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梦晗诗中的刘能英老师(二)——何明生-溪流文学编辑部

    周梦晗诗中的刘能英老师(二)——何明生-溪流文学编辑部

    周梦晗张金英老师在云帆诗友会【英子评诗】栏目中对刘能英老师的10首仄韵诗进行了简要的点评。本人已从其中挑选了五首,从诗中去再现刘老师北漂初期她的工作、生活和心情状态。今天我将继续对其余五首诗进行浅要分析,望诸位能从诗中寻找并感受到不一样的刘能英老师。
    一、秋天某日,刘能英老师在书斋中伏案写作,雨下了一整天,终于在傍晚时分停了下来。站在窗前,便见树叶离枝,地面一片狼藉,景象无比萧索。突然,一缕斜阳照进房内,让诗人阴郁的心情顿时亮堂起来,刘老师随即写下《书斋二章其二》:
    听雨酉时停,凭窗秋叶吊。
    斜阳破壁来,为我晴相照。
    这首诗体现了刘能英老师看到了“斜阳破壁来”心情由沉郁转为明朗的一种状态。在写作上也正如【英子评诗】中所言:诗人巧与外界进行心灵对白,以心观物,心随物换,将内心情愫自然而然地借物表现出来。尤其是此“斜阳”在诗人眼里,是为她而晴的,感受更显真切可爱,亦显出诗人对晴天的期盼,对自我心态的及时调整。
    二、某个和煦春日,刘老师又去参加诗社采风活动。一路只见春晖隐隐,轻云飘浮,枝叶摇摆,草丛中花瓣翻动,犹似蝶舞,景色明媚令人欢快。没过半晌,天下小雨,不久雨势渐大,半空仿佛披挂起一道雨帘。迫于无奈,采风人员只得进入屋内向窗外“采风”。目睹此景,刘老师深受感染,因而写下了《春风》一诗:
    如鞭长策云,如剪细裁叶。
    吹雨织成帘,吹花翻似蝶。
    这是一首咏物诗,若细细品读,便不难觉出其中的精妙。正如【英子评诗】中提到的那般,全诗不着一个“风”字,却让人感受到春风的特点:它像鞭子一般驱策着云儿,让云儿飘浮在自由的天空里,正可谓“风来云去”也;它又像剪刀一般细细裁剪着树叶,真是“二月春风似剪刀”啊;它将细雨织成精美的雨帘,这雨帘是如此地摇曳多姿;花儿在它的吹拂下翻成美丽的蝴蝶,花与蝶已然融合一体,融化在浓浓的春意里。诗人遣词造句精简入味,尤以“策”“裁”“织”“翻”几个动词准确传神,给人回味。
    三、这日,刘能英老师决定回家看看,当她到达村外,恰好偶遇儿时玩伴。大家平时都在外打拼,聚少离多,今日一见,大家已是年近半百,乡音渐改,随着年岁的增长有了不少变化。重逢不易,大家便提议要好好聚聚,一醉方休。一番倾心相诉过后,刘老师知道,还有几个儿时朋友是来不了了——有的已经离开人世永不得见,有的则缠绵病榻难觅影踪,心中感慨,刘老师不禁对大家说道:“酒要喝好,但我们都已人至中年,酒适量最好。大家都在,还能见面,比什么都好。”之后,她总想起儿时伙伴聚会的场景。心潮难平之时,她便写下了这首《聚会有感》:
    村外偶相逢,发疏音也改。
    千杯剩一欢,彼此都还在。
    张金英老师评价该诗:此绝语言通俗易懂,无需多言,却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澜。起句叙事,承句写人已非昨,转句写聚会场景,结句生发感慨:彼此都还在。这确实是最让人欣慰的事。见惯了世间的离合与阴阳之隔,还有什么比存在于世间更为欣慰的事呢?是啊,且行且珍惜,活着已不易。
    四、某天,刘能英老师漫步街头,正用手机记录当下极速变换的街景。这时,画面定格,视线前方,一位年轻母亲推着一红帽小孩逛街,而一中年男子也推着他满头银发的亲人走走停停。这一老一小在街头相遇的情景,不仅被刘老师记录下来,还成了她之后诗作,也就是《偶遇》的灵感来源:
    红帽坐童车,白头委轮椅。
    街头偶一逢,相视百年里。
