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梦晗诗书继世长 全州县大西江镇大石江村——耕读传家久-全州人

    周梦晗诗书继世长 全州县大西江镇大石江村——耕读传家久-全州人

    周梦晗爆料商务合作QQ或者微信联系 同号:75527440
    大石江村位于广西全州县大西江镇政府所在地,全村人姓蒋,系三国蜀相蒋琬之后裔。族人秉承“励志勉学、忠孝廉节、以和为贵、慎终追远”的家风,素重耕读,置定学田,励志勉学,崇文识礼,文化底蕴厚重。明朝中期村里相继出了“一知府、四大夫、五知县”,在当地曾显赫一时。时降及今,桂联堂第,依然俊才迭现。恢复高考之后,合族考取清华、北大3人,历年考入大学者数以百计。

    绿树村边合,青山廓外斜。大石江村碧野风清的古民居一角。

    大石江村古民居。远观是青瓦覆顶,鳞次栉比;近看是高墙深巷,钉石镶道。

    大石江村八房宗祠内悬挂的桂联堂蒋氏家训

    大石江村总祠八房宗祠内悬挂着一幅耕读兴家对联:“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相传这幅对联是其始迁祖潜江公为让后人励志所留。

    大石江村蒋氏先祖迁自科甲传芳的全州燕窝楼石冈村,有着素重耕读,崇尚科举的传统。其始迁祖潜江公非常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他给后人立下了“立塾传经,不徒富而在教”的遗训。其村族先贤芳友公留有“恒规以勤俭”、“男儿当自强耳”的家风文化。摄于大石江村总祠八房宗祠。

    大石江村的总祠八房宗祠。总祠构造别致,先贤将“礼之用,和为贵”的理念寓于其中。总祠的明堂(天井)以鹅卵石镶嵌,拼成形如音符的八股图案,寓意村族八房同心,以和为贵。正厅大柱“八股合成”,表示八房后裔要以“和为贵”,和谐相处。大柱内圆外方,表示家族内和外顺;每个方柱外加三个铁箍束之,表示要时常“以礼节之”。

    村里宗祠内的朱子之训:为官之道——忠廉

    村里宗祠内的朱子之训:治家之礼——节孝

    大石江村总祠八房宗祠正厅两边的悬挂着反映村中历史人物政治地位和宗族脉络的对联。上联:自安阳侯发派以来,代有英豪,无非积德培麟趾;下联:迨潜江公分支之后,世多显达,乃是传善起凤毛。

    村里的文宪宗祠一角。宗祠对面照墙上题有苍劲有力的四个大字“祖武是绳”,意思是其后裔要继承祖业并发扬光大。


    村旁的登科桥遗址

    大石村文冕宗祠大门励志对联:玉筍堂曾开骏业,石江祠复鸿图。

    大石江村的“鱼化龙青莲”塑雕图案。图中的龙是龙头鱼身亦名鱼龙变化,古喻金榜题名。龙头上有莲花,寓意读书人寒窗苦读,鱼化为龙,仕途清廉。

    大石江村“廉道”巷内民居墙上的“清莲鳌头”的壁塑——寓意读书人要为官清廉。民居主人蒋康俊的祖父延诚公和祖母王老孺人留下了“励学无荒陶母训,抚儿有教窦家风”的美赞,其懿德和家风对其后人影响深远。

    大石江村的“鲤鱼跳过龙门”图案。图中上为龙,下为鱼。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寓意村族崇尚科举,企盼子孙贤能飞黄腾达。


    大石江村的崇尚科举吉祥壁塑——“诗书. 宝瓶.云雀”。诗书——寓意书香门第,云雀——寓意鹏程万里,宝瓶——寓意平升三级。

    大石江村宗祠内的石础——上为石鼓,下为八面,寓意科举八股取士。

    大石江村“儒道”巷内的“诗书执礼”民居

    大石江村“廉道”巷内的“居依廉让”民居——寓意邻里相处要廉让、相敬、厚道、雍和。“居依廉让”是民居主人蒋康修在清末为纪念祖父延诚公和祖母王老孺人为人清廉谦让所取。其祖父祖母留下了“车挽夫鹿,案举夫鸿”,妯娌相处“不闻诟谇之声,时著雍和之象。”“连灯课织,同堂敬若宾朋;煮茗言欢,异姓谐如姊妹。”的家庭融洽和睦的美好家风。

