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梦晗论国家虚无主义思潮的危害及应对策略-红色文化网
周梦晗论国家虚无主义思潮的危害及应对策略-红色文化网
周梦晗论国家虚无主义思潮的危害及应对策略
辛向阳王珊珊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思想多元化的不断发展,在国家问题上,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形成了一股新的社会思潮——国家虚无主义。所谓国家虚无主义是指在理论上否定、歪曲、消解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思潮;在实践上,企图弱化社会主义国家主权意识,让渡国家利益,淡化国家认同,抹黑国家形象,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否定党的领导,否认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合法性等等,便于西方国家推行其新自由主义的经济主张、政治制度、价值标准,目的是把社会主义中国纳入西方阵营中。
国家虚无主义从理论到实践,针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问题进行虚化、丑化、抹黑、诋毁、攻击,危害极大。这一思潮在社会上,尤其是在互联网上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如果任其发展,会严重影响人们对国家的认同。目前学术界对国家虚无主义还缺乏认知,对其潜在的巨大危害并不清楚,我们必须对国家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时刻保持警惕,及早采取措施,有效防止其发展和蔓延、限制其对全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国家虚无主义的主要表现
国家虚无主义针对的主要对象是社会主义中国,包括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社会主义国家主权、社会主义国家利益和国家制度等方面。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否定马克思主义国家观。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是指导我国发展和运行的基本理论。然而,在学术界有少数人质疑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认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无法解释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现象,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是不科学的,已经过时。例如:有个别学者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起源理论,认为国家并非起源于社会阶级的分化。有的认为国家起源于暴力战争,有的认为起源于民族解放运动,有的认为其起源于“社会的理性化”;否定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谈到的国家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以地域而不是血缘来划分公民国家,二是公共权力与大众分离。有人认为当代许多国家仍然是单一的民族国家,即还存在以血缘划分国家的现象,当今世界还有许多国家的公共权力并未与人民大众相分离,因此,这二者并不是国家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未来的发展形态是以消除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联合体来代替国家,“社会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把它从统治社会、压制社会的力量变成社会本身的生命力”,国家消亡是国家发展的最终归宿。然而,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的国家消亡理论是错误的,国家不仅不会消亡,而且将会“终极繁盛”;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暴力统治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维护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有人强烈反对国家的“暴力工具说”,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中心工作已经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了,不应再谈阶级问题,国家也不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而只具有公共管理的职能,“暴力工具说”是完全错误的,等等。总之,以上所有针对国家问题的质疑,目的就是消解和否定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否定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正确性,进而弱化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在我国发展中的指导地位。
其次,借经济全球化,弱化消解国家主权。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脚步逐渐加快,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世界范围的交流日益加深。国际交往的深入发展要求资本、货物、人员等经济要素跨国自由流通。美国学者理查德?库伯认为:“国际经济交往既增加又限制了各国根据本国的情况而行动的自由。国际经济交往能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所以增加了各国的自由。国际经济交往把各国置于一个有限制的范围内,而又不能对它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即使有影响的话,也经常是间接的,很难预料其效果,因此它限制了各国的自由。”即主权使各个国家成为作茧自缚的政治实体,而促进经济的繁荣却需要各国之间打破壁垒尽量交流商品和投资。这使主权国家陷入矛盾之中。因此,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得巨大利益的发达国家要求打破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壁垒,以谋求从发展中国家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为达到这样的目的,西方发达国家从意识形态上大唱高调,鼓吹“全球思维”,提倡“全球繁荣”“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等理念,要求弱化甚至否定国家主权,传统的国家主权理论受到各种反主权观念的冲击。例如:“主权弱化论”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发展,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的发展最终将出现一个没有国界的新世界。国家主权被弱化到无,神圣性消失,国家决策能力越来越弱,国家最后将处于一种软弱无力的状态。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国家主权将受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侵蚀,最终导致民族国家的界限日益模糊,主权观念日益淡化。“国家主权让渡理论”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范围的不断加深和扩展,国际合作不断深入,国际组织的管辖范围不断扩大,经济全球化和国家主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可以通过相互让渡而得到某种程度的缓和与协调。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主权可部分让渡于经济发展。国际法学界大多数学者都持此种观点。“新干涉主义”坚持“人权高于主权”的原则,认为,“我们不是为土地而战,而是为价值观而战”,“国家主权并不及人权和防止种族灭绝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价值观的传播会增进我们的安全”。“民族国家终结论”认为,经济全球化破坏了民族国家的自主性,“社会的世界”正在取代“国家的世界”,东西方冲突的结束削弱了民族国家存在的价值。“世界政府论”认为,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各民族国家利益融为一体。经济的同构性也决定了其政治的同构性和文化的同构性,这是“世界政府”或“世界社会”实现的现实基础。经济全球化促使各民族国家不断走向“世界政府”或“世界社会”等等。
