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利政府网【附:2018版考前三周复习】古诗词阅读(诗歌鉴赏)-侃语文

    【附:2018版考前三周复习】古诗词阅读(诗歌鉴赏)-侃语文
    2017年可参考真题(建议参考金考卷版答案)
    (2017·全国卷Ⅰ) (宋诗,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2017·全国卷Ⅱ) (宋诗,苏轼《送子由使契丹》)
    (2017·全国卷Ⅲ) (唐诗,白居易《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2017·北京卷) (唐诗,王维《晓行巴峡》)
    (2017·天津卷) (宋诗,王安石《太湖恬亭》)
    (2017·山东卷) (唐诗,岑参《早上五盘岭》)
    (2017·浙江卷) (唐诗,白居易《采地黄者》)
    (2017·江苏卷) (宋诗,陆游《秋兴》)
    考点一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一、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盛京巴士网。一类是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另一类是诗人形象。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古代诗歌常见的人物形象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写:“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寄情山水、淡泊名利、归隐田园、闲适自在的隐者形象:王维的《山客》:“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在桃红柳绿的明媚景色中,在花落莺啼的宁静环境中,“山客”睡得酣恬安稳,对身外之境一无所知,体现了“山客”闲适恬淡的心态。一个热爱自然、淡泊名利、追求自由闲适生活的“山客”(隐者)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盲山海外版,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表达了他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塑造了一个满怀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的送别人形象。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塑造了醉卧沙场、视死如归的边塞将士形象。
    爱恨情长的形象: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塑造了深深思念着亡妻、历经风霜也难忘的诗人形象。
    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三个切入点
    1.标题或者注释往往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的身份、经历及思想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2.从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入手把握人物形象。
    3.通过景物描写(意象)来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能体现人物心境。
    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答题步骤
    第概括形象,即写出人物形象的特点,如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清高脱俗等。
    分析文本,即阐述为什么是这种特点,从诗中的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指明作用,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表达诗歌主旨有什么作用。
    二、景物形象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就是把握景物中所体现出来的绚丽、明丽、雄奇、雄伟、萧瑟、清幽、凄冷等特色,感受其所营造的意境和氛围。
    常见意境特点
    雄浑壮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壮阔苍茫: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
    苍凉悲壮: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
    闲适恬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清幽明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明丽清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萧疏凄寂: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安谧美好: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王维《辛夷坞》)
    高远深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淡雅幽远: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
    清冷幽静: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
    鉴赏诗歌景物形象“三要”
    1.要明确写景的主要技巧,如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渲染烘托等表现手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远近高低等角度位置变化,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白描、细节描写等描写方法。
    2.要掌握表现写景特色的名词术语。如有声有色、清新明丽、宁谧清幽、淡泊悠远、空灵飘逸、宏大壮观、博大雄浑等。
    3.要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果题干要求概括景物特点或者只问写了哪些景象,则只需要提炼出景物并简要概括出特点即可。如果题干明确要求结合诗句分析,就需要结合具体诗句进行描述或者分析,拟写的答案要包含景物、景物特征、所用手法技巧、景物的表达效果,有时还要提及表达的情感等。
    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答题步骤和参考句式
    找出并用简洁的语言描摹诗歌形象(意境)。
    概括出这种形象(意境)的特点。
    分析意境的作用,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表达诗歌主旨有什么作用等。(这一步根据题干要求决定取舍)
    三、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主要指咏物诗歌中描写的对象,即作者以人格化的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通过对这种事物形象的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自己的品格节操、思想情感。
    鉴赏诗歌事物形象“三步走”
    找出诗中表现物象特征的词句。
    联想平时学习中积累的常见物象的含义。如松、竹、梅分别象征坚强、气节、孤傲等。
    明确物象特点,体会思想情感。首先要了解诗人通过哪些方式表达感情,也可以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时的处境来分析诗人塑造的物象的意义,从而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考点二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诗歌进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跳跃性。鉴赏诗歌语言就是分析诗歌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指出其所蕴含的具体意义;分析其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诗歌语言的风格及其艺术魅力。
    一、炼字
    炼字,即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帖、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生动形象的效果。要炼的字就是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郭猫儿,通常是一些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叠词等。
    古代诗歌”炼字“的功用
    动词:一个好的动词能够点燃整首诗,使诗词有动态之美,取得化凡为奇的效果;王之涣《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笛声的哀怨,又写出了吹笛人对朝廷不关心边疆士卒的怨恨。
    形容词:这类词不仅可以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而且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尤其是颜色词,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且大多能表现心情;白居易《忆江南》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红”“绿”“火”“蓝”这些色彩绚烂的词语展现出一幅风和日丽、花红水碧、生气盎然的江南春色图,把江南美景写得色彩鲜亮,令人难忘。
    名词: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和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杜牧《江南春》中“水村山郭酒旗风”罗列了水村、山峦、酒旗、风几个意象,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
    副词:副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阴铿《江津送刘光禄不及》中“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虚词“空”“已”活画出了诗人送友人未遇后的怅然若失的情状。
    数量词:经过诗人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往往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诗中被夸张使用的数量词值得注意,如“白发三千丈”中的“三千”,“横扫千军如卷席”中的“千军”等,气势磅礴,撼人心魄。而连用的数词,则可造成一种错落有致的结构美,如辛弃疾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叠词:叠词往往能够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丰富语言的含义,表达或舒缓、或悠然、或深沉、或缠绵、或委婉的情感;明代高启《黄氏延绿轩》中“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葱葱”写出了春雨后溪边树木苍翠茂盛的样子,“靡靡”则写出了江边杂草在微风吹拂下摇曳起伏的情态。两个叠词的运用,使诗歌富有韵律感,增强了表达效果。