    大石江村“廉道”巷内的“忠厚传家”民居。“忠厚传家”是民居主人蒋康僊在清末为了让后人将祖父延诚公和祖母王老孺人的忠厚美德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所题写。其祖父祖母曾接济贫苦人家百余家,留下了“心慈悲而汎爱,性慷慨而乐施。桑梓孤贫,昏暮叩门勿厌;葭莩艰苦,嵅时贷粟无虚。数十稔分金赠麦,待举火者百余家。向债家而焚券”的忠厚美德。

    大石江村“廉道”巷内的“角分”门楼民居。“角分”二字,是主人蒋康俊在清末为纪念富甲方一方的祖父延诚公和祖母王老孺人艰辛创业所取,其意是要继承其祖父祖母“白手起家、伟略经纪、勤俭兼至”的创业精神,告诫后人,前人创业不易,财富是靠勤俭持家,由一分一角逐渐积累起来的。

    尊誉“陶母风范”的全州的大善人大石江村蒋府王老孺人的墓誌。王氏老孺人曾接济贫苦人家100余家,并当着贫苦人家的面烧毁了他们所写的借据和欠条,因其大懿德例赠孺人。

    大石江村族先贤从村落的人聚空间布局塑造了自然和谐的空间意象,并从空间意象升华到文化意象,具体表现在耕读文化的展现与外化这个精神层面所形成的神道、儒道、廉道、孝道,以济世弘道。图为孝道,大石江村先贤蒋成瑚六兄弟为祖母祝寿以弘扬“百善孝为先”的孝道文化而捐修的进村石板大路。村族为唤起后人侍奉双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的孝亲圣洁本性,而称石板大路为孝道。

    大石江村蒋氏先祖于明初时修建的黄石坝。黄石坝是全州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她的建成使大石江所处的平坦肥沃之地得以开化,让当时大片的原始荒野变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富饶乐土。村族因受黄石坝之福泽,经济殷实,崇文识礼,而迅速崛起。先贤们为促进与邻村的团结,村里的族老宽宏大量,让出黄石坝部分渠水无偿提供给邻村灌溉,因此这个黄石坝又名为“和气坝”。

    村中催促后人奋进的马头墙

    村族发脉分枝的图。它绘于大石江村总祠八房宗祠的马头墙上,图案以迁自科甲传芳燕窝楼的始迁祖潜江公为主脉、其子派分两枝、“上下四房”枝繁叶茂为意念,用简捷而流畅的线条勾勒成一幅“八音克谐”图案。寓意族中的“八房”后裔要团结同心。

    村里古朴厚重的传统文化暨“励志勉学、忠孝廉节、以和为贵、慎终追远”家风,已引起了中华蒋氏宗亲联谊会的重视,中华蒋氏宗亲联谊会蒋大力会长曾于2014年7月12日带领广西蒋氏宗亲联谊会成员参观了大石江村的古民居及家风文化,并将该村的文化沉积及《祖庙说》作为中华蒋氏文化遗产录入了《蒋氏文化网》。2015年5月30日斯迪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萧力华总经理一行也曾到该村采风。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中华蒋氏》摄制组,将对村里的文化传承作为一个重要节点进行拍摄。