总之,这些观点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框架下,国家主权应让位于经济发展,打破国家主权对资本膨胀的限制,弱化国家主权,国家主权不应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同时,由市场经济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发展逐步融入相同的运行体系,遵循同样的市场规则、相同的价值标准,经济模式的趋同,也要求政治模式的一致,国体、政体、政治制度等要与西方国家趋同,淡化国家性质的差异,消减意识形态的区别。目的是逐步将社会主义国家演变为资本主义国家,将其纳入与西方一致的政治体系之中。所谓“弱化”国家的论调,旨在强化美国的国家霸权。这是国家虚无主义的实质和政治目的。
第三,以攻击社会主义制度为突破口攻击社会主义国家。互联网的发展给攻击社会主义制度的人以话语空间,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借口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为这样的制度“一无是处”,毫无优势,将社会主义制度批判得体无完肤。“独裁说”认为,中国目前“基本上都是独裁制、集权制,这样的国家没有民主因素”;依照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标准,攻击中国是“一党专政独裁”,不是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政权不是由选举产生的,是不合法的,政治生活中毫无民主可言;并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独裁式的国家制度等等。“失败说”认为:“所谓的社会主义时期,如果平心静气地来讲,这个时期同样是失败的。”“现在实际上我们也恨透了三十年这种东西,三十年没干多少好事情,从感情上是这样。但从客观上讲,我们现在是全面落后状态,中国现在没有一样不落后。”这些论调抓住社会主义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巨大差异,即国家性质的不同,从否定中国的政治制度为突破口,进而全面否定国家的各项政策和措施,以达到丑化贬损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进而丑化贬低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
第四,以西方的国家观念和国家模式为标准,否定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茅于轼在微博上发表了一段言论:“各人都爱自己的国家,仇视别的国家,就容易发生战争。所以普世价值里没有爱国这一条。要用爱人代替爱国,对世界和平更有好处。既爱国又爱民是最好,但是有时候爱国和爱民有冲突,我们应该选择爱民而不是爱国。当然,政治家可能不是这样想问题的,他们多半把爱国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把爱国变成了热爱国家政权。”还有的学者也发表类似的观点认为,所谓的“现代国家观念”,即“个人与社会先于国家,所以个人普遍的权力、尊严与幸福首先需要得到保障与尊重,否则就是国家失职乃至失去合法性。”还说,国家先于个人与社会,无国便无家,所以国家利益、国家强大比个人幸福、权利和尊严更重要,若个人、家庭的幸福有所改善,则是国家的莫大恩赐,理当感恩戴德是古代国家观念。国人中大都还滞留在古代国家观念中,开启现代性启蒙运动的一个基本工作就是,通过追问与确立个人之自由与权利,最终确立现代国家观念,厘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从而把人类带进了一个新时代。这种观点是典型的新自由主义国家观的主张,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践行资本主义“个人至上”的价值观念,将国家置于个人之后,认为国家的作用只在于保护个人的安全、尊严和幸福,否则国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这与我国一直倡导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国家观念完全背道而驰。
第五,以反思社会主义制度为由,极力否定社会主义国家的成就,抹黑社会主义制度。2013年,《探索与争鸣》发表的一篇题为《“替代性选择”和“比较优势”——“苏联模式”为何丧失历史合法性》的文章认为,苏联模式的建立是在各种严峻形势下的“替代性选择”,然而这种“替代性选择”的苏联模式最终“离开了原来诉诸的合法性目标,在社会主义要求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层面,斯大林已经不可能按马克思主义原则兑现列宁的承诺。”这使得苏联的苏维埃政权多次陷入“合法性危机”之中。之后,该文又对苏联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体制、国家体制等多方面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认为“这个法律上遵循民族平等原则的联盟国家,实际上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体系”,“‘共和国’只是徒有虚名而已”,“苏联具有与沙俄帝国同构的体制特征”,“在马克思主义坐标上苏联不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之所以在冷战中落败,原因就在于“社会发展程度的相对落后,虽然能集中国力逞强于一时,但不可能真正成为世界历史的引领力量。由于苏联模式的‘优越性’是建构在理论形态的‘先进性’的基础上,一旦实践形态的优势丧失必然会引起合法性危机。”斯大林时期建立了“与‘法治’相悖的‘人治’型监控和镇压体系。”这种“反自由、反民主的体制在本质上与社会理想目标背离”。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地位,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是不容置疑的,苏联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是不容抹杀的。甚至极端仇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丘吉尔都不得不承认,斯大林接手俄罗斯的时候还只有木犁,当他撒手人寰而去,苏联已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国内学者的此种观点受到国外一些类似言论的影响。德国总统高克于2016年3月23日在同济大学演讲时借反思为由公开批评社会主义制度。他在谈到原东德的情况时说:“这个国家作为共产主义国家联盟的一部分依赖于苏联,它是剥夺自己人民的自主权,限制民众出国,并对那些反抗领导层意志的人加以羞辱和惩罚。这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应当为多数民众的利益服务、结束剥削,抵制人的异化,并由此开启一个幸福与满足的时代。但当时的问题是,大多数人既未得到幸福也未得到解放。而且整个制度缺乏真正的合法性。没有自由、平等、秘密的民众选举。后果就是信誉的缺失,以及与之相联的一种被统治者与统治者之间的不信任文化。”这种观点漠视东德问题的复杂性,把一切问题归咎于社会主义制度,批评无产阶级专政,矛头直指社会主义国家。
