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江南赋【随笔】我不明白,为什么一夜之间,那么多人成了GDP专家-博瞻智库

    【随笔】我不明白,为什么一夜之间爱的太累,那么多人成了GDP专家-博瞻智库

    此文既非知识普及,也非学术探讨,纯粹是心血来潮,随笔一挥之作黄一一,文中言语难免有些武断,万勿较真,说不定哪天笔者被打脸也不一定,谁知道呢,世事难料,当然文章届时也不会删,可以随便留言随便骂。同时,这篇文章里,想到哪写到哪,既无逻辑可言,也无足迹可寻,错别字估计不会少,只希望读者不要有洁癖,不要给我扣上“粉饰太平”的帽子,此文与政治无关,只是因为很多话憋在心里很难受,一吐为快。
    让市场由调侃转为兴奋的事件无非是辽宁、内蒙和天津自揭家丑等诱发因素,首先是辽宁承认财政数据造假,内蒙古紧随其后核减了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00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四成),最为夸张得是天津将2017年预期的1万亿元GDP挤掉1/3(调整后为6654亿元),直接将天津在全国城市中的排名拉至杭州之后。承认数据造假倒是可以理解,地区GDP几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分,笔者仍然记得2016年有一个城市的政府领导直接要求企业按照自己的意志填报数据,地方数据的随意性可想而知。不过动不动就是20-40%的核减着实让人唏嘘不已,也让那些曾经一直质疑的人不断进入心理高潮。不利的事件总会被市场无形放大,质疑的人总是以一副执天下牛耳的公正姿态回溯自己过往的种种神通之处,一夜之间几乎所有的人都成了GDP专家。而此时声明与澄清只会加剧这种质疑,因为人总是倾向于怀疑他人、认可自己,并且会将一切现象拿来不断强化对自己的认可。
    首先直接表明笔者的态度,本人一直坚持地方GDP数据造假的观点,从未怀疑过,且问题比较严重亿佰欧,在数据分析上也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但对于全国GDP数据的真实性则倾向于认同,国家层面其实很早就知道地方数据造假的问题,这个问题最初产生于2006年前后,为什么现在才会主动爆出来,因为19年要实行地区统一GDP核算、届时国家统计局统计调查队和地方统计局的体系也会有所调整、地方债务问题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国家层面降风险不再兜底地方债务等等,早爆出来越早获得财政转移支付、基点越低后续的增长越好。笔者一直对市场上所流传莫名其妙地怀疑和根本拿不上台面的理由、依据则嗤之以鼻,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观察,几乎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就是,通常质疑的人往往是根本不懂得GDP为何物、缺乏基本常识、顽固自负、吸引眼球的那类孔乙己式人物,笔者以前对这类人绝对不留情面,直接开骂的那种,不过现在脾气有变好,毕竟年龄一大就很容易累,遁世之心便会愈发明显,那就继续让那些愚蠢者将无知当成骄傲的资本。关于地方GDP数据造假的依据其实很简单,每年地方GDP数据加总在前三个季度均不会和全国数据相差太远,但往往会在第四季度突然超过全国20%左右,这个突然的跳跃便是地方GDP数据造假的铁证粉葛汤。