    广西桂学会陈宪忠教授和桂林日报社覃澍社长、全州县宣传部、大西江镇党委等部门领导在大石江村考察家风文化。

    给红七军伤病员看病的大石江村益寿堂的老中医蒋永珞,乡人尊其为彩庭先生。
    (一)大石江村的励志勉学文化
    大石江村总祠八房宗祠内悬挂着“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千古对联,相传这幅耕读兴家的对联是其始迁祖潜江公为让后人励志所留。蒋氏先祖迁自科甲传芳的全州燕窝楼石冈村,有着素重耕读,崇尚科举的传统。其始祖潜江公非常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他给两个儿子立下了“立塾传经,不徒富而在教”的遗训,并督促两个儿子在当地办起了私塾,置定学田,励志勉学。经过三代人的艰辛努力,便有了收获。其始迁祖潜江公第四代孙信福公,颖悟过人,奋志诗书,于明景泰四年入泮,天顺五年获府廪生。信福公一生“持躬接拘,好善乐施”,德厚清廉,他考取功名后没有外出为官,而是遵循“立塾传经,不徒富而在教”的祖训,一门心思用于育人教子,出现了文风鼎盛,人才辈出的盛况。他的四个儿子及孙曾辈共有22人获取科举功名,可谓科甲传芳,世多显达,代有英豪。自明朝中叶开始,该村的克泓公被朝廷诰封中议大夫;克渊公被朝廷诰封为奉直大夫;克淳公为平乐府教授;文冕公被朝廷诰封为奉政大夫;文暹公历任临高知县、四川绵州知州、山东泰安知府;文旭公为思恩府宾州知县;仲傑公为湖广南陵知县;仲俫公为直隶顺天府宛平知县,敕封文林郎,诰封奉直大夫;锡周公为江西玉山知县。大石江村蒋姓一族科甲传芳,俊才迭现,“一知府、四大夫、五知县”的功名,当时同出自一个山区的小村,而使得大石江村闻名遐迩,显赫一时。
    潜江公七世孙才猷公身在济南清源为官,却念乡梓之事,他临终时思身后之垂,嘱咐其子不忘始迁祖潜江公“不徒富而在教”的祖训,要重视教育,在家乡立塾传经。后因其曾孙蒋锡周追随南明永历帝反清复明,率村族领受“抗清”圣旨,受此影响,自明末至清朝道光年间初期,村族处于低落期,人才不为朝廷所用。尽管时局艰难,村族科举出仕无望,但他们仍遵循祖训,潜心默默耕读,艰辛创业,其耕读传家的根脉文化仍以袭相传。随着历史创痕的暂以抚平,到了清朝中后期,大石江村蒋姓一族再度中兴,出现英才,重振宗族,使之绵延不绝。较有代表性的有居住在村桥头边的下大房后裔和居住在乐安吉第门楼周围的上满房后裔,这两房分别出现了“或以太学显,或以文章著”和“六家火炉的顶子”的盛名。如村桥头边的延诚公和王老孺人生有五子,除其长子成绶赍志早逝,其余四子皆有功名。次子成纲,贡生,明经进士,因曾倾尽家财,奉令办团,抵御匪患,保乡护民,获六品衔;三子成綵,修职郎,附贡生,训导;四子成绩,太学生,大明府议叙六品;五子成绎,九品登仕郎,恩贡生,中书科中书。其孙曾辈也多有功名:康俊,国学;康修,中书科中书;康僊,恩贡生;康俌,太常寺博士;康伊,武监生,千总衔,例授武略骑尉;康俨,恩贡生,中书科中书。上满房后裔“六家火炉”则有20余人获取科举功名。
    大石江村立塾传经,素重耕读。清朝中后期,村较有名气的私塾有桥头边延诚公夫妇所办的“真龙桥书馆”和“六家火炉”所办的“金钗塘书馆”。清末民初大石江村还立有“文书房”、“武书房”、蒋臻卿私塾、、蒋永安私塾、金字岭书馆、蒋普安家塾、蒋卿安家塾、八房宗祠村塾等私塾。村里的私塾分为三类。一是家塾,它由富贵人家聘师在家教读子弟;二是私塾(学馆),它由私塾先生私人设馆收费教授生徒的;三是村塾,如八房宗祠村塾,它由村族聘师设塾以教贫寒子弟,办学经费从族田收入中助学支销。
