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梦晗论硅片技术的发展从CCZ说起(第二篇)-光伏变迁见证者

    周梦晗论硅片技术的发展从CCZ说起(第二篇)-光伏变迁见证者

    周梦晗 因为篇幅较长,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故将五位主持人(张治雨 先生、郭宽新 先生、储晞 先生、詹文平 先生、石坚 先生)的论点依次发表,群友的交流论点也会文末附上。
    备注:光伏变迁见证者群 举办论坛并无意挑起单多晶之争,我一直坚信单多晶互为补充互相扶持,论坛是请大家各抒己见,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也请读者们尊重每一位发言人的论点,谢谢!!
    郭宽新 先生论点
    大家好,我的观点就是从单晶和多晶系统的技术趋势以及成本进行介绍。






    首先,从电池说起,因为电池的效率直接关系到电站最终每瓦发电成本,现在高效电池包括perl、HIT和IBC,而perc是PERL的简易版;从趋势看,我的观点是:最终是以每瓦发电成本来评价产品优劣。
    单晶和多晶,主要的差异产生点在晶体端,也就是拉晶/铸锭的模式不同,而在硅料、切片、组件、电站端,按照每片计算,成本差异很小。

    那么我们就考虑拉晶成本、铸锭成本以及电池成本在整个系统成本(以最终发电为依据的成本)里面所占的比例。


    从数据来看,多晶铸锭占整个系统发电的成本比例只有2%,而单晶也只有6%,最后能够其决定性影响的因素的也只有效率,也就是说,从整体说来看,有的因素是可以忽略的。
    如果按照每片核算,电池环节起到决定作用,电池成本占整体成本的10%,这就意味着,高效电池即便成本增加100%,而只要效率可以提高10%,那么还是有利润的,也就是变相的提高了单晶的优势。
    从实际情况来看,现有的高效电池,其成本增加和收益是不成比例的,所以,如果在高效上提高电池效率,还是单晶优势明显。