    事实上,“GDP造假”从我2006年刚进入大学时便有所耳闻,后来到了硕博阶段,主业为经济统计学(国民核算那个方面),才对GDP有了深入理解。我想,每天看到票圈中那么多专家似的人物实在难受,毕竟这是我的专业,绝不能让似是而非、不懂装懂糊弄普罗大众、愚弄万物众生。
    叩问各位看官常林钻石,你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会对GDP有所怀疑,是GDP本身的问题吗?显然不是,因为全世界都在用这个指标。可是,明明哥感觉经济很差,收入没有提高,周围的人也没有更好时地皇传说,你却跟我说中国经济在不断地上新的台阶,并且马上就要成为世界第三大国、第二大国,甚至赶超美国。为什么落差会这么大孙伯伦?为什么你的CPI总是恰好在2%左右,为什么你公布的数字总是能够用“恰好”二字来形容。可是笔者想问得是,为什么你的感觉一定要对?你真得有看过或理解你所说的那些统计指标吗?你炒股是不是总是和想得不一样?人民币汇率升破6.40是不是和你的观念有背为什么不去质疑呢?为什么房价那么高周围的人还有钱买房?为什么你会感觉竞争压力会越来越大,是不是你也会觉得赚钱的领域越来越多而你总是错过一波又一波机会赚不到钱,始终停留在口水仗上?你的落差是不是觉得统计局的数字无法满足你的预期,而你又自以为自己是个神人,是个预言家而愤愤不平呢太监五虎?国民核算体系庞大而复杂,每一个细节都可以写一本书,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甜味开胃菜,岂是你一言一敝之就可以过去的。
    时至今日,笔者仍记得2012年听一位年轻讲师的全校选修课时,老师当时就满怀抱怨和无奈之情,向学生诉苦“在中国做经济研究很困难,因为所有的数据都是假的,做出来的东西也没人信,因此在中国很难出研究成果,所以在中国当老师很难”,而讽刺得是五年过去了,这位老师现在依然是一位讲师。难道中国的统计数据一定要做到能够证明你的研究结论才算正确吗?笔者也还记得易中天老师作为一位非专业的人员张纯烨微博,曾经也进行调侃总结“四大不能信”分别为“老板的肾、领导的稿、小姐的感情和统计局的表”,多么深入人心呢。当然,调侃总是无处不在,拿来放松心情倒是可以的,笔者也经常这样,但用来衬托你的与众不同和未卜先知就显得不太合适了。
    再拿物价来看,这个质疑倒是有点道理,为什么周围物价涨那么多在CPI上就没体现出来呢,以前哥吃一小份大盘鸡只要25元,现在都涨到50元了。其实各位看官可以看看下面的图,中国的CPI波动幅度其实是大于美国的,并不是比较平稳对不对,很简单的道理就是如果你能够认可均值的平滑意义,那就应该要能够容忍它的不足,所以“被平均”就出来了白日末路,我估计CPI篮子可以让你看哭吧。

    刚进入工作岗位时,身边不乏很多人和笔者讨论这个问题,当时的感觉就一句话,即“这个世界总是不懂装懂的人喜欢并且乐此不疲地讨论自以为懂的事情而浑然不知什么是愚蠢和无知”,这种感觉直到目前仍在笔者的心中深深留痕。工作接近三年,基本上废了口舌半年,后来笔者累了,买了一串佛珠,每到脾气暴躁时,就劝自己静下心来,后来想想算了咁至识食,既然有人愿意拿无知当武术,我又能说什么呢?现在基本上不会再理会这些无理取闹和莫名其妙,不是觉得那些人水平低,而是觉得他们无知。
    回想到刚开始对全国GDP数据的质疑主要起源于媒体,并堂而遑之地列出三大罪证:一是地区加总不等全国,口径对不上;二是用电量、货运量在下降等现象无法解释中国经济增长;三是中国数据为什么总是那么巧妙地被提前知道以及基础数据为什么不公布。哀江南赋媒体最大的能力就是强化宣传赤血龙骑,鼓舞士气,于是各路大仙开始纷纷声讨中国GDP的不是,其实笔者当时就觉得很好笑,以上列举的三条罪状每一条都很容易可以反驳,比如地区加总为什么要等于全国,等于全国反而说明数据造假对不对?用电量、货运量等指标真得不能解释中国经济增长以及那些指标的代表性和正反性如何你知道吗?你知道为什么现在克强指数大家不用了吗?中国数据被提前知道的流程你明白是什么样的吗?中国基础数据不公布的体制原因你了解吗?你知道全国GDP与地区GDP的核算体系与调查体系的差异在哪里吗?你知道全国GDP的核算方法有三种、而这三种的结果也不一致吗?你知道中国的工业统计是联网直报、农业是抽样调查、服务业是电子政务统计吗?
    笔者想,大家对GDP不信任的最主要原因其实是对政府的不信任,因为统计结果每次都那么巧地迎合并且印证了高官的言论何雨桐。例如,我国政府在1998年提出了保“8%”的经济增长目标,1999年又将其定为“7%”左右,这一目标一直坚持到08年金融危机。所以后来在2009年搞了一个克强指数[1],克强指数有一段时间在业内被奉为神物,可是笔者一直对这个指标不怎么感冒,我给你们一个图,自己去理解和体会,想不通建议不要吃饭。

