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梦晗诗词写作入门-书画艺术推广网

    周梦晗诗词写作入门-书画艺术推广网

    周梦晗 一篇文章让你弄懂平仄与四声第一讲:平仄与四声

    今天是我们这个诗词基础班的第一课。这两个月,我主要负责给大家讲近体诗格律方面的知识。我们现阶段的学习是要在快乐中学习。所以在接下来的课程里,我会尽量用快乐的方式、形象的方式给大家讲解这一块的知识,让大家尽快掌握这些知识。
    在古代,凡是读书人,都懂得格律,也都能写出符合格律的诗词。现在,即便是中文系的教授,不懂诗词格律的人,也是极多的。格律是基础中的基础,不通格律,却研究诗词几十年,这个我实在不太理解。基础尚且不知,譬如盖楼,而地基不打,如何能稳固呢?诗词的格律,相当于一种游戏的规则,就像下棋,棋子的下法;打篮球的规则,音乐的音符、乐谱之类。
    你只有掌握了这些,才能渐渐地入门,并且一旦掌握了,你就会发现其实就这么简单。
    正式开讲前,我先简单地介绍一下自己。我叫雪窗,这是我的号。关于这两个字,有个典故。古代有一位读书人叫孙康,家里十分清贫,没钱买油灯读书。有一天晚上,见到窗外下雪,非常明亮,于是就拿着书在雪地里读书。
    因而,这“雪窗”有寒窗苦读,砥砺自我的意思。宋代有个画家叫李唐,画过一幅很有名的画叫《雪窗读书图》。
    元代的杂剧,常用这个典故,比如关汉卿《拜月亭》,写道:“休想我为翠屏红烛流苏收,撇了你这黄卷青灯映雪窗。”王实甫的《西厢记》有两句:“投至得云路鹏程九万里,先受了雪窗萤火二十年。”
    此外,杜甫的《绝句》有一句:“窗含西岭千秋雪。”取收尾二字,颠倒一下,就是雪窗。
    从学词的主张看,我倾倒于南宋词。南宋词坛有两个大家,一个叫吴文英,号梦窗;一个叫周密,号草窗。这些先贤,都是我崇拜、师法的对象。好,闲话少叙。那么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第一堂课的内容是四声与平仄。现代人写格律诗,主要使用的韵书有两种:
    第一种是《中华新韵》,韵部划分的依据是普通话。《中华新韵》很简单。事实上,你掌握了普通话的读音,也就掌握了新韵。
    第二种是《平水韵》。平水韵是一部专供写诗用的韵书。韵书是诗人或者学者为了写诗需要而编写的工具书。它是南宋一个叫刘渊的人,整理合并前代的韵部而编著的。《平水韵》的具体来源很复杂。

    先是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193韵。北宋陈彭年编纂的《广韵》又细分为206韵。到了南宋,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就把同用的韵合并,成为107韵。这个刘渊,原籍是山西平水。与此同时,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合并为106韵,这个王文郁是山西平水官员。
    后代通行的106部平水韵,主要是以刘渊和王文郁的韵书为准。他俩一个是原籍山西平水,一个是山西平水为官。
    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把《平水韵》分为106个韵部,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平水韵。我们现在所说的《平水韵》实际多指清朝的《佩文诗韵》。由于这个来源很复杂,大家了解一下即可。你们来这里学习,重点是要掌握并使用这种用韵的,所以我在这里是要教你们学会使用平水韵就可以了。
    如果把重点放在古韵的发展及来历上,这是音韵学家该做的事。作为创作者,大家最重要的是要懂得使用。
    写格律诗,我这里只讲《平水韵》,不主张大家用新韵。因为学好了平水韵,第一,写诗的进步会比较快;第二,看古人的诗词,关于用韵及平仄,不会再犯糊涂和感到迷茫;第三,用平水韵写诗,现在所有地方都是认可的,所有刊物及诗词网站都是接受的,但用新韵写诗,则远远没有这样的认可度。
    我结识的诗友以及我所熟知的名家,基本上都是使用平水韵的。在诗词圈,基本有这样一个情况。你说你写诗是用平水韵,大家会觉得很正常。你说你用的新韵,内行就会不自禁流露出不屑的表情。这说明,新韵不被广泛认可。另外,我觉得新韵也不够成熟,权威性也不足。而《平水韵》几百年来,一直具有权威性,且与唐宋以来的诗词用韵,是一脉相承的,同属一个体系。
    好了,接下来我要具体细讲平水韵,这个很重要,希望大家要认真听。
    我们先大概浏览一下平水韵。平水韵分为106个韵部;
    上平声15部,如一东、二冬、三江、四支……等;
    下平声15部,如一先、二萧、三肴、四豪……等;
    【上声】29部,如一董、二肿、三讲、四纸……等;
    【去声】30部,如一送、二宋、三绛、四寘……等;
    【入声】17部,如一屋、二沃、三觉、四质……等。
    那么我们常说的四声,是指哪四声呢?就是指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简称平、上、去、入四声。大家看《平水韵表》,平声分为上平和下平,共30个韵部;上声29个韵部;去声30个韵部;入声17个韵部。合起来106部,所以叫106部平水韵。

