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梦晗语文卷答 2017北京101中学.北师大附中高二(下)期末-中学语文教师

    周梦晗语文卷答 2017北京101中学.北师大附中高二(下)期末-中学语文教师

    周梦晗听

    高考真题4---2018全国Ⅲ语文高考真题
    高考真题3---2018全国Ⅱ语文高考真题
    高考真题2---2018全国Ⅰ-语文高考真题
    高考真题1---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 文(北京卷)
    2017北京101中学高二(下)期末
    语 文
    本试卷共120分。考试时长120分钟。
    一、本大题共5 小题,共 11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小题。[来源:Zxxk.Com]
    材料一
    昆曲中的“竹肉相发”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最早出自房玄龄等撰《晋书》中的《孟嘉传》。丝,指的是弦索乐器;竹,指的是笛子;肉,则是美妙的歌喉。通俗地说,这句话是指在戏曲舞台上,弹的不如吹的,吹的不如唱的—音乐的本然状态是最难能可贵的。昆曲界历来主张“竹肉相发”。伴奏的笛声与歌唱的嗓音和谐相配,足以居诸乐之上。
    回顾昆曲史,昆山腔在萌芽时是“不被弦索”的嘌唱,即干唱。在魏良辅、张野塘改良后,开始有了伴奏乐器。三弦(曲弦)就是因昆山腔而诞生的。再后来,在为昆曲演唱伴奏时,于弦索中合以箫管,又将原本没有主次之分的丝竹乐器,渐渐变成以曲笛为主奏。曲笛讲求笛色,在伴奏中音色嘹亮却不掩盖唱腔,尺幅舒展却不影响剧情,连中有断,断中有连,将曲子中的顿挫转折表现得恰到好处。
    以笛子作为主要伴奏乐器,以及本身受吴地民歌的影响,具有流丽悠远的特色,因而昆山腔音乐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著称。同样,谙熟传统乐器的知识阶层雅好笛、箫,将此引入主流社会的音乐生活,大加推崇,也就促使伴奏乐器逐渐变为以笛、箫为主。不少原来擅长北曲的乐师都转而重视南曲吴音,为了与腔调相协,纷纷以笛、箫伴奏昆山腔。
    到了晚明时期,昆曲清唱已经形成了以笛、笙、鼓板、三弦相结合的小型丝竹乐队演奏模式,竹笛也因此定名为“曲笛”。明末沈德符所说的“今吴下皆以三弦南曲合南曲,而又以箫管叶之”,可以作为佐证。在职业性的昆剧演出中,曲笛更是专门司职于随腔伴奏,成为标识性乐器。
    江南丝竹的演奏,素来以轻快、活泼、细腻、儒雅见长。这是由它所用全部乐器的演奏风格决定的。然而在与昆曲相伴时,演奏的技艺要求则更高。笛子必须使用不同的技巧与声腔配合默契,于是产生了颤、叠、震、打、赠、唤等细腻的手指演奏手法。同时运用气息的控制,演奏出不同的腔,如从腔、带腔、润腔等等,形成了平稳悠长、强弱相宜、虚实相间、声若游丝的演奏技术,走向“致雅”的峰巅。
    从乐器形制、音域和乐队构成的角度看,曲笛是中音笛,音色自然柔和,很能切合“肉声”腔调的特征。所以,为昆曲伴奏的竹笛演奏技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渐渐形成了既“熟”又“软”的范式。这被清代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称之为“二绝”。“熟”,指诸家唱法,无一不合;“软”,指细致缜密无处不入。
    贴合诸家唱法的抒情性演奏,无处不入与唱腔贴切的修润性技法,让竹笛的演奏日臻完善。竹肉相发,就成为昆曲遗产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来源:学科网ZXXK]
    (选自2015年第7期《书屋》,有删节)
    1. 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昆曲界历来主张“竹肉相发”。如用曲笛伴奏,笛色既讲求嘹亮,又不能掩盖唱腔,并能配合唱腔使得其表现得更完美。
    B. 由于知识阶层的雅好、推崇,许多原来擅长北曲的家乐师开始重视南曲吴音,为了与腔调相协,纷纷以笛、箫伴奏昆山腔。
    C. 为了与声腔配合默契,江南丝竹形成了轻快、活泼、细腻、儒雅的风格,笛子则产生了更为细腻的手指演奏手法。
    D. 因为曲笛在音域中处于中音的位置,切合“肉腔”的腔调特征,所以很快形成了既“熟”又“软”的范式。
    2.下面词语的读音和解释,不正确一项是(2分)
    A. 尺幅:读作chǐ fú 意思是 “一尺长的图画”
    B. 标识:读作biāo shí 意思是“符号或标志物”
    C. 缜密:读作zhěn mì 意思是“细致精密”
    D. 日臻:读作rì zhēng 意思是“一天一天完善……”
    材料二
    昆曲本是吴方言区域里的产物,现今还有人在那里传习。苏州地方,曲社有好几个。退休的官僚,现任的善堂董事,学校教员,中年田主少年田主,还有诸如此类的一些业余的唱区家,都是那几个曲社里的成员。至于职业的演唱家,只有一个班子,就是上海“大千世界”的仙霓社。逢到星期日,没有什么事情来逼迫,我也偶尔跑去看他们的演唱,消磨一个下午。演唱昆曲是厅堂里的事情。地上铺了一方红地毯,就算是剧中的境界;唱的时候,笛子是主要的乐器,声音当然不会怎么响,但是在一个厅堂里,也就各处听得见了。搬上旧式的戏台去,即使在一个并不宽广的戏院子里,就不及平剧①那样容易叫全体观众听清。如果搬上新式的舞台去,那简直没有法子听,大概坐在第五六排的人就只看见演员拂袖按鬓了。
    昆曲那些戏本子虽然也有幽期密约,盗劫篡夺,但是总要归结到教忠教孝,劝贞劝节,神佛有灵,人力微薄。就文词而言,据内行家说,多用词藻故实②是不算稀奇的,要像元曲那样亦文亦话才是本色。但是,即使像了元曲,又何尝能够句句像口语一样听进耳朵就明白?再说,昆曲的调子有非常迂缓的,一个字延长到了十几拍,那就无论如何讲究辨音,讲究发声跟收声,听的人总之难以听清楚那是什么字了。所以,听昆曲先得记熟曲文;自然,能够通晓曲文里的故实跟词藻那就尤其有味。
    昆曲的串演,歌舞并重。舞的部分就是身体的各种动作跟姿势,唱到哪个字,眼睛应该看哪里,手应该怎样,脚应该怎样,都由老师傅传授下来,世代遵守着。动作跟姿势大概重在对称,向左方做了这么一个舞态,接下来就向右方也做这么一个舞态,意思是使台下的看客得到同等的观赏。譬如《牡丹亭》里的《游园》一出,杜丽娘小姐跟春香丫头就是一对舞伴,自从闺中晓妆起,直到游罢回家止,没有一刻不是带唱带舞的,而且没有一刻不是两人互相对称的。这一点似乎比较平剧与汉调来得高明。前年看见过一本《国剧身段谱》,详记平剧里各种角色的各种姿势,实在繁复非凡;可是我们去看平剧,就觉得演员很少有动作,如《李陵碑》里的杨老令公,直站在台边尽唱,两手插在袍甲里,偶尔伸出来挥动一下罢了。昆曲虽然注重动作跟姿势,也要演员能够体会才好,如果不知道所以然,只是死守着祖传表演,也就跟木偶戏差不多。
    (取材于叶圣陶1934年所作《昆曲》,有删改)
    注:①平剧:即京剧,当时亦称国剧。 ②故实:以往的有历史意义的事实、典故。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 昆曲的内容有的诲淫诲盗,有的也教忠教孝,劝贞劝节。
    B. 昆曲里好的戏文词藻故实颇丰,而且文言白话兼而有之。
    C. 昆曲的舞注重手脚之间的协调,是为了准确地表现唱词。
    D. 昆曲人物舞台站位互相对称,因其舞台布景讲究对称性。
    4.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 昆曲的爱好者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一定的经济条件。
    B. 昆曲演出的效果与观众事先对曲目内容的熟悉程度有很大的关系。
    C. 昆曲演出原是厅堂里的事,因此不太适应新式舞台的要求。
    D. 昆曲演出要求演员注重动作姿势,致使有些演出如木偶戏一般。
    5. 昆曲几乎包含了中国雅文化所有成熟的元素,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简述昆曲作为雅文化的具体表现。(3分)
    二、本大题共10小题,共23分。
    课内文言文,完成6-10小题。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问其故,而患之 为……忧虑
    B. 宣子骤谏,公患之 紧急,强烈
    C. 致知在格物 获得
    D.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常规
    7.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使鉏麑贼之 刺杀
    B. 明辨之,笃行之 坚定
    C. 亡不越竟,反不讨贼 通“境” 国境
    D. 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坚持己见
    10.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使天下人去旧更新,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B.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一旦做到克制自己的私心,使得一切回复到礼,天下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
    C.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因此有修养的人在家里就可以接受到在国都一样的教育。
    D.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孔子说:爱好学习就接近智慧,努力实行就接近仁德,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小题。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来源:Zxxk.Com]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11. 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庄公寤生,惊姜氏 惊:使……受了惊吓