    她的作品总是能以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为着眼点,以小见大,反映出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的自然规律,诗中充满禅味。正如张金英老师所言:区区20个字,明白如话,却道尽了百年风尘。敏锐的生活洞察力与驾驭文字的能力非一般人所为。起句以“红帽”代指坐在童车里的婴儿,承句以“白头”代指靠轮椅行动的老人。“红帽”坐童车,是因为还不具备行走的能力,而“白头”委轮椅,是因为自身已经丧失了行走的能力。当坐着童车的“红帽”遇上委轮椅而行的“白头”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刘老师不由得感慨:相视百年里。刚来到世界不久的“红帽”与即将离开世界的“白头”相互凝视,其中的距离可是“百年”可以测量的?仅仅五个字,内涵丰富。从空间上看,“红帽”与“白头”近在咫尺;从时间上看,“红帽”与“白头”却相隔百年。这种相隔百年的对视,映射着人生的轮回,全诗寓人生哲理于淡语之间,引人思索。
    五、若诸位中有熟知刘能英老师诗作的人,便不难看出她在创作上,对孟浩然的诗风是极其推崇。究其缘由,或许《过襄阳怀孟浩然》能给各位一些解答:
    平生只爱诗,到老难为仕。
    辗转不同时,情怀略相似。
    这首诗是刘能英老师去湖北出差,途经襄阳,看到出站牌时,有感而发写下的抒情之作。
    【英子评诗】中也对该诗进行了细致解读:诗人过襄阳而怀孟浩然,实则以孟山人自比也。如何走近诗人,感受其情怀,只需了解孟浩然即可。孟浩然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作者在起承即交代了孟浩然的一生:与仕途无缘,唯与诗亲。诗人由孟浩然的境遇联想到自身亦是如此,因而在转结发出真实的心声:辗转不同时,情怀略相似。诗人与孟浩然虽生于不同的年代,但辗转漂泊的境遇是相似的,内心情怀亦与孟夫子略似。“辗转”一词概括了孟浩然和自身的命运,并自然由写孟浩然转入对自身生涯的感慨,沧桑之感顿出——历史是何等的相似,纵然时代远隔千年,不同的诗人境遇却是如此相似;“略”字不仅可以看出作者的谦逊,亦感受到其对孟浩然的崇敬之情。转结句的“不同时”与“略相似”从字面上看是相反的,但从外在的境遇与内在的情怀来看,却是一样的。作者与孟浩然应是同乡,不仅境遇略似,在写作风格上亦有相似之处。诗人应是追求孟浩然恬淡自然的诗风,其诗作多是语淡味浓而境界自出。从体裁与题材上看,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刘能英在这方面多有相似之处,故作者言己“情怀略相似”,并不是毫无根据的。
    刘能英老师曾在2018年江西回坑作家村第二届廊桥诗会上所作的《创作近体诗必须过“七关”》中谈到:诗词写作,要选熟悉的题材,也就是说要写身边的事,自己亲身经历的事。题材不忌大小,就怕不熟悉。诗,一般情况下表达公共意识与天下情怀。语言既要通顺,又要适当陌生化。达到个个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境界。
    这上面五首诗,都是刘能英老师感受颇深的亲身经历,所表达的情感都是大家熟识的、易引起共鸣的事。如:《聚会有感》这首诗中的“彼此都还在”这句,道出了人们心底里多少“珍重”。刘能英老师语言表达上又别具风格,如《偶遇》中,“红帽”代指小孩,“白头”代指老年人,真正达到了个个心中有,人人天下无的境界。她的诗风崇高恬淡自然,但充满现代气息,中华诗词杂志社编辑宋彩霞老师曾这样评价刘能英老师的诗词:这些带有泥土和青草气息的作品以及作品里充满鲜活的朴素情感,让诗坛的生态变得有生机和希望,有未来和荣光。她的旧体诗词具有现代忧郁气质、现代生活感觉及现代诗人质地。刘能英老师从本质上说就是一位具有时代责任而以诗词为己任并在不断探索诗词的技艺的同时具备诗人骨气的人。
    以上这些就是我在学习中的一些浅见,有错谬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最后,祝愿刘能英老师在今后的创作中有更多更优秀的作品,以情怀浇灌不朽花,用笔墨书写常青魂,为整个诗坛再添一抹华采。

    作者简介:
    何明生,九江市作家协会会员,《诗刊》社子曰诗社社员,九江市作协回坑作家村秘书长,修水县溪流文学社、诗社副社长,修水县中医院院长。有作品发表于《诗刋》、《长白山诗词》、《陕西诗词》、九江市县二级报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