    平水韵中,平声为什么分为上平和下平声呢?平水韵因为平声字太多,一卷放不下,就把它们一分为二了,放在上卷的平声字就是上平声,放在下卷的平声字,就是下平声。
    至于上声,大家可以看一下上声的韵表,绝大多数是第三声的字;而去声,绝大多数是第四声的字。当然也有极少数不一样。
    至于入声,就复杂多了,第一、二、三、四声的字,全都有,并且看不出规律。有的人觉得,掌握平水韵有一定的难度,这难度主要就在入声字上。这个我以后会给大家详细讲解,让大家尽快掌握。
    那么平水韵如何划分平仄呢?其实也很简单。上平声15个韵部、下平声15个韵部里所有的字,就是平声。而上声29个韵部、去声30个韵部、入声17个韵部里所有的字,就是仄声。
    也许有人会说,可是我并不熟悉平水韵表里的字,难道我每见到一个字,都得翻开平水韵表看它在哪个韵部,再去判断它是平声还是仄声吗?
    比如“西”字,翻半天,找到在八齐这个韵部,上平声,属于平声。那么一首律诗,56个字,都要这样一个字一个字地找,岂不是让人觉得很琐碎、很麻烦?所以,我告诉大家,用不着这么麻烦,其实很简单。

    你注意观察,基本是这样:
    用普通话读起来,第一声、第二声的字,往往属于平声;用普通话读起来,第三声、第四声的字,往往属于仄声。大体如此。少数例外的,要留意。这种例外的,以入声为多,也属于仄声。入声字是难点,大家要留意。凡遇到第一声第二声的入声字,一定要在本子上记下来。
    大家可以根据这些知识,首先判断一下自己名字的平仄。
    比如我自己的名字,杨强,都是第二声,属于平平;而我的网名帝乡子,帝字第四声,仄声,乡字第一声,平声,子字第三声,仄声,就是仄平仄。古人起姓名一般都会平仄搭配,读起来就会顺气一些。现在的人,因为不懂平仄,所以都没有这种讲究。
    在古代,尤其三个字的姓名,会更注意平仄的搭配,因为如果出现三个连着的平声字(三连平),或者三个连着的仄声字(三连仄),就不太好听了。比如,李商隐,仄平仄,互相搭配;[白]居易,仄平仄,互相搭配;柳宗元,仄平平,没有出现三连平;胡雪岩,平仄平,平仄搭配。当然凡事都有例外,像黄庭坚、陶渊明,就是三连平。
    再说一个姓名,毛主席的姓名叫毛泽东,这个平仄大家要注意一下:毛字第二声,是平声;泽字第二声,照理说是平声,但它属于例外的情况,属于入声,大家可以在平水韵表里查到,所以是仄声;东,第一声,属于一东韵,平声。所以连起来就是平仄平,平仄搭配的。这些读第一声第二声的入声字,像白、泽,大家一定要记在本子上,慢慢积累。