    炼字题的答题步骤和参考句式
    释义析理,字不离词。解释字词在句中的含义,忌讳只解释本义而忽视语境义,要结合诗句解释其含义。
    还原画面,词不离句。展开联想,把字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再把含有该字词的诗句解释或翻译一下。
    明确重心,句不离篇。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具体的有什么样的妙处。这一步是重点环节,是得分点,回答时一定要准确简练。
    二、炼句
    高考中对赏析诗歌中关键语句的考查一般涉及赏析诗句的意蕴、赏析诗句的表达效果等,要求写出诗歌中关键句子的含意、使用的表现手法、描写的画面、刻画的人物形象、营造的氛围以及表达的情感等。
    赏析句子“四注意”
    1.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住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
    2.从语言特点出发:有的句子倒装,有种错位的美;有的句子对仗,有种整饬的美;有的句子互文,有种开合的美;有的句子长于炼字,有种凝练的美。从这个角度说,立足于语言的赏析就是平日里做的炼字题。
    3.从表达技巧出发:有的句子运用修辞手法,有的句子运用表现手法。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时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来。从这个角度说,它就是一种表达技巧题中的暗考题。
    4.注意从句子的位置出发,把它放在全诗整体的框架内,做到句不离篇。句子处在诗中不同的位置,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高考所选句子的位置一般有三处:首句,有开篇点题、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主要指绝句的第三句、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总之,要关注句子位置,联系全篇赏析。
    炼句题的答题步骤和参考句式
    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
    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
    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三、诗眼
    所谓“诗眼”是以人眼为喻,指在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的高度概括的词句。“诗眼”是诗的灵气所在,抓住“诗眼”,便可弄清诗歌的情感脉络朱雅菲,就能领会诗歌的意境和主旨。
    1.寻找“诗眼”的关注点
    (1)关注词语词性。
    ①动词。注重分析诗句中有多重含义的动词。比如“羌笛何须怨杨柳”中的“怨”是“诗眼”,因为这个动词既是羌笛所吹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的心境,写出了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及对朝廷的不满。
    ②形容词。注重分析诗句中有多重意思的形容词。比如“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孤”是“诗眼”,因为这个形容词写出了环境的孤苦、人的孤苦等。
    ③词类活用现象。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诗眼”,属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写出了春风的重要作用,表现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极度喜悦之情。
    (2)关注词句位置。
    ①标题。标题中的某些词语往往能够涵盖诗歌主要内容,比如《闻泉》中的“闻”是“诗眼”,因为“闻”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
    ②词语。一般来说,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七言诗以第五字为眼,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的“诗眼”是“归”和“下”。
    ③诗句。诗歌中的抒情句、议论句或以情结景句等往往体现出诗人的情感,因此寻找诗歌的“诗眼”时要关注这些诗句。比如《蜀相》的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就是诗歌的“诗眼”。
    2.赏析“诗眼”的关注点
    (1)理解“诗眼”的具体内涵。首先要理解作为“诗眼”的词语、诗句的意思,以此体会“诗眼”的意蕴。比如《闻泉》中,诗眼是“闻”,首先要理解“闻”的意思,以及“闻”涉及的内容等。
    (2)把握“诗眼”的具体手法。从景物与景物的关系、景物与情感的关系、修辞等角度分析“诗眼”所使用的具体手法等。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是“诗眼”,因为“闹”运用了通感,将春意写得有声有色,写活了杏花绽放的情景。
    (3)体会“诗眼”的表达效果和情感。从景物特征、画面特点以及抒发情感等角度理解“诗眼”的表达效果和具体情感。比如陆游《书愤》中的“塞上长城空自许”一句,其中的“空”是“诗眼”,因为它流露出作者有满腔报国热忱却一直到老仍报国无门的怅惘与悲愤之情。
    三步骤赏析“诗眼”
    指出该字(词)在表达主旨上所起的作用。
    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词)写了哪些内容。
    分析该字(词)在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如李白的诗清新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陶渊明的诗冲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韩愈的诗深奥险怪,白居易的诗平易通俗。再如,按词论家说,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了解诗人的语言风格有利于把握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雄浑壮阔:雄浑壮阔指诗歌骨力雄健,气势浩瀚,境界辽阔。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雄浑壮阔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它反映了盛唐朝气蓬勃的活力和欣欣向荣的景象。
    豪放旷达:豪放即豪迈奔放,狂荡不羁;旷达即通脱豁达,潇洒飘逸。这类词的共同特点是想象奇特,气吞宇宙,力拔山河,志向高远,襟怀旷达。如李白的诗作,“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想象奇特,用语夸张。
    沉郁顿挫:沉郁顿挫,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读起来有一种厚重感和沉重感。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其他诗人也有类似的风格,像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就沉郁顿挫,悲壮苍凉。
    慷慨悲壮:大凡诗人,在目击人民的苦难,自身命运坎坷,痛惜韶光流逝,悲叹壮志未酬时,往往慷慨悲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就是激荡人心的悲慨之诗。诗人怀着壮志难酬的极度悲愤,登上城楼,泫然流涕,感慨万端。其悲壮歌声,响彻云霄;慷慨之气,横绝太空。再如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登临感怀,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两相融会,阔景、壮志、豪气、悲怀一时齐集,笔力遒劲而笔致婉曲,于纵横跌宕中慷慨淋漓,如闻裂帛之声,表现出独具“辛”味的悲慨。
    平实质朴:平实质朴指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清新雅致:清新雅致,表现为语言新颖,不落俗套。如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片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含蓄隽永:《诗品》论“含蓄”,说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含蓄隽永指言在意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如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绚丽飘逸:绚丽飘逸即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婉约细腻: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即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如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幽默讽刺:此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如章碣的《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诗歌语言风格鉴赏“四要”
    1.要了解诗人的风格
    如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高适的悲壮苍凉、李商隐的隐晦朦胧、白居易的通俗易懂等。了解了这些熟知的诗人的风格,就对诗歌的语言风格有了感性认识,在解题时往往能够举一反三。
    2.要整体把握抓住关键
    先要整体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然后抓住关键的语句进行判断。
    3.要掌握常见术语
    常见的表明语言特色的术语有:清新明丽、色彩绚丽、平淡质朴、自然流畅、言简意丰、雄浑豪放、含蓄隽永、形象生动、婉约细腻、幽默活泼……
    4.要多角度联系主旨
    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语言风格,切忌脱离诗歌内容而空谈语言。除内容之外,鉴赏语言风格,还要从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角度入手。
    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答题步骤和参考句式
    明特色,即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诗歌的语言风格,如清新明丽、雄浑豪放、婉约细腻、幽默活泼等。
