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梦晗试论传统家训与傅山家训文化的现实意义-傅山苑

    周梦晗试论传统家训与傅山家训文化的现实意义-傅山苑

    周梦晗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一、家训文化的传承发展
    古人常言家、国、天下,国—家联称而合为国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道德的乳母。具体到中国傅山,家庭对传统文明和社会的维系,发挥了长期而特殊的作用。应该说,正是家国一体的模式,使得中国傅山家庭对中国文化、政法、经济、教育等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家”在中国历史上承载有太多的意义,可以说是中国人现实化的终极关怀。对家庭、家族的重视,催生了家庭教育的发达,造成了中国家训的繁荣。今天,我们有必要实事求是、辩证地看待中国傅山家训文化,扬弃糟粕,吸取精华,古为今用。
    “家训”一词,首见于《后汉书·边让传》,本意指家庭教育。这个词出现虽然晚,但家庭教育的由来却非常久远,伴随着家庭的起源就发生了。按照《尚书》和《史记·五帝本纪》的说法,早在黄帝、尧、舜、禹时期,就有家庭训导。今天我们说的家训,通常指长辈对同辈或晚辈的家庭教育,狭义用法指的是有文字记述的、用于家教的“教本”。家训的体裁极为多样,例如:专著、文章、诰、诏、敕令、书信、遗言、格言、警句、歌诀、铭文等。中国家训之发达,在世界文化中实属罕见,其源流起自西周,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周文王注意对太子姬发和子孙的训导,《尚书·酒诰》、《逸周书》的《文儆解》、《文传解》有多条记载。武王为警示成王姬诵,在其席、盆、几案、镜子、门柱、窗户等各种显眼的物品上刻写诸多铭文,内容包括:提醒成王记住殷鉴,谦虚谨慎,敬天保民等。西周家训以周公最为突出,体现在《尚书》的《康诰》、《酒诰》、《梓材》、《多士》、《无逸》等,以及《史记·鲁周公世家》、《礼记·文王世子》中。从中可以看出,周公反复劝诫成王等王公子弟增进私德和政治道德以及治国之道,以史为镜、节制淫乐、勤政无逸、知稼穑艰难、知人任贤、明德慎刑、宽惠百姓、咸和万民等,这些是最早的帝王家训。东周时期,孔子有劝其子孔鲤习《诗》、学礼的家训(《论语·阳货》、《论语·季氏》),对中国“诗礼传家”的家教传统产生了显著影响。《左传》、《国语》和诸子书中亦不时有零星文字。

    家训成型在汉代。刘邦临终留下《手敕太子书》,追悔自己长于乱世、不喜欢读书的遗憾,告诫刘盈:勤学书法,与诸弟敬重老臣。刘向撰《列女传》,书中记述了许多贤娘慈母相夫教子的美谈。东汉班昭为训示女儿恭守礼教,著《女诫》,被尊为“女圣人”。这是第一部针对女性的家训,虽然其中关于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思想并不合理,但是教育女性修持美德、仪态端庄、勤俭持家、和睦家族等是无可厚非的。三国时刘备有《遗诏敕刘禅》,告诫太子只有贤德才能服人,命其多读《汉书》、《礼记》、诸子、《六韬》、《商君书》等。名臣诸葛亮在《诫子书》、《诫外甥书》中要求子侄外甥志存高远、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流传甚广。

    唐、宋家训递有发展。唐代士大夫、文人学士常有诗文劝导子女。唐太宗的《帝范》集历代帝王家训之大成,为太子确立12条准则,包括维持君王大体、封建亲戚、求贤任能、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远邪去谗、节欲诫盈、啬智崇俭、明赏慎罚、务农为本、威而不武、兴礼崇文等。唐末名臣柳玭有《诫子读书》,对立身、事业和家族得失兴废均有较详细的分析和劝导。宋代文艺复兴,家训兴盛。司马光撰有《家范》、《居家杂议》、《训俭示康》三篇家训。其中《家范》引经据典,取精用弘,以德、礼为中心,包罗广泛。范仲淹的《义庄规矩》和《续订规矩》很有特色,对封建家族的财产管理、分配和使用做了多条规定。南宋最著名的家训是袁采的《训俗》三卷(其好友刘镇将其改名为《袁氏世范》),号称“《颜氏家训》之亚”,包括“睦亲”、“处己”、“治家”三门。陆游的《放翁家训》重视处世之道、爱国保族,歌颂耕读传家。