第六,通过“唱衰中国”弱化中国的发展信心,为中国树敌。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唱衰中国”的论调屡见不鲜。“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交替出现,你方唱罢我登场。以诋毁中国经济发展能力和发展潜力为出发点,目的就是否定党和国家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否定社会主义国家未来发展的光明前途。归纳“中国崩溃论”的主要观点,具体有:中国经济存在投资过度的泡沫,随时可能破裂;中国房地产行业即将崩盘,届时整个国民经济都会受到拖累;影子银行系统是一场即将发生的灾难;中国劳动人口在萎缩,工资上涨将削弱竞争力;中国的债务水平正在膨胀!“中国威胁论”更是常见,如:中国要把非洲作为自己的殖民地,搞“新殖民主义”;中国崛起后将要推行国际霸权主义,称霸世界;中国人口众多,发展壮大将占用世界绝大部分的资源,挤压他国生存空间;中国的迅速发展会导致全球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给全人类的发展带来威胁等等。近几年来,由于中国经济正处于变革发展的转型期,发展速度有所放缓,“唱衰中国”的论调又沉渣泛起。然而,国内外“唱衰中国”的“预言家”的各种论调已经被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证伪。但在互联网上,仍有大批所谓“公知”大肆宣扬“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以达到污蔑中国形象、降低世界和国人对中国的信心、弱化中国国际地位的目的、阻碍中国发展和前进的步伐,这是典型的国家虚无主义论调。
总之,以上种种言论都是针对社会主义中国,其目的是消解和弱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颠覆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以西方的国家理论、国家制度、国家模式取而代之。国家虚无主义思潮危害极大,在网上的传播速度极快,我们要重视其可能带来的危险后果,尽早提出对策积极应对,将可能出现的危害降到最低。
二、国家虚无主义思潮的实质
国家虚无主义思潮早有缘起,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国际交往日趋频繁,其呈现愈演愈烈的势头。为什么会产生国家虚无主义,其实质究竟是什么呢?
国家虚无主义的实质就是国内外一些反华势力从国家问题入手对社会主义中国的西化、分化、诋毁和遏制,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国家问题上的新变种,是唯心主义历史观在国家问题上的表现,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家虚无主义是唯心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表现。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我们观察和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恩格斯说:“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其在现代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上的特别应用,只有借助于辩证法才有可能。”“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仔细分析国家虚无主义的各种表现就会发现,国家虚无主义体现的是唯心主义历史观。国家虚无主义违背实事求是国家问题研究的根本原则,违背全面、客观的国家问题研究方法,否认和反对阶级分析的国家问题研究方法。用虚假、片面、表面、歪曲的立场来研究中国的国家问题。有意回避事实和真相,故意夸大或放大我国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甚至无中生有地制造问题。国家虚无主义思潮放弃唯物辩证法,以唯心主义历史观和形而上学理论为指导分析看待国家问题。我们从理论上辨析国家虚无主义,必须抓住其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源,抓住其狭隘的形而上学立场,始终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客观公正地分析和批判国家虚无主义。
其次,国家虚无主义是私有制逻辑在国家问题上的体现。私有制逻辑是资本主义社会最重要的价值标准,其他一切都服从并服务于私有制,在它面前都要俯首称臣,为其让路。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写道:“金钱是以色列人的妒忌之神;在他面前,一切神都要退位。金钱贬低了人所崇奉的一切神,并把一切神都变成商品。金钱是一切事物的普遍的、独立自在的价值。因此它剥夺了整个世界——人的世界和自然界——固有的价值。金钱是人的劳动和人的存在的同人相异化的本质;这种异己的本质统治了人,而人则向它顶礼膜拜。”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在资产阶级经济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时代中,人的内在本质的这种充分发挥,表现为完全的空虚化;这种普遍的对象化过程,表现为全面的异化,而一切既定的片面目的的废弃,则表现为为了某种纯粹外在的目的而牺牲自己的目的本身。”私有制逻辑所导致的外在虚无化会直接导致人的内在精神的虚无,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双重虚无反映在国家问题上则是国家虚无主义的产生。
第三,国家虚无主义是意识形态斗争在国家问题上的展现。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既复杂又艰巨。多年来,国内外一些势力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对我国进行西化,企图将我国纳入西方资本主义的阵营中,实施“和平演变”。西方国家利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成功搞垮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又妄图在中国故技重施,以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再次取得胜利。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反映在国家问题上,就是国内外敌对势力通过国家虚无主义思潮攻击、诋毁中国的国家制度、国家政策、国家问题,将中国出现的一切问题都归结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国家虚无主义认为,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需要转变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即“两党制”或“多党制”,通过选举轮流执政和实行“三权分立”的权力运行制度。
三、采取科学方法应对国家虚无主义思潮
我们要消除国家虚无主义思潮带来的危害,应当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教育和研究。国家虚无主义思潮的出现,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宣传推广不够。由于一些人并不了解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或只知道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只言片语,造成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误解。所以,要加大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教育和宣传力度,在学生、学者、大众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全面系统的学习和教育,使其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有全面、客观、系统的了解。要加大投入力度、提高重视程度,多途径、多形式、多角度,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学习、宣传和教育活动,使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真正进入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内心的坚定信仰。同时,继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要继续加大投入力度,组织专家学者不断深入挖掘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理论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增强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科学性与权威性,巩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在国家问题研究领域的指导地位。