    B. 亟请于武公 亟:急切
    C. 缮甲兵,具卒乘 具:准备
    D.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语:告诉
    13.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庄公出生时难产,惊吓过其母姜氏,因此姜氏不喜欢他,而喜欢另一个儿子共叔段,并企图篡位未遂,但最后庄公包容了姜氏的过错,母子和好。
    B. 共叔段身为“京城大叔”,贪得无厌,修治城郭,集结兵力,修守战备,企图偷袭郑都,多行不义,结果众叛亲离,落荒而逃。
    C. 庄公采取“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满足其弟共叔段部分欲望,置其于不仁不义之地,说明庄公老谋深算。
    D. 庄公粉碎共叔段的阴谋后,发誓有生之年不再与其母相见,但后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说明庄公有妇人之仁。
    1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15.有人认为,共叔段虽“多行不义”,但庄公也有故意放纵之嫌,未尽到兄长之责。请结合文本内容,对庄公这种表现分条概述。(3分)
    三、本大题共 3小题,共14分。
    阅读《红楼梦》中的两首诗歌,完成16-17题
    种菊
    贾宝玉
    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故故①栽。
    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
    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
    泉溉泥封勤护惜,好知井径绝尘埃。
    问菊
    林黛玉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②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注:①故故:特意 ②蛩:蟋蟀。
    16. 下列对这两首菊花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这两首诗是《红楼梦》中海棠诗社咏菊花诗中的两首,与《咏白海棠》一样都在花事吟赏上反映了诗书簪缨之族的文化生活情趣。
    B. 修辞的运用可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性,也可收到言简义丰、耐人寻味的效果。《种菊》五、六句以“秋色”“寒香”比喻菊花,即可见一斑。
    C.《问菊》中诗人既因 “秋情众莫知”而问,亦因“唯有菊可认作知己而问。
    D. 菊花是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最早从屈原开始,历代文人骚客多所咏之,借以抒发高洁的情怀,两首诗体现了曹雪芹对这一传统的继承。
    17.从这两首菊花诗可读出宝、黛不同的志趣和心灵,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5分)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分)
    ①_________________,乐乎天命复奚疑?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② _________________,曷不委心任去留?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③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④或取诸怀抱, 悟言一室之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⑤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雁阵惊寒, 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
    ⑦_________________, 不可知其源。 (柳宗元《小石潭记》)
    ⑧有志与力, 而又不随以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四、本大题共 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1题。
    怀念老陆①
    冯骥才
    近些天常常想起老陆来。想起往日往事的那些难忘的片断,还有他那张始终是温和与宁静的脸,一如江南水乡。
    我和老陆一南一北很少往来,偶然在京因会议相见,大家聚在一处,老陆身坐其中,话不多,但有了他便多一份亲切。他是那种人———多年不见也不会感到半点陌生和隔膜。他不声不响坐在那里,看着丛维熙逞强好胜地教导我,或是张贤亮吹嘘他的西部影城如何举世无双,从不插话,只是面含微笑地旁听。我喜欢他这种无言的笑,温和、宽厚、理解,他总是欣赏着这些个性大相径庭的朋友们——甚至是享受着。
    这不能被简单地解释为“与世无争”。凡是读过他的《围墙》《美食家》,都会感受到他的绵里藏针。我想这既源自他的天性,也来自他的小说观。他属于那种艺术性的作家,他把小说当做一种文本的和文字的艺术。高晓声和汪曾祺都是这样。他们非常讲究技巧,但不是技术的,而是艺术的和审美的。
    一次去苏州拜访他,他陪我游赏拙政、网狮诸园。他说,苏州园林的最高妙之处,不是玲珑剔透,极尽精美,而是曲曲折折,没有穷尽。每条曲径与回廊都不会走到头,有时你以为走到了头,但那里准有一扇小门或小窗,推开望去,又是一番风景。说到此处,他目光一闪说:“就像短篇小说,一层包着一层。”
    记得那天傍晚,老陆在得月楼设宴招待我。入席时我心中暗想,今儿要领略一下这位美食家的真本领了。席间每一道菜都是精品,却看不出美食家有何超人的讲究。饭菜用罢,上来一道汤,看上去并非琼汁玉液,入口却是清爽鲜美,顿时把这顿美席提升到一个至高境界。大家连连呼好,老陆微笑着说:“一桌好餐关键是最后的汤。汤不好,把前边的菜味全遮了;汤好,余味无穷。”然后目光又是一闪,瞅着我说,“就像小说的结尾。”
    于是我更明白老陆的小说缘何那般精致、透彻、含蓄和隽永。他不但善于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的灵感,还长于从各种意味深长的事物里找到小说艺术的玄机。
    然而生活中的老陆并不精明,甚至有点“迂”。我听到过一个关于他“迂”到极致的笑话。那是八十年代中期,老陆当选中国作协副主席,第一次接待外宾就出了笑话。那天,他用车亲自把外宾接到家来。但楼门口地界窄,车子靠边,只能由一边下人。老陆坐在外边,应当先下车。但老陆出于礼貌,让客人先下车,客人在里边出不来,老陆却执意谦让,最后这位国际友人只好说声“对不起”,然后伸着长腿跨过老陆跳下车。后来见到老陆,我向他核实这则文坛轶闻的真伪,老陆摆摆手,什么也不说,只是笑。
    说起这摆手,我永远会记着另一件事。1991年冬天,我在上海开画展,租了一辆卡车,运满满一车画框由天津出发,凌晨途经苏州时,司机打盹,车子一头扎进道边的水沟里,许多画框玻璃粉粉碎。身在苏州的老陆听到消息,亲自关照用拖车把我的车拉到车厂修理,还把镜框的玻璃全部配齐,使画展得以顺利开幕。不久在北京遇到他,当面谢他。他也是伸出那瘦瘦的手摆了摆,笑了笑,什么也没说。
    他的义气,他的友情,他的真切,都在这摆摆手之间了。这一摆手,把人间的客套全都挥去,只留下一片真心真意。由此我深刻地感受到他的气质:宁静、平和、清淡与透彻,还有韵味。
    老陆去世那些天,我提笔作画,不觉间一连画了三四幅水墨的江南水乡。妻子看了,说你这几幅江南水乡意境很特别,静得出奇,却很灵动,似乎有一种绵绵的情味。
    我怀念老陆了。
    〖注〗老陆:当代著名作家陆文夫。
    19.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来源:Z*xx*k.Com]
    A. 老陆为人与世无争,但他创作的一些小说却笔尖里带着锋芒,可谓“绵里藏针”。
    B. 文章中多次写到了老陆无言的“笑”,表现了他平和、温厚、真诚、质朴的性格特点。
    C. 作者写从维熙逞强好胜,张贤亮自我吹嘘,意在表达对他们的不满和对老陆的喜爱。
    D. 老陆去世了,他的生命已与江南水乡融为一体,因此作者一想起他就想起江南水乡。
    E. 文章紧扣老陆的个性特点从为文和为人两个角度精选材料布局谋篇,形散而神聚。
    20. 作者笔下的老陆有着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3分)
    21. 文章结尾写作者画画,妻子评画,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5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2.微写作(10分)
    从下面的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①在《三国演义》前五十回中,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智士谋臣,他们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或妙语连珠劝诱游说;或奇谋妙策扭转乾坤;或巧言令辞翻云覆雨……请结合原著内容,举例谈谈你对其中一个谋臣智士的看法。
    ②《红楼梦》中用“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来比黛玉和宝玉,请结合原著内容,具体说说曹雪芹这样作比的理由。
    ③有人说《红楼梦》是一本用情很深的书。请讲述一个红楼故事,并说出故事中蕴涵的情味。
    23.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照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今天和未来的世界,是个科技无所不在的世界。学生遇到了作文软件,棋手遇到了对弈机器,医学遇到了克隆技术,太空遇到了载人飞船……科技令人惊叹,使人“任性”,也让人惶恐。面对科技,人类会自信,会自大,也会自卑……