    析文本,即用诗歌中的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析感情,即指出这样的语言特色对表现诗歌的内容或感情有怎样的效果。
    考点三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或称写作手法,一般分为四个方面:一是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对比等。二是表达方式,主要是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等。描写方式包括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实写、虚写,动景、静景,近景、远景,白描、细节等。三是表现手法,包括一些具体的表现技巧,如烘托、反衬、对照、渲染、铺垫,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哀情等等;也包括形象意义的表现方式,如象征;也包括联想、想象等组织材料的方式。四是构思立意技巧,如起承转合、以小见大、以景结情等。
    一、修辞手法
    修辞属于表达技巧范畴。比喻、比拟、夸张、借代是最常考查的修辞手法。近年来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对此多有涉及,有时会直接考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但大多数情况下还是放在表达技巧的提问中进行考查。
    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如韦庄的《菩萨蛮》“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尽了江南女子的美丽与温柔。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如林逋的《山园小梅》“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这一联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霜禽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替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特征代替本身。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指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如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以夸张手法,一气贯注,写出作者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上句写昭君离开汉室,下句写死后身葬青冢不得归故土,对仗工整,写出了昭君一生的不幸遭遇。
    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如李商隐的《马嵬》“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将此日发生兵变处境危难同昔日在长生殿恩爱缠绵进行了对比。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来,自问自答。作用为:①问题引入,带动全篇;②中间设问,承上启下;③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贺铸的《青玉案》“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以设问引入,以实写虚,一问一答,将一腔愁思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如苏轼的《定风波》“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使用反问,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乐观的态度。
    双关:谐音双关: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使词语或句子具有双重意义。语义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在特定语境中形成双关。如刘禹锡的《竹枝词二首(其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与“情”同音,以天气的晴雨暗示恋人貌似无情中的有情
    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指诗文相邻的句子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主人下马客在船”的意思是“主人客人一起下马,主人客人又一起上船”。
    叠词:一般指含有重叠字的词。其作用是强调语义,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七组叠词在内容上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词人自己遭受不幸后的精神状态。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富有音乐美。
    列锦:将几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巧妙地排列在一起组成句,形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组名词组合,但见一片萧疏景象。
    用典:指在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用典可使词句更形象、含蓄与典雅,增加意境的内涵与深度,避免一览无余的直白,给读者在诗行间留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如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史记·李将军传》:“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批评了当时主将的无能。
    比兴:“比”就是指比喻的修辞手法,“兴”就是以其他事物为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事物;如《诗经·氓》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在这里,既有“比”,也有“兴”。诗人以桑叶的未落与落来比喻弃妇由青春焕发到芳华已逝的转变。由鸠食桑葚引出女子对负心男子的沉迷,充满了沉痛和悲哀。
    三步骤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
    点明概念。首先说明修辞手法,注意辞格的特征。
    说明效果。贴近诗句分析修辞格的形成过程及表达效果。
    点明情感。欣赏诗歌不能离开诗歌整体,因此,不要忘了最后要在关键处点明作者的情感态度。
    二、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描写、抒情、记叙、议论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1.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与记叙有关的还有:叙述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叙述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2.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具体描绘和刻画。常见的描写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立足点的变化,有移步换景、定点换景、换点定景等;角度的变化,有俯视、仰视,远景、近景等。
    (1)正侧面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周围的人或事物,使描写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如“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杨柳的娇美形态。又如“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写高度戒备,不事张扬,突显了战事的紧张。
    (2)动静结合。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有动态的描写,也有静态的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以丹青妙笔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动人的画面: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苍青的松树上,落下斑驳的月影,清澈的泉水在青白的石头上潺潺流过,发出悦耳的响声。这两句诗写景状物由高到低,动静结合,诗句所描写的景致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对山中景物流连忘返的心情。
    (3)点面结合。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衬托的作用。
    (4)白描。白描就是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画面。
    (5)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时着重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细节,从而使人物形象丰满、鲜明、生动。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最后一句就是典型的细节描写。诗人等着朋友如约前来,左等右等,朋友还不来,已经过了夜半了。百无聊赖之际,便自娱自乐,一个人摆棋谱玩。一个“敲”字,一个“落”字,传神地表现出诗人看似悠闲,实则因客久等不至而焦虑不安的心理。
    3.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发表意见。如元稹的《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抒情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直抒胸臆,是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作者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2)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
    ①借景抒情是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如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把落第的失意、多病的苦痛、年华的流逝,种种哀情都借迷蒙空寂之景表达出来,含蓄委婉,余味无穷。
    ②借物抒情就是作者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的一种抒情方式。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借梅花的悲惨遭遇,喻指自己报国无门、屡受排挤与打击的不平心境。