    当然,还有人拿全国GDP增长率为什么总会把7%等当成质疑的点,中国经济的增长率为什么在很长时间内总是突破不了7%,为什么总和国家的经济目标相一致,是不是政府主导了GDP数据?如果你之前补充一下常识,对2009年的经济增长率有了解,我想也不会有以上的无谓质疑。中国经济不是没有大幅下滑过,而是你故意忽略不计。2009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从2008年底的8.1%大幅降至2009年一季度的6.4%(2007年二季度还高达15%),这个降幅够大吧,相当于直线下降啊,增长率下降了1.7个百分点,这也是为什么温老板在那个时候会推出“四万亿”计划,因为那个时候真得撑不住,庞青云随后中国经济增长便直冲到2009年底的12.20%。可见当时“四万亿”的影响有多大,也是为什么现在去产能的原因所在。

    以上观点并非是为了洗白,统计局的数字有没有问题,当然有,只不过和大家的理解存在不小的偏差,毕竟我们国家的国民核算以前是苏联的MPS体系,而非SNA,两大体系的转换和衔接当年就折腾了不少精力,并且除了统计局的数字还有五年一度的经济普查、投入产出表等等可以验证,统计是允许误差存在的,就是你听到的方差、偏差等等概念,统计方法也在不断改进中,其口径、范围、计价方式等等都在不断优化,冲动之中带一些理性,并不会让牛逼的你掉价。
    思绪万千,凡上种种,足以表明笔者的想法,既非给统计局辩护,也非继续助纣为虐,而只是对很多东西感觉无奈,知识的泡沫既让人欣喜,又让人感觉悲哀,也许很多人写文章、发表观点不再需要知识的积累,而只需要在朋友圈或其它渠道看几篇文章,便可以丢掉缺乏常识的外衣,以自负的姿态向众生展示自己是正义的化身和布道者,这也是为什么选择1.20发表此文的理由。
    最后祝贺中国GDP(现价)突破80万亿元,达到82.17万亿元,离美国的将近20万亿美元越来越近了。由于部分国家的数据还未公布,以2016年底数据列示如下进行对比,毕竟是常识嘛,总要有所了解。

    [1]克强指数其实很简单,就选择工业用电量、铁路货运量和银行中长期贷款等比较可信的指标,赋予一定权重,看他们的当月或累计同比增速,来印证是否一致。
    此外,这里想给出统计学知识的进一步普及,即对GDP本身的认知。
    第一,GDP本身确实有一些缺陷和偏差,一方面会造成计算的遗漏(如自然资源和家庭生产、一些非法生产和地下活动、知识经济等等,另一方面会将一些不该计算的东西给纳进来(本来GDP计算得是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鉴证英雄,因此很容易造成只增加不减少的错觉)。
    第二,GDP只考虑了当年的生产增加情况,没有考虑到长期内的资产增值和保值,无法真正区分成本与效益,因此有点求量不求质的意思,而实际上总量、价格、期限、结构等是紧密结合的,不够精细,所有很容易让人产生需要不停地向上堆土的概念,而不想着向四处延伸,以求稳。
    第三,市场上通常质疑的GDP是从生产角度出发,但我们通常看到的数据确实支出法(所谓的三驾马车等),理解的角度也存在不小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