    请展开联想或想象,以“与科技相遇”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想象合理,立意自定,有叙述,有描写。
    ②“科技本身是不够的,一定要让科技和人文结合起来才可以让人理智。”
    ——(美)史蒂夫﹒乔布斯
    “我所担心的并不是人工智能能够像人一样思考,我更担心的是人们像计算机一样思考,没有价值观,没有同情心,没有对结果的敬畏之心。”
    ——(美)蒂姆﹒库克
    以上内容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语文试题答案
    1.C解析:C原文“江南丝竹演奏的风格素来以轻快、活泼、细腻、儒雅见长”,“为了与声腔配合默契”的是竹笛。
    2.D
    3.B
    4.D
    5.昆山腔风格流丽悠远,音乐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为配合唱腔的特点形成了丰富多变细腻的伴奏技巧;曲辞多用辞藻典故,节奏纾缓,需要观众有较高的艺术文化修养。
    6.B 解析:宣子骤谏,公患之 多次
    7.D 解析: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坚守不渝
    8.D
    9.C
    10.C
    11. B解析:亟:多次、屡次。
    12. D解析:A. 两个“于”均为介词,但前者表处所,后者表对象;B. 前个“焉”为兼词,相当于“于之”,后个表反问;C. 前者为语气词,表揣测,可译为“大概”,后者代词它;D. 均为代词,代共叔段
    13. D解析:“说明庄公有妇人之仁”不妥,而这说明庄公身上有行孝的美德。
    14. 您担忧什么呢?如果把地挖到看见泉水,然后再打一条地道去见母亲,那么谁还能够说您违背了誓言呢?(“何患”,宾语前置,1分;“隧”作动词,1分;大意2分)
    15. ①姜为之请制,公使居之;②蔡仲进谏,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③公子吕进谏,公曰:“无庸,将自及。”④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说明略)
    【参考译文】
    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叫做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公叔段。庄公脚在前倒生下来,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取名叫‘窹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武姜疼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
    等到庄公当上了郑国国君,武姜为共叔段请求把制这个地方作为他的封地。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如果要别的地方,我都答应。”武姜又为共叔段请求京这个地方,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祭仲说:“都城超过了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按先王的规定,大的都城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的京邑,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这会使您受不了。”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趁早给他另外安排个容易控制的地方,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以对付了。蔓长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受宠的兄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姑且看着吧。”
    不久之后,太叔命令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同时归他管辖。公子吕说:“一个国家不能容纳两个君王,您打算怎么办?如果您想把国家交给太叔,就请允许我去事奉他;如果不给,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庄公说:“用不着,他会祸及自己。”
    随后,太叔又把双方共管的边邑收归自己,一直把邑地扩张到了廪延。公子吕说:“可以动手了。他占多了地方就会得到百姓拥护。”庄公说:“不行仁义就不会有人亲近,地方再大也会崩溃。”
    太叔修建城地,聚集百姓,修整铠甲,制造武器,训练步兵,修造战车,要偷袭郑国国都。武姜打算为他打开城门作内应。庄公得知了太叔偷袭的日期,说:“可以动手了!”他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邑。京邑百姓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了鄢地,庄公又攻打鄢。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奔去了共国。
    于是庄公把武姜安置到城颖,并向她发誓说:“不到地下黄泉,永远不再见面。”不久他又后悔这么说。考叔当时是颖谷管理疆界的官员,他听说了这件事,就送了些礼物给庄公。庄公请他吃饭,他却把肉放在一旁不吃。庄公问他为什么,颖考叔回答说:“我有个母亲,我的饭食她都吃过,就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请允许我拿回去给她。”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送东西给她,唯独我没有!”颖考叔说:“请允许我大胆地问一下,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庄公把心理后悔的事告诉了他。颖考叔说:“您担忧什么呢?如果把地挖到看见泉水,然后再打一条地道去见母亲,那么谁还能够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听从了颖考叔的话去做。庄公进入隧道,赋诗说:“走进隧道当中,心里和乐自得!”武姜走出隧道,赋诗说:“走出隧道之外,心中快乐自在!”于是,母子关系又与从前一样和睦了。
    君子说:“颖考叔真是个孝子。他爱自己的母亲,还把这种孝心推及郑庄公身上。《诗经》说:‘孝子的孝道没有穷尽,永久赐予你的同类。’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来源:Zxxk.Com]
    16. B
    17.略
    18. ①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
    ②寓形宇内复几时〔寓形宇内:寄身于天地之间。〕,曷不委心任去留?
    ③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④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⑤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⑦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⑧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19. CD(4分)
    20. 写出了老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恪守谦让之礼、不知变通的特点,还表现了老陆为人的真诚质朴,凸显了他的可爱,以及他的古道热肠,急人之所急。(3分)(意思对即可)
    21.(5分)要点:①形象地再现了老陆的人格、气质,照应了文章的开头。②表达了作者对老陆的深沉的怀念之情,点明题旨,抒情含蓄,韵味悠长。(要注意必须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22、23 略

    2017北京师大附中高二(下)期末语文
    一、
    阅读材料一、二,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的姓氏产生于什么时候?一般认为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那时的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民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互相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 “氏”的产生比姓要晚一些。这是因为同一母系血统的民族子孙繁衍,人口增加,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徙到不同的地方居住和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一个氏族分成多少个支族,就有多少个氏。因此可以说,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民族分支: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这就是姓与氏在最初阶段的根本区别。
    进入夏、商、周三代,姓、氏的功能除了保留那些原有的区别以外,又带上了浓厚的阶级色彩,特别是氏,都是由统治者赐封而来的。这时的氏已经是贵族地位的标志,贵者有氏,贱者无氏。如果封邑、官职或居住地发生变化,氏也就会跟着变化。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男子称氏以别贵贱”。另外,夏、商、周三代,严格实行“同姓不婚”的制度,因此,女子在出嫁时都要用姓标明血统,而在姓之前冠以孟(伯)、仲、叔、季等排行,如孟姜、仲姜,孟姬、仲姬等。周代的晋、鲁两国不能通婚,因为都姓姬;但秦、晋两国却可世代通婚,因为泰国姓赢。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女子称姓以别婚姻”。秦汉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严格规定,汉代以后,姓氏合一,统称为姓。