    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中包含着作者对春雨的喜爱。
    三步骤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
    明方式。指出诗歌所运用的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白描、细节描写等)、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和记叙(叙事抒情)等表达方式蔡旻纹。
    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该表达方式是如何运用的。
    析作用。简析该表达方式对塑造人物、表情达意的作用。
    三、表现手法
    从广义上来讲,表现手法是指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表情达意的方式。前面说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也包括在内。狭义的表现手法指衬托、象征、渲染、烘托等。
    联想:由一事物联想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想象:人们在已有的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
    衬托:以乙衬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江上雪,独立钓渔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李纲《望江南》)
    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三步骤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点明概念。了解主要表现手法的概念及表达效果,贴近诗句准确分析其表现手法。
    联系背景。表现手法往往与作者情感联系在一起,对于有些诗歌要通过背景材料才能读懂诗的主旨。
    分析情感。欣赏诗歌不能离开诗歌整体,因此不要忘了在关键处点明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结构技巧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心高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照应、过渡、线索、悬念、开门见山、以小见大、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欲扬先抑或先扬后抑等都是比较具体的构思技巧,提高诗歌表现力。
    铺垫: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铺垫是重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的夜晚一派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作铺垫。
    照应: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的地方提示或暗示一下,而后面应与前面呼应。这种结构特点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如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此词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相应,“身老沧州”与“关河梦”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诗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以小见大: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以小景物传达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如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垦利政府网铜雀春深锁二乔。”此诗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句子里“二乔命运”乃一小事;以“二乔”立意,反映三国之争、东吴霸业,此乃大事。
    卒章显志: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白自己的心志,亮出全诗的主旨,唱出了和权贵抗争的心声。
    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如王昌龄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此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最后一句以景结情16k小说网。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让人对诗中主人公的心境产生无限想象,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还是对于现实的忧怨。
    解读诗歌构思之妙“三法”
    抓线索。古人非常讲究构思,往往由一个词或一句话构成全诗的线索。抓住了线索往往就可以以小见大,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思想内涵。
    抓层次。把握诗歌内容的转换,靳海音 梳理诗歌的层次,理清思路,进而体味诗歌的构思之妙。
    看整体。借助线索从整体上把握全诗的内容,然后从情感、内容、表达方式的角度概括出每一句或每一联诗句的内容特征,并思考其在全诗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最后前后勾连,自然领会出诗歌的构思之妙。
    考点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而对诗歌中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社会价值。
    从高考实际看,在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把握上设题,是诗歌鉴赏命题的重中之重,常呈现以下特点: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关涉思想感情;
    (2)切口小,多从某一两句或某一联或某些具体词语切入,多角度、多层面设点;
    (3)答案设置上多层面分解思想感情,要求多层面、多点答题。
    一、概括思想内容
    诗歌的思想内容是诗歌中描写的人、事、物的总和,是诗人写作的主要用意或目的。分析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等因素,综合观照,这样才能顺利地解读诗歌,领会诗作的内容,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
    喜悦:对壮美山川的赞美与热爱,对历史人物的歌颂,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对征战沙场的无畏,保家卫国的壮志,隐居生活的悠闲,等等
    愤怒:对功名权贵的傲视与不屑,对朝廷昏庸的失望与批判,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揭露,对官吏贪婪的厌恶,对战争的厌弃,等等
    哀伤:对历史人物遭遇的哀叹,对自身命运不幸的哀伤,对人民的疾苦的同情,对国家离乱的哀叹,等等
    思念:对故土、亲人的思念,对远方朋友的关心与劝慰,等等
    悲愁: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伤感,对长久离别的忧伤,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伤感,羁旅漂泊的忧愁,仕途失意的苦闷,等等
    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突破口
    明确表达情感的手法技巧。表达情感的手法技巧有借景(画面)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借典抒情等。
    仔细审视诗歌中的景、物、行为或典故的特点。典故所表达的情感一般是固定的,景物常常与表达的情感之间有相似性。
    关注主人公思想感情的变化轨迹。人物情感的变化是和诗歌描写的景或物的变化结合在一起的,因此考生要抓住表现变化的关键字词。
    三步骤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
    根据诗歌题材的不同,确定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送别贬谪诗、爱情怨女诗、边塞征戍诗、思乡怀人诗、山水田园诗等。
    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分别写了什么。作答形式是: “×句×联描写了(写了)……”法茂人。
    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情感。作答形式是:“抒发了……”,“寄寓了……”,“揭露了……”。
    二、评价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等等。所谓“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自己的评价,如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另外,有时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
    把握诗歌的感情和主旨“七关注”
    诗歌题材。每种诗歌题材都有自己特有的情感,把握了诗歌题材的情感分类,有助于快速而准确地对诗歌情感作出判断。
    诗歌标题。标题或提示诗歌题材类型,或直接间接透露作者思想情感。
    诗歌作者。联系时代及作者的人生际遇,知人论世,对把握诗歌的主题大有必要。
    抒情词句。抓住诗歌中直接抒发思想感情的词句进行分析。
    意象意境。有些常见的意象,往往蕴含固定的含义。通过分析意象、意境,可以准确感知诗歌情感。
    注释小序。借助注释和小序可以更迅速更准确地把握诗歌写作的背景、原因和内容。
    诗中典故。读懂典故,能读出诗人隐含在典故中的思想感情。
    三步骤评价诗人的观点态度
    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词句并阐述理由。
    扣住评价要点归纳总结。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下面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中“转”和“日”用得巧妙,山本是静止的,着一“转”字,借颜色渐变而写 出它的变化;水本是流动的,用一“日”字,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
    B.颔联写诗人在柴门之外,倚杖临风杜双华,听日暮蝉鸣。柴门,指的是田园隐居的生活; 倚杖临风,则表现了诗人安闲潇洒的意态。
    C.颈联运用渲染的手法表现夕阳欲落,炊烟初升的情景,渡头临水,墟里在陆,落日 属自然,炊烟属人事,景物的选取颇有匠心。