    大石江村族设置了宗族集体的公共财产——族田。村里的六座宗祠都立有族产。如:总祠八房宗祠的族产祭田由村中大户富户自愿捐献。族产管理由才品兼优者经管,并举一人总理,二人监察。下三房宗祠族田有300多亩,对其中的义田还设立义庄进行管理。宗族的族田收入用于村族祭祀祖先,维持祠堂的各项费用,修纂族谱,以及赡养和培养族人所需的经济费用。村中的族田分为祭田和义田两类。立祭田以供先世蒸尝,立义田以赡同宗贫乏,其祀产祭田、义田岁所收获,除完纳条漕及春秋祭扫、赡族、助学支销外,所有赢余,俱储积以备饥年之用。
    村里的“六家火炉”为培养其子弟,先后办有“金钗塘书馆”、“文书房”、“武书房”家塾,还专设了二十亩学田,并规定“凡我占祠子孙得文、武、庠者准收等处田租,以为勤学之资应试之费。若已中武举给衣顶者不准收租,有年至五十虽未给衣顶而无志观光者亦不准收租。”
    旧时,大石江村族中的宗祠、门楼悬挂有很多的匾额和木刻楹联,阐述历史典故,反映村中历史人物政治地位和宗族脉络,并赋志其中。如总祠内曾悬挂着“大夫第”、“博士”、“经魁”、“明经进士”等匾额。宗祠内书有“自安阳侯发派以来,代有英豪,无非积德培麟趾;迨潜江公分支之后,世多显达,乃是传善起凤毛”,“玉筍堂曾开骏业,石江祠復起鸿图”,“祖武是绳”等对联、字匾,以此鼓励后人能够承先志、绳祖武,励志自强。
    为鼓励读书人考取功名,而在村旁清溪上所建的“登科桥”更是传为佳话美谈。登科桥很有特色。桥宽仅有三步,却有两拱,因此登科桥又名三步两拱桥。相传,一学子,出身贫寒,父母兄弟早亡,自幼与嫂相依为命,苦读诗书。一年,学子骑马赴京城赶考路过,因马踏断清溪上的木板小桥。学子意识到这是不祥之兆,此次可能考途不顺。于是打马回家,其嫂甚异问之,学子向嫂说起马踏桥断之事。嫂听后鼓励说:“马踏桥断不是不祥之兆,而是吉祥之兆。踏断旧桥换新桥,脱去褴衫换紫袍。这次你一定能考取功名。”学子欣然赴考,果不其然,脱去了褴衫换上了紫袍。于是,学子衣锦还乡时,在此清溪上建起了这座由两扇合成的石拱桥,取名为“登科桥”。其嫂曾在“登科桥”旁对其警言:“当初你进京赶考踏断的腐朽之桥,今天你修建了这座新桥,预示着你要从这里走出人生新的一步,希望你做一个清官。”明、清时期,当地的学子进城赶考必过此桥,以示登科仕途如意。金榜题名,衣锦还乡时,则在此桥前下马,步行而过,警示自己要为官清廉,思源根本,不忘衣食父母。
    村中的村族文明发祥地牛眠吉地旁,至今保存着蒋少湘在清末所建的私家“藏书楼”。
    村中宗人书法也蜚声县乡。蒋少鹤的行书神逸潇洒,蒋用卿的楷书遒劲隽秀,蒋普明的书法严谨端庄,蒋耀的书法自成一体,蒋端的书法六体娴熟,尤其擅长花鸟鱼虫,作品栩栩如生。
    (二)大石江村的忠孝廉节文化
    大石江村建有六座宗祠,总祠八房宗祠,堂号桂联堂。村族立有《桂联堂家训》,相传家训为信福公在明朝中叶为后人所立,并在清朝中期进行了补充完善。《桂联堂家训》悬挂在总祠内。其内容为:“今人有为不善之事,幸其人之不见不闻,安然自得,无所畏忌。殊不知人之耳目可掩,神之聪明不可掩。凡吾之处事,心以为可,心以为是,人虽不知,神已知之矣。吾之处事,心以为不可,心以为非,人虽不知,神已知之矣。吾心即神,神即祸福,心不可欺,神亦不可欺。《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释者以谓‘吾心以为神之至也’,尚不可得而窥测,况不信其神之在左右,而以厌射之心处之,则亦何所不至哉?人为善事而无遂,祷之于神,求其阴助,虽未见效,言之亦无愧。至于为恶而未遂,亦祷之于神,求其阴助,岂非欺罔!如谋为盗贼而祷之于神,争讼无理而祷之于神,使神果从其言而幸中,此乃贻怒于神,开其祸端耳。凡人行已公平正直者,可用此以事神,而不可恃此以慢神;可用此以事人,而不可恃此以傲人。虽孔子亦以敬鬼神,事大夫,畏大人为言,况下此者哉!彼有行己不当理者,中有所慊,动辄知畏,犹能避远灾祸,以保其身。至于君子而偶罹于灾祸者,多由自负以召致之耳。凡人持身处世,惟当以恕存心。见人有得意事,便当生欢喜心;见人有失意事,便当生怜悯心,此皆自己实受用处。若夫忌人之成,乐人之败,何与人事?徒自坏心术耳。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如是存心,天必佑之。”家训告诉了蒋氏后人做事做人的道理:天高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做事须问心无愧;神灵不佑为恶者;公平正直不可恃;一个人立身处世,当有宽容之心。