    上图模型是模拟整个电站投资的回报率,从这个可以看到最终谁是有优势。
    2017年,是硅料、拉晶、电站三环节走了超额利润,从整个市场看,相对而言,大家相安无事,是比较平衡的。但是,即使都拿均衡的利润的话,我个人对多晶还是持悲观态度的。
    铸锭环节,每片多晶硅片的成本只有0.45元,如果折算到每瓦成本是0.1元/瓦,该成本占整个发电系统的成本不到2%。如果从整个电站的成本来考虑,即使铸锭成本为0,多晶也没办法和单晶进行竞争。
    也有很多人说,未来的高效电池也在多晶上应用。在多晶上做,是没得选择,也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在电池环节,同样的投资,在多晶产品上的投资回报率远低于在单晶产品上的投资回报率。
    比如PERC电池,在电池生产过程中,假设单多晶生产所增加的成本一样,单晶所带来的收益远高于多晶(单晶提升效率高于多晶),在同样的条件下,如果PERC单晶只有30%的收益的话,那么PERC多晶可能就没有收益了。
    换个角度来说的话,因为多晶的整个生产成本占整个发电系统的成本只有不到2%。目前综合来看,如果多晶没有大的技术突破(效率或者别的优势),只会导致单晶的市场占有率会越来越高,多晶的市场占有率将会越来越低,这个趋势无法改变。
    但是,请注意,多晶绝对不会消失,单多晶只会共生。
    目前整个硅料市场,并不是所有的硅料都适合做单晶,如果2018年单晶扩到70GW,多晶降到40GW,必然会导致硅料的市场格局发生变化,未来可能单晶硅料的利润很高,而多晶硅料的利润可能很低,甚至多晶硅料被迫按照成本卖,单多晶硅料的价格会进一步拉大;另外,单晶的锅底料、碎硅片等也需要铸锭来消耗,而硅料的成本占整个电站发电系统成本的7%-8%,比例还是挺高的,如果硅料的价格差异化市场形成的话,多晶势必还会有生存空间,多晶会延续下去,但是产能很难在扩大了,将无法和单晶抗衡。
    --------------------------------------------------------------
    以下为群友问答:
    1、如果美国不卖给我们高纯石英砂,中国单晶会不会像中兴通讯一样,等着破产?如果是,单晶就要抑制发展。如果不是,就应该大力发展单晶,多大的占有率都不为过。
    问:这个坩埚石英砂难道用国内的石英砂材料提纯做不出来吗?现在用美国的,只是因为它的原矿品相好,加工成本低吧,如果禁运了,我们无非用成本高点的提纯石英砂也行吧?和炼铁差不多吧?
    答:不行,矿的品质不够。这几年,美国石英砂的价格基本是疯长。而且好品味IC级的砂,不卖给中国。跟铁矿石完全不一样,铁矿石最终会提炼成单质。这个容易。石英砂是不可以破坏网络结构,夹在网络结构里面的杂质,怎么提炼都是投鼠忌器。
    只要最终形态是单质的,都好弄。而如果材料不让破坏原子排列,又要极高纯度,就难了,假设在原子排列里,有一个碱金属,你就非常难把这个碱金属原子剔除。查查世界上5.8N高纯石英砂的世界市场占有率,你就知道忧虑了。
    2、关于单多晶的成本讨论:
    一公斤实际重量的方棒,加工费需要至少70元,行业普遍在80~100元的。127硅料+70加工费+10硅损+10期间费用≈213,213/62≈3.43元。切片0.7元,算上各种成本,含税应该在4.2~4.4元/片,一般厂家在4.5~4.8元/片。
    关于价格和成本计算:单晶用料128,多晶用料110。多晶都是吃二级料,碳头料,菜花料,珊瑚料,等外料,一级料只有大厂看得见。
    论点1、计算:现在一炉5棒,成本大概多少钱?
    氩气200元/炉
    真空泵油100元/炉
    籽晶母合金30元/炉
    26寸石英坩埚3000元/炉
    电(等径90含外围):
    0.35×90×24×5≈3780元
    0.8×90×24×5≈8640元(沿海)
    石墨系统折旧4000元/炉
    人工150×15≈2250元/炉
    维修及其他500元/炉 设
    备折旧(5年)2500元/炉
    开方截断磨面每炉1500元/炉
    硅料损耗2000元/炉
    这里面石墨系统折旧可以打7折,石墨系统折旧含二次加料器折旧。5天,化料20小时,引晶放肩冷却收尾20小时。剩余120–40≈80小时,每小时可以生长6公斤,一共可以产出480公斤理论圆棒,考虑到良率、方棒实际重量,每炉出17.6毫米的方棒约300公斤。20000/300≈67元/实际重量方棒,加上生产事故,70元/KG实际重量方棒,是说得通的。
    如果用沿海的电,每片成本再加0.2~0.4元。如果使用最新工艺,单晶硅片成本在3.6元,加上各种费用,4元可以做下来。
    论点2:1、?隆基圆棒每小时应该可以长8kg。2、铸锭炉一炉氩气需要用到260kg到280kg。3、隆基实际成本我们不知道,但单晶方棒成本60应该可以做得到,不会到70的。4、不用算一炉,按月吧,一个月2800kg圆棒打底。
    备注:1、60指的公斤长度是17.56。
    2、技术研发?60以内到方棒是可以的,单晶方棒现在的价格在170-175之间,可以倒算。
    3、现在一台单晶炉年产能平均在7MW以上,好的在7.5MW以上(市场上有35GW产能符合此要求)。
    论点3:单晶48真的可以做到,华东电费0.65元,不做任何技术升级的单晶制造成本大概在70元,现阶段的单晶硅片价格已经低于成本价了,电费成本在25-30元每公斤,圆棒单产1.6Kg/h。隆基电费三毛左右,叠加水冷屏和连续加料技术,单产已经从去年上半年的3.4提升到现在的3.9kg/h,单产就相差2.5倍,在电费降一半的基础上加权单产的提升,成本降至48一点不为过。