    D.尾联用典,王维自称五柳,以陶潜自况,又把裴迪与春秋时的楚国狂士接舆相比, 王、裴二人一起痛饮狂歌大主宰顶点,相酬为乐的情景。
    E.首联、颈联侧重写景,描绘辋川附近的深秋暮色;颔联、尾联侧重写人,刻画诗人 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
    2、有人认为此诗“物我一体,情景交融”,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具体诗句说明理由。
    渔家傲引
    洪适
    子月①水寒风又烈,巨鱼漏网成虚设。圉圉从它归丙穴②,谋自拙,空归不管旁人说。
    昨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独钓南溪雪。妻子一船衣百结,长欢悦,不知人世多离别。
    【注】①子月:农历十一月。
    ②圉圉:困而未舒的样子。丙穴:地名,在今陕西略阳县东南,这里借指巨鱼所生活的深渊。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上片“子月”一句为环境描写,既点明了渔人捕鱼的节令气候,也为下文诸多内容作了张本。
    B.“巨鱼”以下三句,写巨鱼漏网,圉圉而去,但是渔人不以为意,因为他本来就志不在鱼,是想表达壮志难酬的无奈。一个“从”字尽显其洒脱旷达状。
    C.下片“昨夜”二句不仅勾勒了优美的意境,也通过时间和场景的迅速变换,表现了渔人生活的旷放无拘。
    D.“妻子”一句写渔夫妻子衣衫褴楼,将渔人一家艰苦的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让读者深味其中的种种辛陵。
    E.“不知”一句,藏辞锋于婉转之中,由对渔人一家生活的描写,转向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示,名为渔人的“不知”,实为作者的“深知”。
    2、渔夫(渔父或渔翁)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个意象。试将本词中的渔夫与柳宗元《江雪》中“独钓寒江雪”的渔翁作个比较,说说二者的不同之处。
    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
    唐·赵嘏
    宅边秋水浸苔矶①,日日持竿去不归。杨桃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
    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②。今夜秦城③满楼月,故人相见一沾衣。
    【注】①苔矶:水边突出的长满青苔的岩石。
    ②翠微:青翠的山色,泛指青翠的山。
    ③秦城:长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宅边秋水浸苔矶”描写了住宅旁边秋水浸湿苔矶的情景,既点明了时令特点,又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
    B.“日日持竿去不归”是虚写,回忆了当年在故乡的生活状态,“持竿”表现诗人生活的闲适,“去不归”表现诗人对持竿垂钓的喜爱。
    C.“重嘶匹马吟红叶”使用拟人的手法,意思是马的嘶呜也许是在吟唱红叶的美好吧,诗人以此表现对家乡风物的赞美之情。
    D.“却听疏钟忆翠微”是对故乡风物的回忆,意思是诗人回忆起在故乡山中听到的钟声,还有那满眼的青翠欲滴的山色。
    E.尾联回到观实,写诗人与友人相见,禁不住流下泪来,泪水沾湿了衣裳,这表现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的深情。
    2、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虞美人
    舒亶①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无赖少奶奶。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①舒亶:宋神宗时任御史中丞,获罪罢官,写此词寄赠江南友人公度。
    ②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南朝宋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上片的前两句写诗人日暮登楼所见,寥寥几笔,由下及上地勾勒出一幅苍茫的画卷。
    B.本词用字精妙,“芙蓉落尽天涵水”中“涵”字写出了天空苍茫、水天一色的特点。
    C.“贴云寒”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双燕背飞的心理感受,更寄寓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D.“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故人,老朋友,指公度。早晚,是说老朋友早上、晚上都登高望远,思念着我,写出了深厚的情谊。
    E.此词上片主写景,下片主言情,用语清婉雅丽,情真意切,不失为赠答词中的佳作。
    2、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木兰花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①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攲②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注】①鱼沉: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鱼沉,谓无人传言。
    ②攲:倚、依。
    ③烬:火烧剩余之物,此指灯花。
    1、下列对本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
    B.“渐行渐远渐无书”,三个“渐”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
    C.五六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风竹之声,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
    D.笔调细腻委婉,语言典雅,情感奔放;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藉,雅俗兼备。
    E.全词八句,紧扣“梦”字,把一个闺中女子的凄凉悲愁和幽怨刻画得淋漓尽致。
    2、作者说“万叶千声皆是恨”,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恨”的原因有哪些。
    临江仙①
    李煜
    樱桃②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注】①这首词是李煜于开宝八年初夏所作。开宝七年(974年)十月,宋兵攻金陵,次年十一月城破。②樱桃:初夏时结果实,古代有帝王以樱桃献宗庙的传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蝶翻金粉双飞”一句描绘了一幅粉蝶无知、同翔取乐的画面,这里运用反衬手法,借眼前之景来衬托作者的心境。
    B.“子规啼月小楼西”一句使用了“子规啼月”的典故,表明作者预感到即将面临亡国破家的境地。
    C.下片中的“寂寥”承上片而来,一腔心事已跃然纸上,而“望残烟草低迷”则赋予了“寂寥”更具体的内容。
    D.上片自日到暮写外景,视线由外转内;下片自暮入夜写内景,视线由内向外:视线变化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E.本词主要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情达意,全词语言直白浅显,但作者抒发的情感却深切感人。
    2、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
    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①
    姜夔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②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①丙辰岁不尽五日,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吴松,今上海一带,距词人家杭州已近。②亚:接近。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雁怯重云不肯啼”首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长空彤云密布,大雁因要穿越浓云回归故乡而紧张胆怯,不肯啼叫,营造了紧张压抑的气氛。
    B.“画船愁过石塘西”,句中著一“愁”字,便似乎此一只画船,是载了满船清愁而行,表达了作者急切归家却遇到阻碍的愁苦之情。
    C.“打头风浪恶禁持”,恶,猛,厉害;满河风浪,猛打船头,阻挡词人归路,是词人愁的原因之一。
    D.词的上片写雁怯重云,画船载愁,风浪打头,自己回家路途艰难,奠定了全词惨淡沉重的感情基调。
    E.此词的显著艺术特色,是以哀景写哀情、虚实结合、以淡语写浓情。下片既有对眼前之景的实写,也有想象之景,语淡而情浓。
    2、清代评家陈廷焯在谈论诗歌创作时说,感情“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白雨斋词话》)。请借此分析这首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感情的。
    潭州
    李商隐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①破庙风。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注】承尘: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之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写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合里人去楼空,没来由地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第一句由眼前景起,第二句由古今情承,由今及古,情由景生。
    B.“湘泪浅深滋竹色”,传说舜帝南巡,淹死在湘水,他的两个妃子蛾皇、女英在湘水边啼哭,泪洒在竹子上,或浅或深,还滋润着竹子的颜色。作者借这一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C.“楚歌重叠怨兰丛”,“楚歌”是古代的楚地民歌,这里专指楚国大诗人屈原写的屈原的《离骚》、《九歌》、《九章》等骚体诗;“兰丛”即兰惠等香草,当属《离骚》中常见的意象。
    D.“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是说东晋太守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西汉贾谊贾太傅祠庙如今很破烂,只回荡着一些风吹着天花板发出的声音。
    E.李商隐写诗善于用典,喜欢用典说事。本诗连用湘妃、屈原、陶侃、贾谊等四个历史人物,委婉曲折,含蓄深致地表达了情感。典故的运用使诗歌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2、本诗思想情感极为丰富,请结合颔联和颈联加以赏析。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
