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是美男呀【雄安旧事】三县合一修正统,荷香六月话白洋!-白洋微淀

    【雄安旧事】三县合一修正统,荷香六月话白洋!-白洋微淀


    古白洋淀曾是古黄河北决入海的流经地,也是一大片行洪区。新石器时代以来,古黄河一直取道河北平原,沿太行山冲积扇经白洋淀流入渤海,出海口大抵就是今天海河的河口。其间约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奔腾咆哮的黄河,以天上来水的气势,夹带着黄土高原上的大量泥沙,滚滚而下。这匹狂野的骏马,东出太行群山之后,却变成一群散漫的野羊,突然掉头北上,从冀南平原一直席卷到冀中、冀东,先是淤平了冀南的大陆泽(深泽、深县一带古湖),接着又淤平了冀东的雍奴薮(永清至天津一带古湖),淤出了白洋淀周围的冀中大平原。不知是野羊群在这里进行了疯狂的一跳,还是停下来集体洗了一个澡,留下了这样一大片洼地,这样大一片泽国。
    九河下梢
    到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已有文字记载,黄河改道南移,古白洋淀摆脱了古黄河冲积下的巨大阴影,获得新生。不过,黄河遗留下滹沱河、浣河、滱河、博河、卢河、泒河诸水,仍旧沿黄河故道进淀入海,白洋淀一直处于“九河下梢”。上游雨水稍大,白洋淀就积涝成灾。且十年九涝,洪水经常把这位美少女冲得体无完肤,无家可归。
    白洋淀地区从晚更新世后期(即三万年前)以来,主要是以氧化为主的河流沉积环境,区间为扇形洼地,造成局部积水而成淀成湖的。从远古到现在,受大自然影响,曾发生多次巨大变化。后来则受人类活动和人工治理很大影响。
    先民生活
    古黄河产生了白洋淀,也孕育了白洋淀文化。白洋淀上游徐水县南庄头遗址(距今10500至9700年左右)出土的陶片,是目前我国考古发掘得到的最早的陶制品。这表明早在全新世初期,先民就已经摆脱了对山地洞穴的依赖,下迁到白洋淀水边活动温宜公主。余美颜白洋淀中心区域也发掘出大量遗址和器物,包括梁庄磁山文化遗址,留村仰韶文化遗址,特别是西向阳贝井发现的罕见的典型新石器时代遗物,说明当时淀中心并无大水存在。淀头、梁庄、杨庄、下张庄、漾堤口发现的东周陶井,表明商周时期人类在这一地区活动范围已有所扩大卢美美事件。但这一时期,白洋淀总体仍呈原始河流、自然沼泽面貌。
    水利改造
    春秋战国时期,白洋淀为“燕南陲,赵北际”,淀中出现了阿城(今安州镇)、三台(今三台镇)、浑埿城(今安新县城)等古城。公元前314年,燕昭王沿古黄河流经白洋淀的北岸,筑起一条长达五百里的燕长城,阻止洪水北泛,以此划定了白洋淀从古至今的北界。
    两汉时期,白洋淀长期处于干淀状态渑池信息港。东汉末年,曹操为统一北方,调集、运送粮草,于汉献帝九年(公元204年)开凿白沟水渠,使淇水脱离黄河而归于海河水系叛锋。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又开凿了沟通虖池水(今滹沱河)和泒水的平虏渠等等诸多水利工程,使清、淇、漳、洹、易、涞、濡、沽、滹沱同归于海,形成今天包括白洋淀在内的海河水系。
    西晋文学家左思在《魏都赋》中写道:“掘鲤之淀,盖节之渊……”唐李善注:掘鲤之淀,“在河间莫县(今任丘鄚州)之西。”这是白洋淀最早见于典籍。
    《水经·鲍丘水注》中有:“其泽野有九十九淀,枝流条分,往往经通”。这是地理书籍对白洋淀最早的记载。
    历史伤痛
    北宋时期,宋、辽以白沟为界。为抵御辽兵南侵,宋在白洋淀沿线的雄州、霸州、信安分设三关卡特教练,即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关。“三关”还有瓦桥关、益津关、草桥关(在高阳);瓦桥关、益津关、遂城关(在徐水))等说法。在杨延昭、何承矩等统帅下,白洋淀地区广为屯兵,设立寨、营、堡、垒、口,挖沟开河,习武屯田。历经几十年治理,建成自边吴淀至泥沽海口(今天津一带)绵亘七州郡,蜿蜒九百里,深(不)可行舟,浅(不)可徒涉的“塘泺防线”。不过,宋军盲目引进滹沱河、漳河之水,导致大量泥沙淤积,使历史上颇负盛名、也是宋时最大的淀泊——边吴淀淤为平地。
    元代在兴建大都(今北京)期间,大肆砍伐燕山、太行山上茂密的原始森林,植被遭受毁灭性破坏,水土严重流失,入淀河水夹带大量泥沙。加速淀底淤积,加重洪涝灾害,形成恶性循环。