    姓氏的来源相当复杂。带女字旁的姓氏,如娰、姬、姜、赢等,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的反映,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长的名姓称号:以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姓氏,如马、牛、花、叶、谷、林、金、石等,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图腾:以封国、采邑或职官、爵位为姓,如齐、楚、宋、司马、王、公孙等,由于古代封爵官职名目繁多,故此类姓很多;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职业为姓,如东方、西门、东郭、南、陶、卜等:以祖先族号、谥号为姓,如唐、虞、夏、商、康等。还有出于帝王意志与政治目的的避讳赐姓,因战乱人祸避难而改姓,因特殊事件或因省文、音讹而改姓等。当然,兼容并包的华夏文化与古代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融,也直接导致大量胡姓汉化与部分汉姓胡化。凡此种种,使中国姓氏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以致世系难辨,脉络难清。
    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很讲究命名,而命名的出发点与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周朝建立,礼制规范,如何命名也有了许多规定。如《左传》所说“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汉代是中华大一统帝国的初始阶段,国力强盛,安国、奉汉、勇、超、雄等名字,张扬的是汉代人雄浑阔大的气势、蓬勃向上的精神。西汉末年复古,王莽禁取复名,人们多取单名,直到东汉、三国,单名依旧盛行,因此一部《三国志》,人物几乎都是单名。到魏晋南北朝,因单名重复太多,复名又兴盛起来,由于受士大夫清高风气的影响,人们取名喜欢用“之”字,如王羲之、顾恺之、裴松之等。以后数代,取名均受时代影响。
    古代的中国人不但有名,而且有字,字由名演化而来;所以统称为“名字”。由于古人注重礼仪,因此称名称字大有讲究。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而字则用于下对上、少对长或对他人尊称,在多数情况下,直呼其名是很不礼貌的。从历代的取字情况看,名与字有密切关系,古人称为“名之与字,义相比附”。这“义相比附”正是取字的一条原则。
    名与字的关系大约有这样几种。一是名与字意义相同。如楚人屈原,本名平,原是字,平与原同义。二是名与字的意义相关。如三国赵云字子龙,古人认为“云从龙,风从虎”,云与龙因此相关。三是名与字意义相反。如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此外,还有以孟(伯)、仲、叔:季排行为字或取于古语、成语等情况。
    (取材于程裕祯的《中国文化要略》)
    材料二
    秦汉以后,随着家族的繁衍迁徙,姓氏原有的以血缘论亲疏的文化内涵逐渐淡化,而以家族郡望明贵贱的内涵成了姓氏文化最为突出的特点。“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表示在某个区域内某个姓氏是一个有地位、有声望的名门大族。
    汉魏以来,盛行门阀制度,姓氏有了高低贵贱之分。封建社会里,最尊贵的姓氏是皇帝的娃,称为“国姓”。刘汉王朝时就明文规定,凡刘姓之人可免除一切徭役,享受“六百石”的中级官吏的待遇。李唐王朝编修姓氏的书中,也明文规定了姓氏尊卓的排列。武则天执政时,修纂《姓氏录》,改武姓为第一。
    门阀制度下,姓氏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婚姻问题,以至前途命运。甚至连日常交往、场面坐次亦明确有别。当时无论是选官还是婚嫁最重郡望门第,朝中最为显赫的官位只能由有最著名郡望的人来担任。西晋文学家左思在《咏史》诗中曾对这种不合理现象提出尖锐的批评,诗曰:“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诗中“金张”指西汉宣帝时的权贵金日磾和张安世,他们的后代凭着祖先的世业,七代为汉室高官。而奇伟多才的冯唐(即诗中之“冯公”)却因出身微门,竟一生屈于人下,不能展露其才。
    隋唐时代,科举盛行,寒门庶族大量进入统治阶层,但门第观念依然流行。李姓以陇西为贵,崔姓以博陵为贵,卢姓以范阳为贵,郑姓以荥阳为贵,王姓则以太原为贵。五姓之外,还有河东裴、薛二姓,与五姓并称“门阀七大家”。唐代的宰相及其他高级官员大都出身于这些高门。到宋代,郡的行政区划已经取消,《百家姓》中所标明的“郡望”,仍是沿袭魏晋至隋唐时期所形成的名门望族的地理分布。由于长期形成的以姓氏、郡望标明出身门第贵贱和社会地位的影响,以郡望标注姓氏的习俗,十分盛行。唐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对此制颇为不满,他曾参与纂修国史,在写李义琰传的时候,因为义琰家住魏州昌乐,已有三代之久,所以如实写道:“义琰,魏州昌乐人也。”结果监修官竟指责他违背了写史原则,要他照李氏郡望改为“陇西成纪人”。
    近年来随着全球寻根热的兴起,海外炎黄子孙纷纷归国,寻根问祖。姓氏郡望成为他们追寻家世渊源,谒祖朝宗的重要依据。“姓氏郡望”这一传统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仍具有现实意义。
    1. 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追溯 谥号 避讳
    A. sù shì wěi
    B. shuò yì wěi
    C. sù shì huì
    D. shuò yì huì
    2. 下列有关“姓”“氏”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关系的氏族称号,一般认为产生子于系氏族社会。
    B. 姓的产生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密切关系,氏的产生则源于原始社会的人口繁衍。
    C. 古老的姓、氏很少,中国大量的姓、氏起源于周代,是周王室分封制的直接产物。
    D. 秦汉之前,姓与氏有明显的区别,使用时也有严格的规定;汉代以后,姓氏合一。
    3. 下列词语中,可以证明秦汉之前的姓具有“别婚姻”功能的一项是
    A. 秦筝赵瑟 B. 朝秦暮楚
    C. 燕歌赵舞 D. 秦欢晋爱
    4. 下列句中有关“名”“字”的表述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姜女,姓孟,名姜女,据说是春秋齐国人杞梁之妻,是“孟姜女哭长城”的主人公。
    B. 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孔子名丘,字仲尼,说明其排行老二。
    C. 古人的名多用于自称。《鸿门宴》中项羽所言“籍何以至此”的“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名。
    D. 在古代,平辈之间的“指名道姓”是不尊重他人的无礼行为,见面时要称呼他人的字。
    5. 根据你对“名之与字,义相比附”的理解,在下列表格的空白处,填写适当内容。
    姓名

    名与字意义关系
    白居易

    相关
    诸葛亮
    孔明

    晏殊
    同叔

    6. 下列现象与“门阀制度”无关的一项是
    A.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B. 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C. 自昔以来,州郡大吏,但取门资,多不择贤良。
    D. 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
    7. 江南农村的古宅上常嵌有“某某流芳”的牌匾,以表明家族来历。如果你看到“陇西流芳”的牌匾,说明这户人家的姓氏是___________。某王姓华侨回大陆寻根问祖,你可以建议他到____________(地名)去追寻家世渊源。
    8. 一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的姓氏书,当数宋朝编撰的《百家姓》。《百家姓》的前八姓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请说明“赵”姓位居榜首的原因。
    9. 材料二中所讲的“郡望”现象,与材料一中的“姓氏”“名”“字”哪一个关系最紧密?据考证,唐代诗人韩愈是今河南孟州人,并非河北昌黎人,请说明韩愈又称韩昌黎的原因。
    二、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务本
    尝试观上古记,三王①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②无不安者,功大也。《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三王之佐,皆能以公及其私矣。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公故也。皆患其身不贵于国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责于天下也;皆患其家之不富也,而不患其国之不大也。此所以欲荣而愈辱,欲安而益危。民之治乱在于有司,今处官则荒乱,临财则贪得,列近则持谀,将众则疲怯,以此厚望于主,岂不难哉!