    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③。
    【注】①几度:几年。
    ②翻:反而。
    ③共传:一起举杯。
    1、下列选项中,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自从别后,数年不见,山川阻隔,相会不易,首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突出了离别久远,相见之难,其间的相思,自在言外。
    B. 久别相逢,乍见后反疑为梦境,因分离太久而相互问年龄。“翻疑梦”,把诗人诧异、自责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C. 结尾表面上是劝饮离怀,实际上却是总写伤别。“更”点明了即将再次离别的伤痛。“惜”表现出彼此珍惜情谊和恋恋不舍的离情。
    D. 诗人与老友久别重逢,悲喜交加,在孤灯下饮着离别的酒,不觉恋恋不舍,表现出两人的情谊及对友谊的珍惜。
    E. 本诗运用倒叙的手法,先想象离别之后相思的情景,再写忽见之喜,再抒又将别之情,不胜黯然,情感起伏,波澜曲折,富有情致。
    2、颈联中的“寒”和“暗”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行香子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1、下列关于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词上阕定点取景,以村庄为中心描写四周景物,写出了词人所见的烂漫春光。
    B. 本词下阙与上阙相似,定点观察,写出了围墙、茅堂、桥、流水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喜爱之情。
    C. 本词着力表现了清新自然、绚丽多彩、充满生机的农家田园景象。
    D. 正如词人“倚东风、豪兴徜徉”,本词主要表现了词人意兴豪迈、旷达洒脱的情怀。
    E. 这首词语言简洁,极少修饰;如“红、白、黄;啼、舞、忙”,有静有动,有色有声;描绘出一幅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的美好图画。
    2、请对这首词的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
    鹊踏枝
    冯延巳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1、阅读上面词作,下列选项不恰当的两项是
    A.“昨夜笙歌”两句,正面叙写人事,与前三句景象所表现的意象呼应:笙歌之易散正如繁花之易落。
    B.“楼上”,宴会之所,因人去楼空,则有高寒之意;“过尽征鸿”,写人如鸿飞离散;在春山四面之凄寒与暮烟冥漠中,见其内心的孤寂悲苦。
    C.“一晌”一句,词人宴会散后,犹自依依不舍,楼头凝望,客人都已经看不见了,还不愿下楼回房。
    D.“鲛绡掩泪”句,用“鲛人泣珠”的典故深宫囚,一见拭泪巾帕之珍美,再则用泣泪之人所织之绡来拭泪,愈见泣泪之悲苦。
    E.这首《鹊踏枝》深美闳约,看似在写闺阁之情,伤春怨别,实则满含寂寞的悲凉。
    2、词的前三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孤雁儿
    李清照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箫箫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孤雁儿》写于李清照晚年,赵明诚去世之后。
    鹧鸪天·暮春
    黄升
    沉水香销梦半醒。斜阳恰照竹间亭,戏临小草书团扇,自拣残花插净瓶。
    莺宛转,燕丁宁。晴波不动晚山青。玉人只怨春归去,不道槐云绿满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梅心惊破”句,是拟人法。词人赋无情之物以知春的灵性。词人着一“惊”字,就将梅花开放的形状和神情都活现出来了。
    B.《孤雁儿》一词开篇就写主人公躺在藤床纸帐里,早上睡醒起来,情绪即不大好,心中说不尽的郁闷忧愁,从而奠定了全词伤春的基调。
    C.“戏临小草书团扇”,这句摹写闺中佳人在精美的生绡白团扇上临摹字贴、戏学草书的生活情景,表达了主人公追求高雅生活的闲情逸致。
    D.李词以景衬情,将环境描写与心理刻画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婉的意境 。黄词用叙事的手法,把女主人公的寂寞情怀、怜花心事,曲折深入传给了读者。
    E.两首词都写到了“沉香”,李词借时断时续的香烟更突出了环境的凄冷与心境之痛苦。黄词则用炉香渐消,天还未暮以突出永昼难消与心境之孤寂。
    2、两词中的女主人公都充满了愁思,但心境不同,请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
    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②,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
    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
    ②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这首词起势同样不凡,同样气势雄伟,有先声夺人的效果。
    B.这首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对赤壁大战场面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C.“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
    D.“几度春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由三国至今,改朝换代的事已经发生不只一次了,历史的往事已经随江湖而逝去。;·
    E.下片的结处,词人向道旁杨柳发问,言下之意是,由于自己感时伤世,面对“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景,再也无心观赏了。
    2、此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周郎故事,该故事在两词中的作用有何异同?请简要回答。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宿渔家
    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1、下列对两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两诗均为七言绝句,诗歌内容都是写诗人夜宿他乡的情景,第一首诗写夜宿邯郸驿站,第二首诗写夜宿海边渔家。
    B.“冬至”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古代,这是一个重要节日,这样的佳节而诗人白居易却羁旅在外,更显示出他对家人的思念。
    C.第一首诗的后两句,从侧面来写“思家”,夜深时当诗人抱膝灯前,直接抒发了想到家里人应该同样还没有睡,在“说着远行人”的无限深情。至于“说”了什么,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D.第二首诗的首句叠用两个“涯”字,把生涯与海涯联系起来,音节朴实流畅,形成朴实中见巧思的妙处;而“芦花”意象,简洁准确地勾勒出渔家的生活环境。
    E.第二首诗的最后一句,通过写渔人不畏全天打渔的辛苦,在明月之夜还驾船送我回家,写出了海边渔家人的淳朴善良、善解人意的性格特点。
    2、两首诗都写到了“灯”这一意象,请联系诗歌的内容,分析这个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不同表现。
    从军行七首(选二)
    王昌龄
    其三
    关城①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②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③。
    其六
    胡瓶④落膊紫薄汗⑤,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⑥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注】①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②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③龙荒:荒原。
    ④胡瓶:唐代西域的一种工艺品。
    ⑤紫薄汗:骏马名。这里指将军骑的马。
    ⑥明:明白地训示或告诫。敕:专指皇帝的诏书。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关城榆叶早疏黄”点明地点和时令,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边地的荒凉景象。
    B.“日暮云沙古战场”用意象“日暮云沙”,比喻古战场的暗淡无光与破败。
    C.“碎叶城西秋月团”通过营造和烘托战场的气氛,暗示将军关注边塞安危。
    D.“辞君一夜取楼兰”写出了将军率兵奔赴边关杀敌的神速和气势。
    E.两首边塞诗均运用情景交融的方法,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担忧。
    2、这两首边塞诗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异同?
    齐天乐
    姜夔
    丙辰岁,与张功父会饮张达可之堂。闻屋壁间蟋蟀有声,功父约予同赋,以授歌者。
    庾郎①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②,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
    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③,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
    豳诗④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注】①庾郎:北朝诗人庾信,曾作《愁赋》。
    ②铜铺:铜制的铺首,装在门上能衔门环。
    ③屏山:屏风上画有远山,故称屏山。
    ④豳诗:指《诗经·豳风》中“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有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词次句蟋蟀声,凄切细碎而以“私语”比拟,生动贴切,带有浓厚的人生悲伤色彩,又和上句的吟赋声自然融合。
    B.“露湿铜铺,苔侵石井” 这两句以湿冷的露水和青苔体现环境的清冷寂寞,少人造访,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忧伤,和对君王的幽怨。
    C.“候馆”“离宫”两句,将空间和人事推得更远更广,说明无论是不幸的宫中后妃,还是流离的谪臣迁客,都要悲秋吊月,闻虫鸣而是伤心。
    D.“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 两句,写小儿女呼灯捕捉蟋蟀的乐趣,其妙用在于以乐写苦,以童年的无忧无虑,反衬现实的愁苦忧伤。
    E.这首词以蟋蟀的鸣声为线索,把庾信、自己、思妇、客子,儿女等看似不相干的人事巧妙地组织到一起,体现了羁旅之愁、家国之恨这些普遍的时代感受。
    2、《词综偶评》说:“白石此词今古摹声之绝篇也。”请问本词作者摹写了哪些声音,有怎样的作用?