    村族宗祠立有于国尽忠、于父母尽孝、为官清廉,行有节操的祠规,对族众以敦教化。村族先贤还在“八房总祠”和支祠内分别书有“竹径先型在,梅潭旧泽长”和为官之道、治家之礼的朱子之训“忠廉.孝节”及“诗礼”、“ 簪缨”、“笃学”、“出第”等楹联、题壁、字匾。“竹径先型在”源自《廉士传》记载的蒋氏远祖诩公清高隐居,三拒王莽的典故。蒋诩,质直好义,以廉洁著名。西汉哀帝时,诩公为兖州剌史,值王莽篡位,诩公托病归杜陵,王莽以安车驷马三聘不起,不肯委身事贼,遂告病还乡。在舍前竹下辟三径,归隐田园。后人遂以“三径”名堂号。“三径就荒,松柏犹存”陶渊明曾这样赞叹诩公不趋炎附势的清高廉洁品德如松柏长存。“梅潭旧泽长”是追溯发源宗支,忠廉为国的蜀相蒋琬其二子斌、显同死蜀难后,琬公夫人毛氏携季子贯在全州梅潭开基立业的德泽。先贤奉行朱子之训的“忠廉”为官之道与“孝节”治家之礼的高贵品德,对后人耳濡目染影响深远。
    族中不少仁人志士承先志、绳祖武的事迹仍广为流传。潜江公分支立业,始建家庙,另立族辈,精深宏富。先祖高瞻远瞩,三易居地,定居牛眠,筑千秋黄石,开田劈地,诒谋子孙,福泽万世。信福公颖悟过人,奋志诗书,“持躬接拘,好善乐施”,德厚清廉,育人教子,明朝中叶,四子出第,累朝荣荫,后人科甲传芳。才猷公思身后之垂,嘱咐其子遵循潜江公祖训,重视教育,立塾传经,“不徒富而在教,延塾师以欲成其志。”仲俫公为厚葬先父,以尽子孝,辞宛平知县,丁尤归田。才猷公后人厚葬双亲,停枢在家数月之久,设奠守灵以待,孝誉县邑。知县锡周公“领旨头”忠君领旨,追随永历帝反清复明,守节拒降,遭清军“五马分尸”,忠廉报国,壮怀惨烈。延诚公勤俭兼至,积德行善,慷慨乐施,富甲一方。旧有诗赞诚公:“夙闻品范甚端庄,白手起家迥异常……记得当年勤俭语,於今犹自佩难忘。”其妻王氏老孺人蜀人华阳才女通文墨,相夫治内,懿范于家,励子勉学,教子成名,为人正直,常训诸子“为吏要公私分明,勿以官物见饷。”尊誉“陶母风范”。楝選知县王廷凤所譔:全州的大善人蒋府王老孺人,曾接济贫苦人家百余家,她“心慈悲而汛爱,性慷慨而乐施,桑梓孤贫昏暮叩门勿厌……。数十稔分金赠麦,待举火者百余家,悯寒士而指囷,共赞香闺子敬,向债家而焚券,群称秀阁冯驩、孟德耀之徽音。”旧有诗赞王氏:“孺人德大福何崇,少小时安命不同;励学无荒陶母训,抚儿有教窦家风;趋树玉庭超群彦,绕砌金兰冠世雄;异日徽音标彤管,颁来凤浩耀丹枫。”明经进士成纲公富而义举,奉令办团,倾尽家财,抵御匪患,保乡护民,赞誉远扬。祚嶷公夫人杨氏命犯“铁帚”,不屈服于命运,她嫁于蒋府白手起家,相夫治内,克勤克俭,慎奉穷则思变,鼓励子孙勉学,经艰辛创业,家族事业迅速崛起,其孙曾现“六家火炉的顶子”之盛。以廉立身的成瑚公其父辈立“金钗塘”书馆,成瑚公又立“文书房”、“武书房”书馆,言传身教,贤名乡里。他为全州上万乡在清朝中后期培养了不少人才,自道光年间起,其兄弟、子侄三辈中曾考中举人、廪生、贡生、庠生的达20余人之多,他们中或为官或从教或立军功,彰显其因科举而中兴的门楼“乐安吉第”尚有残存,其后人仍保存着当时的“文魁”和“芝圃长春”匾额。