    今有人于此,修身会计则可耻,临财物资赆则为己。若此而富者,非盗则无所取。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今功伐甚薄而所望厚,诬也:无功伐而求荣富,诈也。诈诬之道,君子不由。
    人之议多曰:“上用我,则国必无患。”然用己未必是也。已有患,用己于国,恶得无患乎?故欲为上用者,莫若修身自贤。己,可制也;释其所制而夺乎其所不制,悖。则未用其治国治官,宜也。若夫内事亲,外交友,虽可达也,然事亲未孝,交友未笃,是所未达,恶能善之矣?故论人无以其所未达,而用其所已达。
    古之事君者,必先用能,然后任;必反情③,然后受。主虽过与,臣不徒取。忠臣之行,近知本矣。
    (取材自《吕氏春秋·务本》,有改动)
    【注】①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②实:实利,包括地位、俸禄等。③反情:内省,省察自己。
    10.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临财物资赆则为己 赆:财物
    B. 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 伐:讨伐
    C. 交友未笃笃:忠厚
    D. 恶能善之矣 善:认为好
    11.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①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 ②失其所与,不知
    B. ①而其名无不辱者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 ①皆患其家之不富也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 ①以此厚望于主 ②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12.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首段引《诗经》的话来说明“为公”与“顾私”的联系。
    B. 作者认为百官应替君王治理好百姓,方能获得显贵之位。
    C. 能侍奉父母、结交朋友的人,作者认为用其治国必无患。
    D. 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指出了事君者应该有的姿态和品格。
    13. 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用己未必是也
    ②古之事君者,必先用能,然后任
    14. 第二大题文言文《吕氏春秋·务本》中最后一句说“忠臣之行,近知本矣”,意思是“忠臣行事,接近于懂得什么是根本”。这里所说的“根本”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三、
    散文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流觞之水
    (朱以撒)
    ①一次在曲水边坐了下来,准备觞咏。
    ②几次来兰亭,都与流觞有关,做一个亲水的游戏。时间过去那么久了,曲水流觞却一直不被遗忘。旧日游戏今人为之,便有一种旧瓶装新酒的味道。
    ③遵照主人的美意,每个人都换了件晋时的长衫,一直延伸到脚下,有点徐徐舒展。试走几步,仿东晋文人的优雅从容,便觉得回去以后要依此仿制几件,穿起来古色古香。东晋人服食五石散多了,衣衫都裁剪得宽大,布料也柔和,便不会刮着细腻的皮肤,同时也使挥毫的动作更加婉转。
    ④忽然,我看到长衫下露出锃亮的皮鞋尖了,随着走动的摆幅,一伸一缩地探头探脑。显然是主人疏忽了,忘了为每个人配备一双晋履,便使足下有些异样。不过,让今人穿上晋履,会否在移步时踉跄不安?正思量,有人手机响起,是雄健的进行曲,镗镗嗒嗒汹汹而起。他急匆匆解开晋衫,从贴身口袋掏出手机,哇啦哇啦地叫喊起来。眼看着伪造好的仿古气氛,一刹那冲荡得毫无影踪。还是黑格尔说得好:一个人不能脱离他的环境,就好像一个人不能脱离他的皮肤一样。
    ⑤同样的暮春之初,同样的茂林修竹,不同的文人情怀,如同笔调凌乱的草书,已经不是魏晋时的章法。
    ⑥缤纷的花瓣从上游星星点点地飘了下来——春天就是这样,鲜花是她的容颜,灿烂地绽放,使江南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艳丽。花瓣过后,盛着黄酒的觞缓缓地飘了下来。按规定,觞停在谁面前,得即兴赋诗,赋诗不成者则要罚酒了。
    ⑦我是做好罚酒的准备的,如果觞停在我的面前,那就看造化了,也许即兴就成了一首诗,博得众人喝彩;也许一时憋住,脸红耳赤,传了出去,说此人胸无点墨。注视着觞的动静,却见身边的人变戏法似地掏出笔记本,上边都有几首早早做好的诗,准备应对。
    ⑧天啊,怎么可以这样?
    ⑨可惜,觞到我跟前转了个弯,不愿停下,以至于不能让我的才华有所表现。
    ⑩公元353年暮春,那个觞咏的文人游戏中,雅集的四十二人,有二十六人诗才敏捷,把诗做出来了。在那个流连诗酒的时代,居然还有十六人未能成诗,从而罚酒三巨觥。当时,八九岁光景的王献之也跟了来,一路行走已是劳顿,觞到跟前一时乱了方寸,诗兴全无,只好喝酒,想必被罚得天旋地转,还得由几个兄长轮流背回去。文人游戏就是这样,玩玩而已,真情是雅集的基础,不可太认真了。诗才迟速历来就有,像三国时的王粲,“举笔便成,无所改定”,而南朝谢灵运,“久之乃就”,却不能因此认为谢的才华不如王粲。自然而然是人的禀性中最实在的部分,没有矫饰,也没有污染,就如年幼的王献之,完全不会事先请求王羲之:“父亲大人,替我作诗二首,以备明日觞咏之需。”作为父亲的王羲之,也不牵挂儿子是否能诗,是否当众出丑。雅玩就是随其情性,得其自然,倘若一切都在安排、预设之中,那真是谈不上名士风度了。
    ?想想如此自在的文人交游岁月,已经像走马灯一般过去了。
    ?有些燥热,我站了起来,走出摇头晃脑吟诵的人群。脱下晋人长衫,反而舒畅起来。旧时兰亭并不在此地,这里的一切都是后人仿制的,渗透了人工的痕迹,就连王羲之喜爱的白鹅,王徽之喜爱的修竹,都长得如此精致,没有一点野性,植物和动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它们是在野的生命,却在修剪和圈养中,被改造得温顺起来。只有澄澈之水还是旧日模样,在迎来送往中潺湲无息,越来越多的人工匠意被卷入水库成为旧事,连同当时的诗篇,都已不知所终。只有那年兰亭雅集的诗文,依旧传诵。
    ?人自古亲于水。筑巢于水湄,枕涛声于梦中:击楫于中流,凌万顷之茫然,却越来越不能如水这般自然。这也是生而为人的一个缺憾吧。
    15. 在下面□中填入相应的内容(注意:每个□只填一字)。
    兰亭雅集的文坛乐事发生在晋朝,地点在今天的□□,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济济一堂,盛况如《兰亭集序》所描绘的“□□□□,□□□□”;他们面对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事后汇编成集,王羲之为诗集写了序文,作为书法作品的《兰亭序》被称作“古今第一□书”。
    16.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游戏,现代人效法古人,旧瓶装新酒,别具风雅。
    B. 第⑥段写花瓣顺着曲水漂流,创设了春光灿烂的美景,有助于激发人们的诗情。
    C. 现代人胸无点墨,不具有即兴赋诗的诗才,不能像古人一样才思敏捷,临殇吟咏。
    D. 兰亭雅集,王羲之并不帮助年幼的儿子;王献之虽未成诗,却并不因此出丑。
    E. 无论形式上怎样刻意的模仿,现代人再也无法还原古代的情境,回归古人的情怀。
    17. 在第⑤段中,作者将不同于魏晋文人的今人情怀比喻为“笔调凌乱的草书”,请结合全文内容,回答“凌乱”有哪些方面的表现?造成这些“凌乱”的原因是什么?
    18. “天啊,怎么可以这样?”完全可以放在第⑦段末,作者却把它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四、名著阅读
    19. 叶挺被关进重庆“中美合作所”后,在囚室的墙壁上写下了著名的____
    A. 《囚歌》 B. 《国歌》 C. 《革命者歌》 D. 《正气歌》
    20. 下面对名著的有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奴仆娜侬忠心耿耿,小说结尾时描写她对金钱社会的适应,说明她身上有着老葛朗台的影子。
    B. 葛朗台的弟弟欠了近一百万的债,他写信给葛朗台并把儿子托付给哥哥。得到消息后,葛朗台一夜没睡好,对弟弟的去世很悲伤。
    C. 老葛朗台破天荒从自己的密室拿出一把金币给女儿是因为他害怕妻子死了遗产被女儿分走。他拿出金币是为了让妻子高兴,让妻子身体好起来,这样他才能够把妻子的财产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D. 索漠城的每个人对葛朗台都钦佩、敬重、害怕,因为他有着非凡的敛财能力和凶狠的性格。
    21. 下列各项中对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葛朗台得知女儿把积蓄送给了堂弟,大发雷霆,把女儿锁在房里,只给她面包和冷水,直到公证人克罗旭晓之以继承权这一利害关系,才把女儿放出来。
    B. 葛朗台贪婪、狡黠、吝啬,独自观赏金子成了他的癖好,临终前也不忘吩咐女儿看住金子。他做起生意来常装口吃耳聋,诱使对方上当受骗。
    C. 葛朗台喜欢娜侬大力士的体格和不计报酬的品质。娜侬的工钱一年只有六十法郎,却包办了家里的一切杂活,凡是葛朗台吩咐的,她都一声不吭地去干。
    D. 等待7年以后,欧也妮收到查理的信。查理在信中告诉欧也妮,他要与一个漂亮有钱的贵族小姐结婚,并随信寄来赠款和利息作为回报。
    22. 下列对《老人与海》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篇小说没有传统小说的结构框架,内容的简化使小说的节奏性极强,其中有明丽、恬静而雅致的景色描写,也有豪华而壮观的抒情段落。
    B. 在小说中,主人公一直自言自语,这说明长期的孤独与困境的压力,使老人深感悲苦无处倾诉,只能自己说给自己听,作者对其寄予了极大的同情。
    C. 小说中的老人体现了现代人面对一个异己世界时的“意志力”。命运对他来说是严峻的,但他并不屈从于命运,而是以不息的斗志去迎战命运和眼前这个世界。
    D. 在小说中,海就是世界的象征,它有美丽的外表,却有凶险的实质:鲨鱼群的到来象征着厄运的降临;老人与鲨鱼的搏斗是他不屈于命运的象征。
    23. 《老人与海》这篇小说中,老人睡觉时经常梦到的内容是
    A. 鲨鱼和海龟 B. 妻子 C. 年少时的非洲、海滩上的狮子 D. 圣心图
    五、诗文名句默写
    24. 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的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生乎吾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滕王阁序》中描写深秋傍晚山光暗紫水色清冽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泊秦淮》中表现诗人忧患意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5)《兰亭集序》中提到,人与人交往,很快便过完一生。有的人与友人畅谈自己
    的胸怀抱负,“悟言一室之内”;也有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醉翁亭记》中太守宴请宾客时饮的是泉水酿成的酒,吃的是溪中的肥鱼和“_______________”。
    (7)《陋室铭》中从反面表现陋室生活清净、闲适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
    六、写作
    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微写作。
    定妆照,也称造型照,是演员为扮演某一角色经过化装造型后,在某一特定场景下拍摄的照片。下图就是歌剧《江姐》的一张定妆照。照片反映出了江姐就义前最打动人心的整理头发的一幕,并让我们从她的眼神中看到她的坚毅与从容。