    明清家训臻于鼎盛,产生近百部。明朝大臣庞尚鹏的《庞氏家训》,范围包括务本业、考岁用、遵礼度、严约束、崇厚德、慎典守、端好尚等。明代思想家袁黄为训示儿子写了《训子言》(即著名的《了凡四训》),包括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分。另一位明代思想家高攀龙的《家训》,提倡爱人敬人、宽待他人、改过迁善等。康熙撰有《庭训格言》、《庭训》、《圣谕十六条》,强调家教从早抓起,认为娇生惯养的孩子长大后痴呆柔弱,提倡行善、志学、慎独、主敬、居安思危、以孝为先、学习科学知识等。晚清时期,中国遭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出现大批有识之士,多留有宝贵的家训,例如,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郑观应、严复、梁启超、孙中山等。家训取材极广,或剪辑经典,或采撷百家,或体会亲身经历,或总结学术成果,有继承,有发挥。中国文化中的很多精华,通过家训,熔铸成了至理名言。它们一般文朴义丰,情理交融,切实易行,为立身、处世、治家所必备。
    二、家训文化的人文精神
    家训对人的独立意志或曰志气给予充分的重视,对人的重视,核心是重视人的尊严。要求子孙立志,因为这对培养独立的思想和生存能力是必要的。孔子说,匹夫不可夺志。三国时期文学家嵇康在《家诫》中说,“人无志,非人也”,要求儿子嵇绍拒斥内外诱惑,秉持独立志向。清代学者汪辉祖要求后代“于身名大节所关,须立定脚跟,独行我志,虽蒙讥被谤,均可不顾。必不可舍己殉人,迁就从事”。曾国藩认为立志就是“金丹”。“家训”重视人的情感,不但强调物理、事理,也强调情理。这是早期儒学人文精神的固有特点。家训对不近人情的东西多有澄清。颜之推谈丧礼时说“然礼缘人情,恩由义断,亲以噎死,亦当不可绝食”。礼根据人情而设立,恩情也可以根据事理而断绝,即使父母因为吃饭噎死,也不该因此而绝食。这在今天看起来很平常,但在礼教严苛的时代并不容易。儒学有尊重生命的倾向,讲“生生之谓易”,致中和、化育万物。颜之推说:“夫养生先须虑祸,全身保性,有此生然后养之,勿徒养其无生也。”即养生要以保全生命为前提。他又说:“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珍惜生命并不是不讲原则,而是要注意到人的尊严是有贵于肉体生命的。
    家训主张出于人本身而尊重人。虽然总体上属于家礼、家法范畴,但几乎全部家训都强调“敬”。“敬”是礼仪文明的灵魂,指的是:自卑而尊人、恭己而敬人。袁采教导他的儿子说:“礼不可因人分轻重”,“世有无知之人,不能一概礼待乡曲,而因人之富贵贫贱,设为高下等级,见有资财有官职者,则礼恭而心敬,资财愈多,官职愈高,则恭敬又加焉。至视贫者贱者,则礼傲而心迈,曾不少顾。殊不知彼之富贵非我之荣,彼之贫贱非我之辱,何用高下分别如此?”无知的人不能平等地以礼待人,对富者、贵者极其尊敬,对待贫者、贱者则傲慢无礼,却不知道他人的富贵贫贱,与个人的荣辱并无关系。这是对礼教微言大义的正本清源。旧时明智的帝王贵胄也能注意到这一点。如唐太宗,礼贤下士,他的《帝范》对“敬”特有讲究,认为以国骄人必然招致辱身败亡。曾国藩在家信中常常教育兄弟子侄“敬人”。
    家训发扬人的道德理性能力。家训继承中华人文精神信赖人的道德理性能力的传统,注意给人以道德上的启蒙。王夫之在《示侄孙生蕃》中,继承孟子的人禽分别论,说“人字两撇捺,原于禽字异”,教育晚辈不要丢失人的道德理性。袁采说“人贵于反思”。“反思”实际上是孔子“为仁之方”、忠恕之道、孟子“反求诸己”、“反身而诚”的新说法。早期儒学认为,人人能发展成道德的人──直至成为圣贤。家训大多教育子女在平凡的生活中学做圣贤,为仁由己,自强不息。
    家训的直接目的是育人治家,教导后人认识幸福与努力的关系。早期儒学开启了民本主义,关注民生,谋求人的幸福。家训要求凡人都要尽人伦义务,尽人的使命,特别重视家族、家庭与社会的人伦和谐幸福,每每引导子弟发挥主体能动性,建构社会和谐。明末清初思想家陈确说:“敬于父母则孝顺,敬于夫妇则肃和,敬于兄弟则友爱,敬于朋友则利益,敬于僮婢则从令,敬于一切世俗则无辱,敬于言则不妄,敬于事则有成,敬于讲诵则有得,敬于作书临文则法日进。”他所谓“敬”,不是某些宋明道学家一味静坐、主敬之敬,而是对于一切都要诚心竭力去做。家训本于儒学精神,强调家庭中夫妇、父子、兄弟三亲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根本。《颜氏家训·兄弟篇》说,兄弟有不和,会导致群从疏薄,以至于童仆变为仇敌。为何有人能折腰巴结权势,谄媚交通于富贵,而独不能亲其亲?为何有的子女论才能可胜任治理一方而独不能尽儿女的孝行责任?有的家训对人伦和谐提出了较为深刻的分析。如袁采《训俗》已注意到天下家庭不和谐,并非都因为父子责善、兄弟争财,更深的原因是“性不可以强合”,勉强不能带来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所以他说家长不能独裁,“父兄不必责子弟同于己,子弟亦不望父兄惟己之听”。