    别元九后咏所怀
    白居易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①悰:欢乐,乐趣。
    ②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为“青门”。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等。
    B. 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
    C.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两句紧承上几句的伤秋之情,写出了诗人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寞,情景交融,十分感人。[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D. 友人问诗人“为何不相送”,而诗人以“心到青门东”回答友人,寥寥数笔,勾勒出离别时的大致场景。
    E. 最后四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寂,言简意赅,却富含哲理。
    2、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中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秋日别王长史
    王勃
    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①篇。
    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注】①北梁。语自《楚辞·九怀》:“绝北梁兮永辞。”后用以指送别的地方。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描绘了开阔辽远的时空,以“千里”和“百年”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B.古代以秋日配西方,所以称秋日为西候。北梁,北边的桥。颔联用两个典故,点出时令和地点,含蓄而新颖。
    C.颈联诗人宕开一笔,转而写景。前一句是远景描写,后一句是近景描写。诗人借景抒情,情随景生。
    D.奉,侍奉;潸然,流泪的样子。诗人知道自己与王长史今后很难再相见,不禁泪流满面,悲从中来。
    E.全诗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以寒雾、暮烟衬托离愁别绪,渲染了悲伤、沉郁的氛围,情感真挚动人。
    2、诗歌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②不见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帝所造的帐幕。《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②茂陵:汉武帝的陵墓。
    ③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句“魂销”二字,真切传神地写出了苏武在异域渡过漫长岁月,骤见汉朝使者时,强烈复杂难以言表的激动心情。[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B.颔联像两幅图画。一幅是望雁思归图,表现了苏武在胡地对祖国的思念。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展现了苏武单调、孤寂的牧羊生活。
    C.颈联写苏武在匈奴时与出使时的人事变换,流露出恍如隔世的感慨。“非甲帐”意指不是武帝时的甲帐,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
    D.颈联用“逆挽法”,先说“回日”再说“去时”,调整时空顺序,“化板滞为跳脱”,在意思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诗的动荡离合之美。
    E.尾联运用多种手法:借喻,用“茂陵”喻指去世的汉武帝;化用,“逝川”是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化用而出。
    2、诗题为“苏武庙”,但诗中实写苏武庙的文字并不多,而是大量运用虚写来呈现内容。请问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古意诗
    沈约
    挟瑟丛台①下,徙倚②爱容光。
    伫立日已暮,戚戚苦人肠。
    露葵③已堪摘,淇水未沾裳。
    锦衾无独暖,罗衣空自香。
    明月虽外照,宁知心内伤?
    【注】①丛台:战国时赵王所筑,在邯郸城内,数台相连,故名。
    ②徙倚:徘徊。
    ③露葵:葵之别名,俗称滑菜。《本草》载:“古人采葵,必待露解,故曰露葵。”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前四句运用白描手法,写一女子挟着瑟于丛台之下逡巡徘徊,顾影自怜,暮色四合时独自伫立,内心忧愁痛苦。
    B.“露葵已堪摘”一句为想象之语,写女子悲戚地熬过一夜,清晨见日出露消,遥想家乡园中之葵已能采摘。
    C.“淇水未沾裳”一句系从《诗经?氓》“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化来,写女子对男女姻缘期待而不得的惆怅。
    D.“罗衣空自香”一句与李清照“有暗香盈袖”趣味相似,写女子丛台之中生活优裕,雅致脱俗,但闲愁绵绵不绝。
    E.末二句以明月衬托女子内心的感伤,她内心深处的苦楚自无人领会,何况无情冷月,以反问作结,倍增幽怨血色赌石。
    2、钟嵘评沈约诗“长于清怨”,本诗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别元九后咏所怀
    白居易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①。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②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①悰:欢乐,乐趣。
    ②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为“青门”。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
    B.“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两句紧承上几句的伤秋之情,写出了诗人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寞,情景交融小虫神泣,十分感人。
    C.友人问诗人“为何不相送”,而诗人以“心到青门东”回答友人,寥寥数笔,勾勒出离别时的大致场景。
    D.最后两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寂,言简意赅,且富含哲理。
    E.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等。
    2、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中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E.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2、诗人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梅花的形魂?就其中两点做赏析。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①。
    【注】①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见落日而北望国都临淄,想到难于永享据有国土之乐,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1、对于本诗内容与写作技巧的理解,下列解说中错误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影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来代指碧绿的江水,流露出对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B.颔联写诗人理想中尽兴地过重阳的方式——应该将菊花插个满头再归去,旨在表现他对菊花的独特喜爱和对隐逸的向往。
    C.颈联用了对比,将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相对比。“但将酩酊酬佳节”──斟起酒来喝吧,诗人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
    D.尾联用典,诗人由眼前登临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他与齐景公有同感,却宽慰自己不必独自伤感流泪。
    E.李清照的《醉花阴》与本诗都反映出古人重阳赏菊、饮酒的风俗,但诗人心境不同,本诗没有前者包含的相思之愁。
    2、通过记叙重阳登高后宫计,诗人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诗概括分析。(6分)
    草书屏风
    韩偓
    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注踪。
    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
    若教临水畔徐银香,字字恐成龙。
    【注】怀素,唐代书法家,曾师事张旭、颜真卿等著名书法大师,以狂草著名。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写诗人询问对方是从哪里得到这个屏风的,因为他一眼就看出字是怀素写的,说明诗人对怀素的草书风格很熟悉。
    B.颔联上句的“尘色染”形象写出了屏风不被人重视的现实,表达出诗人看到屏风被灰尘沾染的伤感。
    C.颔联下句中的“墨痕浓”的 “浓”字,生动地描述出怀素草书中那种笔酣墨饱、痛快淋漓的特色,已经把整幅字的风格和意境初步传达给读者。
    D.前四句一句一转,“何处”“分明”“虽多”“犹见”,在转折中步步顿宕,峰回路转,引人入胜,表达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E.主人家所在之处奇石藤松的环境布局,显得奔放古朴,这正与草书屏风的风格相映衬,书法之美与环境之美相彰显,更让诗人欣喜不已。
    2、诗歌的后两联使用了哪些手法?描摹出怀素草书的什么特点。
    情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 清风吹我衣。
    游鱼潜渌水, 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 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 今来白露唏。
    游子叹黍离①,处者歌式微。
    慷慨对嘉宾, 凄怆内伤悲。
    【注】①黍离:出自《诗经》,是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
    ②处者:指役夫的家人。式微:出自《诗经》,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二项是
    A.本诗属于近体诗,开篇两句写景,薄云遮蔽了阳光,清风吹动着衣裳,景中含情。
    B.三、四句写鱼儿安然游于渌水之中,鸟自由地高飞云天,俯仰有致,意境开阔。
    C. 三、四句”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反衬出身不由己的役夫的可悲命运。
    D.七、八句借物象变化,既写出时间流逝,也表现了游子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
    E.九、十句所运用的典故,传达出“游子”和“处者”思亲盼归的情感。
    2、这首诗与曹操的《短歌行》都体现了建安文学“悲歌慷慨”的特点,它们表达的情感有哪些不同?