    请参考江姐的定妆照,从《老人与海》《欧也妮·葛朗台》《红岩》中挑选一位你印象深刻的人物,依据某个特定情景,为他(她)设计一个定妆照造型。要求:描述人物的体态、外貌、神情等特征(可忽略画面背景),并简要说明设计意图。150字左右。
    26.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改变的意思是事物发生显著的差别。
    改变,大小不一,随处可见。
    改变,原因各异,结果多样。
    改变,让人欢喜,让人忧愁……
    请以“说改变”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不少于700字。
    语文试题答案
    一、
    阅读材料一、二,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答案】1. C 2. C 3. D 4. A
    5. ①乐天 ②相同 ③相反 6. B
    7. (1). 李 (2). 太原
    8. 汉魏以来,盛行门阀制度,姓氏有了高低贵贱之分。宋朝皇帝为“赵”姓,所以“赵”姓位居百家姓榜首。
    9. 与姓氏关系最紧密。(1分)昌黎韩氏是望族,韩愈以昌黎为荣,常自称昌黎人,所以世称韩愈为韩昌黎。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汉字的读音,考生应结合汉字的字形和字义来辨析。“追溯”的“溯”应读sù,“追溯”意思是“比喻回首往事、探寻渊源”,“溯”,逆水而行,后引申为追求根源。“谥号”的“谥”应读shì,“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避讳”的“讳”应读huì,“避讳”,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故选C项。
    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有关‘姓’‘氏’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这是考查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文字,最后进行比对。C项,“中国大量的姓、氏起源于周代,是周王室分封制的直接产物”有误,该信息原文无依据。AB项,源自材料一第一段,,D项源自材料一第二段,这三项的信息与文本一致,故正确。
    3.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词语中,可以证明秦汉之前的姓具有‘别婚姻’功能的一项”,这是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材料一第二段说“周代的晋、鲁两国不能通婚,因为都姓姬;但秦、晋两国却可世代通婚,因为泰国姓赢。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女子称姓以别婚姻’”,由此可知“秦欢晋爱”符合题干要求,故选D项。A项,“秦筝赵瑟”,秦国的筝和赵国的瑟,泛指名贵的乐器;B项,“朝秦暮楚”,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C项,“燕歌赵舞”,古燕赵人善歌舞,泛指美妙的歌舞,用以形容文辞美妙。这三项不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中有关‘名’‘字’的表述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A项,“孟姜女,姓孟,名姜女”有误,材料一第二段说“女子在出嫁时都要用姓标明血统,而在姓之前冠以孟(伯)、仲、叔、季等排行,如孟姜、仲姜,孟姬、仲姬等”,可见“孟”是排行,“姜”是姓。
    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根据你对‘名之与字,义相比附’的理解,在下列表格的空白处,填写适当内容”,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和依据文本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应理解“名之与字,义相比附”的意思,这是说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关系的;然后根据表格中给出的提示进行填写。如“白居易”,从后面名与字的意义关系角度来看,白居易的名和字应是“相关”,“居易”来自《中庸》中“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所谓“居易以俟命”即是指处于平易而无危险的境地,素位而行以等待天命,这和他的字“乐天”,基本都可以说是“乐天知命”。如“诸葛亮”,“亮”和“明”的意思一致,故二者的关系应是“相同”;如“晏殊”,“殊”意思是“不同”,这与“同叔”意思相反。
    6.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现象与‘门阀制度’无关的一项”,这是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材料二第三段说“门阀制度下,姓氏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婚姻问题,以至前途命运。甚至连日常交往、场面坐次亦明确有别。当时无论是选官还是婚嫁最重郡望门第,朝中最为显赫的官位只能由有最著名郡望的人来担任”,这是对“门阀制度”的解说,B项,“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意思是“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就提拔或推荐”,这与人的“才能”相关,与“门阀”无关,故选B项;A项,“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C项,“自昔以来,州郡大吏,但取门资,多不择贤良”,是说自古以来,州郡大官,只取门第,大多不择取贤良之人;D项,“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高门士族子弟可以凭借门第而时代为官;但庶族寒门子弟却难以进入仕途。这三项都与“门阀制度”相关,故排除。
    7. 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并用文本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考生应到文中找到“陇西”“王姓”这些内容,根据这些内容进行天空。如材料二第四段说“李姓以陇西为贵,崔姓以博陵为贵,卢姓以范阳为贵,郑姓以荥阳为贵,王姓则以太原为贵”,根据这些内容可以知道“陇西流芳”这户人家的姓氏应是“李”,“王姓华侨”应到太原去追寻家世渊源。
    8.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说明“说明‘赵’姓位居榜首的原因”,这是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材料二第二段说“汉魏以来,盛行门阀制度,姓氏有了高低贵贱之分。封建社会里,最尊贵的姓氏是皇帝的娃,称为‘国姓’。……李唐王朝编修姓氏的书中,也明文规定了姓氏尊卓的排列。武则天执政时,修纂《姓氏录》,改武姓为第一”,由这些内容可知,因宋朝皇帝为“赵”姓,所以“赵”姓位居百家姓榜首。
    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材料二中所讲的‘郡望’现象,与材料一中的‘姓氏’‘名’‘字’哪一个关系最紧密?据考证,唐代诗人韩愈是今河南孟州人,并非河北昌黎人,请说明韩愈又称韩昌黎的原因”,本题有两个问题,先看第一个问题,材料二第一段说“‘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表示在某个区域内某个姓氏是一个有地位、有声望的名门大族……姓氏原有的以血缘论亲疏的文化内涵逐渐淡化,而以家族郡望明贵贱的内涵成了姓氏文化最为突出的特点”,根据这些内容可以知道,“郡望”现象应与“姓氏”的关系最紧密;再看第二个问题,材料二第四段说“隋唐时代,科举盛行,寒门庶族大量进入统治阶层,但门第观念依然流行。李姓以陇西为贵,崔姓以博陵为贵,卢姓以范阳为贵,郑姓以荥阳为贵,王姓则以太原为贵”,昌黎韩氏是望族,韩愈以昌黎为荣,常自称昌黎人,所以世称韩愈为韩昌黎。
    二、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答案】10. B 11. B 12. C
    13. ①但是(如果真的)任用了他,未必是这样②古时候侍奉君主的人,一定先贡献才能,然后才能担任官职
    14. 1为国家建功是个人获得荣华富贵的根本。2修身自贤是治国治官、建功立业的根本。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B项,“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伐”如解释为“讨伐”,则与语境不合,且在语法上讲不通,从句中来看,“功伐”是“缘”的宾语,故“功伐”应为名词,是同义副词,“伐”意思是“功劳”,这句话是说“荣华富贵不是自己来的,是靠功劳得来的”。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B项,两个“而”都表转折,却。A项,“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与”,介词,跟;“失其所与,不知”,“与”,动词,亲附,结交。C项,“皆患其家之不富也”,“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之”,动词,到,去,往。D项,“以此厚望于主”,“于”,介词,从,向;“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于”,介词,表被动,被。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本题中,比如“之”,“皆患其家之不富也”,“之”,处于主谓之间,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之”,动词,到,去,往。
    1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这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概括能力。C项,“能侍奉父母、结交朋友的人,作者认为用其治国必无患”有误,文章第三段“内事亲,外交友,虽可达也,然……”,这是说能侍奉父母、结交朋友的人并非具有最高修养的人。故“用其治国必无患”于文无据。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然”,然而,但是;“是”,这样。第二句中,“事”,侍奉;“能”,才能;“然后”,这样之后;“任”,担任官职。
    1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忠臣之行,近知本矣’,意思是‘忠臣行事,接近于懂得什么是根本’。这里所说的‘根本’在文中具体指什么”,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分析原文,前两段的核心是臣子要获得良好的声誉与优厚的待遇必须有功于国,而一个人要做到有功于国,又必须首先修养自身,这则是第三段的内容。此后才引出“知本”之论,所以关于什么是为臣之本,自然应当从前面的阐述中来,所以得出“为国建功”和“修身自贤”的结论。
    参考译文:
    曾试看上世古书,三王的辅臣,他们的声誉没有不荣耀的,地位没有不安稳的,(这是因为他们)功绩显赫的缘故。《诗经》上说:“好雨落在公田里,一并下在私田上。”三王的辅臣,都能有功于公家,从而获得自己的私利。平庸君主的辅臣,他们希望得到自已的名誉地位能与三王的辅臣们相同,可是他们的名声没有不蒙受耻辱的,他们的地位没有不岌岌可危的,(这是因为他们)没有为国家建立功勋的缘故。(他们)都担心自身不能在国内显贵,却不担心自已的君主在天下没有受人尊重的地位;他们都忧虑自已的家族不能富足,却不忧虑自己的国家不强大。这就是导致他们越追求荣耀富贵反而越是蒙受耻辱,越是向往安逸反而越是危险的原因。人民治理得好坏在于百官,如今(世人)居官就放纵悖乱,见到财物就贪得无厌,官位接近君主就阿谀奉承,统率军队就倦怠怯懦,凭这样的表现却奢望君主能给以优厚的待遇,这不是太难了吗?