    明末清初的太原学者傅山先生,家学渊源,先祖连续七八代有治诸子或《左传》、《汉书》,卓然成家者。曾祖傅朝宣曾为宁化府仪宾、承务郎,祖父傅霖累官山东参议、辽海兵备,颇有政绩,其父傅子谟终生不仕,精于治学。傅山少时,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博闻强记,读书数遍,即能背诵。15岁补博士弟子员,20岁试高等廪饩。后就读于三立书院,受到山西提学袁继咸的指导和教诲,是袁氏颇为青睐的弟子之一。
    他从学术上勉戒后生,应当以天下民生为学术使命。他感到同时代学者沉溺于诗文,不知经济为何事;潜心于古文,未尝以天下生民为念;他们讲的圣贤之学,往往疏于经世,以此为粗俗之事而不屑做,“于是学术与经济,遂判然分为两途,而天下始无真儒矣,而天下始无善治矣”。傅山重经世致用,强调学术与经世统一,极有意义。傅山说:“苟徒竭一生之精力于古文,以蕲不朽于后世,纵使文实可传,亦无益于天地生民之数,又何论其未必可传者耶?”沉溺于诗文、学术以求不朽之名,即使作品能够传于后世,也无益于人民的命运,又何况那些未必能传于后世的呢?这是对傅山经世实学、济苍生福祉的人文精神的发扬。
    三、傅山家训的人文精神
    家风家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傅山家训是傅山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整个家训的分目也独具特色。他将系统的家训细分为:训子侄、文训、诗训、韵学训、音学训、字训、仕训、十六字格言等。其中,傅山的十六字家训就十分具有代表性,短短一段足以见其家训思想的精髓所在,可以说傅山十六字家训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基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傅山家训的独特精华
    傅山的家风家训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的动力之一,傅山《霜红龛集·卷二十五·家训》有《十六字格言》注明为“己未七月二十日书教两孙”,后又有跋:“偶列此十六字教莲苏、莲宝,粗令触目,略有所警,载籍如此,话说不胜记。尔辈渐渐读书寻义,自当遇之……”说明是傅山以《十六字格言》写给他的两个孙子傅莲苏、傅莲宝的。既是格言,则反映了傅山之为人为学之道的主要方面,是研究傅山人生观、社会观、治学观的宝贵资料;又因为是写给年轻人的,重在道德修养和治学态度,在我们今人看来也不无教益
    静。不可轻举妄动。此全为读书地。街门不辄出。
    淡。消除世外利欲。
    远。去人远、无匪人之比。此有二义。又要往远里看,对近字求之。
    藏。一切小慧不可卖弄。
    忍。眷属小嫌,外来侮御,读《孟子》“三自反”章自解。
    乐。此字难讲。如般乐饮酒,非类群嬉,岂可谓乐?此字只在闭门读书里面。读《论语》首章自见。
    默。此字只要谨言。古人戒此,多有成言矣。至于讦直恶口,排毁阴隐,不止自己不许犯之,即闻人言,掩耳急走。
    谦。一切有而不居,与骄傲反。吾说《易*谦》卦有之。
    重。即"君子不重则不威"之重。气岸凌曾,不恶而严。
    审。大而出处,小而应接,虑可知难。至于日间言行,静夜自审,又是一义。前是求不失其可,后是又改革其非。
    勤。读书勿怠,凡一义一字不知者,问人检籍。不可一“且”字放在胸中。
    俭。一切饭食衣服,不饥不寒足矣。若有志,即饥寒在身,亦不得萌于求之意。
    宽。为肚皮宽展,为容受地窄,则自隘自蹙,损性致病。
    安。只是对“勉”字看。勉岂不是好字,量不可强不能为能,不知为知。此病中者最多。
    蜕。《荀子》“如蜕如脱”。君子学问,不时变化,如蝉蜕壳。若得少自锢,岂能长进!