    成瑚公清政廉明,行侠仗义,乐善好施的事迹,也在乡间广泛流传。《全州县志》记载:“蒋成瑚,万乡大石江村人,事父孝母,教子有方,行侠仗义,常修桥筑路,施衣絮棺木,醵资为会,以计久远。乡人有洪国松者,被盗仇杀全家,火焚其居,众虽知冤而不为公讼捕,成瑚振擘任侦察事,尽获诸盗,为之昭雪,乡人义之”。举人成璪公大挑一等,任丰顺、龙川知县,刚直廉洁,所至有声,因拒贿而赞誉为“竹节知县”。大诚公主持宗族事务,一生公道,尊宗孝亲,伸张正义,大义灭亲,声高望重。普安公办学,涓滴归公,未偿公家一口饭,未支公家一分钱。其一人任校董事,十年无闲言。他曾请族人书“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于校墙,以此为道德纲纪,要求师生对照自省,藉以济世弘道,励志淑人,挽回近世人心。乡人称其品德高尚,赞其为“万全之宝”,当地读书人誉其为“祖师”。深林公为维护黄石坝水源合法权益,面对持枪至亲,据理力争,匡夫正义,奋不顾身。卿安、普安、成局、深林众族贤于“天皇寿诞”,智避倭寇淫威,全族免遭祸殃。咸锐公溯源梳脉,呕心沥血。林生、咸烈引领诸贤历二春编纂家谱,合族夙愿家乘传。蒋氏一族家风弘道,明德维馨,群贤济济,不胜枚举。
    (三)村落的以和为贵文化
    村里的清廉文化与儒家的和谐文化相互交融,积淀厚重。村中的一些古迹显示了清廉文化和儒学向建筑的渗透。村族立有一座家庙和六座宗祠,家庙列位、宗祠构造也体现了“廉让”与以“和为贵”的理念。总祠“八房宗祠”构造别致,先贤将“礼之用,和为贵”的理念寓于其中。总祠的明堂(天井)以鹅卵石镶嵌,拼成形如音符的八股图案,寓意八房同心,以和为贵。正厅大柱“八股合成”,表示村族八房后裔要以“和为贵”,和谐相处。大柱内圆外方,表示家族内和外顺;每个方柱外加三个铁箍束之,表示要时常“以礼节之”。村族先贤希望通过“礼”的约柬,规矩方圆,将儒家的和谐文化理念在族人的心中潜移默化。总祠的马头墙上还绘有象征村族发脉分枝的图案。图案以先祖潜江公为主脉、其子派分两枝、“上下四房”枝繁叶茂为意念,用简捷而流畅的线条勾勒成一幅“八音克谐”图案。寓意族中的“八房”后裔要团结同心。
    村前顺通心气的“鼻孔桥”别有新意。村中旧时有“八字门楼的锤子”一说。“锤子”即拳头。打架斗殴称“打锤子”。意思是说,居住在八字门楼一带的一些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性格暴躁好斗,常因一些小事而引发与邻村、邻里、家庭之间的纠纷,甚至动起武来。族中崇文识礼的先贤认为出现这些不和谐的原因,是由于年轻人“心气不通”而引发心理失衡所致。为扬善弃恶,他们在总祠东面一个称之“拱桥头”的地方,建了一座形似孔圣人“鼻孔”的“鼻孔桥”。其意为象征孔圣人是儒学的鼻祖,村族者借其“鼻孔”可以顺通“心气”,以文明的方式对外宣泄情绪、调节心态,缓和矛盾。
    村外的“和气坝”营造了与他村友善。村族在其所修筑的水利工程黄石坝堰渠上开出了一个分水口,自明初至今,一直无偿地为邻村提供水源灌溉农田。此坝又被赞誉为“和气坝”。
    村旁奉劝村族“众善同缘”、“僧道设坛祭神”道佛融合的关帝殿。它是乡民祈神酬恩,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所在。殿内“僧道设坛祭神”,殿门之上书有“众善同缘”四个大字,它是佛教《七佛通戒偈》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的精华浓缩。其意就是规劝众人,一切坏事都不应该做,一切好事都应该认真做,大家应当经常自我反思,去掉自己的种种妄念。
    村中的“居依廉让”、“诗书执礼”、“培兰”、“八字门楼”、“角分门楼”、“恒规勤俭”、“天锡之光”、“ 忠厚传家”、“乐安吉第”等古民居装饰,也处处反映出村里清廉、友善、谦让、厚道、和睦、勤俭、祈祥、乐业、安居的淳朴民风。
    (四)村落的慎终追远文化