    如果有这样一个人,认为修养自身、得当地处理财物是可耻的。面对钱财就想占为已有。像这样而富足的,除非是去盗窃,否则便无法取得财富。所以,荣华富贵不是自已来的,是要靠建立功劳去获得的。功绩平平却奢求太高,这是蒙骗;没有建立功绩却想荣华富贵,这是诈取。蒙骗、诈取的方法,正人君子是不采用的。
    人们的议论大都说:“(如果)君主任用我,(那么)国家肯定不会有祸患。”但是(如果真的)任用了他,未必是这样。(如果)他自身有祸患,任用这样的人来治理国家,(国家)怎么能没有祸患呢?所以要得到国君的重用,没有什么比修养身心、使自身贤明更重要的了。自身是自已可以约束控制的,放弃自已力所能及的事,却去奋力强取自已力所不及的事,这就叫悖谬。(悖谬的人,)不让他们治理国家、管理官吏是合宜的。至于在家侍奉父母,在外结交朋友,即使是可以达到的,但是(如果)侍奉父母不孝顺,结交朋友不忠厚诚挚,这些都不能做到,怎么能认为他好呢?所以,评论人不能依据他所没有做到的那些事,而应该根据他已经做了的那些事。
    古时候侍奉君主的人,一定先贡献才能,然后才能担任官职;一定先省察自身,然后才能接受俸禄。君主即使多给俸禄,臣子也不无故接受。忠臣的行为,接近于懂得什么是(做臣子的)根本。
    三、
    散文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答案】15. 浙江(或绍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行。 16. AC
    17. “凌乱的表现:①装扮与行为方面:人们觞咏时装扮上的不伦不类和行为上的矫揉造作,失去了率真随性、自在自然的名士风度。②觞咏的环境方面:皆是人工仿制的古时旧景,虽精致温顺,却失去了自然而然的野趣本性。(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
    造成“凌乱”的原因:时代变迁,人们缺少魏晋名士的自在自然(率真随性)。
    18. 独句成段,突出了作者对预做诗歌来觞咏的震惊,突出了作者对觞咏失去“真率”现象的憎恶,放在古今觞咏对比的中间,使对比更加突出鲜明。
    【解析】
    1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在下面□中填入相应的内容”“每个□只填一字”,这是考查学生对课内知识的回顾。从语段来看,这是考查《兰亭集序》的相关知识,第一处是填写事件发生的地点,“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稽”,浙江省绍兴县东南;第二处,是填写文中的句子,前面说“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济济一堂”,此处是填写人才汇聚的情形,应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第三处,这是考查对王羲之书法作品的了解,《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是王羲之撰写。其文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为历代书法名家力公认天下第一行书。
    16.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这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首先应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A项,“现代人效法古人,旧瓶装新酒,别具风雅”错误,第二段说“旧日游戏今人为之,便有一种旧瓶装新酒的味道”,第四段说“他急匆匆解开晋衫,从贴身口袋掏出手机,哇啦哇啦地叫喊起来。眼看着伪造好的仿古气氛,一刹那冲荡得毫无影踪”,第五段说“同样的暮春之初,同样的茂林修竹,不同的文人情怀,如同笔调凌乱的草书,已经不是魏晋时的章法”,从这些内容来看,并无风雅可言。C项,“现代人胸无点墨”错误,第七节说“我是做好罚酒的准备的,如果觞停在我的面前,那就看造化了,也许即兴就成了一首诗,博得众人喝彩;也许一时憋住,脸红耳赤,传了出去,说此人胸无点墨”,这是“我”做好罚酒时的想法,只是假设。
    1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在第⑤段中,作者将不同于魏晋文人的今人情怀比喻为‘笔调凌乱的草书’,请结合全文内容,回答‘凌乱’有哪些方面的表现?造成这些‘凌乱’的原因是什么”,这是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如第四段所说“忽然,我看到长衫下露出锃亮的皮鞋尖了,随着走动的摆幅,一伸一缩地探头探脑。……正思量,有人手机响起,是雄健的进行曲,镗镗嗒嗒汹汹而起。他急匆匆解开晋衫,从贴身口袋掏出手机,哇啦哇啦地叫喊起来。眼看着伪造好的仿古气氛,一刹那冲荡得毫无影踪……”,人们在觞咏时装扮上的不伦不类和行为上的矫揉造作,失去了率真随性、自在自然的名士风度;如第十二段“旧时兰亭并不在此地,这里的一切都是后人仿制的,渗透了人工的痕迹,就连王羲之喜爱的白鹅,王徽之喜爱的修竹,都长得如此精致,没有一点野性,植物和动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它们是在野的生命,却在修剪和圈养中,被改造得温顺起来”,这些都是人工仿制的古时旧景,虽精致温顺,却失去了自然而然的野趣本性。这些都是“凌乱”的表现。文章最后一段说“击楫于中流,凌万顷之茫然,却越来越不能如水这般自然。这也是生而为人的一个缺憾吧”,由此可知,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凌乱”状态,是因为时代变迁,人们缺少魏晋名士的自在自然。
    1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天啊,怎么可以这样?’完全可以放在第⑦段末,作者却把它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句段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从内容上来看,这句话是对第七段“注视着觞的动静,却见身边的人变戏法似地掏出笔记本,上边都有几首早早做好的诗,准备应对”这种现象的感叹,独立成段,凸显这种预做诗歌来进行觞咏行为给作者带来的震惊,表现出作者对此的憎恶;上文写今人觞咏的行为,下文写古人觞咏的做法,把这一句放在中间,让古今对比显得更加突出鲜明。
    四、名著阅读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红岩》内容的识记情况。题干问的是叶挺被关进重庆“中美合作所”后,在囚室的墙壁上写下的诗歌名称。皖南事变后,叶挺即被反动派囚禁在上饶集中营。后来蒋介石亲自出马,劝叶挺投降,被叶挺严词拒绝。蒋介石气急将叶挺关进重庆“中美合作所”。叶挺将军身居囚室,不能驰骋抗日战场,不能带领战士们冲锋陷阵,却被逼写什么声明和宣言,他一时热血沸腾,拿起笔在囚室的墙壁上写下了著名的《囚歌》。《国歌》是田汉作词,聂耳作曲;《正气歌》是文天祥所作。
    20.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名著的有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人物形象以及事件的识记情况。从选项来看,这是考查《欧也妮·葛朗台》中的内容。B项,“葛朗台的弟弟欠了近一百万的债”错误,应是欠了四百万而不是一百万;“葛朗台一夜没睡好,对弟弟的去世很悲伤”错误,一夜睡不着的原因不是难过弟弟的死而是觉得亏他弟弟想得出把儿子托付给他。文中说“‘我可没钱给他’,他想”,由此可知并非是对弟弟的去世很悲伤。
    21.【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项中对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任务想象及事件的识记情况。从选项来看。这是考查《欧也妮·葛朗台》中的内容。D项,“他要与一个漂亮有钱的贵族小姐结婚”错误,应是“奇丑”。查理在心中告诉欧也妮,他已经发财了,为了得到侯爵头衔和社会地位,他将与澳博利翁侯爵的(或“一个贵族的”)小姐结婚,并随信寄来一张8000法郎的汇票,作为欧也妮的回报,同时要欧也妮交还他的梳妆匣。
    22.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老人与海》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人物形象以及事件的识记情况。从选项来看,这是考查《老人与海》中的内容。B项,“这说明长期的孤独与困境的压力”有误,独白忠实地记录了老人在海上漂泊的这几天的心态,有孤独,更有坚毅和自豪;“作者对其寄予了极大的同情”理解不当,作者对老人的感情是敬仰而非同情。《老人与海》是现代美国小说作家海明威创作于1952年的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作者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小说,作为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虽然对它有不同的文学评价,但它在20世纪小说和海明威的作品中是值得注目的,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1953年5月4日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获得普利策奖。
    23.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老人与海》这篇小说中,老人睡觉时经常梦到的内容,这是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人物形象以及事件的识记情况。第一个梦是在圣地亚哥准备出海前的晚上做的梦,在这个梦中,他梦到小时候见到的非洲、海滩上的狮子;第二个梦是在大鱼上钩之后做的,此时老人已经近两天两夜的时间没有睡觉了,老人先是梦到了海豚,然后梦见那道长长的黄色海滩,看见第一头狮子在傍晚时分来到海滩上,接着其他狮子也来了。小说的末尾,作者用一句话描写了老人的第三个梦,即:“他,老人,正梦见狮子。”
    五、诗文名句默写
    24.