其次,强化国家主权意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国家主权意识是公民意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指公民对国家主权的认知、认同的意识,是公民基于对本国历史、文化、国情的认识和理解,逐渐积累而成的一种主人翁责任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国家主权是不可分割、不可弱化、不可让渡的。强化国家主权意识,需要加强对全体公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国一直非常重视对公民的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八荣八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把“爱国”作为最重要的内容放在首位。我们现阶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更重要的就是要适应当今社会的传播手段、通信设备、教学方式的变化,以及人们审美标准和接受能力的变化,采取更合适、更恰当、更有效的形式,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时效性。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影视动画、实践体验、理论宣讲、大型活动、重大节日等对全体国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动画片《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就以简洁的画风、丰富的内容、感人的情节、激情的配乐回顾自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走过的艰苦卓绝的岁月,在网上获得超高的点击率,引起广大网友的集体共鸣,反响十分强烈。我们要继续加大力度制作更多更好的类似这些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爱国主义文艺作品,将爱国主义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特别要加强对我国近现代史的教育,了解中国独立的国家主权是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突破重重艰难险阻才实现的,来之不易。作为当代人,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和安全,对任何削弱破坏国家主权完整和安全的行为都必须进行坚决抵制。通过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使人们的国家主权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融入内心的坚定信仰,使全体国民自觉抵制和排斥国家虚无主义等消解弱化国家主权的行为,不断巩固和强化国家主权。同时,也要进行对比,宣传其他国家由于推行西方的所谓“普世价值”,而丧失主权目前所面临的悲惨境遇,使我们的人民倍加珍惜国家主权的完整。
第三,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维护国家主权安全的能力。国家虚无主义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西方发达国家企图借助国家问题削弱发展中国家的主权,以实现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掌控的目的。主要手段就是利用经济全球化,资本、货物、人员全球流动的契机,敲开发展中国家的大门,逐渐蚕食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受制于西方发达国家,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综合国力薄弱,不足以与发达国家抗衡。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均由西方发达国家引领掌控。因此,如果想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掌握主动权,防止国家虚无主义的侵害,保护国家主权安全,只有不断地提高综合国力,增强国家实力,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掌握竞争的主动权。在国家问题上就可变消极防御为主动出击,国家虚无主义便无从入手。
第四,加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对外宣传和强化国际交流。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缺乏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宣传的重视,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宣传教育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推广。许多人并不了解社会主义制度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它的优越性在哪里。加之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和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恶意扭曲和丑化,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疑问甚至误解。国家虚无主义思潮就是在这些扭曲和丑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基础上逐步累积产生的。实际上,社会主义制度的许多优点是其他社会制度都不具备的,如:“集中力量办大事”“成熟定型成大事”“目光远大做大事”“活力四射干大事”等等。新中国成立67年来,中国从贫穷落后、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状况,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由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状态发展到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由文盲半文盲占大多数发展到全体民众至少要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十三五”规划已将普及高中教育纳入其目标中,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经超过总人口的10%;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等各方面都名列世界前茅。中国取得的这些辉煌成就既是全体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体现。我们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让全世界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等活动,增进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与对话,增进交往,加强了解。展示中国的实力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同时表达我们的善意。
总之,近年来兴起的国家虚无主义思潮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我们必须对这一社会思潮的危害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及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尽量减少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原文标题为《论国家虚无主义思潮的危害及应对策略》)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年第7期
推荐关注:
【红色文化网】新浪微博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