    移民定型
    明代为补充白洋淀人口,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后)由南方大批移民,以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为聚散地,迁移进淀。同时又从古北口小兴州大批移民安新县。这些移民进淀后,建村、扩寨、盖房、造船,安家落户;并开始筑堤、挖沟、垦田,以鱼、苇为主,开展生产。这是白洋淀定型并走向繁荣发达的开始。
    清朝治水
    清朝康雍乾盛世,对白洋淀进行了大力治理,但效果有得有失因祸得夫。康熙治水似鲧,一次曾筑堤120余里,却导致以后大水没城(新安),“跌遭水患”。雍正吸取前车之鉴里见八犬传,效法大禹,“既堵亦疏”张冠李戴造句,却切断了北水来源,使大殷淀(今大王淀)干涸为耕地。有关资料表明,从顺治元年(1644年)到光绪七年(i881年)的267年间,白洋淀淀区面积缩小了十分之九。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以大清河自雄(雄县)入迳(今文安)张青口为界,口西为西淀;口东为东淀。
    水乡抗日
    1937年9月24日,保定被日军占领,不久,安新、白洋淀相继沦陷。1937年冬,安新、新安两县分别成立抗日武装,抗日烽火在百里淀区燃起,抗日英雄模范人物可歌可泣。文学、影视作品很多,文学界形成以孙犁《荷花淀》为代表的“荷花淀派;电影《小兵张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白洋淀的抗日战争,最具地域特点,最能体现水乡特色的,莫过于雁翎队。
    “雁翎队”以小船为阵地,以大抬杆为武器,凭借沟壕河叉芦苇荡,驰骋在一望无际的水乡,神出鬼没地打击日伪军。除配合八路军主力作战外,还经常独立作战。1941年3月,在王家寨村西苇塘里伏击日军两艘汽船,打死打伤十多名敌人,击毙日寇小队长中夏太郎;1943年9月,又在王家寨村东苇塘里伏击日伪的包运船和河防队,船上一百多个伪军和十多个鬼子被全部歼灭,活捉日酋初十加三郎和伪河防大队长。
    津保航道
    1944年7月2日和8月29日,安新、新安两县先后解放。1946年2月,安新、新安两县合并为安新县豫南人才网。
    新中国成立,白洋淀湖盆总面积为561.6平方公里。上游诸河道畅通,下游和东淀连为一体,保定通往天津的航道上,各种船只(包括小火轮)络绎不绝。但出入淀河道狭窄,淀水宣泄不畅,每遇大汛,淀上一片汪洋,最高水位一直在9米以上;1954年和1956年更是达到11.31米和11.30米。淀内村庄田园全被淹没,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为治理白洋淀的洪涝灾害,1958起,原来是美男呀在上游各河流建起大大小小的水库。1963年,白洋淀流域发生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上游诸水库和白洋淀缓洪能力的加强,保护了两岸特别是下游天津的安全。
    干淀危机
    但由于上游水库的拦蓄,常年入淀水量呈细水长流状态,而上游工农业用水量却逐年猛增,终于导致河水断流,淀水锐减。特别是1965年建成的白洋淀下口枣林庄大闸,1970年修筑的赵北口溢流堰,使白洋淀水形成了半封闭状态,引发了以下几种后果:(1)割去了原属白洋淀的百草洼,使白洋淀湖盆面积减少了60平方公里;(2)导致著名的津保航线滞断,减少了一条重要的东西向水上大动脉;(3)导致历史上与白洋淀齐名的东淀干涸荒废,变为荒凉的沙丘;(4)更为严重的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从1985年至1987年,连续三年全年干淀。
    重放异彩
    白洋淀的干涸,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一些专家学者也纷纷呼吁。1984年成立“白洋淀国土经济研究会”。在多方共同努力下,1988年8月,白洋淀重新蓄水,使濒临荒废的百里大淀重现生机,“华北明珠”又放异彩。
    从古老贝壳里幻化出的美丽少女赤柱监狱,历尽劫波,又一次复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