    【答案】 (1).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2). 吾从而师之 (3). 潦水尽而寒潭清 (4). 烟光凝而暮山紫 (5). 商女不知亡国恨 (6). 隔江犹唱后庭花 (7). 梧桐更兼细雨 (8). 或因寄所托 (9). 放浪形骸之外 (10). 山肴野蔌 (11). 无丝竹之乱耳 (12). 无案牍之劳形 (13).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14).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考生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潦”“凝”“犹”“梧桐”“骸”“肴”“蔌”“案牍”“冯”“御”等。
    六、写作
    25.
    【答案】老葛朗台临死前,他一直用眼睛盯着,好像一个才中的观看的孩子一般。他说:“这样好教我心里暖和。”神甫来给他作临终法事,把一个镀金的 十字架送到他嘴边让他亲吻,结果他见到金子,便做出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镀金的十字架抓到手里。他临死之前对欧也妮说:“把一切照顾的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
    26.
    【答案】说改变
    一棵在深山里长了好多年的大树,被修剪了枝叶后移栽到新建的公园里.人们围着它,议论着.一个说:“没有这次移栽,它不会被人赏识,要被人赏识就要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而我却要说:“要被人赏识就要改变,改变自己!”
    每个人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世界不会为你而改变,环境也不会主动去适应我们自己.因而,我们只能去改变,去适应环境,进而取得成功.
    也许,我们没有庄周梦蝶的浪漫,没有庄子那“泥泞中亦可”的超然;也许,我们无法像彷徨斗士鲁迅一样以血荐轩辕,深刻揭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劣根性;也许,我们没有海伦·凯勒那虽然盲聋但却以心灵探求未知世界的勇敢.但至少,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让自己接受《庄子》的熏陶,让自己接受《呐喊》《彷徨》的强音,让自己接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洗礼,借助书籍,让心在潜移默化中沸腾,改变自己.
    当为官仅七十多天的陶渊明挂印田园归隐山间时,他改变了自己.官场的黑暗,是他无法改变的,变的只能是自己.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与菊为伴,虽然仕途不复,但他高洁的志向却被历史所赏识,为后人所铭记.当“御用文人”李白呼唤自己放养于青崖间的白鹿即骑访名山时,他改变了自己.朝廷希望他吟风弄月歌功颂德,而他却只想一展鸿鹄之志,无法改变官场的他,只得改变自己的志向.于是寄情于山水,纵览名山大川,虽然未能圆自己的经天纬地之梦,但却造就了半个诗歌的盛唐,为后人所传颂.他们改变自己,同时也改变了时代,虽不被时人钦慕,但却被后人铭记,在历史的苍穹中闪闪发光.
    那些不能改变的人,只能被环境淘汰.高尔斯华绥笔下《品质》中的老鞋匠虽然拥有全城最好的制鞋手艺,但却不愿改变自己,致使无法跟上机器化的时代,坚持手工制好每双鞋,最终饿死在自己的鞋铺中.改变自己,方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方能不被环境淘汰.
    唯有改变,方可以用意志的血滴和拼搏的汗水酿成历久弥香的琼浆;唯有改变,方可以用不凋的希望和不灭的梦想编织绚丽辉煌的彩虹;唯有改变,方可以用永恒的执著和顽强的韧力筑起固若金汤的铁壁铜墙……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则命题作文。首先分析命题,“说改变”,我们需首先把握“改变”的内涵和外延,领悟“改变”的本质和意蕴。“改变”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有正面和反面之别。改变是现实中的一种生存状态,人生一直处于改变之中。其次要明确改变的主体,“改变”的主题可以是人,可以是环境。如以自己为主体,从幼稚到成熟是改变自己,从懦弱到勇敢是改变自己,从平凡到伟大,从拒绝到接纳,从厌恶到热爱……都是对自己的改变。巨大的改变可以是人生观、世界观、情感等,微小的改变也可以是态度、动作,甚至只是一个表情。改变自己是一种成熟,一种勇气,一种修养,同时更是一种睿智。改变自己的结果常是丰富人生的内涵,完成自我的超越,获得人生的成功;反之,不愿改变或不善于改变自己常导致失败的降临或悲剧的发生,给社会、人生留下遗憾、痛苦和悔恨。如以环境为主体,交通工具在改变,居住的条件在改变,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也在改变……有的改变是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有的改变是人情的冷漠。接着分析所给材料,引出命题的材料是四句话,第一句话阐释“改变”的意思,即“事物发生显著的差别”,第二句话是分析“改变”的形式,即“大小不一,随处可见”,第三句指出“改变”的原因,即“原因各异,结果多样”,第四句指出人们对改变的态度,“让人欢喜,让人忧愁”。考生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思考立意:成功从改变开始;改变自己并保留个性;面对生活,要以变应变;要以不变应万变;要与时俱进;我们不但要适应世界的变化,更要探索变化的规律,主动地去改变世界。再看题干的要求,“写一篇议论文”“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既然是议论文,考生要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思考论证。

    打开支付宝首页搜索“8815369”,即可领红包领,天天可领
    8815369
    高考押题素材1---传统文化
    高考押题作文素材1----材科技与创新
    高考押题作文素材2---打过风采
    高考押题作文素材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高考押题作文素材4---改革开放40年
    高考押题素材5---中国梦
    高考作文素材6---中国梦
    高考押题作文素材7---环境保护和生态
    更多知识:
    2018届西城一模记叙标杆文
    相同题材的唐诗和宋词,有什么特点呢?
    高考作文素材:2018年高考作文新闻热点(最新)
    2018届西城一模议论标杆文
    现代文 诗歌 文言文 高分技巧
    高考作文精选素材
    2018届海淀区高三一模记叙文标杆文
    2018届海淀区高三一模议论文标杆文
    2018丰台区一模记叙文标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