    大家想一想以前的成语,很多都是平仄搭配的。像:万紫千红,万水千山,一衣带水,等等,大家想一想,还有些什么成语,都可以分析分析它们的平仄。
    这些成语都是古人归纳的,古人有平仄概念。以后要形成一个习惯,说一段话,看一篇文章或是一首诗歌,就有意或无意地想想哪个字是平,哪个字是仄。
    再查一句话:如今千万树,零乱孤村雨。把每个字的平仄标出来。自己根据读音来判断平仄,一声二声为平,三声四声为仄。
    大家不要怕麻烦,也不要怕慢,写诗本来就是件很休闲的事,刚开始写的时候一天能写一句就不错了,这个不比写小说,一天写上千上万的。诗只有那四句八句的,慢慢写,用心写,写多了,练熟了,就写好了 。不用你那么快。
    根据平水韵表各韵部的字数多少,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宽韵、中等韵,窄韵、险韵等四个部分。这个只需了解即可,不必掌握背诵。
    宽韵:收字多,在150字以上,有上平的一东,四支,七虞,十一真,下平的一先,七阳,八庚,十一尤。
    比如王维的《汉江临泛》:
    汉江临泛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再比如李白的《送友人》: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中等韵:收字100字到150字之间,有上平的二冬,六鱼,八齐,十灰,十三元,十四寒,下平的二萧,四豪,五歌,六麻,十二侵。
    比如杜甫的《蜀相》: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再比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窄韵:收字不多,50到100字之间,上平的五微,十二文,十五删,下平的十三覃,十四盐。
    这个比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还有杜甫的《曲江》:
    曲江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险韵:收字少,50字以下。上平的三江,九佳,下平的三肴,十五咸。
    险韵收字太少,写诗押韵时,可选择的范围极窄,所以很考验一个人的才华,也很限制一个人才能的发挥。一般爱逞才的偶尔会选择用险韵。李清照在《念奴娇》中有这样几句: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那么你看李清照,写诗选择险韵,说明她对自己的才华很自信;喝酒爱喝烈酒(扶头酒),说明她酒量很好。单是这几句,你就可以看出她很有个性。

    压险韵的诗,比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再举一个,像元稹的《遣悲怀》第一首:
    遣悲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我们平常写诗多用宽韵和中等韵,字数较多,用来选择韵脚的余地就大。用窄韵押韵,有时就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字。险韵字数太少,常用字更少,选择起来更困难。所以我们写作过程中尽量选用宽韵和中等韵。当然宽窄是一个方面的考虑,主要还得从性情和内容出发。苏东坡就有一次自己为难自己,不仅用窄韵作诗,还规定自己必须用“尖”字和“叉”字入韵,人称“尖叉体”。
    我们来看看这两首诗,第一首是用的窄韵:十四盐。
    雪后书台北壁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
    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
    第二首倒是用了中等韵,可是却用了个险字:叉。
    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冻合楼台寒起栗,光摇银海眼生花。
    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
    这两首诗在当时影响很大,后人佩服苏轼能在险韵中信步而吟,便纷纷起来效仿,在咏雪的作品中依样用上“尖”、“叉”的韵脚,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尖叉体”。
    这只是举个例子,(窄韵险字有风险,写诗入韵须谨慎)我们不要刻意去模仿与追求。
    《中华新韵》和《平水韵》是写诗要用到的韵书,我是主张大家使用平水韵的。

    最后再提一下四声的概念:
    1、古代四声
    汉语声调有四声,从早期的诗歌来看,四声的概念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一个模糊的意识,比如诗经的押韵就以平声为主,在南朝之前的诗歌也有很多在押韵上面着重押平声韵的。足以说明,早期的一些人已经开始注意不同声韵交错形成的韵律感效果。
    而到了南朝,周颐所著的《四声切韵》就已经明确提出了上去平入四声。后来沈约又提出了“八病”,强调了四声之间的搭配关系。从此开始形成了一种注重格律的诗体,就是永明体,以下就是一个相关的故事。
    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入声。
    2、现代四声
    既普通话四声。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这是在1955年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确定的。由于普通话不存在入声的发音,导致了入声的消失,所以现代的四声是没有入声的。现代四声和古代四声的大致对应关系为:
    一声(阴平)
    二声(阳平)
    三声(上声)
    四声(去声)
    由现代四声写的诗歌叫做新韵诗歌,由古代四声写的诗歌叫做古韵诗歌。我们写格律诗词,基本不按普通话四声,而是按古韵四声。如果有人非要刨根究底问为什么不紧跟时代,用普通话四声?我前面已经说了,普通话四声是新韵,它不被广泛认可,而且不够成熟,也不具权威性。如果你写的诗连基本格律,都不被诗词圈内部的人认可,那么写再多又有何意义呢?我们的诗,终究是要写给懂的人看。
    好,今天的课关于平仄与四声的内容,我就讲到这里。大家课下,可以再看看课件,我相信应该都能弄懂的。如果还有不懂,可以随时问我,我负责解疑。今天的作业是给大家两首诗,试着给这首诗的每一个字,标一下平仄,格式是这样的:
    绝句
    (仄仄)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次的作业是标这两首诗的平仄: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
    (版权属于原作者,文章来源于网络)
    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书画艺术推广网”集书画精英、藏书画精品、推广书画艺术、展示书画精髓。主推陕西及全国书协会员、学者、教授、国展精品佳作、及时展示高端书画家艺术魅力,分享书画收藏与投资经验,解读书画艺术趋势,发展和继承传统国学艺术、传承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