    垓下①怀古
    栖一
    缅想咸阳事可嗟,楚歌哀怨思无涯。
    八千子弟②归何处?万里鸿沟属汉家。
    弓断阵前争日月,血流垓下定龙蛇。
    拔山力尽乌江水,今古悠悠空浪花。
    【注】①古地名,在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系楚汉之争最后决战之处。
    ②八千子弟:陈胜起义后,项羽与其叔项梁杀会稽郡守,得精兵八千,在吴地举兵响应。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悼古伤今,以咸阳旧事入手,生发出楚歌悲思之事,令人慨叹。
    B. 颈联化用典故,表达出诗人对项羽兵败的惋惜,让人沉思。
    C. 颔联描绘战事,既反映出战事的残酷,又流露出英雄末路的凄怆之情。
    D. 尾联充满激情,有荡气回肠之意,却又令人感叹世事多变的无奈。
    E. 全诗一唱三叹,体现出诗人对于历史的深刻哲思,文笔深沉悲壮。
    2、结合全诗讨论,本文是否是在怀古伤今?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省试湘灵鼓瑟①
    钱起
    善鼓云和瑟②,常闻帝子灵。冯夷③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喋血长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①湘灵鼓瑟:传说舜帝死后葬在苍梧山,其妃子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了湘水女神。她常常在江边鼓瑟,用瑟音表达自己的哀思。
    ②云和:地名,出产乐器。
    ③冯夷:传说中的河神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韵两项是
    A.“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两句概括题旨,点出湘灵善于鼓瑟,奏出的乐曲优美动听。
    B.“冯夷空自舞”,写动人的瑟声吸引了河神冯夷,他激动地在湘灵面前伴乐狂舞,来表现湘灵的哀怨。
    C.本诗摹写音乐使用的手法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同,都运用了“以声类声”来体现音乐的魅力。
    D.“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写湘灵弹奏的乐曲同白芷的芳香交织汇合,顺着流水,化作悲风飘过洞庭湖。
    E.全诗描摹了湘灵鼓瑟所弹奏的苦调清音,这种苦调清音表现了湘灵对爱情的忠贞和对死在苍梧的舜帝的哀怨和思慕。
    2、结尾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被誉为神来乏笔,请结合诗歌,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加以分析
    桃花罗隐
    暖触衣襟漠漠香,间梅遮柳不胜芳。
    数枝艳拂文君酒,半里红欹宋玉墙。
    尽日无人疑怅望,有时经雨乍凄凉。
    旧山山下还如此,回首东风一断肠。
    【注】①罗隐:唐末五代时期诗人,应进士第,总共考了十多次,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②文君酒:“一曲风求凰,千载文君酒”西汉才女卓文君曾在临邛当垆卖酒。
    ③宋玉墙:宋玉在其《登徙子好色赋》有“臣东家之子登墙窥巨三年”之句。
    1、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漠漠香”中“漠漠”一词引人联想,写出了春天桃花灼灼其华、袅袅其香的特点。
    B.“间梅遮柳不胜芳”一句,通过桃花和梅柳的对比,映衬出桃花可以和梅柳的芳姿相媲美。
    C.颔联两句用典,用意在于写桃花给人的惊艳效果,其红艳的外表堪比美女。
    D.颈联两句写出了桃花尽日无人欣赏,经过春雨之后芳华零即逝的冷落凄凉。
    E.桃花艳而易凋,常喻薄命佳丽,本诗大赞其味香、态美、色艳,实属独辟蹊径之作。
    2、全诗借桃花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①,三黜名惭柳士师②。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③东过连山④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①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两次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
    ②柳下惠。士师,狱官。《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因“直道事人”三黜。
    ③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贬往的柳州。
    ④指诗人所贬往之地连州。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头一、二句以叙事起,勾画出诗人和朋友屡遭挫折的经历,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B.诗人巧妙地以典明志,“事异”两字,带有自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
    C.“名惭”意为自己声名比不上柳士师,表现了诗人仕途不顺因而声名不显,心情失落。
    D.“并”“尽”二字有情有致,描绘出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并影荒郊,翘首仰望之景。
    E.诗人以“回雁”、“哀猿”反衬离别之情,诗境也变而凄厉了,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2、从虚实的角度,分析最后两句诗表现了什么样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
    高阳台?西湖春感
    张炎①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能几番游?
    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②,草暗斜川。
    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注】①张炎,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词人,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即落魄纵欢,在江南江北纵横千里的地方漂泊。由于不愿意北向俯首事敌,就长期寓居临安。
    ②韦曲:在长安南皇子陂西,唐代诸韦世居此地,因名韦曲。
    1、下面对词的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A.这首词借咏西湖,抒发国破家亡的哀愁。开头三句写景,以景衬托国破家亡的凄凉。“能几番游”二句最沉痛,抒发出人生短暂的无限哀愁。
    B.这是一首写春暮时景的咏物词。诗人虚写春天的景色,实写内心的亡国之痛。以景示情,以情带景。耐人寻味,耐人咀嚼。很有婉约派的词风。
    C.“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词人暗用了辛弃疾的两句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意谓连悠闲的鸥,也生了新愁。白鸥之所以全身发白,似乎都是因“愁”而生的,因此常借用沙鸥的白头来暗写自己的愁苦之深。
    D.“见说新愁”以下,词人倾诉个人的满腔哀怨、痛苦难当,尤其两个“怕”字,真切地勾画出词人睹物伤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E.“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开帘”照应“掩门”,“飞花”照应“卷絮”,“啼鹃”应“巢莺”,首尾呼应,营造了一种花飘风絮,杜鹃啼血的悲凉氛围。
    2、这首词中,词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写出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并作简析。