    归。谓有所归宿,不至无所着落,即博后之约。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傅山家训家规的出发点是维护家庭家族的有序和谐与繁衍发展,而其实际的教训功能,包括了树立基本价值观、培养道德意识,造就人格美德,成为傅山以礼为教的道德文化的重要成分,也成为中华道德文化传承在最基本的社会层面的保证。批判地继承、发扬这一极具特色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傅山家训特别重视道德养成和价值观引导,尤其突出传统美德的教育,这些都是值得重视的经验,应当继承发扬。
    (二)傅山家训的深远意义
    始建于明末清初的傅山家训,有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极具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一是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这些家训都是对人行为规范的明确指引,蕴含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二是体现了文化教导和自我约束的观念。傅山家训还具有警醒、自勉等多重内涵,是文化教导和自我约束、自我治理观念的融合。三是体现了山西文化的传统精神。傅山家训的历史传承深植于山西尚仁德、讲仁爱的深厚文化土壤,蕴含着关学文化经世致用的理念。四是体现了耕读传家的思想。傅山16字家训明确涉及耕读思想。耕读传家的传统思想表现了人们对经济和文化两个层面品质生活的向往,具有一种经济伦理的气质。
    值得关注的是,家风家训是自律制度的重要载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进行道德训练和培育的基本场所。家风家训不仅提供行为规范和约束,更强调道德修身、德性养成,通过历史传承、流变和生活细节的潜移默化,根植在每个家庭成员的心中,具有文化性、历史性和规范性,发挥着培育自律意识的重要作用。
    (三)傅山家训的重要作用
    傅山的家风家训是乡规民约的重要基础,发挥着基层治理作用,是增强文化自信、构筑中国精神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傅山家风家训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
    首先,傅山的家风家训提倡孝悌友爱的人伦之道、诚信忠厚的安身之道、奉公守法的处世之道,这与我们今天的思想道德建设、公民道德建设等有许多共通之处。也就是说,通过弘扬优秀家风家训,不仅可以促进高尚品德的养成,也可以助力人的素质的提升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其次,傅山家风家训具有训诫和规劝的功能,是一种内化的纪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自觉带头树立和培育良好家风。中纪委曾推荐了优秀家风家训的独特魅力和时代意义。事实上,具有良好家风的领导干部,一定会珍重品格、严以律己。而广大党员通过良好家风建设,则可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最后,傅山家风家训是实实在在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有着突破时空限制的恒久魅力。促进家风家训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会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微观基础,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精神指引。
    (四)傅山家训的时代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为了更好地弘扬优秀家风家训,发挥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作用,应进一步挖掘傅山优秀家风家训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

    一要以傅山家风家训为基础,对优秀家风家训及乡规民约进行系统整理、发掘和研究,建立中华傅山园家风家训和乡规民约数据库,力求拿出较为完整和系统的研究成果,这也是讲好太原傅山故里故事的重要内容之一。二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进一步探索家风家训和乡规民约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三要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自觉塑造良好家风的氛围,强化人们的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应积极借鉴以家风家训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为奋力谱写太原追赶超越新篇章作出应有贡献。
    中华人文精神起源很早,内容丰富,家训与家教开辟了中华人文精神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家训发挥其作用自有原因,传统家训文化具有传承人生哲理、知识技能和社会文明等的重要作用。傅山《作字示儿孙》“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诚悬有至论,笔力不专主。一臂加五指,乾卦六爻睹。谁为用九者,心与孥是取。永兴逆羲文,不易柳公语。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诂。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反映的是人生天然而永恒的教育形式,是人生成长,也是社会化教育不可荒废的环节。傅山家训蕴藏有珍宝,时至今日,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傅山家训文化的作用,应该发掘其时代价值,利用它们为社会教育服务。
    习近平同志在谈到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时指出:“最根本的还要有一个文化自信,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这就肯定了文化自信主要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是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自信,因此,坚定三个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观的自信。中华优秀文化有着自己明确的、独特价值观体系,其突出特点是责任优先、义务优先、群体优先、和谐优先。中华文化的价值观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道德感情、道德原则、道德美德的基础,贯穿于治国理政、社会文化、个人行为等一切方面,是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基因。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具体表现为中华文化的美德体系,如仁义礼智信五常、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等。中华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丰富的道德资源,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有其永久的价值。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中所形成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发展历程中能够生生不息的主要支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根脉,传习和继承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美德,对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历史上,家庭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场所,家风家训是中华文化价值观传承实践的重要方面,家训家规中充满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统的家风、家规、家训及其富含的传统美德,在今天这个时代依然有其独特价值和现实意义。深刻认识和努力传承中华文化的家风家训文化,既是领导干部政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加强和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