    村里的善孝、祭祀文化沉积较厚重。村族曾自发跸至期思蒋国故地伯龄公陵园祭祀始祖。族中先贤蒋成瑚为倡导修建宗祠祭祀先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祖庙说》。
    其文云:“祖庙者,致顺致孝之地也!君子将营宫,宗室宗庙为先,非侈乎。其辞也,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厥子若孙,幸有阁庐以避风雨;而此身所自出之。人转无以为妥其灵,栖其神为?问此心安乎?即有以妥其灵栖其神,必俟其身既安,始为之妥焉栖焉。究于此心安乎?此则先之之说也。是故庙者,貌也,言先祖之形貌所在也。形貌在是,则灵以是妥,神以是栖,而祖庙之立,其容缓哉!或者曰:“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我祖在往矣。庙与貌何涉焉?”曰:以是为孝子顺孙言之也。孝子之事亲也,眷以观顺,祭以观敬。于是霜濡露降,必有怵惕悽怆之心,如将见之,故入室则俨然有覩乎其位,出户则忾然有闻乎其声。思其居处,思其笑神之来,思享兹洁衷夫!是以祀事明而孝悌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
    村族为祭祀先祖,除宗祠春秋两祭外,还传承着“封岁”、“七七灯祭”、大年初二“拜新年”等慎终追远,以孝为先的特定风俗。此外,至今村族还在鲜活地传承着四月初八“乌饭敬牛”、六月初六“以犬尝稻”等感恩回报,反映农耕文明的古朴风俗。当地的“傩鬼头”、“立尸祭”、草龙舞等传统项目也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村里古朴厚重的传统文化暨“励志勉学、忠孝廉节、以和为贵、慎终追远”家风,已引起了中华蒋氏宗亲联谊会的重视,中华蒋氏宗亲联谊会蒋大力会长曾带领广西蒋氏宗亲联谊会成员参观了大石江村的家风文化。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中华蒋氏》、武汉斯迪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萧力华总经理(总制片、编导)一行曾来村里进行了文稿采集,为《中华蒋氏》摄制组前来拍摄村里的清廉善孝文化传承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
    此外大石江村还有弥足珍贵的红色文化。1931年1月1日,红七军为避开湘军的追击,从新宁与全州交界的界牌翻越两省隘口将军坳,进入全州大西江境内。红七军在大石江村休整宿营期间,政治上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发动群众,书写张贴标语,宣讲共产党和红军的宗旨和政策。行动上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买卖公平,深得当地老百姓的称赞,也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村里的老中医蒋永珞、蒋世定主动为红军伤病员疗伤。村民蒋世银主动为红军带路,并留下了红军打下天下后,总指挥李明瑞说会回来看望蒋世银的军民情深故事传说。
    以古鉴今。全州大石江村蒋氏一族遵循祖训,
    弘道济世,盛行教化之风,
    为官或治家均秉承先祖“励志勉学、忠孝廉节、以和为贵、慎终追远”的家风理念,
    馨香至今。
    编辑:蒋妮娜 全州宣传
    老板说了!您点一个
    小编的工资就涨0.5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