华里处王乐井乡境内。位于长城内侧15至60米,其东、西、北三面有长城墙体环绕。筑于嘉靖以前。
    城东西430米,南北290米,门面南开,有瓮城。原为砖包城,后城砖被拆除,土筑墙身基本完整,四隅有角台,北墙正中有跨腰墩。城内荒芫,遍布砖瓦残片。
    据《嘉靖宁夏新志》记载,安定堡城为明时重要关塞,“深沟高垒”上的重要城障之一,鞑靼部多次由此破长城入塞内,宁夏后卫指挥使也曾多次在此遇强敌。住有兵马500员,置有操守官分守此地。
    余子俊筑河东墙时,在今花马池镇张记台村筑一安定堡,王琼筑深沟高垒时将旧安定堡城撇开,南移到现在这个位置。

    高平堡
    高平堡城在盐池县城西30里之聂家梁村东坡,北去“头道边”、南到公路均约百米。
    古城250米见方,四隅有角台,城门东开,带瓮城。城内荒芜,遍布残砖碎瓦,门前有庙台两处。城为土筑,城墙残高3一10米不等,西、南两面城墙保存较好,瓮城已圯。
    城内西南角有一地道,当地群众传说,此地道通至石山子,为同治年间躲兵燹所挖。古城北侧长城外有一小坞城,城内有坟冢,相传为明时一位将军墓葬。
    《嘉靖宁夏新志》记载,高平堡为明时屯兵之所,由操守官领之。也为“三十里一堡,六十里一城”之一。向东至盐池县城,向西到安定堡城均约三十里。

    永兴堡
    永兴堡在盐池县城西90华里处。
    永兴堡,喻永兴之意,今称英雄堡。为明时屯兵之所,以操守官领之,其规模与高平堡同。
    西半城建于嘉靖以前,兵部尚书王琼筑深沟高垒后拓展东半城。
    永兴堡分为两次筑成,土筑残墙呈“凸”字形,门面南开,城墙已被风沙壅埋。
    城内荒芜,杂草丛生。地面散布明代粗瓷、清花瓷及缸、罐残片。
    城北侧西半城衔接着今人盖的一座庙宇,神龛上摆放着原建筑物上的脊兽、瓦当、贴墙花砖等。
    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曾在此与马鸿逵部队进行过战斗,为纪念牺牲于此的解放军战士,更名英雄堡。

    柳杨堡
    柳杨堡在盐池县城北25华里,今柳杨堡乡学校所在地。弘治七年秦弦所筑。
    筑堡之前,此地有名曰杨柳墩的烽火墩。嘉靖十年,王琼修筑深沟高垒后,将其隔于长城之外。
    明代城堡周围杨柳成荫,为塞上一景。今土筑残垣尚存,城址见方280米。
    嘉靖八年(1529年),鞑靼万余骑屯兵柳杨堡一带。王琼调兵万余人分守安边营和花马池,又调宁夏、固原3万兵马在兴武营和灵州防守。九月,鞑靼部攻掠灵州,为守军击退:十月,王琼令东自定边、西至横城的守军3万多人同时越过河东墙烧荒,将边墙外野草全部烧光,断绝鞑靼部马草。然后,上奏朝庭重新修筑河东新边墙,并向南移“十到二十里,一直延伸至花马池。
    惠安堡古城
    建于明代的惠安堡古城,其历史地位不在花马池城之下,是古代灵环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
    古灵州通往内地驿道主要有3条:其一,沿环州青冈峡、庆州、邠州至中原;其二,溯清水河而上,经镇戎军、韦州一线至关中;其三,沿盐州、夏州经陕北至关中,这三条道路以灵环道最为重要。
    《武经总要》“环州”条载,环州治通远县“北至洪德寨、灵州八十里。寨北即蕃界。青冈峡、清远军、积石、浦洛河、耀德镇、清边寨、灵州共七程。沙渍无邮传,冬夏小水。按《皇华四达记》,至灵州五百四十里”。
    中原至灵州官吏、使节、商贾均沿此道而行。这段史料中所述的浦洛河即指流经惠安堡附近,今称苦水河的地方。
    惠安堡古城城堡犹在,除东城墙已为居民建筑外,南、北、西三面城墙残基尚存。城堡筑有南、北2门,北城门已毁,只留下了城门豁口和瓮城遗迹轮廓。
    南门瓮城已拆除,但甃以砖石的城门洞保存较为完好,高约1.5丈,宽1丈,长3丈。
    城堡略呈正方形,东西长约190双步(每双步1.5米),南北宽约170双步。与史料记载“城周二里四分”吻合。距南门约200双步处,孤存高垒1座,下有一南北向的砖石拱形门洞,高约1.5丈,宽1丈,长5丈,与南门遥相呼应。
    《嘉庆灵州志迹》载:“(惠安堡城)有门二道,门楼二座,南北敌台三座。”原南、北城门之上分别建有庙宇,北门为“玉皇阁”,南门为“火神庙”。
    此外,城外建有“关帝庙”、“盐神庙”、“城隍庙”等众多庙宇。南门外高垒上的“财神庙”有正殿两间,东西侧殿各两间,围墙高约8尺,墙上有射孔,国民党盐池县政府曾驻扎于此。
    这些庙宇多在“文化大革命”时被毁。
    惠安堡西有无名盐湖,明清以前当地人直呼其为“盐池”。因盐湖规模不及百里以外的“花马池”等盐湖,故又称其为“小盐池”。
    临近盐湖东北方向有一古城堡,被称之为盐池城或小盐池城。这里的城堡名、盐湖名,都称作“盐池”或“小盐池”,合二为一,成了一个地理方位的称谓。
    后花马池城设为盐池县治,惠安堡的盐池城就被称作“老盐池”。

    文章选自《长城故事》一书
    往期文章:
    ■老银川的第一座铁路公路立交桥
    ■贺兰山滚钟口的“北方石林”
    ■宁夏军区组建亲历记
    ■悬而未解的海原大地震成因
    ■1912:马福祥出任宁夏镇总兵
    ■盐池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