    多晶铸锭G6成本交流:
    1、每炉13000元,大锭含折旧。2、开方截断磨面2500元。3、硅损,3000元。4、期间费用2000元。投料850公斤,出535公斤小锭。每公斤小锭17.4毫米,成本38元。硅料110+38≈148元/公斤。硅片出58片,每片0.7元,多晶硅片成本3.2左右。
    综上,多晶3.2元,单晶3.8-4.2元。
    多晶想生存,效率要与单晶效率差1%左右。单晶想生存,需要建立在假设美国人不使坏的基础上。
    3、我们说要学习隆基,不是说单晶就好,而是学习他那种精神,百折不饶,当单晶面临死亡的时候能够坚持研发,提出大胆的目标。不得不说隆基是家不错的公司。现在的人太浮躁,形而上,狼来了就跑,这是逃跑主义?套用某光伏大佬的话,多晶还没逼到那个份上。当所有人放弃的时候,你要选择坚持!
    对标隆基,分析隆基,应该好好分析当年单晶面临死亡的时候,他的坚持,而不是事后诸葛亮或者鼓吹手。如何从一根到无根,如何从拉速0.8到1.6。如果都是这种逃跑主义心态,单晶也没有今天。放弃远比坚持来的简单。芯片中兴放弃了,而华为海思选择了坚持。谈所谓工匠精神,不是逃跑也不是放弃。
    单晶曾经只拉一根,现在五根。多晶能不能一炉多锭?能不能实现连续铸造?钢铁曾经也是模铸,现在连铸是标配。产能直接翻翻,能耗下降30%。技术人员要敢于创新。危机危机,是危也是机。对于国产芯片,也是一个机遇,国家痛定思痛,才会迎来大的发展
    举个例子,都说单晶可以比多晶切的更薄。外界说说也就信了。多晶杂质高,但是我们能不能逆向思维,我们能不能突破,能不能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当碳含量降到一定的量级,实现无杂晶界。而单晶有天生的解理面,薄到一定程度隐裂非常多。而多晶反而是个优势。可以预期多晶可以比单晶更薄!
    4、问:单晶切片直接横切不行吗?横切,出来的晶格是长的,效率提升多少?
    答:CZ法单晶的位错密度很高的,横切也是为了电阻率,对硅片的晶界分布没有什么影响,效率无提高。
    我同意胡总看法,多晶要突破,要发展大型连续生产设备,但是中国目前没有实力研发。
    5、我觉得大家不是讨论“能做什么”,“将要做什么”,而应该是基于现状讨论,市场瞬息万变,做出来了赶不上也来不及,趋势和生态反转了,恐怕就很困难了,数据说话。 技术都是不断在进步的,但是什么时候突破,什么时候形成产能,都属于很难预测的事件。我觉得应该基于目前能看到的数据,去判断半年内或者一年内会是什么情况,而不是讨论如果技术突破了会怎么怎么样。 市场的瞬息万变是基于很多人默默的研究出来的新东西,不管ccz还是rcz都是经过多年实践才一鸣惊人
    6、1366近况:1366已经实现连续生产4周,停机维护5-6小时,再可以连续生产。因为监控每一片的电阻率,并自动反馈到生长步骤,整体分布很窄,预计今年年底东南亚的第一个小规模工厂投产。
    问:1366连续生产4周,持续加料,理论上太阳能级的硅料积累这么多,杂质累积怎么去除?
    答:每片生长时都会带走一些。通过工艺控制,这些杂质会集中。这是一个小秘密,跟生长工艺一体的,天然的分离。这样液相杂质浓度其实变化不大。杂质富集的部分不会直接回收。所以1366实际上达不到100%硅利用率,也存在一定的硅损,只有不到2kg都硅料处于液相。
    另外,1366肯定也需要热场,相比于G7,我们的“坩锅”太小了。
    7、听说多晶会做成158.75?
    答:161.5,其实就算做1000*1000,理论上也没问题,但是没意义,工信部对于组件面积有要求,工信部对于组件标准效率算法:60pcs组件尺寸按照1650*992mm,72pcs组件尺寸按照1960*992mm。
    事实上做不了那么大的,片间距跟爬电距离,iec都有标准的,不满足就拿不到认证的,以才有叠瓦的空间,不然都去做大半片了。
    问:那做大边长的目的是什么?
    答:名义效率会增加,增加面积,多了瓦数,电流会变大,必须做半片来抵消。
    8、单晶把产能做的很大,效率问题和成本问题解决了。对于太阳能市场来说本身也是好事啊。单晶放在低点价地区,也算是合理的资源配置。没有违背什么市场规律。也就是说没毛病。单晶真的能在多晶0成本都有优势的话(不确定真实性),多晶也就只能走用廉价硅料的路了。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单晶技术提升与降本的空间要高于多晶,多晶市场走衰可能是个大概率事件,根据治雨的统计,到年底的时候单晶产能要到74G瓦,未来市场严峻的时候,有可能是单晶撑起市场70%的需求。
    9、我相信2-3年左右,铸造单晶专用炉子会投放市场,会有类似于金刚线改造一样,炉子也全面改造。之前多晶自我提升没有动力,现在不一样了。
    10、今年下半年的某个时候,多晶硅片每张价格会跌到3元/片。60张硅片的价格总计180元。而光伏组件的封装成本就高达220元。
    所以未来降低硅片的成本意义不大了,提升转换效率,进而把封装成本以及后端的电站建设成本摊低才更重要。从这个角度来讲,1366难了。
    输出效率直接影响非常晶体生长外的所有单位成本,而晶体生长成本比重小。
    11、美国有炉子,有硅料,有石英砂他们为啥不做单晶硅片?
    答:国内如果单晶厂都能做晶圆,你看谁还弄太阳能硅片,因为做晶圆远比做单晶硅片赚钱的多。
    文末是张治雨 先生的个人公众号:solrwir,更多干货,欢迎关注。

    关于更多的单晶技术,欢迎咨询单晶专家 王先进 先生。

    光伏变迁见证者1234号群 会在SNEC期间举办第三次群友聚会,费用AA,希望参加的朋友还请扫描群主二维码报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